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藥領域,特別涉及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消化道疾病是臨床常見病之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腸炎。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胃腸炎、直腸炎和結腸炎。臨床上主要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浠水便或粘液膿血便。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全世界每年腸炎發病約30-50億人次,尤其以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和病死率為高,特別是兒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發展中國家,慢性腹瀉是兒童發病率最高的傳染病,病死率約20%。,僅在亞非拉地區,每年就要奪去約460萬嬰幼兒生命。直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腸炎疾病,多為慢性直腸炎,易反復發作,治愈難,對很多直腸炎患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直腸炎是由于飲食不慎,如過度飲酒,過量食用刺激性強的食物等,不當的長期服用減肥藥品,肛門內腐蝕性藥物過多,細菌感染等引起的。輕者僅粘膜發炎,重者累及粘膜下層、肌層,甚至直腸周圍組織,有時是一部分直腸粘膜受累,有時直腸粘膜全部發炎,還可能累及結腸粘膜也產生炎癥。中醫認為直腸炎與“濕熱內瘟”、“飲食停滯”、“脾胃虛弱”和“蟲積濕滯”有關。直腸炎常見于體質虛弱抵抗力低下,心、肺、肝、胃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大便秘結、腹瀉、痔,肛管直腸脫垂,肛瘺、息肉病、肛門直腸狹窄、直腸腫瘤、直腸損傷、異物等,都可使直腸發炎,嚴重的需立刻去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直腸炎癥雖然在直腸部位,然而其炎癥會影響整個腸道,長期的直腸炎刺激,會形成潰瘍等病變。直腸是大便必經的最后通道,長期的炎癥刺激,不但會產生各種致病菌,還會使大便中的致癌物質被激活,進一步引起直腸細胞的癌變。盲腸炎不同于一般 的腸炎疾病,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每個人一生中平均有7%的機率會發生盲腸炎,以十至三十歲最多,而五歲以下及五十歲以上則相對少見。盲腸炎大多是闌尾在盲腸的出口受阻,繼發細菌感染所致;但另有30%病例未見阻塞,其發炎可能因病毒、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創傷或開刀后糞便滯留所致。臨床表現通常先是心窩處或肚臍周圍模糊痛,然后逐漸往右下腹轉移,伴有低度發燒、惡心、嘔吐、疲倦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會并發廣泛性腹膜炎,嚴重者可能引起敗血癥而死亡,近年來,臨床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F代醫學對臨床某一癥狀治療,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各種腸炎疾病,尤其是慢性腸炎,因其病因復雜,病程較長,無特效藥物,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毒副作用多。各種西藥制劑雖然短期內效果明顯,但制劑價格昂貴,需長期服用維持治療,患者經濟壓力大。如一些激素類藥物以及聯用免疫調節劑口服治療慢性腸炎時,對短期緩解癥狀效果顯著,但長期服用會產生滿月臉、痤瘡、失眠、機體抗感染能力降低等副作用,且不能防止復發;免疫調節劑由于具有細胞毒性作用,長期應用可引起肝腎毒性,白細胞下降等嚴重后果,所以用藥需謹慎。對慢性疾病求診于中醫辨證施治是可取思路,但目前常用的中藥方劑和劑型雖然有一定療效,也不是很理想。各種中藥方劑可能限于具體觀察的人群情況不同,長期較大病例數的臨床觀察不足,致使療效不甚穩定,難以推廣和固定組方。這些情況表明,現有治療腸炎疾病,具體為直腸炎和盲腸炎,所用的西藥毒副作用大,干擾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一般的臨用中藥療程長,效果不明顯,不利于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創傷修復。所以迫切需要研制一種療效顯著、穩定,并且毒副作用小,價廉易用的藥物制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臨床中現有治療腸炎疾病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便捷有效的中藥組合物。從腸道的生理特點和腸炎疾病的病理出發,改善機體內陰陽偏盛偏衰的狀況,調和脾胃、肝腎,使氣血營和暢通,加之中藥均含有微量的礦物元素,進入人體后,供機體選擇其有效成分,并參與人體新陳代謝,從整體上調理人體陰陽、臟腑、氣血的平衡,使免疫功能提高,祛病固本。又因中草藥對人體副作用較小,且能標本兼治,因此選擇中藥治療腸道疾病,是行之有效的選擇。本發明選擇柴胡、扁豆、香附、枳實、半夏、茯苓、干姜、黃連、烏梅、木通、甘草、葛根12種中藥進行組合,依據中藥相生相克的原則,將這些藥物有效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清熱燥濕,調和氣血的功效,改善機體內陰陽偏盛偏衰的狀況,使脾胃、肝腎營和有度。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扁豆甘淡溫和,可健脾和中、消暑化濕;香附辛微苦甘,可理氣解郁、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枳實苦寒,可破氣、散痞、瀉痰、消積、治胸腹脹滿;半夏性溫、味辛,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茯苓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可回陽通脈、溫肺化飲;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烏梅酸澀、功善收斂,上能斂肺氣、下能澀大腸,入胃又能生津、安蛔;木通性味苦、涼,可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消散胸中煩熱、喉痹咽痛;甘草味甘、平,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葛根味甘、辛,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本發明的藥物用量,按重量份計為:柴胡6-15份、扁豆6-15份、香附6-15份、枳實10-20份、半夏6-15份、茯苓6-15份、干姜10-15份、黃連10-15份、烏梅15-20份、木通3-6份、甘草2_4份、葛根6_15份。優選為:柴胡10份、扁豆10份、香附10份、枳實15份、半夏10份、茯苓6-15份、干姜13份、黃連13份、烏梅18份、木通5份、甘草3份、葛根10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主要是在制備用于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散劑、片劑、草藥湯劑、膠劑或口服液制劑。所述中藥組合物的散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粉碎:將所述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至粒度為80-110目;2)混合:將步驟I)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合;3)加熱:將步驟2)所得在65_80°C下加熱25-40分鐘;4)儲存:將步驟3)所得冷卻后,袋裝或瓶裝,置放于陰涼干燥處。
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草藥湯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備料:將所述組份按配比混合后碾碎,每劑中藥飲片不長于3cm ;2)浸泡:將步驟I)所得置于煎藥容器,用冷水中浸泡20-30分鐘,用水量浸過藥面 l_3cm ;3)煎藥:將步驟2)所得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文火,煎30-60分鐘;4)用藥:將步驟3)所得用消毒紗布過濾得所需藥液,倒入杯內,溫熱服用。在草藥湯劑的制備過程中,所用的煎藥容器為砂鍋或搪瓷器皿,不宜使用鐵鍋或鋁鍋,以免中藥所含的部分活性成分物質與金屬器皿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用效果。煎藥所用的水為涼開水、井水或者泉水。由于涼開水一般是由自來水燒沸后冷卻而來,而自來水經過了漂白粉處理,含有大量的氯元素,若直接用自來水熬制,氯離子可能與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對中藥的藥效造成影響。還可直接取用井水或者泉水熬制,效果更佳。本發明是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并治,內外通調,緩急兼收,篩選出理氣泄熱,解毒散結的天然植物藥,根據中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量配比制備而成。提供了一種療效顯著、成本低廉的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中藥組合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患者使用安全、方便。
具體實施例方式多年來,為驗證本發明藥劑的積極效果,發明人在臨床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在適用于發明人居住地所在周邊地區的患者后,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根據收治患者的情況,總結如下:收治患者共62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4例,男女比例為1.6: I ;年齡14-35歲18例,36-65歲44例。具體的,直腸炎患者22例,盲腸炎患者34例,直腸癌患者6例?,F選擇部分臨床試驗報告如下:1.診療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停藥半年未見復發。有效:癥狀減輕,但未完全好轉。無效:癥狀無明顯改變。2.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分型,西醫檢驗診斷效果。3.治療方法:將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散劑、片劑、草藥湯劑、膠劑或口服液制齊IJ服用。4.藥用方法:本發明的用藥量取決于具體劑型、病人年齡、體重和健康狀況等因素,由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可為散劑、片劑、草藥湯劑、膠劑或口服液制劑。故具體用量需要根據病人的病理特征、具體病因等實際情況,因病施治。作為藥用指導:取柴胡6_15g、扁豆6_15g、香附6_15g、積實10_20g、半夏6_15g、獲茶6_15g、干姜10_15g、黃連10_15g、烏梅15 _20g、木通3_6g、甘草2_4g、葛根6_15g。將上述中藥料混合后,按草藥湯劑的制備方法熬制后服用,早晚各一次。優選的,各組分的量為:柴胡10g、扁豆10g、香附10g、枳實15g、半夏10g、茯苓6-15g、干姜13g、黃連13g、烏梅18g、木通5g、甘草3g、葛根10g。5.臨床資料匯總:
權利要求
1.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藥制成:柴胡6-15份、扁豆6-15份、香附6-15份、枳實10-20份、半夏6-15份、茯苓6-15份、干姜10-15份、黃連10-15份、烏梅15-20份、木通3-6份、甘草2-4份、葛根6-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藥制成:柴胡10份、扁豆10份、香附10份、枳實15份、半夏10份、茯苓6-15份、干姜13份、黃連13份、烏梅18份、木通5份、甘草3份、葛根10份。
3.權利要求1或2任一項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治療直腸炎的藥物中的應用。
4.權利要求1或2任一項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治療盲腸炎的藥物中的應用。
5.權利要求1或2任一項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抑制直腸癌的藥物中的應用。
6.權利要求1或2任一項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散劑、片劑、草藥湯劑、膠劑或口服液制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散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粉碎:將所述組份按配比混合,投入粉碎機粉碎成細粉,至粒度為80-110目; 2)混合:將步驟I)所得細粉投入混合攪拌機充分混合; 3)加熱:將步驟2)所得在65-80°C下加熱25-40分鐘; 4)儲存:將步驟3)所得冷卻后,袋裝或瓶裝,置放于陰涼干燥處。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草藥湯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所述組份按配比混合后碾碎,每劑中藥飲片不長于3cm; 2)浸泡:將步驟I)所得置于煎藥容器,用冷水中浸泡20-30分鐘,用水量浸過藥面l_3cm ; 3)煎藥:將步驟2)所得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文火,煎30-60分鐘; 4)用藥:將步驟3)所得用消毒紗布過濾得所需藥液,倒入杯內,溫熱服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煎藥容器為砂鍋或搪瓷器皿。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劑,其特征在于,煎藥所用的水為涼開水、井水或者泉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按重量份計為柴胡6-15份、扁豆6-15份、香附6-15份、枳實10-20份、半夏6-15份、茯苓6-15份、干姜10-15份、黃連10-15份、烏梅15-20份、木通3-6份、甘草2-4份、葛根6-15份,主要是在制備用于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是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并治,內外通調,緩急兼收,篩選出理氣泄熱,解毒散結的天然植物藥,根據中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量配比制備而成。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療效顯著、成本低廉的治療直腸炎、盲腸炎和抑制直腸癌的中藥組合物,無任何毒副作用,患者使用安全、方便。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100072SQ20131004378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明者夏學文 申請人:夏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