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清洗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
背景技術:
頸部外傷、炎癥、腫瘤等疾病常會導致頸部積液,感染甚至膿腫形成。局部沖洗建立引流,將炎性壞死組織引出體外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案,這就需要使用沖洗器及吸引工具,但是現有的沖洗器和吸引器通常僅具有單一功能,在使用時需要二者輪流操作,很不方便,浪費了時間。另外現有的沖洗器和吸引器都是通過膠布固定,管子容易移動,不牢靠。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結構簡單,同時具有沖洗器及吸引器的功能,方便操作,節省了時間,并且固定牢靠,具有很好的實用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包括并排設置的沖洗管和吸引管,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表面沿軸向分別開有若干通孔,還包括用于固定沖洗管和吸引管的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內設置有彈性橡膠,固定套管底部設置有粘結部,沖洗管與沖洗連接管連接,沖洗連接管連接醫用注射器,吸引管通過吸引連接管與引流瓶連接,引流瓶通過引流管與負壓吸引器連接。作為優選,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采用橡膠制成。作為優選,所述引流瓶表面設置有刻度層。作為優選,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的內徑均為6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沖洗管和吸引管并排設置,并且分別連接醫用注射器及負壓吸引器,同時具有沖洗器及吸引器的功能,方便操作,不需要更換設備,簡化了程序,節省了時間,可以通過固定套管的粘結部直接與皮膚粘結固定,固定牢靠,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包括并排設置的沖洗管2和吸引管1,所述沖洗管2和吸引管I表面沿軸向分別開有若干通孔,沖洗管2和吸引管I放入頸闊肌深面創腔內,通孔用于排出或吸入沖洗液體。還包括用于固定沖洗管2和吸引管I的固定套管3,所述固定套管3內設置有彈性橡膠,可以固定管子,固定套管3底部設置有粘結部4,粘結部4可以直接粘貼在皮膚上從而固定。沖洗管2與沖洗連接管6連接,沖洗連接管6連接醫用注射器,吸引管I通過吸引連接管5與引流瓶7連接,引流瓶7通過引流管8與負壓吸引器9連接。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優選,所述沖洗管2和吸引管I采用橡膠制成。所述引流瓶7表面設置有刻度層,方便查看接引出體腔的沖洗液的量。所述沖洗管2和吸引管I的內徑均為6mm。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進行了詳盡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對本實用新型的變更和改進將是可能的,而不會超出附加權利要求可規定的構 思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包括并排設置的沖洗管和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表面沿軸向分別開有若干通孔,還包括用于固定沖洗管和吸引管的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內設置有彈性橡膠,固定套管底部設置有粘結部,沖洗管與沖洗連接管連接,沖洗連接管連接醫用注射器,吸引管通過吸引連接管與引流瓶連接,引流瓶通過引流管與負壓吸引器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采用橡膠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瓶表面設置有刻度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的內徑均為6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頸部創腔沖洗吸引器,涉及一種醫用清洗裝置,包括并排設置的沖洗管和吸引管,所述沖洗管和吸引管表面沿軸向分別開有若干通孔,還包括用于固定沖洗管和吸引管的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內設置有彈性橡膠,固定套管底部設置有粘結部,沖洗管與沖洗連接管連接,沖洗連接管連接醫用注射器,吸引管通過吸引連接管與引流瓶連接,引流瓶通過引流管與負壓吸引器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同時具有沖洗器及吸引器的功能,方便操作,節省了時間,并且固定牢靠,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A61M3/02GK202892511SQ20122049554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李超, 耿曉霞 申請人: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