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種植固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牙齒種植、顴骨種植、顱頜面缺損修復的固位裝置。
背景技術:
自瑞典Branemark教授提出骨整合學說以來,骨內種植體在骨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種植科,整形外科和神經外科等領域得到廣發應用。種植體用于修復缺失牙,因為其美觀舒適,提供咀嚼力大,不傷害鄰牙等優點,得到牙醫廣泛推薦和病人的青睞。但是對于上頜后區牙槽骨嚴重萎縮的病人而言,雖然可以采用各類植骨術、骨膜引導骨組織再生、牽張成骨,上頜竇提升等技術恢復牙槽骨寬度和高度,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恢復時間長,花費大,創傷大,風險大,可能的骨吸收等問題。如果缺失牙部位的牙槽骨或者一側如果發生嚴重吸收,特別是上頜竇、下頜神經管、鼻腔這些對牙種植體而言的危險區域,可以采用各類植骨術、骨膜引導骨組織再生、牽張成骨,上頜竇提升等技術恢復牙槽骨寬度和高度,或者下頜神經遷移術以避開下頜神經,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恢復時間長,花費大,創傷大,風險大,可能的骨吸收等問題,采用臨近骨量豐富的區域作為種植區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此時就需要基臺和種植體呈一定角度的傾斜種植體系統。多個牙齒缺失,需要多顆種植體及基臺實現共同就位道,才能保證義齒正常發揮功能和獲得正常外形,因此臨床上需要不斷調磨調整基臺,但是這樣也不一定會實現多顆種植體的共同就位道,特別是遇到由于發育、外傷、腫瘤切除等因素導致的頜骨、牙列異常情況,這就很難獲得共同就位道。顴骨種植體是植入到上頜骨和顴骨的人工種植體。顴骨種植體可應用于上頜骨缺損,或者上頜牙槽骨嚴重吸 收的無牙病人。顴骨種植體成功率高,手術后恢復周期短,固位力好,創傷相對上述增加牙槽骨的幾類方法較小,而且花費較少,在國外已經成為上頜牙槽骨嚴重吸收的無牙病人的標準治療方式。顴骨種植體是斜行植入到上頜骨和顴骨中,和常規垂直牙槽嵴植入的牙種植體不同。由于顴骨種植體植入角度和咬合方向不一致,所以需要種植體末端發生一定角度的轉折,從而保證顴骨種植體修復的義齒長軸方向和咬合反向一致。而且顴骨種植體本身長度較大,顴骨種植體手術相對普通牙種植體手術程序和步驟更多,難度更大,顴骨種植體植入大部分依靠影像資料(CT等)和醫師的經驗,實際植入角度難免會和原定植入角度有偏差。因此最后顴骨種植體末端獲得良好的角度更難。顴骨種植體植入后,如果是活動義齒修復,當顴骨種植體偏腭側,則會使活動義齒偏大引起病人不舒適感覺,同時帶來口腔清潔的問題,當顴骨種植體偏唇側,會引起基托偏大,口唇一定程度向前突起。顴骨種植體植入后,如果是固定義齒修復,顴骨種植體不管偏唇側還是偏腭側,會產生義齒難以達到共同就位道的問題。同樣的,如果顴骨種植體用于修復上頜骨缺損,由于顴骨種植體斜行植入和手術因素,發生一定角度偏差,會大大增加贗復體和其他修復結構(比如各種骨瓣等)后續修復的難度。關于顴骨種植體末端角度的解決方案(包括文獻和專利)和產品,迄今為止,只有Nobel Biocare和Southern implants生產的偏斜角度45度和55度的觀骨種植體。這兩類顴骨種植體角度已經固定,并且較為單一。如果顴骨種植體植入手術角度有偏移或者頜面諸骨形態特殊(比如發育、外傷和腫瘤等原因引起的),現有產品難以滿足臨床要求。同時,由先天發育、腫瘤和創傷引起的顱頜面缺損是臨床常見疾患,給病人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同時給臨床修復重建帶來挑戰。顱頜面缺損特別是耳鼻眼部位的缺損,給患者顏面部的形態和功能均會帶來影響。臨床修復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自體組織和異體組織。自體組織方法是通過各種組織瓣(皮瓣、肌皮瓣,骨瓣,軟骨瓣等)修復缺損,除了存在供區損傷,化療及年老等特殊群體病人難以接受,腫瘤病人無法檢查復發,可能的術后感染缺血等因素引起的手術失敗等缺點外,還有面部組織形態復雜,形態要求高,而且軟骨瓣等塑形困難,自體組織修復耳鼻眼時,遠期效果不盡如意;贗復體修復適應范圍廣,創傷小,手術簡單,無供區損傷,同時也存在需要經常清潔,周期性更換等不足。兩類修復方法可以互補,各有其適用范圍。贗復體用于修復頜面缺損最需要關心的是固位問題。以前傳統的固位方法是通過贗復體自身重力,與皮膚黏膜軟組織吸附后的大氣壓力,眼鏡框,生物膠水,各種倒凹等固位,但是存在固位力不足,易脫落損壞,皮膚炎癥等缺陷。自從Branemark創建“骨整合”學說以來,鈦種植體已經成功的應用于口腔修復領域。1975年,Branemark首先提出口外種植體的構想,并與1977年驗證了種植體穿透皮膚而應用于顱頜面領域的可能性,并設計出一種特殊的顱骨種植體。從此以后,種植體在顱頜面贗復體固位等口外的應用蓬勃發展起來,比較好的解決了義眼、義鼻、義耳等贗復體的長期固位。雖然依靠種植體固位的贗復體色彩、質地等和自身組織極其相似,很好解決了外形修復的問題,但是在用種植體固位贗復體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根據耳、鼻、眼三個部位分別總結敘述種植體固位贗復體的不足,如下:耳朵缺損,大概占據顱頜面`缺損病例數的2/3。用種植體固位贗復體存在以下不足:1.種植手術具有一定危險性。義耳固位所需種植體的植入部位是顳骨。顳骨雖然是雙層皮質骨,但是其平均厚度僅為4-7mm,鉆孔過程中意外穿透顳骨內板可導致顱內組織如硬腦膜、腦實質損傷及乙狀竇出血等。Tjellstrom報告的214名耳區種植患者中有24名在種植窩底部可窺見尚未損傷的顱中窩硬腦膜,32名乙狀竇暴露者中有11名竇壁受損出血。
2.種植體可能松動脫落。除了顳骨缺乏足夠厚度,種植體本身長度較短因素外,種植窩大,乳突骨質疏松也是種植體脫落的重要原因。3.義耳固位若采用磁性附著體固位,因為各個種植體方向大致平行,磁性附著體抵抗側向力不足而致義耳易滑動,但是磁性附著體可保持固位力4-8年不消失;義耳若采用桿卡式附著體固位,桿卡式可同時保證側向和軸向固位,但是桿卡式由于反復取戴摩擦劑材料疲勞,可出現松動和固位不良,其壽命大致在一年左右,需要周期性替換。眼球摘除后,依靠種植體植入眼眶周圍骨而使贗復體得到固位。但是由于眶周骨解剖條件的限制,在右眼眶7-11時鐘處,左眼眶1-5時鐘處,這幾個區域骨厚度最后,可達6-7_。因此相對于普通牙種植體而言,義眼種植體長度較短,其長期穩定性會受影響。種植體植入后,可有桿卡式附著固位,磁性附著體固位,球槽附著固位三種形式,但是因為種植體中軸向心性聚合,常規共同就位道難以求得,而磁性基臺固位對種植體軸向要求的寬容度大,且因種植體分布合理,不會滑動,固位力良好,患者可自行摘戴。
鼻缺損后,前鼻底區縱向種植是鼻缺損種植的首選部位。前鼻底區常規于梨狀孔下緣后方縱向種植2枚種植體及眉間點垂直植入I枚??v向種植時若種植體垂直向前傾斜,則可能傷及上前牙牙根,若垂直向后傾斜,則可能穿透硬腭板。若縱向骨量不足時,尚可考慮于梨狀孔下緣下方橫向種植。種植體長度為5-9mm,長度較短,且鼻部種植體多為平行植入,若采用磁性附著體或者桿卡式附著體,會遇到義耳固位同樣的問題。上述耳鼻眼等部位的贗復體固位出現的不足,國內外文獻或者專利尚無較好的解決方案。如上所述,現有的牙種植、顴骨種植和顱頜面贗復體固位種植等存在角度和位置調節小,使用不便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新型種植固位裝置,能較好地利用骨量豐富的鄰近骨區,自由調整種植體的角度,從而使種植體避開危險的解剖結構,提高種植修復的安全性,提高種植體固位能力,避免脫落,保證長期穩定性。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種植固位裝置,包括種植體、連接體、基臺,所述種植體外部有螺紋,上部中央開有螺孔;連接體中央有孔,上部有切槽,切槽兩邊耳塊上開有螺孔;基臺下部有與連接體切槽適配的凸塊,凸塊上開有孔;連接體通過螺釘與種植體和基臺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種植體的直徑為4mm — 8mm,種植體上部有圓柱形凹槽,連接體下部有與凹槽相適配的凸臺??商岣叻N植體與連接體在連接部位的配合精度和強度,提高種植結構的抗彎曲強度,比較適合種植體直徑較大的情形。進一步的,所述種植體的直徑為3—4.5_,種植體上部有圓柱形凸臺,連接體下部有與圓柱形凸臺相適配的圓柱形凹槽`。可提高種植體與連接體在連接部位的配合精度和強度,提高牙種植結構的抗彎曲強度,比較適合種植體直徑較小的情形。進一步的,所述基臺上部安裝有銜鐵,銜鐵呈圓柱形,下部中央有螺桿,銜鐵通過螺桿安裝在基臺上部中央的螺孔中。進一步,所述基臺下部凸塊,底面為矩形或圓形。優選的,所述基臺下部凸塊底面為矩形,矩形邊長為2 — 6mm,高度為4一6mm。優選的,所述基臺下部凸塊底面為圓形,直徑為2—6mm,高度為4一6mm。進一步的,所述種植體下部有切槽,切槽深度為0.5-1.0mm,縱向長度為
1.0-4.0mm,橫向寬度為 2.0-3.0mm。。進一步的,所述種植體中沿軸向有空腔,空腔中放置有藥囊,種植體壁上徑向均勻分布有細孔??赏ㄟ^種植體進行給藥,用于手術本身的消炎抗菌,同時促進骨結合,或用于治療其它疾病的給藥。進一步的,所述基臺上安裝有連接桿,連接桿上有與基臺上部形狀相適配的切口。本發明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固位負載強度高,具有良好的初期穩定性和抗旋轉功能,可以自由調節基臺和種植體之間的角度,調整范圍大,從而能夠充分利用種植體周圍骨量豐富的骨區,避開危險區域,同時獲得良好的共同就位道,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結構的種植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結構的連接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另一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結構的種植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所示結構的連接體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基臺結構不意圖;圖8為本發明銜鐵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組合結構示意圖。圖中:1-種植體,2_連接體,3_基臺,4_銜鐵,5_螺桿,6_基臺上部,7_凸塊,8_螺釘,9-凸臺,10-螺釘,·11-切槽,12-凸臺,13-凹槽,14-螺孔,15-孔,16-切槽,17-耳塊,18-凹槽,19-藥囊,20-細孔,21-空腔,22-連接桿。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所示,本發明種植固位裝置,包括種植I體、連接體2、基臺3,所述種植體I外部有螺紋,上部中央開有螺孔14 ;連接體2中央有孔15,上部有切槽16,切槽16兩邊的耳塊17上開有螺孔;基臺3下部有與連接體切槽16適配的凸塊7,凸塊7上開有孔;連接體2通過螺釘10與種植體I相連,通過螺釘8與基臺3連接。進一步的,種植體I的直徑為4一8mm,種植體I上部有圓柱形凹槽13,連接體2下部有與凹槽13相適配的凸臺9??商岣叻N植體與連接體在連接部位的配合精度和強度,提高種植結構的抗彎曲強度,適合種植體直徑較大的情形。進一步的,種植體I的直徑為3—4.5mm,種植體I上部有的圓柱形凸臺12,連接體I下部有與圓柱形凸臺12相適配的圓柱形凹槽18。可提高種植體與連接體在連接部位的配合精度和強度,提高牙種植結構的抗彎曲強度,適合種植體直徑較小的情形。種植體與連接體結合部位的凸凹結構,不僅可大大提高兩者的配合精度,還大大提高了連接強度,特別是抗彎曲強度,從而提高了種植精度和強度。根據骨區情況,選擇適用的種植體大小,從而選擇相適應的凸凹結構,提高適用性和連接質量。進一步的,基臺3上部安裝有銜鐵4,銜鐵4呈圓柱形,下部中央有螺桿5,銜鐵4通過螺桿5安裝在基臺3上部中央的螺孔中。進一步,基臺3下部凸塊7,底面為矩形或圓形。優選的,基臺3下部凸塊7底面為矩形或圓形,為矩形時,矩形邊長為2 — 6mm ;為圓形時,直徑為2—6mm,高度為4一6mm ;高度為4一6mm,保證基臺3下部凸塊7在連接體2上部切槽16內自由轉動?;_上部6為圓柱形、圓錐形、圓錐臺、棱柱形、棱錐臺形,或階梯圓柱形,上圓柱的直徑小于下圓柱的直徑。銜鐵4的圓柱形直徑大于基臺上部的尺寸,保證周圍皮膚和黏膜不會包埋住基臺。優選的,階梯圓柱形的上圓柱直徑為3-5_,高度1-3_,階梯的下圓柱直徑為4_8mm,高度2_4mm。進一步的,種植體I下部有切槽11,保證種植體I固位穩定,不發生旋轉。進一步的,切槽11深度為0.5-1.0mm,縱向長度為1.0-4.0mm,橫向寬度為
2.0-3.0mm。進一步的,種植體I中有沿軸向的空腔21,空腔21中放置有藥囊19,種植體I壁上徑向均勻分布有細孔20,藥囊19中的藥物可通過細孔20釋放出去。種植體I應用時,由于術區損傷大,本身易發生炎癥,另外當因口腔或頜面部腫瘤切除上頜骨等手術時,可能會有殘余腫瘤或者癌細胞污染。通過種植體途徑給所在手術區域局部給藥,能夠消炎抗菌,同時促進成骨,種植體上的細孔可使成骨細胞長入,形成更強的骨-種植體結合界面,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化療藥物,殺死腫瘤細胞。在種植體內部給予緩釋藥物,可以無痛苦,無創傷給藥,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更易讓患者依從,特別是腫瘤患者,器官移植需要免疫移植的患者,還有慢性疾病患者。在種植體I上部或底部設置旋蓋,用于空腔21中的藥物放置;旋蓋設置在上部時,還能進行換藥或加藥。進一步的,基臺3上安裝有連接桿22,連接桿22上有與基臺上部形狀相適配的切口,保證連接桿不會垂直向脫位。優選的,所有螺紋連接均為細牙螺紋,配合緊密,能較好地避免軟組織長入螺紋配合面。進行牙或顴骨種植時,選擇適宜的骨區,形成種植窩后,植入種植體1,將連接體2安裝在種植體I上,用螺釘10固位,然后在連接體2上部耳塊螺釘孔中旋入螺釘8,以防軟組織長入種植體I和連接體2上的螺釘孔中。經過3— 6個月的骨整合后,卸下連接體2與種植體I的連接螺釘10和連接體耳 塊上的螺釘8。根據所需連接的方向,將連接體2繞種植體I中軸線旋轉,根據連接體2凹槽的方向確定方位,然后用螺釘10固定。然后將基臺3下部凸塊5插入連接體2的上部凹槽中,轉動到合適角度,然后用螺釘8固定。一般情況下,先用螺釘10固定連接體2和種植體1,然后再用螺釘8固定基臺3和連接體2 ;如果連接體2與基臺3的連接螺釘8入口周圍恰好有阻礙,影響臨床操作,可以先把基臺3和連接體2之間的角度選擇好后固定,再把連接體2連同螺釘8 一起插入種植體,然后轉動連接體
2,使基臺就位后,緊固螺釘IO。進行顱頜面贗復體種植固位時,選擇適宜的骨區,形成種植窩后,種植體I植入,根據所需方向,用螺釘10固位連接體2,然后用螺釘8固位基臺3和連接體2,然后旋入銜鐵4以防軟組織生長包繞種植體1,或者長入連接體2的內螺紋。經過3-6個月的骨整合后,卸下銜鐵4,取模制造連接桿或者采用成品連接桿,連接各個種植體后,旋入銜鐵,戴上贗復體。一般情況下,是先用螺釘10固定連接體2和種植體1,然后用螺釘固定連接體2和基臺3 ;如果螺釘8入口周圍恰好有骨頭或者軟組織阻礙,影響臨床操作,可以先把基臺3和連接體2之間的角度選擇好后固定,和螺釘10 —起旋入種植體,然后轉動連接體,使基臺就位后,然后用專用扳手完全固定螺釘10。然后戴上贗復體,完成修復過程。顯然,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發明的精神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種植體(I)、連接體(2)、基臺(3),所述種植體(I)外部有螺紋,上部中央開有螺孔(14);連接體(2)中央有孔(15),上部有切槽(16),切槽(16)兩邊耳塊(17)上開有螺孔;基臺(3)下部有與連接體切槽(16)適配的凸塊(7),凸塊(7)上開有孔;連接體(2)通過螺釘(10、8)與種植體(I)和基臺(3)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體(I)的直徑為4mm—8mm,種植體(I)上部有圓柱形凹槽(13),連接體(2)下部有與凹槽(13)相適配的凸臺(9)。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體(I)的直徑為3—4.5mm,種植體(I)上部有圓柱形凸臺(12),連接體(2)下部有與圓柱形凸臺(12)相適配的圓柱形凹槽(1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臺(3)上部安裝有銜鐵(4),銜鐵(4)呈圓柱形,下部中央有螺桿(5),銜鐵(4)通過螺桿(5)安裝在基臺(3)上部中央的螺孔中。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固 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臺下部凸塊(7),底面為矩形或圓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臺下部凸塊(7)底面為矩形,矩形邊長為2—6mm,高度為4一6mm。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臺下部凸塊(7)底面為圓形,直徑為2_6mm,高度為4—6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體(I)下部有切槽(11),切槽(11)深度為0.5-1.0mm,縱向長度為1.0-4.0mm,橫向寬度為2.0-3.0mm。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體中沿軸向有空腔(21),空腔(21)中放置有藥囊(19 ),種植體(I)壁上徑向均勻分布有細孔(20 )。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種植固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臺(3)上安裝有連接桿(22),連接桿(22)上有與基臺上部形狀相適配的切口。
全文摘要
一種種植固位裝置,包括種植體、連接體、基臺,所述種植體外部有螺紋,上部中央開有螺孔;連接體中央有孔,上部有切槽,切槽兩邊的耳塊上開有螺孔;基臺下部有與連接體切槽適配的凸塊,凸塊上開有孔;連接體通過螺釘與種植體和基臺連接。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固位負載強度高,具有良好的初期穩定性和抗旋轉功能,可以自由調節基臺和種植體之間的角度,調整范圍大,從而能夠充分利用種植體周圍骨量豐富的骨區,避開危險區域,同時獲得良好的共同就位道,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A61F2/28GK103083097SQ20121058666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明者田衛東, 溫海林, 汪明祖 申請人:成都博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