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具體的說涉及一種以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的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
背景技術:
腸易激綜合征是胃腸道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功能性疾病,其中以腹瀉型居多(60% 70%)。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不適癥狀的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導致患者頻繁求醫,誤工天數增多,經濟負擔加重,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人群患病率較高,且有逐年增高趨勢。該病目前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仍被認為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疾病,目前研究發現其與腦腸軸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存在胃腸激素分泌異常。目前現代醫學治療主要采用針對不同腸易激綜合征類型和不同個體的綜合治療,主要有按需治療藥物,即患者有臨床癥狀或預計將有癥狀發作時使用的對癥治療藥物;調節內臟敏感性藥物;還有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等。這些治療措施雖顯示·出了一定的療效,但本病發病涉及多種因素,現代藥物臨床作用局限,不能滿足臨床要求,且不良反應和長期效果不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不足,而提供一種療效快、費用低、無毒副作有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現依據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該藥物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白術15 20份、白芍15 20份、柴胡10 15份、陳皮10 15份、防風5 10份、蒼術10 15份、木香10 15份、葛根5 10份、甘草5 10份。方解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功效。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柴胡性味苦,微寒。疏散退熱,升陽舒肝。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陳皮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蒼術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等。木香行氣止痛,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健脾消滯,可調胃腸滯氣。治療腹痛、腹瀉、里急后重。
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升舉陽氣,止渴止瀉葛根輕清升散,藥性升發,柳舉陽氣,鼓舞機體正氣上升,津液布行。升發脾胃清陽空氣而止渴,止瀉痢。故常用于治療內熱消渴,麻疹透發不暢,腹瀉、痢疾等病癥。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本發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的制取方法如下按組方稱取上述各中藥,然后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混合均勻后裝O號膠囊,即得。本發明是發明人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從調肝理脾角度出發,注重治病求本,肝脾并調,辨證用藥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經過反復實驗而得,因此該藥對頑固性腹瀉型腸炎激綜合癥有獨特的療效,它采用多藥科學配伍、綜合施治使藥物的有效成份迅速進入病患部位,快速糾正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胃腸激素血管活性腸肽、神經肽紊亂的情況,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費用小的優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按下列比例稱取原料
白術15 20份、白芍15 20份、柴胡10 15份、陳皮10 15份、防風5 10份、蒼術10 15份、木香10 15份、葛根5 10份、甘草5 10份。本發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的制取方法如下按組方稱取上述各中藥,然后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混合均勻后裝O號膠囊,即得。本發明的藥物服用方法是口服,每日三次,每次2粒,一月為一個療程。口服藥物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為表明本發明的藥物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疾病的治療效果,本發明人對200例病例臨床觀察。一、一般資料臨床資料按1986年全國慢性腹瀉學術討論會制定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科研病例選擇標準[I],選取2007年9月 2010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其中200例腹瀉型I B S患者患者,年齡2 4 72歲,平均年齡38. 4歲,病程3 2 4年不等。選擇就診前未經任何藥物治療的患者150例,服用過氧氟沙星、痢特靈治療的患者50例。隨機分兩組,治療組(本發明中藥)100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對照組(氧氟沙星、痢特靈)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二、臨床表現所有病例排除胃腸道腫瘤,感染性腹瀉等器質性疾病。有腹瀉癥狀200例,占100 % ;其中腹痛148例,占74% ;腹脹52例,占26 %。三、實驗方法
實驗組藥物組成白術15 20份、白芍15 20份、柴胡10 15份、陳皮10 15份、防風5 10份、蒼術10 15份,木香10 15份、葛根5 10份、甘草5 10份。制成本發明藥物。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2粒。對照組氧氟沙星、痢特靈抗炎治療。四、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標準,治療4周后觀察臨床癥狀及體征。臨床治愈療效判斷每天大便I 2次,成形、腹痛、腹脹癥狀消失為痊愈;有效大便次數I 3次,不成形、腹痛、腹脹癥狀減輕為顯效;大便次數3 5次,腹痛、腹脹癥狀嚴重為無效。五、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各項生化指標顯著改善。治療組臨床治愈率60%、有效
97%、無效率3% ;對照組臨床治愈率35%、有效84率%、無效率16%。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
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見表5. I
表5. I為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 白術15 20份、白芍15 20份、柴胡10 15份、陳皮10 15份、防風5 10份、蒼術10 15份、木香10 15份、葛根5 10份、甘草5 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組方稱取上述各中藥,然后用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混合均勻后裝O號膠囊,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藥,它是由白術15~20份、白芍15~20份、柴胡10~15份、陳皮10~15份、防風5~10份、蒼術10~15份、木香10~15份、葛根5~10份、甘草5~10份制成,本發明是發明人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從調肝理脾角度出發,注重治病求本,肝脾并調,辨證用藥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經過反復實驗而得,因此該藥對頑固性腹瀉型腸炎激綜合癥有獨特的療效。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費用小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K36/752GK102895371SQ20121036867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8日
發明者于偉凡, 任麗平, 李先佳, 王雁梅 申請人:于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