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組份的中藥,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主要表現為痛經繼發性進行性加重,在育齡期婦女中發病率可達10%,71% 87%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有慢性盆腔痛。多數學者認為,“瘀血阻滯胞宮、沖任”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基本病機,活血化瘀是基本治療原則。然而,單用活血化瘀藥堆砌的方藥治療,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結合臨床實踐,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與肝經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在治療時采用從肝論治,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在應用活血化瘀藥同時分別加疏肝、溫肝、養肝、清肝等調肝藥物,臨床取得很好的療效。 痛經是婦女最常見的一種病,其發病原因多為經行之際,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使沖任氣血運行不暢,嚴重者經血滯于胞宮、胞絡,以致“不通則痛”;或氣血虛弱、腎氣虧損致子宮失于濡養,“不榮而痛”。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臨床分功能性(又稱原發性)和器質性(又稱繼發性)。常表現出腹痛多發生在經潮前(I 2)d,行經第Id達高峰,可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股內側。甚至可見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等暈厥之象。也有少數于經血將凈或經凈后(I 2) d始覺腹痛或腰腹痛者。結合體格檢查,一般不伴腹肌緊張或反跳痛,青春期或未孕年輕女性者多屬功能性痛經;育齡期或反復有孕產史及宮腔手術史伴盆腔內有粘連、包塊、結節或增厚者,則多屬器質性如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病所致。部分患者也可見子宮體極度屈曲或宮頸口狹窄。《靈樞·經脈》指出“肝足厥陰之經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過陰器,抵小腹……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瘐疝,婦人少腹痛,甚則嗌干,面塵脫色。”《素問 舉痛論》也指出“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胸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寒凝肝經,經脈拘急,氣滯血瘀是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如下腹拘急冷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諸多溫經散寒藥如小茴香、吳茱萸、肉桂,皆入肝經而達到溫經止痛之功效。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擾而發病。肝失疏泄,氣機郁結,則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順舒暢之性,故急躁易怒。氣郁生痰,痰隨氣升,搏結于咽則見梅核氣,積聚于頸項則為癭瘤,氣病及血,氣滯血瘀,沖任不調,故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氣聚血結,日久成啯瘕積聚。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時配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等法。肝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的功能,肝氣郁結證,一般情志抑郁,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異物感,或頸部癭瘤,或脅下腫塊。婦女可見如下癥狀1.肝氣郁結引起的壓抑、憂慮往往導致女性頭痛、煩躁、情緒波動易怒、胸脅脹痛、腹部脹滿、內分泌紊亂。2.女子月經正常與否與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肝氣不疏可導致經期過短、月經量少、經間期出血、經行眩暈、經行不寐。3.肝經循行在兩脅,肝經脈運行不暢還可能導致乳腺增生、乳腺結節甚至乳腺癌的發生。
4.肝郁導致失眠,表現為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無法保證睡眠質量,使女子氣血失榮、皮膚粗糙,臉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惱怒傷肝。結合臨床實踐,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與肝經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在治療時采用從肝論治,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在應用活血化瘀藥同時分別加疏肝、溫肝、養肝、清肝等調肝藥物,臨床取得很好的療效,調解情致,緩解痛經,疏肝解郁是比較好的選擇,一般沒有副作用,是非常安全的。正在研究中的藥物包括白三烯抑制劑和血管加壓素。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在痛經開始前三天使用血管加壓素相對于安慰劑可以有效緩解痛經。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體,所以低脂飲食(包括減少三文魚、金槍魚、豆類、芝麻、葵瓜子等的攝 入,增加全麥、蔬菜和水果的攝入)。口服維生素E和B1、硫酸鎂、魚油、低脂飲食和中藥Tok1-shakuyaku-san (TSS)均可緩解痛經,但是這些證據來源于小規模的非隨機性研究。關于鍛煉的數據是有限的,但認為其有效。局部加熱、針灸和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研究結果認為活血化瘀類中醫中藥亦可能有效。脊柱推拿術的效果仍待進一步研究確定。中醫藥制劑,往往能很難對癥用藥,并且針對性不強,治療效果一般;故尋找安全、有效、全面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緩解痛經,是擺在廣大醫藥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目前緩解痛經的常規辦法是口服維生素E和B1、硫酸鎂、魚油、低脂飲食和中藥Tok1-shakuyaku-san(TSS)均可緩解痛經,但是這些證據來源于小規模的非隨機性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與肝經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在治療時采用從肝論治,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在應用活血化瘀藥同時分別加疏肝、溫肝、養肝、清肝等調肝藥物,臨床取得很好的療效中醫藥制劑,往往能很難對癥用藥,并且針對性不強,治療效果一般。為解決這些技術難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齊U,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包括益母草10 20份,白芍10 20份,覆盆子10 20份,紫蘇梗10 20份,當歸10 20份,山茱萸10 20份,遠志10 20份,蒲公英10 20份,女貞子10 20份,制首烏10 20份,柴胡10 20份,柏子仁10 20份,川彎10 20份,五靈脂10 20份,丹參10 20份,小茴香10 20份,香附10 20份,茯神10 20份,白術10 20份,干姜10 20份,合歡皮10 20份。所述疏肝解郁,緩解痛經的中藥制劑,其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可以優選為益母草10 15份,白芍10 15份,覆盆子10 15份,紫蘇梗10 15份,當歸10 15份,山茱萸10 15份,遠志10 15份,蒲公英10 15份,女貞子10 15份,制首烏10 15份,柴胡10 20份,柏子仁10 20份,川彎10 20份,五靈脂10 20份,丹參10 20份,小茴香10 20份,香附10 20份,茯神10 20份,白術10 20份,干姜10 20份,合歡皮10 20份。所述疏肝解郁,緩解痛經的中藥制劑,其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還可以優選為益母草10 20份,白芍10 20份,覆盆子10 20份,紫蘇梗10 20份,當歸10 20份,山茱萸10 20份,遠志10 20份,蒲公英10 20份,女貞子10 20份,制首烏10 20份,柴胡10 15份,柏子仁10 15份,川芎10 15份,五靈脂10 15份,丹參10 15份,小茴香10 15份,香附10 15份,茯神10 15份,白術10 15份,干姜10 15份,合歡皮10 15份。所述疏肝解郁,緩解痛經的中藥制劑,其所述中藥制劑劑型可以為片劑、糖衣片齊 、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硬膏劑或糖漿劑。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劑劑型為口服液劑時,制備方法包括a、取原料放入乙醇中浸泡,熱提取2次,成膏狀,為組分I ;b、藥渣水提取2次,濃縮過濾為膏狀,為組分2 ;C、將上述兩種膏狀濃縮成糊狀,滅菌,加入糊精,然后真空冷凍密封。所述步驟a中,可以取原料藥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_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2小時,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I。所述步驟b中,可以將乙醇提取過的藥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I 2小時,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2。所述步驟c中,可以將上述兩種組分膏狀濃縮成糊狀,濃縮液用C060滅菌,輻照劑量8k,加入糊精,然后真空罐裝密封即得,使用時直接飲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再提供一種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制備方法,所述制劑劑型為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包括a.將所述原料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篩;b.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c.再取上述乙醇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I次;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噴霧干燥,得藥粉;混合過篩得到的細粉裝入膠囊制為膠囊劑。所述步驟a中,可以將所述原料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120目細篩,使能通過12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30%,收集通過120目篩的原料細粉備用;所述步驟b中,可以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 2小時,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c中,可以將上述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10倍量水加熱I 2小時回流提取I次;將上述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d中,可以將上述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08的濾液,回收乙醇,將所得濾液調整比重到1. 06,通入噴霧干燥機進行噴霧干燥,過噴霧干燥機噴頭的壓縮空氣壓力為4kg/m2,干燥室熱氣流溫度是80°C,得原料藥粉;將過篩后得到的原料細粉與乙醇提煉藥粉混合裝入膠囊。本發明制劑是疏肝解郁,應對婦女因為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的痛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退熱,除煩安神功的作用,從而消除痛經,性情易燥易怒,自汗盜汗頻出,失眠多夢、眩暈耳鳴,煩躁不安血壓不穩等征,效果明顯。又選用中藥配伍,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減少內分泌平衡障礙,改善精神失調癥狀,維持正常代謝,諸藥配伍共奏溫腎益陰,調補陰陽之功。結合臨床實踐,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與肝經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在治療時采用從肝論治,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在應用活血化瘀藥同時分 別加疏肝、溫肝、養肝、清肝等調肝藥物,臨床取得很好的療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中醫學古籍中并無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名記載,據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表現,可歸屬于痛經、癥瘕、月經不調、不孕等范疇。對痛經的發病機理有眾多論述,主要與心、肝、腎三臟有著密切關系,其中尤其與肝最為密切。現代醫學觀察到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引起各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疼痛,包括痛經、性交痛、排便痛、慢性盆腔痛、腰背部疼痛以及放射至部分內臟及肢體的疼痛等,分布廣泛與肝經分布不謀而合。《金匱要略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云“寸口脈弦者,則脅下拘急而痛。”痛脈多弦,弦脈屬肝,肝主筋,子宮呈痙攣狀收縮者亦與肝有關。說明痛經與肝關系密切。女子以肝為先天,調理肝臟,使其疏泄功能正常,則藏血守職,任通沖盛,氣血調和,自無痛經之理。我們研究認為從肝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作為主要治則,對提高療效具有重大意義。清代何夢瑤《醫碥》載“百病生于郁,郁而不疏,則皆肝木之病矣。”女子生理性周期氣血易波動,情志易于憂郁,情志郁結,肝氣不舒,肝失疏泄,導致氣機郁滯,氣血互結,血運不暢,而沖任胞脈瘀阻發生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本質在于瘀血,而關鍵則是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血在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關系,最終決定了疏肝解郁法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治當疏肝行氣解郁,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調和,經行通暢,通則不痛。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時配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等法。經斷前后,天葵漸竭,腎水枯涸,肝木失養,肝腎陰虛致經斷前后諸癥,據此病機遣方,方中以白芍用其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之功,以解血虛、陰虛有熱致月經不調,肝陰不足致頭痛眩暈、肋脅疼痛以及陰虛盜汗等證;女貞子具有補肝腎陰、清熱明目之效,除腰膝酸痛,陰虛內熱,骨蒸勞熱,頭暈目眩等之痹;丹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解陰虛致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等證。丹參養血活血,菟絲子、制首烏補益肝腎,滋陰退熱,柏子仁、遠志,小茴香提陽除煩安神之效,諸藥配伍具有清熱除煩,補腎益精、益氣活血,壯骨補髓,消除健忘失眠、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口干便艱;月經紊亂之功效。益母草味辛苦、涼。活血、祛淤、調經、消水。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后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益母草含益母草堿、延胡索酸等物質,有活血調經、降血壓、利尿消腫等作用。覆盆子性溫;甘、酸;歸腎、膀胱經。主治益腎,固精,縮尿。用于腎虛遺尿,小便頻數,陽痿早泄,遺精滑精。《本草經疏》〃覆盆子,其主益氣者,言益精氣也。腎藏精、腎納氣,精氣充足,則身自輕,發不白也。蘇恭主補虛續絕,強陰建陽,悅澤肌膚,安和臟腑。甄權主男子腎精虛竭,陰痿,女子食之有子。大明主安五臟,益顏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皆取其益腎添精,甘酸收斂之義耳。〃《藥性論》載其〃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陰痿。柏子仁性平味甘,心、腎、大腸經。具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等癥,能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用于虛煩不眠,心悸怔忡,腸燥使秘等癥。《藥品化義》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同茯神、棗仁、生地、麥冬,為濁中清品,主治心神虛怯,驚悸怔仲,顏色憔悴,肌膚燥癢,皆養心血之功也。又取氣味俱濃,濁中歸腎,同熟地、龜版、枸杞、牛膝,為封填骨髓,主治腎陰虧損,腰背重病,足膝軟弱,陰虛盜汗,皆滋腎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緩肝,補肝膽之不足,極其穩當,但性平力緩,宜多用之為妙。遠志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應用于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溫,性善宣泄通達,既能開心氣而寧心安神、又能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智強識之佳品。主治心腎不交之心神不寧、失眠、驚悸等癥,常與茯神、龍齒、朱砂等鎮靜安神藥同用,如遠志丸(《張氏醫通》);治健忘證,常與人參、茯苓、菖蒲同用,如開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證治準繩》)。《本草正》遠志,功專心腎,故可鎮心止驚,辟邪安夢,壯陽益精,強志助力。以其氣升,故同人參、甘草、棗仁,極能舉陷攝精,交接水火。
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直接切片入藥為生首烏,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曬干入藥為制首烏。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生首烏功能解毒、消癰、潤腸通便,常用于治療瘰疬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制首烏功能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用于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瘧體虛等。本發明所采用的制首烏是補腎益腎的佳品。女貞子用于肝腎陰虛的目暗不明,視力減退,須發早白,腰酸耳鳴及陰虛發熱等。本品能補肝腎陰,但藥力平和,須緩慢取效。治目暗不明,常配熟地,枸杞等同用,治須發早白,常配桑葚同用,陰虛發熱,常配地骨皮。肝腎陰虛,頭昏目眩、遺精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慢性肝炎。對肝臟的保護作用研究認為,女貞子含有齊墩果酸,給大鼠皮下注射,可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對四氯化碳誘發的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并能促進肝細胞再生.齊墩果酸亦可使肝內甘油三酯蓄積減少、肝細胞變性壞死明顯減輕、糖原蓄積增加、血清Y球蛋白下降;超微結構可見肝細胞內線粒體腫脹與內質網囊泡變性減輕、肝組織間質炎癥反應減弱。白芍入肝、脾經,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益女子血。《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溫痹,去三蟲,久服輕身有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淋浙之功;久服明目、強力長年。山茱萸,又名山芋肉、藥棗、實棗兒、棗皮、肉棗等,為我國常用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它以其補力平和、壯陽而不助火,滋陰而不膩膈,收斂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被歷代醫學所喜用。張仲景以山茱萸為君創制了“金匱腎氣丸”。據化學分析,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山茱萸甙、酒石酸、沒食子酸、蘋果酸、樹酯、鞣質和多種維生素等有效成分,具有增強免疫、抗炎、抗菌等藥理作用,是中醫臨床中常用的一味藥。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癥瘕結塊,以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綱目》載丹參,按《婦人明理論》云,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后,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解除血管內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功效,并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利于肝細胞再生。香附辛微苦甘,平功能主治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綱目》載其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后百病。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營虛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劑,大能散表衛熱,而表不斂者,佐以大黃之類,又能固表。惟其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當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當避之。凡陰中火盛者,當歸能動血,亦非所宜,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紫蘇梗紫蘇梗是一種中藥名稱。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莖。秋季果實成熟后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經。功能主治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屬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本草綱目》有句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神農本草經》、《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均給以高度評價。柴胡清虛熱中藥,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柴胡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病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五靈脂為復齒鼯鼠的干燥糞便,可用于瘀血內阻、血不歸經之出血,如婦女崩漏經多,色紫多塊,少腹刺痛。既可單味炒研末,溫酒送服,又可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經,血瘀經閉,產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蟲咬傷。五靈脂苦泄溫通,“通利氣脈”,“通則不痛。”故《本草經疏》謂之“血滯經脈,氣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證,在所必用。” 小茴香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排除積存的氣體,所以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后又會降低,因而有助于緩解痙攣、減輕疼痛。中醫學上入藥,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功能溫肝腎,暖胃氣、散塞結,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婦女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等癥。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 a cocos Schw. ) Wolf的菌核,原物種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藥用部分為干燥菌核體。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于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茯苓皮,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藥性論》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小腸不利。茯神是植物茯苓的中藥制品,原植物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長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菌絲從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營養,同時分泌酶來分解和轉化木材中的有機質(纖維素),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逐漸形成菌核(亦稱結等)。結苓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和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有密切關系。不同品種的菌種,結苓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品種栽后3 4個月開始結苓,有些則較慢,需6 7個月。早熟種栽后9 10個月即可收獲,晚熟的品種則需12 14個月。茯神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 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 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O. 5 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川穹性溫,是婦科常用藥品,有活血順氣的作用。合歡皮性味甘、平。有解郁、和血、寧心、消癰腫之功。有治心神不安、憂郁、失眠、肺癰、癰腫、瘰癘、筋骨折傷之效。抗生育作用合歡皮冷水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生育作用,羊膜腔內給藥可使中孕大鼠胎仔萎縮,色澤蒼白而中止妊娠。人妊娠子宮條在合歡皮提取液的作用下,收縮張力及振幅均顯著增加,而收縮頻率則明顯減少,合歡皮的作用與縮宮素相似,但起效時間較慢,持續時間長。合歡皮抗生育有效成分為皂甙,合歡皮總皂甙1. 78mg/kg皮下注射有顯著抗著床作用,能減少大鼠妊娠動物數和正常胚胎數,妊娠終止率為86%。于妊娠第4 6日給藥也有顯著抗早孕效果,妊娠終止率為40%。合歡皮總甙官腔注射可使妊娠6 7日大鼠胎胞萎縮死亡,死亡率為88%。70μ g/kg腹腔注射(小鼠LD50的1/50),每日I次,共3日,不能使幼年雌鼠子宮增重,表明其無雌激素樣活性。合歡的多種同屬植物的樹皮均具有顯著的興奮子宮和致流產作用,如楹樹(A,chinensis)所含三萜皂甙于妊娠各期間給藥均可引起動物流產,對脈鼠或人的子宮有顯著的興奮作用。山合歡(A,kalkora)樹皮所含皂甙對大鼠也有抗著床和抗早孕等作用。本發明蜜煉丸劑的制作過程為取益母草1000,白芍lOOOg,覆盆子lOOOg,紫蘇梗lOOOg,當歸IOOOg,山茱萸lOOOg,墨旱蓮lOOOg,遠志lOOOg,蒲公英lOOOg,紫河車IOOOg,女貞子lOOOg,制首烏lOOOg,菟絲子lOOOg,柴胡lOOOg,柏子仁lOOOg,川芎lOOOg,五靈脂lOOOg,醋陳皮lOOOg,丹參lOOOg,小茴香lOOOg,香附lOOOg,茯神lOOOg,白術lOOOg,干姜lOOOg,合歡皮lOOOg,取所述原料藥浸泡于70% -80%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三次,時間1. 5小時、I小時、I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至干,于60°C下真空干燥,取出,粉碎,過100目篩,細粉備用;加入蜂蜜制成蜜煉丸劑。本發明膠囊劑的制作過程為取益母草1100,白芍1200g,覆盆子1300g,紫蘇梗1200g,當歸1300g,山茱萸1200g,遠志1300g,蒲公英1400g,女貞子llOOg,制首烏1300g,柴胡1400g,柏子仁1200g,川芎llOOg,五靈脂1300g,丹參1300g,小茴香1300g,香附llOOg,茯神1200g,白術1400g,干姜1200g,合歡皮1200g,加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提取2次,每次I 2小時,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將上述乙醇提取過的組份原料藥材的藥渣加10倍量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 2小時,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 6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1. 08 ;減壓至0. 03-0. 08MPa,溫度保持在60_80°C,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溫度至600C -70°C的浸膏,放入烘箱干燥得到組份藥粉,裝入膠囊制為膠囊劑。每粒膠囊裝0. 3g。 可以每12粒為一版。本發明口服液劑的制作過程為取益母草1300,白芍llOOg,覆盆子1400g,紫蘇梗1200g,當歸1300g,山茱萸1400g,遠志1300g,蒲公英1400g,女貞子IlOOg,制首烏1300g,柴胡1400g,柏子仁1400g,川芎1200g,五靈脂1400g,丹參llOOg,小茴香1300g,香附1200g,茯神1200g,白術1300g,干姜1400g,合歡皮1300g,取原料藥加入5_10倍量的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2小時,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8的浸膏,加熱濃縮30分鐘 45分鐘,濃縮至浸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I ;將水提取過的藥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I次,提取時間為I 2小時,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8的浸膏,加熱濃縮30分鐘 45分鐘,濃縮至浸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2。將上述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濃縮液用CO 60滅菌,輻照劑量8k,加入糊精,然后真空罐裝密封即得。本發明粉劑制備步驟為取益母草1200g,白芍1500g,覆盆子1200g,紫蘇梗1200g,當歸1400g,山茱萸1400g,遠志1300g,蒲公英1400g,女貞子llOOg,制首烏1500g,柴胡1400g,柏子仁1400g,川芎1200g,五靈脂1400g丹參llOOg,小茴香1300g,香附1400g,茯神1400g,白術1300g,干姜1400g,合歡皮1300g,藥材加水浸泡30分鐘至I小時,加熱煮沸30 40分鐘,過濾,濾液備用;濾渣加水第二次加熱,煮沸30 40分鐘,過濾,濾液備用;濾渣再加水,第三次加熱煮沸30 40分鐘,過濾;將三次濾液合在一起,加熱濃縮至糊狀藥液,放入烘箱80度烘干至粉末狀。藥理學毒性試驗1、急性毒性試驗應用小鼠進行急性毒性實驗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膠囊劑,在488. Sg生藥/kg劑量下,給藥后小鼠出現輕微活動減少,I小時左右恢復正常,給藥后連續觀察7天,無一動物死亡,其全身狀況、飲食、攝水、小便和體重增長均正常,實驗結果表明小鼠口服灌胃本發明的制劑膠囊劑的最大給藥量為488. Sg生藥/kg/d(LD 50 >488. Sg生藥/kg)。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臨床用藥總量為O.1g生藥/kg/d ;按體重計,小鼠灌胃本發明的制劑的耐受量為臨床病人的4888倍。提示該藥急性毒性低,臨床用藥安全。2、長期毒性試驗選用SD大鼠,給予不同濃度(18. 0、6. 0、2. Og生藥/kg)的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顆粒劑,每天灌胃一次,連續90天,末次給藥后24小時各組活殺1/2動物(雌雄各半),其余1/2動物繼續觀察2周后活殺。試驗期間觀察動物的外觀、一般行為、攝食量、體重變化,給藥后90天和停藥2周進行血液學(RBC、HB、網織紅細胞、PLT、CT、WBC及分類)和血液生化(AST、ALT、ALP、Glu、BUN、Crea、TP、T. BIL、ALB、CHOL)、尿液生化、臟器系數、病理組織學等指標檢查。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的制劑在高、中、低劑量組動物一般狀態良好,外觀體征、行為活動、進食量和體重增長均無異常變化;三個劑量組及對照組血液學檢查、血液生化學、尿液生化檢查均在正常范圍,組間無顯著差異;各組主要臟器組織病理學檢查未見明顯 異常。上述指標停藥2周后也未見改變。本試驗用藥劑量分別為臨床用藥劑量的180、60、20倍,根據試驗結果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在高、中、低三個劑量(18.0、6.0、2. Og生藥/kg)連續90天給藥對大鼠無明顯影響,無明確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標,恢復期觀察也未見延遲性毒性反應,提示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臨床應用的劑量安全性較高。藥理學實驗說明I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中醫科及婦科門診患者96例。以就診時間先后將患者按照A/B循環順序隨機分組,A組納入治療組,B組納入對照組。治療組48例,年齡15 30歲,平均20. 3歲;病程3個月 7年,平均3. 03年。痛經程度分級輕、中、重度者分別為6例、28例、14例。對照組48例,年齡16 29歲,平均19. 8歲;病程5個月 7年,平均
3.04年。痛經程度分級輕、中、重度者分別為7例、26例、15例。均經詳細婦科臨床檢查,結果均為子宮內膜異位,其他未見明顯異常。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O. 05),具有可比性。1. 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診斷標準如下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則昏厥;呈周期性發作;且排除器質性疾病所致的腹痛。1. 3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15 30歲,愿意停用其他治療,接受此療法并完成3個月經周期治療者。1. 4排除標準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婦科病如盆腔炎、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合并有心腦血管及造血系統疾病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患者;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者;精神疾病、急性傳染病、腫瘤患者;排除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影響本研究效應指標觀察者。1. 5治療方法對照組以布洛芬緩釋膠囊口服治療,治療組本發明中藥制劑治療。對照組以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 3g 口服,I次/d,重度痛者可2次/d。于痛經時開始服藥,疼痛消失則停藥。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本發明制劑原料為益母草10g,白芍12g,覆盆子13g,紫蘇梗12g,當歸13g,山茱萸12g,遠志13g,蒲公英14g,女貞子Ilg,制首烏13g,柴胡14g,柏子仁12g,川彎Ilg,五靈脂13g,丹參13g,小茴香13g,香附llg,茯神12g,白術14g,干姜12g,合歡皮12g,制成口服液劑,I劑/山分3次飯后溫服,連服7劑,連續3個月經周期。1. 6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末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2 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I。表I兩組療效比較(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包括益母草10 20份,白芍10 20份,覆盆子10 20份,紫蘇梗10 20份,當歸10 20份,山茱萸10 20份,遠志10 20份,蒲公英10 20份,女貞子10 20份,制首烏10 20份,柴胡10 20份,柏子仁10 20份,川彎10 20份,五靈脂10 20份,丹參10 20份,小茴香10 20份,香附10 20份,茯神10 20份,白術10 20份,干姜10 20份,合歡皮10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包括益母草10 15份,白芍10 15份,覆盆子10 15份,紫蘇梗10 15份,當歸10 15份,山茱萸10 15份,遠志10 15份,蒲公英10 15份,女貞子10 15份,制首烏10 15份,柴胡10 20份,柏子仁10 20份,川芎10 20份,五靈脂10 20份,丹參10 20份,小茴香10 20份,香附10 20份,茯神10 20份,白術10 20份,干姜10 20份,合歡皮10 2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的重量份數包括益母草10 20份,白芍10 20份,覆盆子10 20份,紫蘇梗10 20份,當歸10 20份,山茱萸10 20份,遠志10 20份,蒲公英10 20份,女貞子10 20份,制首烏10 20份,柴胡10 15份,柏子仁10 15份,川芎10 15份,五靈脂10 15份,丹參10 15份,小茴香10 15份,香附10 15份,獲神10 15份,白術10 15份,干姜10 15份,合歡皮10 1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硬膏劑或糖漿劑。
5.一種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痛經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劑型為口服液劑,其制備方法包括 a、取原料放入乙醇中浸泡,熱提取2次,成膏狀,為組分I; b、藥渣水提取2次,濃縮過濾為膏狀,為組分2; C、將上述兩種膏狀濃縮成糊狀,滅菌,加入糊精,然后真空冷凍密封。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取原料加入5-10倍量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2小時,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I。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將乙醇提取過的藥渣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時間為I 2小時,100-120目濾過,再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36的浸膏,加熱濃縮至膏狀,靜置備用,成為組分2。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將上述兩種組分膏狀濃縮成糊狀,濃縮液用CO 60滅菌,輻照劑量8k,加入糊精,然后真空罐裝密封即得,使用時直接飲用。
9.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劑型為膠囊劑,其制備方法包括 a.將所述原料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篩; b.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 c.再取上述乙醇提取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I次; d.將上述兩種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噴霧干燥,得藥粉;混合過篩得到的細粉裝入膠囊制為膠囊劑。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將所述原料放入粉碎機粉碎后過120目細篩,使能通過120目篩的細粉量在達到30%,收集通過120目篩的原料細粉備用;所述步驟b中,將過篩后剩下的顆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 2小時,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c中,將上述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10倍量水加熱I 2小時回流提取I次;將上述3次提取液合并靜置;所述步驟d中,將上述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 08的濾液,回收乙醇,將所得濾液調整比重到1. 06,通入噴霧干燥機進行噴霧干燥,過噴霧干燥機噴頭的壓縮空氣壓力為4kg/m2,干燥室熱氣流溫度是80°C,得原料藥粉;將過篩后得到的原料細粉與乙醇提煉藥粉混合裝入膠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痛經的中藥制劑,所述中藥制劑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為益母草10~20份,白芍10~20份,覆盆子10~20份,紫蘇梗10~20份,當歸10~20份,山茱萸10~20份,遠志10~20份,蒲公英10~20份,女貞子10~20份,制首烏10~20份,柴胡10~20份,柏子仁10~20份,川芎10~20份,五靈脂10~20份,丹參10~20份,小茴香10~20份,香附10~20份,茯神10~20份,白術10~20份,干姜10~20份,合歡皮10~20份。子本發明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在應用活血化瘀藥同時分別加疏肝、溫肝、養肝、清肝等調肝藥物,臨床取得很好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K9/00GK103007234SQ20121058327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楊高林 申請人:青島華仁信息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