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艾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中藥醫療器械類,具體涉及一種艾灸器。
背景技術:
我國古典醫籍《黃帝內經 靈樞》中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明代醫學家李挺在《醫學入門》中說“風藥之不及,釗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是我國傳統的中醫醫療方法,灸可以溫通經脈,驅寒祛濕,對穴位進行艾灸對疾病的治療有顯著療效。傳統的艾灸方式有三種(I)、將艾葉做成錐狀直接置于患者的皮膚上,點燃后進行熏灸; (2)、做成柱狀或條狀,操作者手持,點燃后熏灸患者病變部位;(3)、或將艾葉固定于銀質針上,點燃后通過銀質針的傳導性能,將熱量傳導至患者的病變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以上方法存在以下問題(I)、直接置于皮膚之上易致皮膚燒灼傷,易致皮膚出現紅腫甚至水泡等;(2)、艾灸部位的溫度不易保持恒溫;(3)、被灸部位受熱不均勻;(4)、手持艾灸消耗人力資源成本,不利于一名醫務工作者對多名患者進行施治;(5)、通過銀質針傳導其治療部位及療效有限。
發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傳統艾灸易損傷患者皮膚、治療部位受熱不均勻、人力資源成本過高、治療部位及療效局限及不利于節能環保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艾灸器,包括灸筒蓋、灸芯、灸筒和膠布,灸筒蓋的內徑與灸筒的外徑相匹配并旋轉連接,灸筒蓋和灸體通過永磁體吸附連接,膠布設置于灸筒底部;所述灸筒蓋包括蓋體、永磁體和進氣孔I,所述永磁體設置于蓋體內頂部,所述進氣孔I周向均勻設置于蓋體下部;所述灸芯包括灸體和金屬磁性材料,所述金屬磁性材料設置于灸體頂部;所述灸筒包括筒體、隔灸網、隔熱箔和進氣孔II,所述隔灸網設置于筒體底部,所述隔熱箔周向設置于筒體內壁,所述進氣孔II周向均勻設置于筒體上部;所述進氣孔II的大小和位置與進氣孔I相匹配。進一步的,為了在高溫下任保持永磁體的吸附力,所述永磁體為鐵氧體。進一步的,為了環保、無污染并可回收利用,所述蓋體和筒體為紙質材料。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有益技術效果是(I)、使用膠布固定于患病部位,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有利于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時對多名患者進行施治;(2)、通過紙筒固定艾柱,使治療部位受熱均勻;(3)、筒壁上的圓孔有利于調節溫度,還能減少煙霧的彌漫;(4)、磁性裝置既能起到固定艾柱的作用,還能在加熱的過程中起到磁療的作用;[0021](5)、內壁上的鋁箔紙既能起到隔熱的作用還能防止紙筒燃燒。(6)、節約了艾葉的用量并減少了煙霧的產生從而有利于節能環保。
附圖I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灸芯安裝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具體實施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艾灸器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I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灸芯安裝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艾灸器的具體實施示意圖,圖中,I為灸筒蓋,2為灸芯,3灸筒,4為醫用膠布,101為永磁體,102為進氣孔I,201為金屬磁性材料,301為隔灸網,302為隔熱箔,303為進氣孔II。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艾灸器包括灸筒蓋I、灸芯2、灸筒3和膠布4,灸筒蓋I的內徑與灸筒3的外徑相匹配并旋轉連接,灸筒蓋I和灸體通過永磁體吸附連接,膠布4設置于灸筒3底部;所述灸筒蓋包括蓋體、永磁體101和進氣孔I 102,所述永磁體101設置于蓋體內頂部,所述進氣孔I 102周向均勻設置于蓋體下部;所述灸芯2包括灸體和金屬磁性材料201,所述金屬磁性材料201設置于灸體頂部;所述灸筒3包括筒體、隔灸網301、隔熱箔302和進氣孔II 303,所述隔灸網301設置于筒體底部,所述隔熱箔302周向設置于筒體內壁,所述進氣孔II 303周向均勻設置于筒體上部;所述進氣孔II303的大小和位置與進氣孔I 102相匹配。為了在高溫下任保持永磁體的吸附力,本實用新型的永磁體101為鐵氧體。為了環保、無污染并可回收利用,本實用新型的蓋體和筒體為紙質材料。在具體實施時,先拔開灸筒蓋1,置入灸芯2,然后將灸筒3及隔灸網301用醫用膠布4粘貼在欲施灸的部位;點燃灸芯2后旋合在灸筒3上,左右旋轉筒體,通過調節進氣孔I及進氣孔II的配合程度,從而調節進氣大小,使灸煙均勻冒出,同時使欲灸部位溫度適中(一般溫度為42°c)。使用灸筒3頂部的溫控升降式旋鈕調節溫度,以皮膚感到明顯的灼熱感為度。每個灸芯2可施灸30至50分鐘左右,待皮膚熱感消失,灸筒壁變涼,灸芯2中灸柱燃燒完畢后,拔開灸筒蓋,取下灸芯2,將灸芯2放入盛水容器中,以確保灰燼完全熄滅。如要續灸,可置入新的灸芯2,重復上述操作。施灸結束后,請將灸筒3內的艾灰倒入盛水容器中,以確保無火后再行處理。本實用新型艾灸器安全方便、環保天然、重現傳統,克服了傳統灸法操作繁雜、易致燙傷、環境污染等缺陷,使艾灸療法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適,更便捷,適用于多種急慢性病癥的治療及亞健康狀態的調理及日常養生保健。
權利要求1.一種艾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灸筒蓋(I)、灸芯(2)、灸筒(3)和膠布(4),灸筒蓋Cl)的內徑與灸筒(3)的外徑相匹配并旋轉連接,灸筒蓋(I)和灸體通過永磁體吸附連接,膠布(4)設置于灸筒(3)底部; 所述灸筒蓋包括蓋體、永磁體(101)和進氣孔I (102),所述永磁體(101)設置于蓋體內頂部,所述進氣孔I (102)周向均勻設置于蓋體下部;所述灸芯(2)包括灸體和金屬磁性材料(201),所述金屬磁性材料(201)設置于灸體頂部;所述灸筒(3)包括筒體、隔灸網(301)、隔熱箔(302)和進氣孔II(303),所述隔灸網(301)設置于筒體底部,所述隔熱箔(302)周向設置于筒體內壁,所述進氣孔II(303)周向均勻設置于筒體上部;所述進氣孔II(303)的大小和位置與進氣孔I (102)相匹配。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體(101)為鐵氧體。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和筒體為紙質材料。
專利摘要為克服現有技術傳統艾灸易損傷患者皮膚、治療部位受熱不均勻、人力資源成本過高、治療部位及療效局限及不利于節能環保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艾灸器,包括灸筒蓋、灸芯、灸筒和膠布,灸筒蓋的內徑與灸筒的外徑相匹配并旋轉連接,灸筒蓋和灸體通過永磁體吸附連接,膠布設置于灸筒底部;本實用新型艾灸器安全方便、環保天然、重現傳統,使艾灸療法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適,更便捷,適用于多種急慢性病癥的治療及亞健康狀態的調理及日常養生保健。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2740384SQ20122016762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9日
發明者田小蘭 申請人:田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