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中醫(yī)中藥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該中藥以魚腥草、白及、白果、百部、浙貝母、知母、馬齒筧、地骨皮、黃芪、甘草、小薊、側柏葉、桔梗、南瓜藤、翻白草、石耳和款冬花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份數組成。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中醫(yī)中藥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肺結核屬中醫(yī)肺癆范疇,是一種由癆蟲侵蝕肺葉引起的慢性傳染性、虛弱型疾病。臨床上以咳嗽、咯血、胸痛、潮熱、盜汗、消瘦為特征。西醫(yī)亦認為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發(fā)病率、死亡率均高,對人類危害性很大。
[0003]目前治療肺結核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采用青霉素針劑和鏈霉素針劑,副作用大,有過敏反應,甚至由過敏反應而導致病人的死亡,使用不安全,療效不高,療程長,還須與內服藥通用,治愈率低,給患者帶來痛苦;另一種是采用雷米封、魚肝油、利福平二至三種藥聯(lián)用,治療期需用一年以上的時間,對肺結核病重癥的患者療效不佳。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配制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肺結核的中藥。
[0005]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該中藥的重量組分為:魚腥草10-20份、白及3-9份、白果3-9份、百部3-9份、浙貝母3_9份、知母6-12份、馬齒筧9-15份、地骨皮9-15份、黃芪9_15份、甘草3_9份、小薊4_10份、側柏葉6-14份、桔梗3-9份、南瓜藤10-20份、翻白草9_15份、石耳9_15份、款冬花3_9份。
[0006]其優(yōu)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魚腥草15份、白及6份、白果6份、百部6份、浙貝母6份、知母9份、馬齒筧12份、地骨皮12份、黃芪12份、甘草6份、小薊7份、側柏葉10份、桔梗6份、南瓜藤15份、翻白草12份、石耳12份、款冬花6份。
[0007]優(yōu)選的上述配方量,將各種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定量服用。
[0008]本發(fā)明的有效效果是: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
取魚腥草10g、白及3g、白果3g、百部3g、浙貝母3g、知母6g、馬齒筧9g、地骨皮9g、黃苗9g、甘草3g、小薊4g、側柏葉6g、桔梗3g、南瓜藤10g、翻白草9g、石耳9g、款冬花3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勻,制成散劑或丸劑后定量服用。
[0010]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 — 1g,飯后服用。
[0011]實施例2:
取魚腥草20g、白及9g、白果9g、百部9g、浙貝母9g、知母12g、馬齒覓15g、地骨皮15g、黃苗15g、甘草9g、小薊10g、側柏葉14g、桔梗9g、南瓜藤20g、翻白草5g、石耳15g、款冬花9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勻,制成散劑或丸劑后定量服用。
[0012]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0013]實施例3
取魚腥草15g、白及6g、白果6g、百部6g、浙貝母6g、知母9g、馬齒覓12g、地骨皮12g、黃苗12g、甘草6g、小薊7g、側柏葉10g、桔梗6g、南瓜藤15g、翻白草12g、石耳12g、款冬花6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勻,制成散劑或丸劑后定量服用。
[0014]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肺結核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的重量組分為魚腥草10-20份、白及3-9份、白果3-9份、百部3-9份、浙貝母3-9份、知母6-12份、馬齒筧9-15份、地骨皮9-15份、黃芪9-15份、甘草3-9份、小薊4-10份、側柏葉6-14份、桔梗3_9份、南瓜藤10-20份、翻白草9-15份、石耳9-15份、款冬花3-9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肺結核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其優(yōu)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魚腥草15份、白及6份、白果6份、百部6份、浙貝母6份、知母9份、馬齒筧12份、地骨皮12份、黃苗12份、甘草6份、小薊7份、側柏葉10份、桔梗6份、南瓜藤15份、翻白草12份、石耳12份、款冬花6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肺結核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散劑和丸劑。
【文檔編號】A61P11/00GK104510953SQ201310441675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于兆英 申請人:于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