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
背景技術:
在美體或整容手術中,往往需要對人體肥大部位的皮下脂肪組織進行吸取,在現有技術中,還沒有適用的、能針對人體肥大部位皮下脂肪組織進行吸取的專用吸脂器,通常采用的是普通醫用18號,20號或22號注射針或鋼針管(內徑1.5 3.5),針尖磨制成飩開放斜面或飩封閉圓形。這樣的結構存在著尖銳易造成肌肉損傷、易堵塞、抽吸效率低的缺點。申請號為201010177106.0的“多孔式安全防堵吸脂器”,利用球形的吸脂頭和半
球形的套殼相結合的方式力圖提高抽吸效率并解決原有設計的易堵塞的問題。但此技術方案仍存在著以下缺陷:1.由于套殼將吸脂頭的一半以上的吸脂孔堵塞,大大降低了吸脂效率,但若無套殼,吸脂頭將無法固定,這是一對現有技術無法解決的矛盾。2.吸脂頭的外表所附著的脂肪,隨著吸脂頭的旋轉,會進入到吸脂頭與套殼之間的間隙中,脂肪雖有潤滑作用,但在上述間隙中存積多了,仍然會增加吸脂頭與套殼之間的摩擦系數,脂肪的嵌入對吸脂頭的靈活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從而降低了抽吸效率。3.雖然吸脂頭有多個吸脂孔,但由于吸脂桿端與套殼連接處的通孔面積有限,成為抽吸通道的“瓶頸”,因此所謂的“多孔同時抽吸”并不能起到提高抽吸效率的作用。同時,該申請在說明書中的有益效果第4條中提到的“由于吸脂頭可繞轉軸轉動,當吸脂頭上的吸脂孔轉離套殼的內壁并暴露出來時,吸脂孔接觸的脂肪被抽吸的方向是從吸脂頭外到吸脂頭內,而當吸脂頭上的吸脂孔轉動至直接朝向吸脂桿時,吸脂孔內的脂肪被抽吸的方向恰好與前述情況相反,是從吸脂頭內到吸脂頭外,這樣的內外交替的抽吸方向保證了被堵塞的吸脂孔能夠被即使疏通,進一步防止了吸脂頭的堵塞”這一技術效果的實際作用也非常有限,這是因為:在同一時刻,吸脂孔中抽吸方向是從外到內的幾乎占據了所有吸脂孔的一半的數量,而具有相反抽吸方向的吸脂孔只限于正對吸脂桿端的少數吸脂孔,而且吸脂頭只能夠繞轉軸轉動,也就是說,只有吸脂桿的軸心線與轉軸的軸心線所決定的平面所涉及的吸脂孔能夠享受到反向疏通的作用,其它的吸脂孔自始至終是完全不能夠享受到上述作用的。因此,從開始具有從外到內的抽吸方向,到后來又能通過從內到外的抽吸作用進行疏通的抽吸孔的數量非常有限,并不能夠對吸脂孔起到良好的反向疏通效果。4.由于轉軸、軸帽等凸起構件的存在,會進一步加重操作過程中構件對皮膚內表面的磨損,這對于術后的恢復是非常不利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更強的反向疏通效果,并具有更高抽吸效率,同時對皮膚內表面具有更小的磨損的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0010]解決本實用新型技術問題的方案是: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由吸脂頭、吸脂孔、排脂座、排脂孔、套殼、桿孔、抽脂管和排脂腔構成。吸脂頭為球形殼體,吸脂頭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吸脂孔,套殼為半球形的殼體,套殼的表面均勻分布有多個排脂孔,套殼罩于吸脂頭上并與吸脂頭成間隙配合關系,吸脂頭與套殼同球心。套殼的上邊緣所處的平面位于吸脂頭的球心的正上方。抽脂管為圓筒形,抽脂管的上端與所述套殼的底端結合為一體且相通,抽脂管的下端與電動抽吸裝置連接。排脂座是半球形的殼體,套殼處于排脂座內且套殼的上邊緣與排脂座的上邊緣為一整體,抽脂管的下端穿過排脂座的下端且與排脂座為一整體。排脂座、套殼、抽脂管這三者同軸心線。排脂腔是由套殼的外壁、排脂座的內壁以及處于排脂座內的抽脂管的外壁共同構成的環形空間。抽脂管的壁上位于排脂座以內的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桿孔。在吸脂手術過程中,先將吸脂頭插入皮下脂肪內,打開電動抽吸裝置的電源,并移動吸脂頭,吸脂頭在移動下繞其球心發生不定向的旋轉,脂肪在負壓的抽吸作用下從吸脂孔進入吸脂頭內或附著在吸脂孔的外端口上,其中,進入吸脂頭內的脂肪依次通過運動至面對排脂腔位置的吸脂孔、排脂孔、排脂腔、桿孔后進入抽脂管并被抽走,或者直接從正對抽脂管端部的吸脂孔進入抽脂管并被抽走。附著在吸脂孔的外端口上的脂肪隨著吸脂頭的旋轉運動至排脂腔后,在負壓作用下,被反向抽入排脂腔中并通過桿孔進入到抽脂管中并被抽走。采用上述方案,能達到以下效果:一、由于套殼的上邊緣所在的平面位于吸脂頭的球心的正上方且二者成間隙配合關系,這就使吸脂頭超過一半的體積被套殼所包圍,這樣的結構具有以下幾點優點:1.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的轉軸及相關部件,避免了轉軸、軸帽等凸起構件對皮膚內表面的磨損,減小了手術的創傷,更有利于術后的恢復。2.由于吸脂頭超過一半的體積被套殼所包圍,這樣就使吸脂頭既不會脫離套殼,又能夠在套殼中自由地、無固定方向地旋轉。在吸脂過程中,由于吸脂頭的運動方向并非固定的,因此,操作者移動吸脂頭就會帶動吸脂頭自由旋轉,這樣就能使所有的吸脂孔隨機地、充分地與脂肪接觸,這與現有技術中,通過轉軸結構來使吸脂頭在單一的方向旋轉相t匕,明顯地提高了抽吸效率。二、由于本申請在套殼上設置了多個排脂孔,并設置了排脂腔,因此能起到以下有益效果:1.現有技術中,吸脂頭的外表所附著的脂肪,隨著吸脂頭的旋轉,脂肪會被帶入吸脂頭與套殼之間的間隙中,存積多了,會阻礙吸脂頭,而本申請中的排脂孔的內邊緣與吸脂孔的外邊緣之間由于吸脂頭的轉動從而發生著不斷地剪切作用,這種剪切動作可將吸脂頭、套殼之間間隙的脂肪從吸脂頭的表面刮下,使之落入排脂腔中并被抽走。因此這一技術特征使本申請具有適時地自動清除運行障礙并保持裝置靈敏度的功能,這是現有技術完全不具備的。2.在脂肪從吸脂孔外進入到吸脂頭內的過程中,稍硬的脂肪塊會將吸脂孔堵塞,此時的吸脂孔在抽吸作用下,其外端的脂肪較為密實而內端的脂肪較為松散,這時繼續抽吸只會將吸脂孔堵塞得更加嚴實。但是,本申請的吸脂孔隨吸脂頭的旋轉,移動至排脂腔所在區域后,當吸脂孔和排脂孔相通時,排脂腔內的負壓從反方向可輕易將堵在吸脂孔內的脂肪吸入排脂腔內并被抽走。由于多個排脂孔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吸脂孔與排脂孔相通的機率,與現有技術相比,大幅度地提高了反向反向疏通、防堵的效果。因此,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更高的抽吸效率、更安全的防損傷措施和更有效的防堵措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圖中的箭頭方向代表在負壓作用下的抽吸方向。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透視結構示意圖。圖中:L吸脂頭2.吸脂孔3.排脂座4.排脂孔5.套殼6.桿孔7.抽脂管8.排脂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由吸脂頭1、吸脂孔2、排脂座3、排脂孔4、套殼5、桿孔6、抽脂管7和排脂腔8構成。吸脂頭I為球形殼體,吸脂頭I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吸脂孔2,套殼5為半球形的殼體,套殼5的表面均勻分布有多個排脂孔4,套殼5罩于吸脂頭I上并與吸脂頭I成間隙配合關系,吸脂頭I與套殼5同球心。套殼5的上邊緣所處的平面位于吸脂頭I的球心的正上方。抽脂管7為圓筒形,抽脂管7的上端與所述套殼5的底端結合為一體且相通,抽脂管7的下端與電動抽吸裝置連接。排脂座3是半球形的殼體,套殼5處于排脂座3內且套殼5的上邊緣與排脂座3的上邊緣為一整體,抽脂管7的下端穿過排脂座3的下端且與排脂座3為一整體。排脂座
3、套殼5、抽脂管7這三者同軸心線。排脂腔8是由套殼5的外壁、排脂座3的內壁以及處于排脂座3內的抽脂管7的外壁共同構成的環形空間。抽脂管7的壁上位于排脂座3以內的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桿孔6。在吸脂手術過程中,先將吸脂頭I插入皮下脂肪內,打開電動抽吸裝置的電源,并移動吸脂頭1,吸脂頭I在移動下繞其球心發生不定向的旋轉,脂肪在負壓的抽吸作用下從吸脂孔2進入吸脂頭I內或附著在吸脂孔2的外端口上,其中,進入吸脂頭I內的脂肪依次通過運動至面對排脂腔8位置的吸脂孔2、排脂孔4、排脂腔8、桿孔6后進入抽脂管7并被抽走,或者直接從正對抽脂管7端部的吸脂孔2進入抽脂管7并被抽走。附著在吸脂孔2的外端口上的脂肪隨著吸脂頭I的旋轉運動至排脂腔8后,在負壓作用下,被反向抽入排脂腔8中并通過桿孔6進入到抽脂管7中并被抽走。
權利要求1.一種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由吸脂頭、吸脂孔、排脂座、排脂孔、套殼、桿孔、抽脂管和排脂腔構成,其特征是:吸脂頭為球形殼體,吸脂頭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吸脂孔,套殼為半球形的殼體,套殼的表面均勻分布有多個排脂孔,套殼罩于吸脂頭上并與吸脂頭成間隙配合關系,吸脂頭與套殼同球心,套殼的上邊緣所處的平面位于吸脂頭的球心的正上方,抽脂管為圓筒形,抽脂管的上端與所述套殼的底端結合為一體且相通,抽脂管的下端與電動抽吸裝置連接,排脂座是半球形的殼體,套殼處于排脂座內且套殼的上邊緣與排脂座的上邊緣為一整體,抽脂管的下端穿過排脂座的下端且與排脂座為一整體,排脂座、套殼、抽脂管這三者同軸心線,排脂腔是由套殼的外壁、排脂座的內壁以及處于排脂座內的抽脂管的外壁共同構成的環形空間,抽脂管的壁上位于排脂座以內的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桿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增效式夾層腔式防堵吸脂器。它由吸脂頭、吸脂孔、排脂座、排脂孔、套殼、桿孔、抽脂管和排脂腔構成,排脂座、套殼、抽脂管這三者同軸心線,排脂腔是由套殼的外壁、排脂座的內壁以及處于排脂座內的抽脂管的外壁共同構成的環形空間,抽脂管的壁上位于排脂座以內的部分均勻分布有多個桿孔。本實用新型具有更強的反向疏通效果,并具有更高抽吸效率,同時對皮膚內表面具有更小的磨損。
文檔編號A61M1/00GK202961299SQ20122068196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8日
發明者梁德富 申請人:寧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