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助人站立坐椅及帶有該坐椅的護理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護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助人站立的坐椅及帶有該坐椅的護理床。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于2011年3月申請了一種助人站立裝置及助人站立護理床,其專利號為CN201110071804. 7,其主要由底架、支撐機構和電動裝置組成,底架包括有支架體、背架、座架,且可活動安裝于床體內,支架體支承背架和座架,并由所述座架的側邊沿鉸接安裝于支架體的一端,座架的另一端鉸接于背架,背架的底面鉸接于支撐機構,支架體相對于座架接觸的另一面下設有支架銷和支軸塊體,由所述支架銷連接電動裝置的一端,電動裝置的另一端則與支撐機構鉸接,電動裝置包括有電機和伸縮軸,由所述伸縮軸鉸接于支撐機構,利·用電機與支撐機構的鉸接,及支撐機構與底架的支點運動,從而帶動背架和座架的運動效果,形成人體站立的角度,使人緩慢、輕松地實現站立的姿勢。上述裝置主要是把支架體、背架和座架,根據床體的寬度而確定,理想地實現由床到坐椅的轉換,然而,床體的寬度由于過寬,使在現實的應用當中并不理想,要么額外需要綁帶對病人進行系住,要么就是在兩側填塞被套來固定病人,這就直接影響整體的外觀,再者,支撐機構的結構繁多復雜,整體外觀尤為顯得笨重。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助人站立的坐椅及帶有該坐椅的護理床,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合適寬度的坐椅,且結構簡單,避免使用繁多復雜的支撐機構即可實現坐椅與床的理想結合,同時,坐椅具有幫助人們躺、坐、站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助人站立的坐椅,其包括安裝于支架上的坐墊,所述支架包括靠背架、座位架、抬腳架和腳踏架,其中,座位架的一邊鉸接靠背架,座位架的另一邊鉸接抬腳架,抬腳架的另一邊則與腳踏架鉸接,所述座位架的下邊緣框兩側邊分別鉸接一電動推桿,所述座位架與抬腳架的鉸接位與電動推桿的中間位置處鉸接一輪椅架,所述抬腳架鉸接一傳動桿的一端,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靠背架的下邊緣框。所述電動推桿包括第一推桿和第二推桿,所述抬腳架的底部設有定位塊,所述定位塊與所述傳動桿的一端鉸接,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與焊接在靠背架下邊緣框位置的托臂鉸接,所述第二推桿的后端鉸接一塊焊接在座位架上的支撐塊。所述定位塊與所述傳動桿的鉸接處構成第一鉸接點,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與托臂的鉸接處構成第二鉸接點,所述座位架與抬腳架的鉸接處構成第三鉸接點,所述靠背架與座位架的鉸接處構成第四鉸接點,由該第一鉸接點、第二鉸接點、第三鉸接點和第四鉸接點的組合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結構。所述托臂設置兩塊,分別位于靠背架下邊緣位置,其中一托臂與傳動桿鉸接,另一托臂則與第二推桿鉸接。[0009]所述托臂呈“ 7 ”字形狀結構。輪椅架構成的框架體,該輪椅架具有的兩條撐桿部位分別鉸接于座位架的下邊緣位置。根據上述任一項技術特征,所述助人站立的坐椅可移動安裝于一張帶有容置空腔的床體內。所述床體的床尾部設有可活動對外打開的尾板,尾板與尾板之間設有扣鎖。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支架包括靠背架、座位架、抬腳架和腳踏架,其中座位架的一邊鉸接靠背架,座位架的另一邊鉸接抬腳架,抬腳架的另一邊則與腳踏架鉸接,所 述座位架的下邊緣框兩側邊分別鉸接一電動推桿,所述座位架與抬腳架的鉸接位與電動推桿的中間位置處鉸接一輪椅架,抬腳架鉸接一傳動桿的一端,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靠背架的下邊緣框,通過電動推桿頂壓座位架而具有升降效果,同時由傳動桿牽引抬腳架和靠背架,而形成傾斜平展、坐椅及躺臥的效果,而坐椅亦可安裝于床體上,最終實現床與坐椅的理想結合,而簡單地利用一條傳動桿帶動,又可實現結構簡單的目的。
圖I為助人站立坐椅的立體圖。圖2為助人站立坐椅去除坐墊的立體圖(隱藏輪椅架上部結構)。圖3為助人站立坐椅傾斜平展的工作原理圖。圖4為助人站立坐椅躺臥時的工作原理圖。圖5為助人站立坐椅安裝到床體的示意圖。圖6為助人站立坐椅與床體結合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助人站立的坐椅,其包括安裝于支架2上的坐墊I,再結合圖2所示,支架2包括靠背架21、座位架22、抬腳架23和腳踏架24,其中,座位架22的一邊鉸接靠背架21,座位架22的另一邊鉸接抬腳架23,抬腳架23的另一邊與腳踏架24鉸接,所述座位架22的下邊緣框兩側邊分別鉸接一電動推桿3,所述座位架22與抬腳架23的鉸接位與電動推桿3的中間位置處鉸接一輪椅架4,所述抬腳架23鉸接一傳動桿5的一端,傳動桿5的另一端鉸接靠背架21的下邊緣框,所述電動推桿3包括第一推桿31和第二推桿32,所述抬腳架23的底部設有定位塊231,所述定位塊231與所述傳動桿5的一端鉸接,所述傳動桿5的另一端與焊接在靠背架21下邊緣框位置的托臂211鉸接,所述第二推桿32的后端鉸接一塊焊接在座位架22上的支撐塊232,所述定位塊231與所述傳動桿5的鉸接處構成第一鉸接點A,所述傳動桿5的另一端與托臂211的鉸接處構成第二鉸接點B,所述座位架22與抬腳架23的鉸接處構成第三鉸接點C,所述靠背架21與座位架22的鉸接處構成第四鉸接點D,由該第一鉸接點A、第二鉸接點B、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的組合構成一個模擬的平行四邊形的結構,而所述托臂211呈“7”字形狀結構,且所述托臂211設置兩塊,分別位于靠背架21下邊緣位置,其中一托臂211與傳動桿5鉸接,另一托臂211則與第二推桿32鉸接,輪椅架4構成的框架體,該輪椅架4具有的兩條撐桿41部位分別鉸接于座位架22的下邊緣位置,由此如圖3和圖4所示,該助人站立坐椅形成傾斜平展和躺臥狀態的工作原理圖。另外,所述第一推桿31的工作啟動控制,是負責靠背架21、座位架22、抬腳架23處于水平躺臥狀態而向助人站立的傾斜平展狀態,也就是人平躺在坐椅上后,由第一推桿31緩慢撐起,直至實現由圖4往圖3的過程;而第二推桿32則負責靠背架21、座位架22、抬腳架23形成坐椅的姿態,如圖1,即人處于平躺狀態時,啟動第二推桿32,就會推壓靠背架21和牽引抬腳架23,實現由平躺狀態向坐椅狀態的轉變,而所述腳踏架24則屬于人手調控,要么與抬腳架23成水平狀,要么與抬腳架23成90度定位。如圖5、圖6所示,所述助人站立的坐椅可移動安裝于一張帶有容置空腔71的床體7內。所述床體7的床尾部設有可活動對外打開的尾板72,尾板72與尾板72之間設有扣 鎖73。上述具體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效果較好的具體實施方式
,凡與本結構相同或等同的助人站立的坐椅及帶有該坐椅的護理床,均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助人站立坐椅,其包括安裝于支架(2)上的坐墊(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包括靠背架(21)、座位架(22)、抬腳架(23)和腳踏架(24),其中,座位架(22)的一邊鉸接靠背架(21),座位架(22)的另一邊鉸接抬腳架(23),抬腳架(23)的另一邊則與腳踏架(24)鉸接,所述座位架(22)的下邊緣框兩側邊分別鉸接一電動推桿(3),所述座位架(22)與抬腳架(23)的鉸接位與電動推桿(3)的中間位置處鉸接一輪椅架(4),所述抬腳架(23)鉸接一傳動桿(5)的一端,傳動桿(5)的另一端鉸接靠背架(21)的下邊緣框。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推桿(3)包括第一推桿(31)和第二推桿(32),所述抬腳架(23)的底部設有定位塊(231),所述定位塊(231)與所述傳動桿(5)的一端鉸接,所述傳動桿(5)的另一端與焊接在靠背架(21)下邊緣框位置的托臂(211)鉸接,所述第二推桿(32 )的后端鉸接一塊焊接在座位架(22 )上的支撐塊(232 )。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塊(231)與所述傳動桿(5)的鉸接處構成第一鉸接點(A),所述傳動桿(5)的另一端與托臂(211)的鉸接處構成第二鉸接點(B),所述座位架(22)與抬腳架(23)的鉸接處構成第三鉸接點(C),所述靠背架(21)與座位架(22)的鉸接處構成第四鉸接點(D),由該第一鉸接點(A)、第二鉸接點(B)、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的組合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臂(211)設置兩塊,分別位于靠背架(21)下邊緣位置,其中一托臂(211)與傳動桿(5)鉸接,另一托臂(211)則與第二推桿(32)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臂(211)呈“7”字形狀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其特征在于輪椅架(4)構成的框架體,該輪椅架(4 )具有的兩條撐桿(41)部位分別鉸接于座位架(22 )的下邊緣位置。
7.一種帶有助人站立坐椅的護理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述權利要求I至6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助人站立坐椅,所述助人站立坐椅可移動安裝于一張帶有容置空腔(71)的床體(7)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帶有助人站立坐椅的護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體(7)的床尾部設有可活動對外打開的尾板(72 ),尾板(72 )與尾板(72 )之間設有扣鎖(73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助人站立坐椅,其包括安裝于支架上的坐墊,支架包括靠背架、座位架、擋腳架和腳踏架,座位架的一邊鉸接靠背架,座位架的另一邊鉸接擋腳架,擋腳架的另一邊與腳踏架鉸接,座位架的下邊緣框兩側邊分別鉸接一電動推桿,座位架與擋腳架的鉸接位與電動推桿的中間位置處鉸接一輪椅架,擋腳架鉸接一傳動桿的一端,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靠背架的下邊緣框,通過電動推桿頂壓座位架而具有升降效果,同時由傳動桿牽引擋腳架和靠背架,而形成傾斜平展、坐椅及躺臥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同時也公開了一種帶有上述助人站立坐椅的護理床,該助人站立坐椅可移動安裝于床體的空腔內,最終實現床與坐椅的理想結合,結構簡單。
文檔編號A61G5/00GK202699451SQ20122045191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6日
發明者劉新正 申請人:劉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