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即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
背景技術:
單個型毒蜂蜇傷是指被單個毒蜂(主要指蜜蜂、馬蜂、黃蜂)蜇成的輕度傷害,其癥狀表現為局部灼痛,紅腫,或形成水泡。目前,國內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藥物以西藥為主,在中醫處理或用火罐拔出毒液,但存在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不夠滿意等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目前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使用藥物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豬膽汁適量。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該藥物的制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過120目篩的細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適量豬膽汁,攪和調至稀湖狀,即成搽劑藥物。—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藥物配方原料價格低廉,取料容易,可降低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其治療思路是消熱解毒、消腫止痛。在原料配方上遵循藥性經屬,偏重清熱解毒,兼顧整體平衡。藥物中垂盆草具有消熱解毒、消腫作用,山白菊具有清熱解毒、疏風作用,五香藤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卜芥具有解毒退熱、消腫作用,豬膽汁具有清熱、解毒作用。上述中藥原料經辨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尤其將藥物直接投向創面,從而有效地發揮出消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愈單個型毒蜂蜇傷之目的。本發明具有如下特點原料配方新穎、制備簡單、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使用方法I、本藥物為外用搽劑藥物。2、用量每日4次,每隔2-3小時進行I次,每次用量視創面大小而定。3、方法用藥棉球蘸上藥物搽患處,每次反復搽5-6遍,即可。注意事項I、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有刺激的食物。2、禁止內服。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的原料組合為垂盆草、山白菊各18克,五香藤、卜芥各13克,豬膽汁適量。該藥物的制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過120目篩的細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適量豬膽汁,攪機調至稀湖狀,即成搽劑藥物。實施例2 : —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的原料組合為垂盆草、山白菊各20克,五香藤、卜芥各15克,豬膽汁適量。該藥物的制備方法為將上述配比量中藥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過120目篩的細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適量豬膽汁,攪和調至稀湖狀,即成搽劑藥物。臨床治療效果實驗過程2005年至2010年,采用該技術方案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患者共4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例。患者年齡最小4歲,最大67歲, 其中10-30歲患者35例,占79%。在44例患者中,42例為蜇傷當天就診,另2例為蜇傷后2_3天就診。按上述技術方案治療,3天為一療程,治療二個療程即停止。診斷標準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所治療的疾患,其癥狀確定為局部灼癰,紅腫,或形成水泡。療效判斷標準療效判斷主要依據于該疾病癥狀是否消失,具體分為以下三級痊愈一患者用藥后,疾病諸癥狀完全消失;好轉一患者用藥后,疾病諸癥狀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無效一患者用藥后,疾病諸癥狀毫無消失。治療結果用本發明藥物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患者44例,用藥2天痊愈8例,用藥3天痊愈9例,用藥4-6天痊愈25例,用藥二個療程后好轉2例。一療程內治愈率為38 %,二療程內治愈率為95%,有效率為100%。在蜇傷當天就診的42例患者中,經二個療程治療,41例痊愈,治愈率占97 %;不在蜇傷當天就診的2例患者中,經二個療程治療,I例痊愈,治愈率占50%。由此分析,本發明藥物對蜇傷后當天就診患者治療效果要遠遠好于不在蜇傷后當天就診患者。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其特征在于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 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豬膽汁適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即一種治療單個型毒蜂蜇傷的搽劑藥物。該藥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豬膽汁適量。它具有原料配方新穎、制備簡單、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K36/888GK102764351SQ201210266068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4日
發明者葉福蘭, 姚晨慧, 朱大明 申請人:葉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