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類風濕性和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是一種以關(guān)節(jié)和關(guān)節(jié)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慢性疾病,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xué)中稱為痹病,是臨床常見病和難治病之一。主要癥狀可表現(xiàn)為肢體、關(guān)節(jié)等處的酸楚、疼痛、腫大,并可隨外界天氣變化而加劇,重者可致關(guān)節(jié)攣急,屈伸不利,甚至由經(jīng)絡(luò)而入臟腑,出現(xiàn)臟腑氣血阻閉的癥候。其病因多為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并隨其侵襲偏勝不同而使臨床癥候有別。以風邪勝者為行痹,寒邪勝者為痛痹,濕邪勝者為著痹。在治療上,風濕病以祛風、散寒、利濕為主,風寒熱痹則以清熱祛風、利濕、通絡(luò)為主。目前,一般采用多種制劑和配方的傳統(tǒng)中草藥抗炎類西藥來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疾病,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療效雖好,但起效慢,無立竿見影之效,而西藥起效快,但有一定作用半衰期,療效不能持久,且容易刺激胃腸道,引起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長期用藥會給病人帶來身體機能的退化。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集中藥和西藥于一身,配方科學(xué),中西藥優(yōu)點共存,副作用少,療效相輔相成,起效快,作用持久,停藥后不易復(fù)發(fā)。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風、類風濕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熟附子500 1000份、細辛100 200份、桂枝100 200份、黑附子250 500份、干姜250 500份、天竹花250 500份、牛膝250 500份、稀薟草250 500份、桑枝250 500份、雷公藤250 500份、蠐螬300 600份、硫磺100 200份、甲珠200 400份、制馬錢子50 100份、`VB1片3 5份、胃復(fù)安片2 2. 5份、雙氯滅痛片125 150份。各原料的優(yōu)選重量份為熟附子700份、細辛140份、桂枝160份、黑附子350份、干姜400份、天竹花380份、牛膝370份、稀薟草330份、桑枝400份、雷公藤370份、蠐螬500份、硫磺160份、甲珠320份、制馬錢子70份、VB1片4份、胃復(fù)安片2. 3份、雙氯滅痛片137份。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其劑型可以是醫(yī)學(xué)上可接受的任何劑型,具體可以是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取配方量的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細粉備用;2)取配方量的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細粉備用;3)取配方稱取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8 12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 lh,再加入配方量的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28 1. 35的浸膏;4)將步驟3)的浸膏與步驟1)、2)的細粉混勻,按需要制成不同的制劑,具體可以是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步驟I)和步驟2)中所述的細粉粒度為100 300目。步驟3)中,在補加水煎煮過程中,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8 12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I 2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6 10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 lh。本發(fā)明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藥用性能為熟附子,生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腎、脾經(jīng),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細辛,味辛、性溫,歸肺經(jīng)、腎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膽經(jīng)、脾經(jīng),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 桂枝,味辛、甘,性溫,入肝、腎、膀胱經(jīng),散寒解表、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黑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腎、脾經(jīng),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天竹花,味辛、性平,入肺、肝經(jīng),鎮(zhèn)咳化痰、理氣止痛、鎮(zhèn)驚;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肝、腎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jīng)、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稀薟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經(jīng),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解毒。桑枝,味微苦、性平,入肺、腎二經(jīng),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行水氣。雷公藤,味苦、辛,性涼,歸肝、腎經(jīng),祛風除濕、通絡(luò)止痛、消腫止痛、解毒殺蟲;蠐螬,味咸、性微溫,入肝經(jīng),破瘀、散結(jié)、止痛;硫磺,味酸、性溫,內(nèi)服補火、助陽、通便;甲珠,又名炮山甲、炮甲珠,其味咸,性微寒,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能活血散結(jié)、通經(jīng)下乳、消癰潰堅;制馬錢子,味苦,性寒,歸肝、脾二經(jīng),通絡(luò)止痛,消腫散結(jié);VB1片,又稱硫胺素或抗神經(jīng)炎素,由嘧啶環(huán)和噻唑環(huán)結(jié)合而成的一種B族維生素,具有幫助消化、改善精神狀況,維持神經(jīng)組織、肌肉、心臟正常活動。本發(fā)明的VB1片可以是市場上常見的VB1片;胃復(fù)安片,又名甲氧氯普胺,屬片劑,是止吐藥,本發(fā)明的胃復(fù)安片可以是市場上常見的胃復(fù)安片;雙氯滅痛片,為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具有抑制機體內(nèi)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有解熱、鎮(zhèn)痛的作用,本發(fā)明的雙氯滅痛片可以是市場上常見的雙氯滅痛片。本發(fā)明所述藥物的服用方法為每天服用相當于原料藥6 18g重量的藥物,分3次服用,在飯前或飯后半小時服用效果較佳,30天為一個療程,大部分患者服用3個療程即可治愈。本發(fā)明的藥物集中藥與西藥于一身,配方科學(xué)、考究,中西藥優(yōu)點共存,副作用相對較少,療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溫經(jīng)止痛、強壯筋骨之功效,對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效果顯著,且起效快,藥效持久,治愈后不易復(fù)發(fā)。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實施例1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1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100目細粉備用;3)將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100目細粉備用;4)將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8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h,再加入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8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I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6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h,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28的浸膏;5)將步驟4)的浸膏與步驟2)、3)的細粉混勻,加入常規(guī)賦形劑,干燥,粉碎,裝入膠囊,制成膠囊劑。實施例2I)按以下表I 中實施例2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300目細粉備用;3)將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300目細粉備用;4)將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12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l(wèi)h,再加入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12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2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10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l(wèi)h,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35的浸膏;5)將步驟4)的浸膏與步驟2)、3)的細粉混勻,加入常規(guī)賦形劑,制粒,干燥,制成顆粒劑。實施例3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3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200目細粉備用;3)將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200目細粉備用;4)將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10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45min,再加入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10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1. 5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8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45min,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30的浸膏;5)將步驟4)的浸膏與步驟2)、3)的細粉混勻,加入常規(guī)賦形劑,造丸,制成丸劑。實施例4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4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
2)將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250目細粉備用;3)將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200目細粉備用;4)將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10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50min,再加入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11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1. 4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9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40min,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32的浸膏;5)將步驟4)的浸膏與步驟2)、3)的細粉混勻,混勻,加入常規(guī)賦形劑,壓片,制成片劑。實施例5 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5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100目細粉備用;3)將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300目細粉備用;4)將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8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l(wèi)h,再加入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補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8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2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6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l(wèi)h,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28的浸膏;5)將步驟4)的浸膏與步驟2)、3)的細粉混勻,混勻,加入常規(guī)賦形劑,造丸,形成丸劑。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熟附子500 1000份、細辛100 200份、桂枝100 200份、黑附子250 500份、干姜250 500份、天竹花250 500份、牛膝250 500份、稀薟草250 500份、桑枝 250 500份、雷公藤250 500份、蠐螬300 600份、硫磺100 200份、甲珠200 400 份、制馬錢子50 100份、VB1片3 5份、胃復(fù)安片2 2. 5份、雙氯滅痛片125 150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其物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份為 熟附子700份、細辛140份、桂枝160份、黑附子350份、干姜400份、天竹花380份、牛膝370份、稀薟草330份、桑枝400份、雷公藤370份、蠐螬500份、硫磺160份、甲珠320份、 制馬錢子70份、VB1片4份、胃復(fù)安片2. 3份、雙氯滅痛片137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其特征在于該藥物的劑型為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
4.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取配方量的制馬錢子和甲珠粉碎成細粉備用;2)取配方量的蠐螬、硫磺、雙氧滅痛片、VB1片和胃復(fù)安片粉碎成細粉備用;3)按配方稱取熟附子、黑附子和細辛置于容器中,加入投料量8 12倍的水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 lh,再加入配方量的桂枝、干姜、牛膝、稀薟草、天竹花、桑枝和雷公藤, 補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濾過藥渣,將濾液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 28 1. 35的浸膏;4)將步驟3)的浸膏與步驟1)、2)的細粉混勻,按需要制成不同的制劑。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和步驟2)中所述的細粉粒度為100 300目。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的劑型為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 中,在補加水煎煮過程中,第一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8 12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I 2h ;第二次補加至水的重量為容器中原料總重的6 10倍,煎煮至沸騰后保持微沸O. 5 Ih。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是由熟附子、細辛、桂枝、黑附子、干姜、天竹花、牛膝、稀薟草、桑枝、雷公藤、蠐螬、硫磺、甲珠、制馬錢子共14味中藥材與VB1片、胃復(fù)安片、雙氯滅痛片共3種西藥共同配伍,經(jīng)粉碎或水煎提取制成浸膏后,加入常規(guī)輔料制成不同制劑。本發(fā)明的藥物集中藥和西藥于一身,配方科學(xué)、考究,生產(chǎn)方法簡單、合理,中西藥優(yōu)點共存,副作用相對較少,療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起效快,藥效持久,可有效治療和緩解風濕、類風濕疾病。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3041362SQ20131001696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月17日
發(fā)明者閆位國 申請人:廣西東興市創(chuàng)新特色醫(yī)藥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