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43772閱讀:28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
背景技術
在CT (斷層掃描技術,英文全稱Electronic Computer X-ray TomographyTechnique)機掃描過程中,通過設定切片之間的距離控制X射線發生器產生的X射線的照射范圍,阻擋照射范圍外的X射線發生器所產生多余的X射線,減少散射影響,提高CT機成像質量。根據不同的臨床需求,如待掃描的部位、選擇的掃描協議等,需要不同的掃描層厚, 進而需要CT機具有不同距離的切片。現有的一些CT機通過設置具有各不相同的切片間距的多對切片組件與傳動裝置的配合來使CT機在不同的掃描需求時具有不同的切片間距,進而滿足不同的臨床需求。但是,由于CT機中設置的多對切片中的每一對切片之間具有一個特定的距離,且CT機內的安裝空間也是有限的,安裝多組切片會占用較大的空間,且也僅適用于一些特定的掃描層厚,無法適用于在切片組件定義的間距之外的間隔,進而不能滿足所有臨床的掃描需求。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一些CT機采用可調節的切片組件,如通過兩個包括編碼器、控制器、定位零點裝置的驅動系統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兩片切片之間的距離。然而這種結構較復雜,同時,兩塊切片通過不同的編碼器、控制器和定位零點裝置單獨控制,同步性較低。中國發明專利公開第1554311A號揭示了一種采用一個驅動系統控制切片間距的CT機用切片裝置,可提高切片組件之間的同步性。該CT機用切片裝置包括一對切片及分別與每一切片的每一端固定的階梯滑塊。位于同一端的兩階梯滑塊之間設有一彈簧,可在受力發生彈性變形時調整階梯滑塊之間的距離,進而調整與階梯滑塊固定的兩切片之間的間距。但是CT機用切片裝置通過利用壓縮彈簧使彈簧發生彈性變形來抵推階梯滑塊而改變切片之間的間距,會有彈簧變形量過大或過小而造成調整后的切片間距不準確,無法滿足臨場掃描需求;并且彈簧在長期使用后會產生疲勞失效,進而導致無法抵推階梯滑塊而調整切片間間距,使的CT機無法滿足臨床掃描需求;并且通過階梯滑塊與彈簧的配合來調節切片間距,會使得CT機用切片裝置結構復雜,維修不便。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CT機用切片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準確并穩定調整切片間距以滿足臨床掃描需求的CT機用切片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裝置與第二支撐裝置以及設于第一、第二支撐裝置之間且具有多個切片的切片組件,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還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的螺母絲杠及設于螺母絲杠上并分別與相應切片連接的多個絲母座,所述螺母絲杠設有多段螺紋,所述多段螺紋中相鄰的兩段螺紋的旋向相反,所述多個絲母座分別與相應的螺紋配合,并在螺母絲杠旋轉時使相鄰的兩個絲母座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帶動的相應的切片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以改變相鄰切片間的間距。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多個絲母座中的每一個均包括設于螺母絲杠上的絲母及鉚設于絲母上的連接塊,所述連接塊與相應切片的一端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每一個絲母座的絲母上均設有通孔,所述絲母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與所述螺母絲杠的相應的螺紋進行配合,以使所述絲母座在所述螺母絲杠旋轉時沿所述螺母絲杠作軸向運動。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絲母座的絲母包括板狀的頭部及與頭部連接的柱體部,所述連接塊鉚設于所述柱體部上,所述通孔沿所述螺母絲杠軸向貫通所述頭部和柱體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第二支撐裝置設有用于固定支撐所述螺母絲杠的并·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座與第二支撐座。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第一支撐座貫穿設有第一收容孔,第二支撐座貫穿設有第二收容孔,所述螺母絲杠具有與所述第一收容孔配合的第一軸部及與所述第二收容孔配合的第二軸部,所述螺母絲杠的多段螺紋位于所述第一軸部與第二軸部之間。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第一支撐裝置還設有第一導向軌道,所述第二支撐裝置設有與所述第一導向軌道相應的第二導向軌道。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第一導向軌道與第二導向軌道上均設有若干可沿其滑動的導向滑塊,所述切片組件中每一切片與相應的絲母的連接塊連接的一端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二導向軌道的相應導向滑塊上,所述每一切片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導向軌道上相應的導向滑塊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切片組件的每一切片均包括固定至第一支撐裝置上的第一端、固定至第二支撐裝置上的第二端及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的弧形中間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切片的第二端包括與第二導向軌道上的導向滑塊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及與所述絲母座的絲母的連接塊固定的第二固定部。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每一切片的第二端呈“L”形設置。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還包括驅動所述螺母絲杠旋轉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聯軸器與所述螺母絲杠連接。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螺母絲杠的第二軸部還軸向向外延伸設有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的連接軸。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螺母絲杠為雙螺母絲杠,所述雙螺母絲杠上的螺紋段數為兩段,分別為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絲母座為兩個,分別為與第一螺紋配合的第一絲母座及與第二螺紋配合的第二絲母座。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界定所述切片組件包括第一切片與第二切片,所述第一切片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絲母座,另一端活動連接至第一支撐裝置,所述第二切片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絲母座,另一端活動連接至第一支撐裝置。[0023]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通過螺母絲杠的螺紋與絲母座的配合使得相鄰的絲母座在螺母絲杠旋轉時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帶動固定至相應絲母座上的相鄰切片之間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從而調整相鄰切片之間的間距,滿足臨床掃描的需求,結構簡單,且切片定位精度高。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C T機用切片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的俯視圖;圖3為沿圖2中A-A方向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的另一視角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的再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的傳動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I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1,可準確調整切片之間的間距,以滿足臨床掃描的需求。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I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裝置10與第二支撐裝置11、設于第一支撐裝置10與第二支撐裝置11之間的并且具有多塊切片的切片組件12、驅動裝置13以及設于第二支撐裝置11上并在驅動裝置13的驅動下帶動切片組件12的相鄰兩塊切片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的傳動裝置14。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裝置13為電機。所述切片組件12包括結構大致相同的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所述第一切片12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1200與第二端1201及連接第一端1200與第二端1201的弧狀中間部1202。所述第一切片120的第一端1200呈平板狀設置。所述第二端1201大致呈“L”形設置,其具有呈水平放置的板狀第一固定部12010及豎直板狀的第二固定部12011。所述第二切片121同樣具有平板狀的第一端1210、呈“L”形設置的第二端1211及連接第一端1210與第二端1211的弧狀中間部1212。第二端1211也包括水平板狀的第一固定部12110與豎直板狀的第二固定部12111。所述第一支撐裝置10大致呈抽屜狀設置,其包括相對設置的頂板100與底板101、位于頂板100與底板101之間的第一側板102、第二側板103、肋板104。所述底板101與第二側板103是由金屬板一體成型并呈“L”形設置的。所述肋板104遠離所述頂板100與底板101的邊緣設置,用于支撐并加固頂板100,防止頂板100因承載過重而損壞。所述頂板100上設有第一導向軌道105。所述第一導向軌道105通過螺栓(未標號)固定在頂板100上。所述第一導向軌道105上設有可沿其滑動的兩塊導向滑塊,分別為第一導向滑塊106與第二導向滑塊107。所述第一切片120的第一端1200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一導向滑塊106上。所述第二切片121的第一端1210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二導向滑塊107上。所述第一導向滑塊106與第二導向滑塊107可沿著第一導向軌道105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帶動第一切片120的第一端1200與第二切片121的第一端1210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請重點參閱圖I至圖5所示,第二支撐裝置11具有相對設置的頂板110與底板
111、位于頂板110與底板111之間的第一側板112、第二側板113及肋板114。在所述頂板110上,與所述肋板114對應位置處設有開口(未標號),所述肋板114 一端穿過所述開口。所述第二支撐裝置11的底板111與第二側板113是由同一金屬板一體成型設置的。所述頂板110上設有與第一支撐裝置10的第一導向軌道105相對應的第二導向軌道115。所述第二導向軌道115通過螺栓固定在頂板110上。所述第二導向軌道115上設有可沿其滑動的第三導向滑塊116與第四導向滑塊117。所述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的第一固定部12010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三導向滑塊116上。第二切片121的第二端1211的第一固定部12110也通過螺栓固定在第四導向滑塊117上。所述第一側板112的頂端豎直向上延伸并彎折后形成有位于頂板110上方并與頂板110平行的第一支撐板1121。所述第一支撐板1121上設有第一支撐座118。所述第一支撐座118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撐板1121上。所述第一支撐座118具有水平貫穿其設置的第一收容孔1180。所述肋板114豎直向上延伸并穿過頂板110的開口后彎折形成有與頂板110平行的第二支撐板1141。所述第二支撐板1141上通過螺栓固設有第二支撐座119。所述第二支撐座119具有水平貫穿其設置并與第一支撐座118的第一收容孔1180相對應的第二收容孔1190。所述頂板110上還設有“L”形的固定板150。所述固定板150包·括通過螺栓固定在頂板110上的第一固定板151及與第一固定板151連接并用于固定、支撐驅動裝置13的第二固定板152。所述驅動裝置13通過螺栓鎖固于第二固定板152上。所述第二固定板152上設有開孔153,供驅動裝置13的轉軸穿過130。請重點參閱圖I至圖3及圖6所示,所述傳動裝置14設于第一支撐座18與第二支撐座19之間,且通過聯軸器16與電機13設在一起,可在電機13的驅動下帶動切片組件12的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調整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之間的間距。所述傳動裝置14包括螺母絲杠140及設于螺母絲杠140上的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所述螺母絲杠140為雙螺母絲杠,其具有與第一支撐座118的第一收容孔1180配合的第一軸部1400及與第二支撐座119的第二收容孔1190配合的第二軸部1401。所述第一軸部1400與第二軸部1401之間還設有兩段旋向相反的螺紋,分別為靠近第一軸部1400并可與第一絲母座141配合的第一螺紋1402及靠近第二軸部1401并與第二絲母座142配合的第二螺紋1403。所述第一螺紋1402與第二螺紋1403之間通過第三軸部1404連接。所述第二軸部1401沿軸向方向向外延伸設有一連接軸1405。所述連接軸1405通過聯軸器16與電機13的轉軸130設在一起,進而將傳動裝置14與電機13設在一起。所述第一絲母座141包括與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一螺紋1402配合的第一絲母1410及鉚設于第一絲母上的第一連接塊1411。所述第一絲母1410大致呈“T”型設置,包括板狀第一頭部14100及與第一頭部14100連接的第一柱體部14101。所述第一連接塊1411是鉚設于第一柱體部14101上的。所述第一絲母1410還包括貫穿第一頭部14100與第一柱體部14101設置的第一通孔14102。所述第一絲母1410的內壁上設有位于第一通孔14102內的第一內螺紋(未標號),可與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一螺紋1402配合。所述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的第二固定部12011通過螺栓(未標號)與第一連接塊1411固定在一起,而將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固定在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一絲母座141上。所述第二絲母座142與第一絲母座141結構相同,包括呈“T”形設置的第二絲母1420及鉚設于第二絲母1420上的第二連接塊1421。所述第二絲母1420包括板狀設置的第二頭部14200及與第二頭部14200連接的第二柱體部14201。所述第二絲母1420還具有貫穿第二頭部14200與第二柱體部14201設置的第二通孔14202。所述第二絲母1420的內壁上還有位于第二通孔14202內的第二內螺紋(未標號),可與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二螺紋1403配合。所述第二連接塊1421通過螺栓與第二切片121的第二端部1211的第二固定部12111固定在一起,進而將第二切片121的第二端1211固定在第二絲母座142上。請重點參閱圖5所示,所述CT機切片裝置I還包括一設于第二支撐裝置11上的復位提示器17,用于對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進行起始零位歸零處理。所述復位提示器17包括通過螺栓固設在第二支撐裝置11的第二側板113上的光電開關170及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二絲母座142的第二連接塊1421上的光電觸片171。所述光電觸片171可隨第二絲母座142—起移動。所述光電開關170位于所述光電觸片171的移動軌跡上,可在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靠緊時切斷光電開關170的信號,而使光電開關170處于閉合狀態,進而將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已經回到起始零位的信號反饋至電機控制系統。所述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靠緊即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之間間距為零,兩切片之間處于閉合狀態,可完全阻擋來自X射線源的X射線。 當驅動電機13使電機13的轉軸130沿第一方向旋轉時,傳動裝置14的雙螺母絲杠140可在電機13的轉軸130的帶動下繞軸向旋轉,第一絲母座141在與第一螺紋1402的配合下作軸向運動,第二絲母座142在與第二螺紋1403的配合下作軸向運動。由于第一螺紋1402與第二螺紋1403的旋向相反,故所述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沿雙螺母絲杠140的軸向方向作相向或相離運動。如,在電機13的轉軸130沿第一方向旋轉時,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沿雙螺母絲杠140軸向方向發生相離運動。因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的第二固定部12011通過第一連接塊1411固設于第一絲母座141上,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的第一固定部12010是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三導向滑塊116上的,因此,當第一絲母座141在沿著雙螺母絲杠140發生軸向移動時,固定在第三導向滑塊116上的第一切片120的第二端1201會在第三導向滑塊116的作用下沿著第二導向軌道115運動,并帶動第一切片120的第一端1200在第一導向滑塊106的作用下沿著第一導向軌道105運動。同理,當第二絲母座142在沿著雙螺母絲杠140發生軸向移動時,固定在第四導向滑塊117上的第二切片121的第二端1211會在第四導向滑塊117的作用下沿第二導向軌道115運動,并帶動第二切片121的第一端1210在第二導向滑塊107的作用下沿第一導向軌道105運動。因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是沿著雙螺母絲杠140的軸向方向作相離運動,且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是分別在第一絲母座141、第二絲母座142的帶動下發生運動的,故,所述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沿第一導向軌道105、第二導向軌道115作相離運動,直至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之間的距離達到臨床掃描需要的間距為止。當需要縮小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之間的間距時,可驅動電機13使電機13的轉軸130沿第二方向旋轉。此時,雙螺母絲杠140在電機13的轉軸130的帶動下沿第二方向旋轉。第一絲母座141可與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一螺紋1402配合而使第一絲母座141產生軸向移動。第二絲母座142可與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二螺紋1403配合而使第二絲母座產生軸向移動。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產生相向運動。第一切片120、第二切片121分別在第一絲母座141、第二絲母座142的帶動下發生相向運動,進而減小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之間的間距,直至達到臨床掃描需求。本實用新型的CT機用切片裝置I通過驅動電機13帶動傳動裝置14的雙螺母絲杠140轉動,并通過雙螺母絲杠140的第一螺紋1402與第一絲母座141配合及第二螺紋1403與第二絲母座142的配合使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發生相向與相離運動,進而在第一絲母座141與第二絲母座142的帶動下使第一切片120與第二切片121在雙螺紋絲杠140的螺紋范圍內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以任意調整兩切片之間的間距,可滿足臨床掃描的需求,且提高了兩切片之間的定位精度。另外,通過雙螺母絲杠140旋向相反的第 一螺紋1402、第二螺紋1403與第一絲母座141、第二絲母座142的配合實現切片間間距的調整,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而且不會出現因長期使用出現疲勞失效而導致無法調整切片之間間距。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傳動裝置的螺母絲杠上設有兩段螺紋,而對應的所述傳動裝置包括了與所述兩段螺紋(1402和1403)相對應的兩個絲母座(141和142),而具體實施中,所述螺母絲杠(140)上可設有多段(大于等于3)螺紋,所述傳動裝置相應的包括與所述多段螺紋相匹配的多個絲母座,且所述多段螺紋中相鄰的兩段螺紋的旋向相反。所述絲母座上固定所述切片組件的相應的切片,從而當電機轉動時,帶動相鄰的絲母座上的切片作相離或相向移動。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裝置與第二支撐裝置以及設于第一、第二支撐裝置之間且具有多個切片的切片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還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的螺母絲杠及設于螺母絲杠上并分別與相應切片連接的多個絲母座,所述螺母絲杠設有多段螺紋,所述多段螺紋中相鄰的兩段螺紋的旋向相反,所述多個絲母座分別與相應的螺紋配合,并在螺母絲杠旋轉時使相鄰的兩個絲母座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帶動的相應的切片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以改變相鄰切片間的間距。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絲母座中的每一個均包括設于螺母絲杠上的絲母及鉚設于絲母上的連接塊,所述連接塊與相應切片的一端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個絲母座的絲母上 均設有通孔,所述絲母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與所述螺母絲杠相應的螺紋進行配合,以使所述絲母座在所述螺母絲杠旋轉時沿所述螺母絲杠作軸向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母座的絲母包括板狀的頭部及與頭部連接的柱體部,所述連接塊鉚設于所述柱體部上,所述通孔沿所述螺母絲杠軸向貫通所述頭部和柱體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裝置設有用于固定支撐所述螺母絲杠的并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座與第二支撐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座貫穿設有第一收容孔,第二支撐座貫穿設有第二收容孔,所述螺母絲杠具有與所述第一收容孔配合的第一軸部及與所述第二收容孔配合的第二軸部,所述螺母絲杠的多段螺紋位于所述第一軸部與第二軸部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裝置還設有第一導向軌道,所述第二支撐裝置設有與所述第一導向軌道相應的第二導向軌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向軌道與第二導向軌道上均設有若干可沿其滑動的導向滑塊,所述切片組件中每一切片與相應的絲母的連接塊連接的一端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二導向軌道的相應導向滑塊上,所述每一切片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導向軌道上相應的導向滑塊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片組件的每一切片均包括固定至第一支撐裝置上的第一端、固定至第二支撐裝置上的第二端及連接第一端與第二端的弧形中間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片的第二端包括與第二導向軌道上的導向滑塊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及與所述絲母座的絲母的連接塊固定的第二固定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切片的第二端呈“L”形設置。
12.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還包括驅動所述螺母絲杠旋轉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通過聯軸器與所述螺母絲杠連接。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絲杠的第二軸部還軸向向外延伸設有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的連接軸。
14.根據權利要求f13中任一項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絲杠為雙螺母絲杠,所述雙螺母絲杠上的螺紋段數為兩段,分別為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母座為兩個,分別為與第一螺紋配合的第一絲母座及與第二螺紋配合的第二絲母座。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CT機用切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片組件包括第一切片與第二切片,所述第一切片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絲母座,另一端活動連接至第一支撐裝置,所述第二切片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絲母座,另一端活動連接至第一支撐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CT機用切片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支撐裝置與第二支撐裝置以及設于第一、第二支撐裝置之間且具有多個切片的切片組件。所述CT機用切片裝置還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上的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設于第二支撐裝置上的螺母絲杠及設于螺母絲杠上并分別與相應切片連接的多個絲母座,所述螺母絲杠上設有多段螺紋,所述多段螺紋中相鄰的兩段螺紋的旋向相反,所述多個絲母座分別與相應的螺紋配合,并在螺母絲杠旋轉時使相鄰的兩個絲母座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進而帶動的相應的切片發生相向或相離運動,以改變相鄰切片間的間距。
文檔編號A61B6/03GK202776337SQ201220403130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4日
發明者陳廣輝, 徐甜 申請人: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赣榆县| 睢宁县| 绥阳县| 巴林右旗| 镇安县| 盐源县| 枞阳县| 宁陕县| 庄河市| 富民县| 潍坊市| 夏河县| 灵川县| 四平市| 渝中区| 邳州市| 江油市| 永新县| 华亭县| 伊金霍洛旗| 唐海县| 金寨县| 龙川县| 五家渠市| 晋江市| 大姚县| 呼和浩特市| 肇州县| 兴文县| 攀枝花市| 昆明市| 汶川县| 青川县| 咸丰县| 东安县| 雅江县| 康马县| 吴堡县| 景泰县|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