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胞生痰核是指胞瞼內起核性硬結,逐漸長大而不紅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一般病程較長,且易復發。相當于西醫學之霰粒腫。本病又名疣病(《原機啟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睥生痰核(《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眼胞痰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等。相當于西醫學之霰粒腫。[病因病機]恣食炙賻,脾胃蘊熱生痰,痰熱相結,阻滯經絡,致氣血受阻。昆結于瞼內,逐漸隱起而發為本病。腫核小型且靜止者,可不作治療, 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無礙。若形態較大,影響外觀,或有眼瞼重墜感,或有潰破趨勢者,當作治療。自古以來多以手術為主,但也有不少單用藥物治療之記載。若用藥物治療可以消散者,則不必強求手術。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 比的中藥原料制成
天蓬草10-25份、桅子10-25份、太白小紫菀10-25份、白僵蠶10-25份、甘草15-20 份、半夏15-20份、陳皮15-20份、荷葉15-20份、荊芥8-15份、防風8-15份、天南星8-15 份、澤漆8-15份、龍膽草5-10份、白櫟葡5-10份、瓶爾小草5-10份、向日葵花5_10份、白帆5-10份;
內服藥的制備方法
A/按配方比例將中藥洗凈,加入白礬放入2倍量的水,置于砂鍋內,大火煮30-40 分鐘,提取上清液備用;
B/藥渣加入I倍量水,燒開后改為文火煮20-30分鐘,提取上清液備用;
C/取兩次煮提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彡IOO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 即得成品;
用法用量
每天3-4次,每次15_20mg,五天為一個療程。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
野煙葉30-60份、柳葉30-60份、蒲公英30-60份、無花果30-60份、枸杞子20-50 份、蚯蚓20-50份、紫花地丁 20-50份、金銀花20-50份、白鮮皮10-40份、仙鶴草10-40份、 樟腦10-40份、輕粉5-30份、茶樹根5-30份、冰片5_30份;
外用藥的制備方法
⑵按配方比例將樟腦、冰片分別粉碎至200-300目細末備用;
⑵按配方比例將野煙葉、柳葉、蒲公英、無花果、枸杞子、蚯蚓、紫花地丁、金銀花、 白鮮皮、仙鶴草、茶樹根洗凈,加入兩倍量水,浸泡2 - 3小時,加入輕粉及樟腦、冰片細末攪拌均勻,放煮鍋內煎煮I 一 2小時,趁熱過濾,冷卻至室溫,靜置I小時,取上清夜調和均勻灌瓶,置于高溫彡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包裝即得外用藥成品。用法用量把藥液燒熱,準備干凈的毛巾,折疊成7 — 8厘米大小,把毛巾塊用燒熱的藥液浸透,擰半干,閉上眼睛,把毛巾塊直接放在眼瞼皮膚上,注意溫度適中,以免燙傷,每次15 -20分鐘,每日2次。或把熱藥液倒入一敞口杯中,眼部置于杯口上方,用熱氣熏蒸眼部。本發明的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 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天蓬草11-22份、桅子11-22份、太白小紫菀11-22份、白僵蠶11-22份、甘草16-19份、半夏16-19份、陳皮16-19份、荷葉16-19份、荊芥9_14份、防風9_14份、天南星9_14份、澤漆9-14份、龍膽草6-8份、白櫟葡6-8份、瓶爾小草6-8份、向日葵花6_8份、白帆6_8份;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野煙葉40-50份、柳葉40-50份、蒲公英40_50份、無花果40_50份、枸杞子30_40份、蚯蚓30-40份、紫花地丁 30-40份、金銀花30-40份、白鮮皮20-30份、仙鶴草20-30份、樟腦20-30份、輕粉10-20份、茶樹根10-20份、冰片10-20份。本發明的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天蓬草20份、桅子20份、太白小紫菀20份、白僵蠶20份、甘草18份、半夏18份、陳皮18份、荷葉18份、荊芥12份、防風12份、天南星12份、澤漆12份、龍膽草7份、白櫟葡7份、瓶爾小草7份、向日葵花7份、白礬7份;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野煙葉45份、柳葉45份、蒲公英45份、無花果45份、枸杞子35份、蚯蚓35份、紫花地丁 35份、金銀花35份、白鮮皮25份、仙鶴草25份、樟腦25份、輕粉15份、茶樹根15份、冰片15份。本發明涉及的中藥藥理及藥性天蓬草(Sellaria alsine Grimm)是石竹科繁縷屬的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藥,具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功效。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等省。秦嶺南北坡均產,多生于200 1900米的溪畔及農田附近濕地上。性味《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溫。功用主治-天蓬草的功效治傷風感冒,痢疾,痔漏,跌打損傷。①《綱目拾遺》敷痔漏。②《福建民間草藥》祛風散寒,發汗解表。桅子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桅子涼血止血。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氣味苦、寒、無毒。太白小紫斃(Cremanthodium hookerii Clark),也叫垂頭菊,為菊科紫斃屬植物,全株可入藥,具有化痰止咳,寬胸利氣等功效。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在秦嶺多生于高山草坡或山頂。性味辛苦,平。功用主治化痰止咳,寬胸利氣治痰喘咳嗽,氣管炎,肺結核,肺癰,勞傷,頭痛。白僵蠶性味歸經辛咸,平。①《本經》:味咸,平。②《別錄》:辛,平,無毒。③《藥性論》微溫,有小毒。入肝、肺,胃經。①《綱目》:厥陰、陽明。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功能主治治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疬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①《本經》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酣,男子陰瘍病。②《別錄》女子崩中赤白,產后余痛,滅諸瘡瘢痕。未之,封疔腫,根當自出。③《藥性論》:治口噤,發汗,主婦人崩中下 血不止。④《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并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⑤《本草圖經》:治中風,急喉痹,搗篩細末,生姜自然汁調灌之。⑥《醫學啟源》:去皮膚間諸風。⑦《綱目》散風痰結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痰瘧癥結,婦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兒疳蝕鱗體,一切金瘡,疔腫風痔。⑧《本草正》治小兒疳蝕,牙齦潰爛,重舌,木舌。⑨《玉楸藥解》活絡通經,驅風開痹。治頭痛胸痹,口噤牙疼,癮疹風瘙;燒研酒月艮,能潰癰破頂,又治血淋崩中。甘草性味味甘平,功效補中益氣、潤肺祛痰、清熱解毒。半夏性味辛,溫,有毒。①《本經》:辛,平。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③《藥性論》有大毒。④《日華子本草》味辛。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歸經入脾、胃經。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功用主治-半夏的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陳皮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肺、脾經。功能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荷葉性味苦澀,平。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平,味辛。〃②《本草崇原》〃氣味苦,平,無毒。〃③《醫林纂要》:〃苦澀,平,微咸。〃入心、肝、脾經。①《本草求真》:〃入膽。〃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用于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于多種出血癥及產后血暈。荊芥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用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防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
天南星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于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澤漆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有毒。歸肺、小腸、大腸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化痰散結,殺蟲。用于水腫,肝硬化腹水,細菌性痢疾;外用治淋巴結結核,結核性瘺管,神經性皮炎。并可滅蛆、孑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乳汁對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如入眼內有失明危險。內服過量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嚴重者脫水。
龍膽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濕疹瘙癢, 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I、治熱病腹痛龍膽草30克,捶鹽取汁服。
2、治熱痢龍膽草、木棉花各15克,紅豬母菜30克,水煎服。
3、治目赤腫痛⑴龍膽草15-30克,捶汁服。⑵龍膽草15-30克,白花彭蜞草30克, 葉下紅15克,水煎服。⑶龍膽草15-30克,水煎,沖紅糖服,渣捶爛貼眼,中留一孔。
4、治腮腺炎龍膽草、鴨舌草各適量,加紅糖共捶爛,貼患處。
5、治婦女乳痛龍膽草、蒲公英、燈籠草各適量,共捶爛,貼患處。
6、治皮膚刀傷腫痛龍膽草適量,加茶油,捶爛,貼患處。
7、治皮膚瘡瘍紅腫熱毒龍膽草適量,加紅糖,捶爛,貼患處。或加葉下紅、蜈蚣草各適量,捶爛,貼患處。
白櫟葡
功用主治健脾消積,理氣,清火,明目。治疝氣,疳積,火眼赤痛。
選方①治大人疝氣及小兒溲如米泔白櫟葡三至五個,煎湯加白糖服。
②治小兒疳積白櫟葡七至八錢,麥芽二錢,野剛子(烏錢科醉魚草)根四至五錢。 水煎,早晚各服一次。忌食酸辣、芥菜、香味食物。
③治火眼辦痛白櫟葡煎服。
④治頭癤白櫟果實總苞燒灰存性,研細末,香油調敷患處。(《溫州地區藥源普查總結》)
瓶爾小草
性味微甘、苦,涼。
功能主治又稱一葉草;涼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喉痛,喉痹、白喉、口腔疾患、小兒肺炎、脘腹脹痛,毒蛇咬傷,療瘡腫毒;外用治急性結膜炎,角膜云翳,眼瞼緣炎。向日葵花[性味]味微甘;性平[功能主治]祛風;平肝;利濕。主頭暈;耳鳴;小便淋浙.白帆性味歸經味酸,寒。入脾經。功用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病、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利、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陰疽、中蠱、蛇蟲傷鱉,取其解毒也。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配方內服藥配方天蓬草10g、桅子10g、太白小紫斃10g、白僵蠶10g、甘草15g、半夏15g、陳皮15g、荷葉15g、荊芥8g、防風8g、天南星8g、澤漆8g、龍膽草5g、白櫟葡5g、瓶爾小草5g、向日葵花5g、白帆5g ;內服藥的制備方法A/按配方比例將中藥洗凈,加入白礬放入2倍量的水,置于砂鍋內,大火煮30-40分鐘,提取上清液備用;B/藥渣加入I倍量水,燒開后改為文火煮20-30分鐘,提取上清液備用;C/取兩次煮提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彡IOO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即得成品;用法用量每天3-4次,每次15_20mg,五天為一個療程。外用藥配方野煙葉30g、柳葉30g、蒲公英30g、無花果30g、枸杞子20g、il丘蝴20g、紫花地丁20g、金銀花20g、白鮮皮10g、仙鶴草10g、樟腦10g、輕粉5g、茶樹根5g、冰片5g ;外用藥的制備方法⑶按配方比例將樟腦、冰片分別粉碎至200-300目細末備用;⑵按配方比例將野煙葉、柳葉、蒲公英、無花果、枸杞子、蚯蚓、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仙鶴草、茶樹根洗凈,加入兩倍量水,浸泡2 — 3小時,加入輕粉及樟腦、冰片細末攪拌均勻,放煮鍋內煎煮I 一 2小時,趁熱過濾,冷卻至室溫,靜置I小時,取上清夜調和均勻灌瓶,置于高溫彡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包裝即得外用藥成品。用法用量把藥液燒熱,準備干凈的毛巾,折疊成7 — 8厘米大小,把毛巾塊用燒熱的藥液浸透,擰半干,閉上眼睛,把毛巾塊直接放在眼瞼皮膚上,注意溫度適中,以免燙傷,每次15 -20分鐘,每日2次。或把熱藥液倒入一敞口杯中,眼部置于杯口上方,用熱氣熏蒸眼部。實施例2配方內服藥配方[oho] 天蓬草lig、桅子lig、太白小紫斃lig、白僵蠶lig、甘草i6g、半夏i6g、陳皮i6g、 荷葉16g、荊芥9g、防風9g、天南星9g、澤漆9g、龍膽草6g、白櫟葡6g、瓶爾小草6g、向日葵花6g、白帆6g ;
外用藥配方
野煙葉40g、柳葉40g、蒲公英40g、無花果40g、枸杞子30g、il丘蝴30g、紫花地丁 30g、金銀花30g、白鮮皮20g、仙鶴草20g、樟腦20g、輕粉10g、茶樹根10g、冰片10g。
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實施例3配方
內服藥配方
天蓬草20g、桅子20g、太白小紫斃20g、白僵蠶20g、甘草18g、半夏18g、陳皮18g、 荷葉18g、荊芥12g、防風12g、天南星12g、澤漆12g、龍膽草7g、白櫟葡7g、瓶爾小草7g、向日葵花7g、白礬7g;
外用藥配方
野煙葉45g、柳葉45g、蒲公英45g、無花果45g、枸杞子35gj丘蝴35g、紫花地丁 35g、金銀花35g、白鮮皮25g、仙鶴草25g、樟腦25g、輕粉15g、茶樹根15g、冰片15g。
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實施例4配方
內服藥配方
天蓬草22g、桅子22g、太白小紫斃22g、白僵蠶22g、甘草19g、半夏19g、陳皮19g、 荷葉19g、荊芥14g、防風14g、天南星14g、澤漆14g、龍膽草8g、白櫟葡8g、瓶爾小草8g、向日葵花8g、白帆8g ;
外用藥配方
野煙葉50g、柳葉50g、蒲公英50g、無花果50g、枸杞子40g、il丘蝴40g、紫花地丁 40g、金銀花40g、白鮮皮30g、仙鶴草30g、樟腦30g、輕粉20g、茶樹根20g、冰片20g。
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實施例5,配方
內服藥配方
天蓬草25g、桅子25g、太白小紫斃25g、白僵蠶25g、甘草20g、半夏20g、陳皮20g、 荷葉20g、荊芥15g、防風15g、天南星15g、澤漆15g、龍膽草10g、白櫟葡10g、瓶爾小草10g、 向日葵花10g、白帆IOg ;
外用藥配方
野煙葉60g、柳葉60g、蒲公英60g、無花果60g、枸杞子50g、il丘蝴50g、紫花地丁 50g、金銀花50g、白鮮皮40g、仙鶴草40g、樟腦40g、輕粉30g、茶樹根30g、冰片30g ;
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本發明有益效果
本發明外用熱敷具有疏通經絡、宣暢氣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現代西醫學認為熱敷的主要目的是使血管擴張,促進炎癥吸收,減輕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吸收消散,增加局部營養。結合中藥內服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本發明治愈率95%以上,無副作用,值得推廣。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天蓬草10-25份、桅子10-25份、太白小紫菀10-25份、白僵蠶10-25份、甘草15-20份、 半夏15-20份、陳皮15-20份、荷葉15-20份、荊芥8_15份、防風8_15份、天南星8_15份、澤漆8-15份、龍膽草5-10份、白櫟葡5-10份、瓶爾小草5-10份、向日葵花5_10份、白礬5_10 份;內服藥的制備方法A/按配方比例將中藥洗凈,加入白礬放入2倍量的水,置于砂鍋內,大火煮30-40分鐘, 提取上清液備用;B/藥渣加入I倍量水,燒開后改為文火煮20-30分鐘,提取上清液備用;C/取兩次煮提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 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即得成品;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野煙葉30-60份、柳葉30-60份、蒲公英30-60份、無花果30-60份、枸杞子20-50份、 蚯蚓20-50份、紫花地丁 20-50份、金銀花20-50份、白鮮皮10-40份、仙鶴草10-40份、樟腦10-40份、輕粉5-30份、茶樹根5-30份、冰片5_30份;外用藥的制備方法⑷按配方比例將樟腦、冰片分別粉碎至200-300目細末備用;⑵按配方比例將野煙葉、柳葉、蒲公英、無花果、枸杞子、蚯蚓、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仙鶴草、茶樹根洗凈,加入兩倍量水,浸泡2 - 3小時,加入輕粉及樟腦、冰片細末攪拌均勻,放煮鍋內煎煮I 一 2小時,趁熱過濾,冷卻至室溫,靜置I小時,取上清夜調和均勻灌瓶, 置于高溫彡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包裝即得外用藥成品。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天蓬草11-22份、桅子11-22份、太白小紫菀11-22份、白僵蠶11-22份、甘草16-19份、 半夏16-19份、陳皮16-19份、荷葉16-19份、荊芥9_14份、防風9_14份、天南星9_14份、澤漆9-14份、龍膽草6-8份、白櫟葡6-8份、瓶爾小草6-8份、向日葵花6_8份、白帆6-8份;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野煙葉40-50份、柳葉40-50份、蒲公英40-50份、無花果40-50份、枸杞子30-40份、 蚯蚓30-40份、紫花地丁 30-40份、金銀花30-40份、白鮮皮20-30份、仙鶴草20-30份、樟腦20-30份、輕粉10-20份、茶樹根10-20份、冰片10-20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制成天蓬草20份、桅子20份、太白小紫菀20份、白僵蠶20份、甘草18份、半夏18份、陳皮18份、荷葉18份、荊芥12份、防風12份、天南星12份、澤漆12份、龍膽草7份、白櫟葡 7份、瓶爾小草7份、向日葵花7份、白礬7份;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野煙葉45份、柳葉45份、蒲公英45份、無花果45份、枸杞子35份、蚯蚓35份、紫花地丁 35份、金銀花35份、白鮮皮25份、仙鶴草25份、樟腦25份、輕粉15份、茶樹根15份、冰片15份。
全文摘要
一種有效治療胞生痰核病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天蓬草、梔子、太白小紫菀、白僵蠶、甘草、半夏、陳皮、荷葉、荊芥、防風、天南星、澤漆、龍膽草、白櫟蔀、瓶爾小草、向日葵花、白礬制成;外用藥是由野煙葉、柳葉、蒲公英、無花果、枸杞子、蚯蚓、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仙鶴草、樟腦、輕粉、茶樹根、冰片制成;本發明外用熱敷具有疏通經絡、宣暢氣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現代西醫學認為熱敷的主要目的是使血管擴張,促進炎癥吸收,減輕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吸收消散,增加局部營養。結合中藥內服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本發明治愈率95%以上,無副作用,值得推廣。
文檔編號A61K36/8888GK102973754SQ20121058332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李佃場, 王茜, 徐征紅 申請人:李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