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包括秦艽、沒藥、茜草、黃芪、藍布正、白芍、桂棧、姜黃、桑寄生、木瓜、陳皮、厚樸、駱駝蓬、山藥、女貞子、山柰、天仙藤、巴戟天、三楞草、土人參、高良姜、五指毛桃和甘草。該中藥組合物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在短期內減輕患肩疼痛,恢復患肩的功能活動。
【專利說明】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背景技術】
[0002]肩關節周圍炎簡稱為肩周炎是一組表現為肩痛及運動功能障礙的癥候群。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廣義的概念包括肩峰下滑囊炎、R上肌鍵炎、肩袖破裂、朧二頭肌長頭腿及其腿鞘炎、嚎突炎、凍結肩、肩鎖關節病變等多種疾患;狹義的概念僅指凍結肩(或稱五十肩),中年以后突發性的肩關節疼痛及關節攣縮癥是由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而引起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好發于40歲以上病人,女多于男(約3:1),左肩多于右肩。其特征是疼痛和肩關節活動障礙逐漸加劇,經數月甚至數年,疼痛逐漸消退,功能慢慢恢復,最后自愈。屬于骨科常見病、多發病。 [0003]肩周炎雖屬于自限性疾病,但當病情自愈后往往遺留下肩關節功能障礙的后遺癥,極大影響工作生活。肩周炎病理表現為多種慢性損傷導致肩關節周圍韌帶、肌鍵、鍵鞘、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病變后形成的廣泛性粘連、疤痕形成、關節囊攣縮。從組織學病理角度看發病后主要表現為局部組織出血、炎性滲出、細胞壞死、軟組織增生及結疤粘連,從而引起肌肉血管痙攣,病變組織缺氧、缺血,致痛物質(5-經色胺、緩激肚等)增加,造成肩部疼痛。人體在損傷后有一個自我修復過程,一部分組織被吸收,另一部分又產生炎性粘連攣縮,結疤現象,使上肢的動態平衡失調,肩關節內應力失衡,形成疼痛與功能障礙。在疾病初期以炎性滲出為主,疾病后期以軟組織結疤粘連為主。
[0004]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是此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治療的目的就是減輕患肩疼痛,盡快恢復患肩的功能活動。
[0005]現代醫學認為,目前肩周炎致病因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在感受風寒、慢性勞損、扭傷等原因作用下,肩周肌、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發生無菌性炎癥,逐漸形成粘連而致肩關節的功能障礙。根據病理變化將病程分為3個階段:早期(疼痛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中期(粘連期)以功能障礙為主,外展、外旋及后伸內旋動作受阻明顯;晚期(緩解期)疼痛不甚,可出現肌肉萎縮。
[0006]中醫學認為,多因營衛虛弱,筋骨衰退,復因感受風寒濕邪,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長期受寒受壓,經脈氣血受阻,致寒凝血脈、筋脈失養、瘀血阻絡而發為本病。它主要與氣血不足、外感風濕寒邪、外傷勞損有關。三方面因素所致的肩部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常可相互影響,初起時是因肩部痛甚而不敢活動,肩關節自然的采取保護性制動,而長期的制動使肩部血運不暢,以致軟組織發生粘連,使關節活動功能受限,強制活動則疼痛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0007]因此,本發明提出以祛風寒濕邪、補肝腎氣血、溫通經絡為治療原則,提供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在短期內減輕患肩疼痛,恢復患肩的功能活動。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在短期內減輕患肩疼痛,恢復患肩的功能活動。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秦艽、沒藥、茜草、黃芪、藍布正、白芍、桂枝、姜黃、桑寄生、木瓜、陳皮、厚樸、駱駝蓬、山藥、女貞子、山柰、天仙藤、巴戟天、三楞草、土人參、高良姜、五指毛桃和甘草。
[0010]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黃芪25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5重量份、桂枝20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20重量份、駱騎蓬25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5重量份、山柰10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5重量份、三榜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30重量份、高良姜15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
[0011]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45重量份、黃芪30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50重量份~55重量份、桂棧25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15重量份、駱騎蓬25重量份~30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0重量份、山柰10重量份~15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25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0重量份、三榜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25重量份、高良姜15重量份~20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25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
[0012]其中,所述中藥組合 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0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0重量份、黃芪25重量份~30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35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0重量份、桂棧20重量份~25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35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0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0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20重量份、駱騎蓬30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25重量份、山柰15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45重量份、三榜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30重量份、高良姜20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
[0013]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黃芪30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白芍50重量份、桂棧25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駱駝蓬30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山柰15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三楞草20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高良姜20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0014]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酊劑或藥膏。
[0015]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酊劑時,具體為:
[0016]將所述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置于砂氏滲濾筒中,加入相對于各原料藥質量之和I~2倍的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浸潤,密封,放置5~8h,再加入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至完全淹沒藥面,密閉容器,浸潰15~20天,每隔5天攪拌I次,隨后將藥液流出,壓榨藥渣,將獲得的藥液與前面濾出的藥液混合,靜置過夜至浸出澄清透明,過濾,濾液添加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至總量2000ml,攪勻,靜置I周,分裝于容量為100ml的玻璃瓶中,即得。
[0017]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藥膏時,具體為:
[0018]第一步,取1000重量份的麻油,平均分成兩份,取一份麻油,放入鐵鍋中文火加熱至150°C~200°C,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將混合物放入到前面制備的加熱麻油中煎炸至焦黃,取出,收集藥油和藥渣;
[0019]第二步,將藥渣放在石碾上碾壓粉碎,將剩余一份麻油文火加熱至150°C~2000C,將碾壓粉碎后的藥渣放入麻油中重新攪拌煎炸5~10分鐘,過濾,收集藥油,與第一步獲得的藥油混合,保持在120°C~150°C的溫度下加入100重量份~150重量份的松香調節藥膏的粘度,冷卻至室溫,至藥膏在室溫下不粘手,將裁剪好的無紡布或紗布浸入藥膏中,浸足后迅速將無紡布或 紗布放入0°C的冰水中冷凍24h,陳放至室溫,用塑料薄膜隔離包裝即得。
[0020]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時,具體為:
[0021 ] 將上述原料藥組分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6~8倍的水,煎煮4小時~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4~6倍的水,煎煮2小時~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4~6倍的水,煎煮I小時~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3g/ml~0.5g/ml的湯劑。
[002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3]本發明提供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在短期內減輕惠肩疼痛,恢復惠肩的功能活動。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肩關節周圍炎當屬祖國醫學“痹證,萎證”范疇。肩周炎好發于中老年人,中醫稱為“五十肩”、“漏肩風”、“凍結肩”。肩周炎是由于腠理空虛、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筋肉失養、氣血經絡閉塞所致。《素問?逆調論》指出:“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亦故也。”說明營不足則血少,血少則經脈失養,麻木拘攣;衛氣不足則氣少而肢體不用,屈伸不利,不能抗御外邪,外邪易于入侵,閉阻陽氣,凝滯經脈。如果營衛俱虛,知覺與活動皆受障礙,所以肌肉更加麻木沉重。中老年氣血虧虛,肌表不固,寒濕外襲為其病機。若肩部護衛不當,或勞損致傷,或長期靜而不動,以致肩部肌肉筋脈凝滯不暢,氣血痹阻,而肩痛發作,肌肉筋脈失用,惠側活動受限,功能障礙。[0025]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女子七七,男子七八肝腎精氣己到衰竭的年限生生之天癸竭絕,此時機體陰陽嚴重失其平秘臟腑失調,氣血逆亂、灌溉溫煦失常能充分濡養筋脈,滑利關節,則肢節筋脈為攣為痛關節“凍結”屆伸不利相繼發生。“天地之氣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搏不極則不復”。人生陰陽之氣雖驟失平秘,但經自身逐瀕調整,又會在新水平上趨向平秘,臟腑氣血亦隨之達到新的調和,病惠即能向自愈發展。
[0026]弓丨起本病的發病原因多與“虛”、“邪”、“瘀”、“痰”外傷等密切相關。痹證與正虛、外邪、瘀血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外邪是致痹外因,虛、瘀是致痹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致病。就病機而言,邪、瘀日久可致虛,虛甚則邪疲難卻,邪瘀互阻。“虛”主要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肩部經脈空虛,“腰為腎之府”,“腎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在體合筋” 一般肩部疼痛,均與肝腎不足相關。若年老體虛肝腎精虧,氣血不足則筋失所養,血虛生痛,日久則筋骨衰頹,筋脈拘急而不用。
[0027]“邪”即感受外來病邪,具體指風、寒、濕之邪氣,所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中“風邪不能獨傷人”,易與“寒、濕”之邪相結合。正如《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若老年營衛虛弱,復因久居濕地,風雨留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血行不暢而脈絡拘急疼痛,寒溫之邪淫溢于筋肉則屈而不能伸,廢而不用。
[0028]“瘀”,即血瘀,也稱瘀血,凡因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未消散者均屬之,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認為跌撲挫傷,損傷腰部脊柱、筋肉、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經脈不通,是肩周炎的原因。
[0029]總之,肩周炎與“虛”、“邪”、“瘀”密切相關。肝腎虧虛是病變的根本,風寒濕邪是致痹的外因,瘀血是其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邪、瘀日久可致虛,虛則邪、瘀難卻,而邪、瘀兩者也相互為患。
[0030]本病發病與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濕及閃挫勞傷有關。若年老體虛肝腎精虧,氣血不足則筋失所養,血虛生痛,日久則筋骨衰頹,筋脈拘急而不用。若年老體虛肝腎精虧,氣血不足則筋失所養,血虛生痛,日久則筋骨衰頹,筋脈拘急而不用。若老年營衛虛弱,復因久居濕地,風雨露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血行不暢而脈絡拘急疼痛,寒濕之邪淫溢于筋肉則屈而不能伸,痰而不用。若外傷筋骨或勞累過度,筋脈受損,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日久筋脈失養,拘急不用。本病屬本虛標實證,“虛”、“邪”、“瘀”密切相關。肝腎虧虛是病變的根本,風寒濕邪是致痹的外因,瘀血是其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
[003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秦艽、沒藥、茜草、黃芪、藍布正、白芍、桂棧、姜黃、桑寄生、木瓜、陳皮、厚樸、駱駝蓬、山藥、女貞子、山柰、天仙藤、巴戟天、三楞草、土人參、高良姜、五指毛桃和甘草。
[0032]進一步,所述外用中藥組合物僅由上述原料藥構成。
[0033]方中,秦艽祛風散寒、活絡通痹,沒藥氣味芳香善行走竄,內能宣通臟腑,外可透達經絡,祛瘀血阻滯以活血止痛,茜草行氣活血通絡,可以松解組織的粘連,黃芪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藍布正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氣,白芍有中樞抑制作用,和桂棧合用,則鎮痛作用加強,姜黃祛風活血以加強止疼,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木瓜除濕止痛,舒筋通絡,陳皮理氣、行氣、止痛,厚樸清熱導滯,駱駝蓬祛風除濕,治風濕痹痛,山藥補腎澀精,補脾養胃,女貞子補益肝腎,收澀固脫,山柰行氣溫中,消食止痛,天仙藤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巴戟天補腎壯陽,祛濕止痛,三楞草祛風除濕,活血調經,土人參補中益氣,消腫止痛,高良姜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五指毛桃健脾補肺,行氣活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共奏祛風寒濕邪、補肝腎氣血、溫通經絡之功,使風寒濕邪俱除,氣血充足,肝腎強健,痹痛得以緩解。
[0034]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
[0035]秦究:拉丁名Gentianae Macrophyllae Radix,味辛、苦,性微寒,歸胃經、肝經、膽經,具有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等證。
[0036]沒藥: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腎經,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等證。
[0037]茜草:性寒,味苦,歸肝經,功效: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經閉、產后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黃疸、瘡癰、痔腫等證。
[0038]黃芪:味甘,性溫,入脾、肺經,有補益脾肺,升舉陽氣、固表止汗,托瘡生肌等功效,主要用于脾肺氣虛所致之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氣短,中氣下陷之臟器下垂,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久瀉脫肛;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氣血不足等證。
[0039]藍布正:拉丁名Gwi Herba,味辛、苦,性平,歸肝、脾、肺經,具有鎮痛,降壓,調經,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高血壓病,頭暈頭痛,月經不調,小腹痛,白帶,小兒驚風,風濕腰腿痛;外用治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等證。
[0040]白茍:拉丁名Paeoniae Radix Alba,味苦、酸,性涼,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 ,主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證,白芍具有很好的保護肝臟的功效。
[0041]桂棧: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作用,桂棧溫經通脈,橫通肢節,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亦用于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等證,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
[0042]姜黃: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脅剌痛,閉經,癥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撲腫痛等證。
[0043]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的作用,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腰酸疼痛,筋骨痿軟,足膝無力,肝腎不足,精血虛虧,胎元不固之胎動不安,腰腹疼痛等證。
[0044]木瓜:性平、微寒,味甘,歸肝、脾經,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的功效,主治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等證。
[0045]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用于胸腹脹滿等癥。橘皮辛散通溫,氣味芳香,長于理氣,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氣壅遏,又能行氣寬中,用于肺氣擁滯、胸膈痞滿及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癥,用于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泄瀉,以及痰多咳嗽等證。
[0046]厚樸:味苦、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等證。
[0047]駱駝蓬:味辛、苦;性平,具有止咳平喘;祛風濕;消腫毒的功效。主治咳嗽氣喘;風濕痹痛;無名腫毒;皮膚瘙癢等證。[0048]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胃經,有補脾養胃,益肺固腎,養陰生津的作用,主治脾胃虛弱,脾失健運之食少納差,脘悶腹瀉等證。
[0049]女貞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腎經,有強肝益腎,清熱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肝腎陰虧,頭目失養之頭昏耳鳴,陰虛內熱等癥狀。女貞子能提升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的功效。
[0050]山柰:性溫,味辛,歸胃經,具有溫中,消食,止痛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飲食不消等證。
[0051]天仙藤:拉丁名Herba Aristolochiae,味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行氣化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后血氣腹痛,風濕疼痛。行氣活血,止痛,利尿。妊娠水腫,胸腹痛,疝痛,風濕痛等證。
[0052]巴戟天:拉丁名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味辛、甘,性微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用于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少腹冷痛,宮冷不孕,肝腎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軟、腰膝冷痛等證。
[0053]三楞草:味苦;辛;性涼,肝;肺經,具有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胞利痰的功效,主治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伴隨腫毒等證。
[0054]土人參:拉丁名Pedicularis muscicola Maxim,味甘、微苦,具清熱解毒功效,對氣虛乏力,脾虛泄瀉,肺燥咳嗽,神經衰弱等有一定療效。大補元氣,生津安神,強心。治氣血虛損,虛勞多汗,虛脫衰竭,血壓降低。
[0055]高良姜: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證。
[0056]五指毛桃:甘,微溫,具有健脾化濕,行氣化痰,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肺結核咳嗽,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脾虛浮腫,病后盜汗等證。
[0057]甘草:拉丁名Glycyrrhizae Radix etRhizoma,味甘,性平,入十二經,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祛痰止咳的作用,并能健脾和中,緩急止痛,主要用于脾胃虛弱之腹脹納呆,乏力;能緩解腹中拘攣性疼痛,緩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和毒性,減輕藥物對機體的毒副作用或對胃腸道的刺激,通過加入甘草能起到補氣中和,調和各組分的作。
[0058]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菌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黃苗25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5重量份、桂枝20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20重量份、胳騎蓬25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5重量份、山柰10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5重量份、三榜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30重量份、聞良姜15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
[0059]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進一步優選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45重量份、黃芪30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50重量份~55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15重量份、駱騎蓬25重量份~30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0重量份、山奈10重量份~15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25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0重量份、三榜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25重量份、高良姜15重量份~20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25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
[0060]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進一步優選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0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0重量份、黃芪25重量份~30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35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0重量份、桂枝20重量份~25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35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0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0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20重量份、駱騎蓬30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25重量份、山奈15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45重量份、三榜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30重量份、高良姜20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
[0061]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最優選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菌草40重量份、黃苗30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白茍50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駱駝蓬30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山柰15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三楞草20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高良姜20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
[0062]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酊劑時,具體為:
[0063]將所述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置于砂氏滲濾筒中,加入相對于各原料藥質量之和I~2倍的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浸潤,密封,放置5~8h,再加入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至完全淹沒藥面,密閉容器,浸潰15~20天,每隔5天攪拌I次,隨后將藥液流出,壓榨藥渣,將獲得的藥液與前面濾出的藥液混合,靜置過夜至浸出澄清透明,過濾`,濾液添加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至總量2000ml,攪勻,靜置I周,分裝于容量為100ml的玻璃瓶中,即得。
[0064]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酊劑的使用方法,將所述酊劑涂抹于疼痛處,用于治療。
[0065]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藥膏時,具體為:
[0066]第一步,取1000重量份的麻油,平均分成兩份,取一份麻油,放入鐵鍋中文火加熱至150°C~200°C,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將混合物放入到前面制備的加熱麻油中煎炸至焦黃,取出,收集藥油和藥渣;
[0067]第二步,將藥渣放在石碾上碾壓粉碎,將剩余一份麻油文火加熱至150°C~2000C,將碾壓粉碎后的藥渣放入麻油中重新攪拌煎炸5~10分鐘,過濾,收集藥油,與第一步獲得的藥油混合,保持在120°C~150°C的溫度下加入100重量份~150重量份的松香調節藥膏的粘度,冷卻至室溫,至藥膏在室溫下不粘手,將裁剪好的無紡布或紗布浸入藥膏中,浸足后迅速將無紡布或紗布放入0°C的冰水中冷凍24h,陳放至室溫,用塑料薄膜隔離包裝即得。
[0068]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藥膏的使用方法,將所述藥膏貼敷于疼痛處,或疼痛處周圍穴位,用于治療。
[0069]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時,具體為:
[0070]將上述原料藥組分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6~8倍的水,煎煮4小時~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4~6倍的水,煎煮2小時~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4~6倍的水,煎煮I小時~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3g/ml~0.5g/ml的湯劑。
[0071]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湯劑的使用方法,具體為采用中藥離子導入法,應用直流電將中藥物離子通過皮膚導入人體內進行治療。
[0072]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0073]買施例I湯劑I
[0074]將秦艽20g、沒藥25g、茜草40g、黃芪30g、藍布正35g、白芍50g、桂枝25g、姜黃35g、桑寄生30g、木瓜20g、陳皮25g、厚樸15g、駱駝蓬30g、山藥25g、女貞子20g、山柰15g、天仙藤25g、巴戟天40g、三楞草20g、土人參25g、高良姜20g、五指毛桃25g和甘草20g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4.3kg的水,煎煮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3kg的水,煎煮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3kg的水,煎煮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5g/ml的湯劑。
[0075]實施例2湯劑2
[0076]將秦艽25g、沒藥30g、茜草45g、黃芪35g、藍布正40g、白芍55g、桂枝30g、姜黃40g、桑寄生35g、木瓜25g、陳皮30g、厚樸10g、駱馬它蓬25g、山藥20g、女貞子15g、山柰10g、天仙藤20g、巴戟天35g、三楞草15g、土人參20g、高良姜15g、五指毛桃20g和甘草15g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4.3kg的水,煎煮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3kg的水,煎煮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3kg的水,煎煮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3g/ml的湯劑。
[0077]實施例3湯劑3
[0078]將秦艽15g、沒藥20g、茜草35g、黃芪25g、藍布正30g、白芍45g、桂枝20g、姜黃30g、桑寄生25g、木瓜15g、陳皮20g、厚樸20g、駱駝蓬35g、山藥30g、女貞子25g、山柰20g、天仙藤30g、巴戟天45g、三楞草25g、土人參30g、高良姜25g、五指毛桃30g和甘草25g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4.3kg的水,煎煮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3kg的水,煎煮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3kg的水,煎煮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3g/ml的湯劑。
[0079]實施例4酊劑
[0080]將秦艽20g、沒藥25g、茜草40g、黃芪30g、藍布正35g、白芍50g、桂枝25g、姜黃35g、桑寄生30g、木瓜20g、陳皮25g、厚樸15g、駱駝蓬30g、山藥25g、女貞子20g、山柰15g、天仙藤25g、巴戟天40g、三楞草20g、土人參25g、高良姜20g、五指毛桃25g和甘草20g分別粉碎成粗粉,混合,置于砂氏滲濾筒中,加入800g的醇濃度為85 %的乙醇,浸潤,密封,放置8h,再加入醇濃度為85%的乙醇至完全淹沒藥面,密閉容器,浸潰20天,每隔5天攪拌I次,隨后將藥液流出,壓榨藥渣,將獲得的藥液與前面濾出的藥液混合,靜置過夜至浸出澄清透明,過濾,濾液添加醇濃度為85 %的乙醇至總量2000ml,攪勻,靜置I周,分裝于容量為100ml的玻璃瓶中,即得。
[0081]實施例5藥膏
[0082]取1000g的麻油,平均分成兩份,取一份麻油,放入鐵鍋中文火加熱至170°C,將秦艽20g、沒藥25g、茜草40g、黃芪30g、藍布正35g、白芍50g、桂枝25g、姜黃35g、桑寄生30g、木瓜20g、陳皮25g、厚樸15g、駱駝蓬30g、山藥25g、女貞子20g、山柰15g、天仙藤25g、巴戟天40g、三楞草20g、土人參25g、高良姜20g、五指毛桃25g和甘草20g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混合,將混合物放入到前面制備的加熱麻油中煎炸至焦黃,取出,收集藥油和藥渣,將藥渣放在石碾上碾壓粉碎,將剩余一份麻油文火加熱至170°C,將碾壓粉碎后的藥渣放入麻油中重新攪拌煎炸10分鐘,過濾,收集藥油,與第一步獲得的藥油混合,保持在120°C的溫度下加入120g的松香調節藥膏的粘度,冷卻至室溫,至藥膏在室溫下不粘手,將裁剪好的無紡布或紗布浸入藥膏中,浸足后迅速將無紡布或紗布放入0°C的冰水中冷凍24h,陳放至室溫,用塑料薄膜隔離包裝即得。
[0083]實施例6毒理性實驗
[0084] 毒性實驗
[0085]取豚鼠80只(由青島市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中心提供),雌雄各半,體重為250g~300g,分成4組,每組20只,給藥前24h用脫毛劑在大鼠脊柱旁進行脫毛(約4cmX 5cm),將實施例1制備的湯劑I多次均勻涂抹在第I組的脫毛區,將實施例4制備的酊劑多次均勻涂抹在第2組的脫毛區,將實施例5制備的藥膏多次均勻涂抹在第3組的脫毛區,第四組不涂抹任何藥物,每只動物按照7.5mL/kg劑量涂抹給藥(經過反復試驗,7.5mL/kg為該浸膏的最大給藥量),涂敷24h后,用溫水擦拭殘留的受試物。
[0086]給藥后,各組大鼠連續觀察14d,每天觀察I~2次,并于給藥前及給藥后7d,14d稱體質量,主要觀察給藥后動物的全身反應,包括皮毛、眼睛、口腔黏膜、呼吸、自主活動、肌張力等,有無顫抖、震顫、抽搐、流涎、腹瀉、少動、精神萎靡不振、昏迷等毒性反應癥狀。記錄有無死亡,若有死亡應立即進行尸檢,若肉眼檢查有明顯異常時,進一步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0087]給藥當日,大鼠清醒,連續觀察14d,各組大鼠皮毛均有光澤,眼睛無分泌物出現,口腔黏膜無潰爛、充血和紅腫等刺激癥狀,能自主活動,行為無改變,均無煩躁等異常精神狀態及全身中毒癥狀,14d后處死動物,解剖,肉眼觀察各主要臟器,皮膚及臟器均無明顯病理改變。
[0088]將給藥處皮膚和不給藥處皮膚取樣后立即放入福爾馬林中固定,常規采樣,蠟埋,切片,制片,脫蠟,HE染色,封片,于顯微鏡下檢查并攝影。鏡下可見,給藥處與不給藥處皮膚表皮層與真皮層組織結構完整,間質無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
[0089]皮膚刺激性實驗
[0090]取豚鼠8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完整皮膚組和破損皮膚組,每組20只。用基質(75%乙醇)作為陰性對照,同體左右側自身對比法。試驗前24h將豚鼠背部剃毛,去毛范圍左右各約3cmX3cm。破損皮膚組將脫毛部位用注射針頭劃“井”字并以出現滲血為度。將實施例1制備的湯劑I多次均勻涂抹在第I組的脫毛區,將實施例4制備的酊劑多次均勻涂抹在第2組的脫毛區,將實施例5制備的藥膏多次均勻涂抹在第3組的脫毛區,第4組不涂抹任何藥物,每只動物按照1.5g涂抹于左側去毛皮膚上,另一側涂抹同樣體積的基質對照。按上法每天給藥I次,共7d,每次涂藥部位一致。
[0091]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0092]每次涂藥前,在自然光線下觀察并記錄涂藥部位有無紅斑、水腫、色素沉著、出血點、皮膚粗糙或皮膚菲薄情況及其發生時間及消退時間,并按表1對紅斑及水腫進行評分。末次涂藥后48h和72h肉眼觀察并記錄涂抹部位有無紅斑和水腫等情況。每次涂藥后和末次涂藥后均按表1計算每一觀察時間點各組受試物及陰性對照物皮膚刺激反應積分的平均分值,并按表2進行刺激強度評價。
[0093]表1皮膚刺激反應評分標準
[0094]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肩周炎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包括秦艽、沒藥、茜草、黃芪、藍布正、白芍、桂枝、姜黃、桑寄生、木瓜、陳皮、厚樸、駱駝蓬、山藥、女貞子、山柰、天仙藤、巴戟天、三楞草、土人參、高良姜、五指毛桃和甘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黃苗25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5重量份、桂枝20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20重量份、駱騎蓬25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5重量份、山柰10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5重量份、三楞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30重量份、高良姜15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5重量份。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25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45重量份、黃苗30重量份~35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40重量份、白茍50重量份~55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30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40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35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25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30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15重量份、駱騎蓬25重量份~30重量份、山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女貞子15重量份~20重量份、山柰10重量份~15重量份、天仙藤20重量份~25重量份、巴戟天35重量份~40重量份、三榜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土人參20重量份~25重量份、聞良姜15重量份~20重量份、五指毛桃20重量份~25重量份和甘草15重量份~20重量份。
4.如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15重量份~20重量份、沒藥20重量份~25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0重量份、黃苗25重量份~30重量份、藍布正30重量份~35重量份、白茍45重量份~50重量份、桂枝20重量份~25重量份、姜黃30重量份~35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0重量份、木瓜15重量份~20重量份、陳皮20重量份~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20重量份、駱騎蓬30重量份~35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30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25重量份、山柰15重量份~20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30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45重量份、三榜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30重量份、聞良姜20重量份~25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30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25重量份。
5.如權利要求1至4所述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秦艽20重量份、沒藥25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黃芪30重量份、藍布正35重量份、白芍50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姜黃3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木瓜20重量份、陳皮25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駱駝蓬30重量份、山藥25重量份、女貞子20重量份、山柰15重量份、天仙藤25重量份、巴戟天40重量份、三楞草20重量份、土人參25重量份、高良姜20重量份、五指毛桃25重量份和甘草20重量份。
6.如權利要求1至5所述的外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酊劑或藥膏。
7.權利要求1至6所述外用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酊劑時,具體為, 將所述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置于砂氏滲濾筒中,加入相對于各原料藥質量之和I~2倍的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浸潤,密封,放置5~8h,再加入醇濃度為75 %~85 %的乙醇至完全淹沒藥面,密閉容器,浸潰15~20天,每隔5天攪拌I次,隨后將藥液流出,壓榨藥渣,將獲得的藥液與前面濾出的藥液混合,靜置過夜至浸出澄清透明,過濾,濾液添加醇濃度為75%~85%的乙醇至總量2000ml,攪勻,靜置I周,分裝于容量為100ml的玻璃瓶中,即得。
8.權利要求1至6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藥膏時,具體為, 第一步,取1000重量份的麻油,平均分成兩份,取一份麻油,放入鐵鍋中文火加熱至150°C~200°C,各原料組分先分別粉碎成粗粉,再按照上述的添加配比混合,將混合物放入到前面制備的加熱麻油中煎炸至焦黃,取出,收集藥油和藥渣; 第二步,將藥渣放在石碾上碾壓粉碎,將剩余一份麻油文火加熱至150°C~20(TC,將碾壓粉碎后的藥渣放入麻油中重新攪拌煎炸5~10分鐘,過濾,收集藥油,與第一步獲得的藥油混合,保持在120°C~150°C的溫度下加入100重量份~150重量份的松香調節藥膏的粘度,冷卻至室溫,至藥膏在室溫下不粘手,將裁剪好的無紡布或紗布浸入藥膏中,浸足后迅速將無紡布或紗布放入0°C的冰水中冷凍24h,陳放至室溫,用塑料薄膜隔離包裝即得。
9.權利要求1至6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劑時,具體為, 將上述原料藥組分分別粉碎成粉末,攪拌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6~8倍的水,煎煮4小時~6小時,放出藥液,再加入4~6倍的水,煎煮2小時~4小時,放出藥液,再次加入4~6倍的水,煎煮I小時~3小時,放出藥液,合并三次煎煮液,減壓濃縮,獲得生藥濃度為0.3g/ml~0.5g/ml的`湯劑。
【文檔編號】A61P19/02GK103721181SQ20131044555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6日
【發明者】孫霞 申請人:青島華仁技術孵化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