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又稱風濕性心瓣膜病,簡稱風心病,是指由風濕熱引起的慢性心瓣膜損害,造成瓣膜口的狹窄或關閉不全,進而導致血液動力學的改變,發展為心功能代償不全,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咯血、浮腫等癥狀為臨床主要特征。本病多見于20 4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50% 70%患者有明確的風濕熱史。瓣膜受累最常見者為二尖瓣狹窄合并關閉不全,風濕熱反復發作,導致頑固性心力衰竭者,以及罹患感染性心內膜炎者,預后不良。風心病屬中醫的“心痹”、“咯血”、“喘證”、“心悸”、“水腫”等范疇。針對慢性風濕性心臟病,西醫常采用手術治療,進行瓣膜置換,但手術費用高昂且風險大,普通患者難以負擔。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其針對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內在病邪,辨癥施治,針對性強,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能達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9-15,黃芪12-18,當歸7-11,酸棗仁9-15,丹參9-15,龍眼肉7-11,桂枝5-7,淮小麥12-18,炙甘草7-11,大棗12-18。本發明中藥物的機理分析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黃芪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 效。生用固表托瘡。當歸性溫,昧甘、辛。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酸棗仁味酸,平。入心、脾、肝、膽經。養肝,寧心,安神,斂汗。治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本草匯言》斂氣安神,榮筋養髓,和胃運脾。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涼血消癰。可用于熱入營血、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瘤,止煩丨兩,M氣。龍眼肉甘;溫。歸心;腎;肝;脾經。補心脾;益氣血;安心神。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驚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虛萎黃,有經不調,崩漏。《滇南本草》:養血安神,長智斂汗,開胃益脾。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游行臂膝肢節之處。淮小麥甘,平。入心經。養心安神。用于神志不寧,失眠等癥。本品善于養心以寧神志,對于神志失常以及夜寐不安等心神不寧之癥,常常配合炙甘草、大棗等藥同用,有養心安神作用。炙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大棗甘;溫。脾;胃經。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營衛。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 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不和。《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針對氣血兩虧所致的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中醫認為邪傷正氣,氣虛則心血瘀阻,而見心悸胸悶,氣短汗多,動則尤甚。血虛不能上榮側面色蒼白,頭暈;舌質淡胖有齒痕,脈細或儒弱,均為氣血兩虧之征。方中之選者,益氣養血,寧心安神。黨參健脾益氣,當歸補血活血,酸率仁寧心安神,丹參養血安神,龍眼肉益氣血、安心神,桂枝溫通經脈,淮小麥、炎甘草、大率養心安神、益氣復脈。全方共奏,益氣養血,寧心安神,平衡機體陰陽。針對氣血兩虧所致慢性風濕性心臟病,辨癥施治,療效快,成本低,療效確切,防治效果顯著,兼治標本。本發明的中藥劑型可以采用片劑、顆粒劑、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優選地,可以采用溶液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使用效果
對50名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年齡20-55)使用本發明的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持續治療I個療程(I個月),其中20例完全治愈,指標恢復正常;26例癥狀緩解;無效4例,總體有效率達92%,且無復發。實例
患者I :孟某,男性,30歲,長期工作壓力大、睡眠不好,易失眠,半個月前出現心悸胸悶,氣短,汗多,面色蒼白。經診斷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2周,癥狀大減,心悸、咳嗽癥狀緩解,睡眠改善,胸悶消失,后繼續服藥3周,癥狀完全消失,至今半年無復發。患者2:師某,男性,41歲,半個月前因工作勞累、焦慮出現胸悶、心悸,頭暈乏力,氣短,多汗,面色蒼白。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4周,上述癥狀全部消失,至今3個月未見發作。患者3 :曾某,女性,27歲,胸悶、心悸,在輕微活動后會出現氣緊,心慌,面色蒼白,多汗。診斷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后來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半個療程后,胸悶、心悸癥狀減輕,面色蒼白、多汗癥狀得到緩解,繼續用藥2周,上述癥狀均消失,至今無復發。患者4:莊某,男性,48歲,長期睡眠不好,面色蒼白,活動后出現心悸、氣短,胸長期悶痛。經診斷為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使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2周后癥狀好轉,繼續用藥3周,癥狀消失,無復發。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通過實施例來描述本發明。實施例I
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桂枝9,桃仁7,紅花5,川芎7,赤芍9,當歸7,丹參12,威靈仙12,延胡索9,炙甘草7。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桂枝9,桃仁7,紅花5,川芎7,赤芍9,當歸7,丹參12,威靈仙12,延胡 索9,炙甘草7 ;將上述中藥洗凈,去雜質,放入容器加水沒過藥材浸泡,30分鐘后,大火煎煮至沸騰,然后文火慢熬I小時;將藥汁濾出,分袋包裝,一袋200ml,早晚各服一袋。實施例2
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9,黃芪12,當歸7,酸棗仁9,丹參9,龍眼肉7,桂枝5,淮小麥12,炙甘草7,大棗12。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黨參9,黃芪12,當歸7,酸棗仁9,丹參9,龍眼肉7,桂枝5,淮小麥12,炙甘草7,大棗12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小時;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I.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顆粒分裝機分裝,即得顆粒劑。實施例3
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12,黃芪15,當歸9,酸棗仁12,丹參12,龍眼肉9,桂枝6,淮小麥15,炙甘草9,大棗15。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黨參12,黃芪15,當歸9,酸棗仁12,丹參12,龍眼肉9,桂枝6,淮小麥15,炙甘草9,大棗15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用粉碎機粉碎為150-180目細粉,加入適當蜂蜜混合,制丸機制丸,低溫干燥,分裝,即得丸劑。實施例4
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12,黃芪15,當歸9,酸棗仁12,丹參12,龍眼肉9,桂枝6,淮小麥15,炙甘草9,大棗15。其制備方法為
以重量份計,取黨參12,黃芪15,當歸9,酸棗仁12,丹參12,龍眼肉9,桂枝6,淮小麥15,炙甘草9,大棗15 ;洗凈,干燥,將上述藥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約IOL水,文火煎0. 5-1小時,大火煎1-2小時;取煎液過150目篩,后用濃縮器濃縮至相對密度I. 10-1. 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噴霧干燥,得清膏粉末,將粉末與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將顆粒用膠囊填充劑制成0. 4g/粒膠囊。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9-15,黃芪12-18,當歸7-11,酸棗仁9-15,丹參9-15,龍眼肉7_11,桂枝5_7,淮小麥12-18,炙甘草7-11,大棗12-1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計,優選包含以下組分黨參12,黃芪15,當歸9,酸棗仁12,丹參12,龍眼肉9,桂枝6,淮小麥15,炙甘草9,大棗15。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采用片劑、顆粒齊IJ、丸劑、膠囊劑、溶液劑、口服液、口含片、顆粒劑、沖劑、散劑、混懸劑、粉劑。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優選采用溶液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中藥組合物,其以重量份計,包含以下組分黨參9-15,黃芪12-18,當歸7-11,酸棗仁9-15,丹參9-15,龍眼肉7-11,桂枝5-7,淮小麥12-18,炙甘草7-11,大棗12-18。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針對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內在病邪,辨癥施治,療效快,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效果顯著,兼治標本。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2961622SQ20121044487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9日
發明者劉進生 申請人:成都綠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