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輔助治療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
背景技術: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重要和結構最復雜的關節之一。隨著人群壽命延長、肥胖、運動創傷和風濕類疾病發病率上升,膝關節的病損率、就診率越來越高。幾乎所有膝關節疾病的終末期,即出現頑固性疼痛、活動障礙、畸形等情況時,都必須通過人工膝關節置換(TKA)手術來解決,TKA可以有效解除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人工膝關節由股骨部件、脛骨部件及聚乙烯襯墊三部分組成,根據假體設計中提供的機械限制程度可以分為非限制性假體、部分限制性假體、高限制性假體和全限制性假體。非限制性全膝假體以單髁假體為代表;部分限制性膝關節假體以后交叉韌帶保留型和后交叉韌帶替代型為代表;高限制性假體以TC3和CCK為代表,主要用于側副韌帶功能不全、伴有較大骨缺損或嚴重畸形的初次置換病例,以及使用非限制性或部分限制性假體初次置換失敗后的翻修手術;全限制性假體以鉸鏈式膝關節為代表,此類假體的鉸鏈設計提供了足夠的機械穩定性,因而可應用于膝關節腫瘤截除術后以及膝關節穩定性喪失的全膝翻修書。目前絕大多數的人工膝關節假體設計均犧牲了前交叉韌帶(ACL)。膝關節的前后交叉韌帶具有協同作用,在維持膝關節各方面的穩定中起制導作用。交叉韌帶尤其ACL發揮重要的本體感覺功能。犧牲ACL的關節可導致股四頭肌力的功能下降和關節穩定性的下降保留后交叉韌帶或前后交叉韌帶均保留的人工膝關節假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感覺保留韌帶的假體更好和更自然;接受雙側不同TKA手術的患者中,患者對雙叉保留型假體一側的膝關節更偏愛和滿意。保留ACL的假體可以使患者主觀上“感覺”更好。雙叉保留型TKA在活動時更多地保留了正常膝關節的一些基本運動學的特點,保留雙叉韌帶的假體在生物力學上更接近于正常人體的膝關節。保留ACL的假體減少了機械限制,從而增加假體的長期壽命。為了保留前交叉韌帶,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有了相關的設計。這些設計的共同點就是由兩個相連接的內側和外側單髁部分組成,大部分都只有全聚乙烯部件而缺乏下方的金屬支撐,因此這些假體的松動、磨損等失敗的機率很高。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膝關節假體的研制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此后在假體和手術工具兩方面至今無突破。脛骨部件設計為兩個相連接的內外側單髁,連接位于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后方缺乏相對應的連接,這影響了假體的即時及長期的固定,脛骨平臺基座在脛骨部位的錨定面積小,可能導致假體的早期松動和下沉。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脛骨部位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能的人工全膝關節。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0007]—種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包括股骨部件和脛骨部件,股骨部件和脛骨部件間設有用于支撐股骨部件的襯墊,脛骨部件包括一塊脛骨平臺截面骨,脛骨平臺截面骨的中部設有脛骨韌帶通道,脛骨平臺截面骨上在脛骨韌帶通道的兩側均設有用于固定襯墊的凹槽,兩凹槽間聯接兩側凹槽的槽壁設有橫桿,脛骨平臺截面骨上平行于橫桿在兩凹槽的前端設有將兩凹槽聯接為一體的脛骨橫梁。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股骨部件上設有交叉韌帶通道及髕骨滑槽,股骨部件上緊貼襯墊的部位為曲面結構,襯墊上與股骨部件緊貼設有與股骨部件上的曲面結構緊貼的凹關節曲面。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脛骨平臺截面骨兩側的凹槽下均設有聯接柄,聯接柄的兩側均設有斜面結構的側翼。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脛骨部件上的脛骨橫梁的一側及襯墊的 側面均設置為斜面結構。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襯墊為聚乙烯襯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人工全膝關節在脛骨平臺截面骨的中部設置了脛骨韌帶通道,可方便前后交叉韌帶通過,從而有效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功能,同時兩凹槽槽壁間設置的橫桿及脛骨橫梁有效增大了脛骨部件與其下方部件間的支撐面積,從而使得此人工全膝關節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能。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脛骨部件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脛骨部件下方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股骨部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I 圖4,本實用新型為一種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包括股骨部件I和脛骨部件2,股骨部件I和脛骨部件2間設有用于支撐股骨部件I的襯墊3,脛骨部件2包括一塊脛骨平臺截面骨21,脛骨平臺截面骨21的中部設有脛骨韌帶通道22,脛骨平臺截面骨21上在脛骨韌帶通道22的兩側均設有用于固定襯墊3的凹槽23,兩凹槽23間聯接兩側凹槽23的槽壁設有橫桿4,脛骨平臺截面骨21上平行于橫桿4在兩凹槽23的前端設有將兩凹槽23聯接為一體的脛骨橫梁24。此人工全膝關節在脛骨平臺截面骨21的中部設置了脛骨韌帶通道22,可方便前后交叉韌帶通過,從而有效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功能,同時兩凹槽23槽壁間設置的橫桿4及脛骨橫梁24有效增大了脛骨部件2與其下方部件間的支撐面積,從而使得此人工全膝關節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能。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股骨部件I上設有交叉韌帶通道11及髕骨滑槽12,股骨部件I上緊貼襯墊3的部位為曲面結構,襯墊3上與股骨部件I緊貼設有與股骨部件I上的曲面結構緊貼的凹關節曲面31。[0021]組成全膝關節的股骨部件I和脛骨部件2上分別設有交叉韌帶通道11和脛骨韌帶通道22,可方便前后交叉韌帶的保留,股骨部件I上設置的曲面結構與襯墊3上的凹關節曲面31組成股骨部件I部位的關節。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脛骨平臺截面骨21兩側的凹槽23下均設有聯接柄5,聯接柄5的兩側均設有斜面結構的側翼51。聯接柄5的兩側設置了帶斜面結構的側翼51,可有效增加聯接柄51與其下方骨接觸的面積,從而由有效增強脛骨部件2假體的固定強度,同時減少了下方鄰近松骨質的應力遮擋作用。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脛骨部件2上的脛骨橫梁24的一側及襯墊3的側面均設置為斜面結構。脛骨部件2和襯墊3上的斜面結構設計可有效減少脛骨部件2與襯墊3與其前方 組織的碰撞。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襯墊3為聚乙烯襯墊。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包括股骨部件(I)和脛骨部件(2),所述股骨部件(I)和脛骨部件(2)間設有用于支撐股骨部件(I)的襯墊(3),其特征在于所述脛骨部件(2)包括一塊脛骨平臺截面骨(21),所述脛骨平臺截面骨(21)的中部設有脛骨韌帶通道(22),所述脛骨平臺截面骨(21)上在脛骨韌帶通道(22)的兩側均設有用于固定襯墊(3)的凹槽(23),所述兩凹槽(23)間聯接兩側凹槽(23)的槽壁設有橫桿(4),所述脛骨平臺截面骨(21)上平行于橫桿(4)在兩凹槽(23)的前端設有將兩凹槽(23)聯接為一體的脛骨橫梁(2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股骨部件⑴上設有交叉韌帶通道(11)及髕骨滑槽(12),所述股骨部件⑴上緊貼襯墊(3)的部位為曲面結構,所述襯墊(3)上與股骨部件(I)緊貼設有與股骨部件(I)上的曲面結構緊貼的凹關節曲面(31)。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脛骨平臺截面骨(21)兩側的凹槽(23)下均設有聯接柄(5),所述聯接柄(5)的兩側均設有斜面結構的側翼(51)。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脛骨部件(2)上的脛骨橫梁(24)的一側及襯墊(3)的側面均設置為斜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墊(3)為聚乙烯襯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人工全膝關節,此人工全膝關節在脛骨平臺截面骨的中部設置了脛骨韌帶通道,可方便前后交叉韌帶通過,從而有效保留前后交叉韌帶的功能,同時兩凹槽槽壁間設置的橫桿及脛骨橫梁有效增大了脛骨部件與其下方部件間的支撐面積,從而使得此人工全膝關節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能,此實用新型用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領域。
文檔編號A61F2/38GK202665753SQ201220266358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6日
發明者徐棟梁, 何沛恒, 朱琦 申請人: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