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生黃芪10-20,當歸5-10,生地10-20,桑葉10-20,蒼耳子10-20,黑豆皮10-20,梔子皮10-20,蟬蛻10-20,白蘚皮10-20,杭菊花10-20,橘葉10-20。本發明藥物可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驅邪扶正止癢。經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0%。
【專利說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
【背景技術】
[0002]瘙癢是皮膚病中最常見的癥狀。究其病因不外乎風勝、濕勝、熱勝、蟲淫、血虛等幾個方面,臨床最常見的是肝腎陰虛、血虛生風,也有血熱或夾濕者。該證皮膚劇癢,但多無原發皮損,經反復搔抓后,則可引起抓痕、血痂、濕疹化、苔癬樣變等繼發皮損。屬中醫“癢風”的范疇。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應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之功效。
【發明內容】
[0003]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該藥物可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驅邪扶正止癢。經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0%。
[0004]本發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生黃芪10-20,當歸5-10,生地10-20,桑葉10-20,蒼耳子10-20,黑豆皮10-20,桅子皮10-20,蟬蛻10-20,白蘚皮10-20,杭菊花10-20,橘葉10-20。
[0005]方中用黃芪補氣 ,生用重在走表而外達肌膚;橘葉行氣,消腫散毒;生地、當歸涼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熱;桑葉、蒼耳子、黑豆皮、桅子、蟬蛻、白蘚皮、菊花等有疏風清熱之功。
[0006]用本發明治療皮膚瘙癢癥150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藥I療程治愈者93例,2療程治愈者57例),好轉7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達100%。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具體實施方式】
[0007]實施例1
取生黃芪10g,當歸5g,生地10g,桑葉10g,蒼耳子10g,黑豆皮10g,桅子皮10g,蟬蛻IOg,白蘚皮10g,杭菊花10g,橘葉10g,加5-7倍水煎煮3次,合并3次煎煮液,過濾,取濾液,靜止10-15小時,過濾即得。一日三次,一次80-120ml。
[0008]實施例2
取生黃芪20g,當歸10g,生地20g,桑葉20g,蒼耳子20g,黑豆皮20g,桅子皮20g,蟬蛻20g,白蘚皮20g,杭菊花20g,橘葉20g,加5-7倍水煎煮3次,合并3次煎煮液,過濾,取濾液,靜止10-15小時,過濾即得。一日三次,一次80-120ml。
[0009]實施例3
取生黃芪15g,當歸8g,生地15g,桑葉15g,蒼耳子15g,黑豆皮15g,桅子皮15g,蟬蛻15g,白蘚皮15g,杭菊花15g,橘葉15g,加5-7倍水煎煮3次,合并3次煎煮液,過濾,取濾液,靜止10-15小時,過濾即得。一日三次,一次80-120ml。
【權利要求】
1.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生黃芪10-20,當歸5-10,生地10-20,桑葉10-20,蒼耳子10-20,黑豆皮10-20,桅子皮10-20,蟬蛻10-20,白蘚皮10-20,杭菊花10-20,橘葉10-20 ;本發明藥物可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驅邪扶正止癢;經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0%。
【文檔編號】A61K36/804GK103655888SQ201210333891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明者】盧洪凡 申請人:盧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