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涉及動物醫藥領域,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麻黃混合,蒸餾提取一次揮發油,保留藥渣;將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與藥渣混合加入濃度為50%的乙醇浸沒其表面,在100-120℃溫度下密閉煎煮0.5-3小時過濾回收混合濾液將混合濾液濃縮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在回收了乙醇的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加入一次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攪拌均勻制成藥劑。制成的新型復方制劑,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能,具有抑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是治療畜禽大腸桿菌病和白痢的有效組方。
【專利說明】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動物醫藥領域,具體而言,涉及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于夏秋季節,由濕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在禽畜養殖領域,禽畜因為感染痢疾,死亡率較高,對農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0003]目前治療禽畜痢疾的中藥藥品主要為粗放型的散劑,在服用時直接將散粉拌在食物中或者放入水中讓禽畜食用,食用不完全或者粘留在別的地方時,容易造成有效成分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0005]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06]將5-20份金銀花、4-15份連翹、9_35份板藍根、4_15份麻黃混合,在90-110°C溫度下蒸餾提取一次揮發油,保留藥渣;每500kg重量蒸餾2小時;
[0007]將1-10份赤芍、8-30份白頭翁、5-20份苦參、6-30份黃芪、2-15份貫眾、1-10份甘草與所述藥渣混合,加入濃度為50%的乙醇浸沒其表面,在100-120°C溫度下密閉煎煮0.5-3小時,過濾,回收混合濾液;
[0008]將所述混合濾液濃縮;
[0009]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
[0010]在回收了乙醇的所述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
[0011]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制成藥劑。
[0012]本發明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中,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麻黃、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石膏11味中藥組合制成新型復方制劑,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能,具有抑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是治療畜禽大腸桿菌病和白痢的有效組方。
[0013]其中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麻黃作為該中藥組合物的關鍵有效成分,而且其中含有的揮發油較多,為了減少藥物的有效成分的流失,所以在制備時,先蒸餾提取其中的大量揮發油。通常每500kg重量的藥物原料蒸餾2小時即可。而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中的揮發油較少,直接煎煮即可。為了提高藥物的治療見效率,可以直接將煎煮后的濾液濃縮成濃縮液,在濃縮液中加入生石膏以及之前提取的揮發油和輔料攪拌均勻即可。
[0014]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抗炎的功效;連翹能夠清熱解毒,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賀氏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麻黃作為發散風寒藥成分;赤芍具有行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輔助的白頭翁具有極好地抗菌抗病毒作用;苦參能夠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貫眾既能清氣分之實熱,又能解血分之熱毒,凡溫熱毒邪所致之癥皆可用之;甘草主治清熱解毒;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等癥狀。
[0015]該止痢中藥組合物通過對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實驗、亞急性毒性實驗、本體動物的毒性實驗證實,無任何毒副作用,按臨床用藥劑量使用安全可靠。突顯了高效低毒,綠色環保中獸藥的特點,彰顯了傳統醫療資源的優勢。提升了民族智慧的科技層面,拓寬了中獸醫藥的應用領域。
[0016]本發明是 申請人:聯合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動物醫學系研發的用于預防和治療畜禽白痢、大腸桿菌病、腸炎、腹瀉等傳染病的高效中藥復方制劑。該制劑是科研人員運用中獸醫扶正祛邪和異病同治的辨證論治理論,結合現代免疫學機理研制而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可有效減少養殖業損失,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0017]本發明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將中藥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根據不同需求,并根據不同藥物成分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的特性對原材料進行不同工藝的提取,各提取方法均簡單易行,便于操作,同時有效保證了藥劑中各有效成分的正確應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赤芍的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圖片Al ;
[0019]圖2為赤芍的淀粉粒在顯微鏡下的圖片A2 ;
[0020]圖3為赤芍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A3 ;
[0021]圖4為赤芍的草酸鈣簇晶在顯微鏡下的圖片A4 ;
[0022]圖5為赤芍的草酸鈣方晶在顯微鏡下的圖片A5 ;
[0023]圖6為苦參的表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BI ;
[0024]圖7為苦參的草酸鈣方晶在顯微鏡下的圖片B2 ;
[0025]圖8為苦參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B3 ;
[0026]圖9為苦參的木栓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B4 ;
[0027]圖10為苦參的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圖片B5 ;
[0028]圖11為黃芪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Cl ;
[0029]圖12為黃芪的木栓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C2 ;
[0030]圖13為黃芪的石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C3 ;
[0031]圖14為黃芪的纖維束在顯微鏡下的圖片C4 ;
[0032]圖15為板藍根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Dl ;
[0033]圖16為板藍根的淀粉粒在顯微鏡下的圖片D2 ;
[0034]圖17為板藍根的纖維束在顯微鏡下的圖片D3 ;
[0035]圖18為綿馬貫眾的淀粉粒在顯微鏡下的圖片El ;
[0036]圖19為綿馬貫眾的間隙腺毛在顯微鏡下的圖片E2 ;
[0037]圖20為綿馬貫眾的維管束在顯微鏡下的圖片E3 ;[0038]圖21為綿馬貫眾的散在油滴在顯微鏡下的圖片E4 ;
[0039]圖22為甘草的草酸鈣方晶在顯微鏡下的圖片Fl ;
[0040]圖23為甘草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F2 ;
[0041]圖24為甘草的晶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圖片F3 ;
[0042]圖25為甘草的木栓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F4 ;
[0043]圖26為麻黃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l ;
[0044]圖27為麻黃的晶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2 ;
[0045]圖28為麻黃的草酸鈣砂晶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3 ;
[0046]圖29為麻黃的石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4 ;
[0047]圖30為麻黃的薄壁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5 ;
[0048]圖31為麻黃的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圖片G6 ;
[0049]圖32為白頭翁的導管在顯微鏡下的圖片Hl ;
[0050]圖33為白頭翁的非腺毛在顯微鏡下的圖片H2 ;
[0051]圖34為白頭翁的韌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H3 ;
[0052]圖35為連翹的薄壁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Il ;
[0053]圖36為連翹的非腺毛在顯微鏡下的圖片12 ;
[0054]圖37為連翹的石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13 ;
[0055]圖38為連翹的維管束在顯微鏡下的圖片14 ;
[0056]圖39為分別使用水煎法和水醇法提取的藥物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圖;
[0057]圖40為分別使用水煎法和水醇法提取的藥物對沙門氏菌的抑菌效果圖。
[0058]圖41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流程圖;
[0059]圖42為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61]實施例1:
[0062]如圖1所示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63]101.將5-20份金銀花、4_15份連翹、9_35份板藍根、4_15份麻黃混合,在90-110°C溫度下蒸餾提取一次揮發油,保留藥渣;每500kg重量蒸餾2小時;
[0064]102.將1-10份赤芍、8-30份白頭翁、5_20份苦參、6_30份黃芪、2_15份貫眾、1-10份甘草與所述藥渣混合,加入濃度為50%的乙醇浸沒其表面,在100-120°C溫度下密閉煎煮0.5-3小時;[0065]103.過濾,回收混合濾液;
[0066]104.將所述混合濾液濃縮;
[0067]105.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
[0068]106.在回收了乙醇的所述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
[0069]107.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制成藥劑。
[0070]本發明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中,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麻黃、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石膏11味中藥組合制成新型復方制劑,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能,具有抑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是治療畜禽大腸桿菌病和白痢的有效組方。
[0071]其中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麻黃作為該中藥組合物的關鍵有效成分,而且其中含有的揮發油較多,為了減少藥物的有效成分的流失,所以在制備時,先蒸餾提取其中的大量揮發油。通常每500kg重量的藥物原料蒸餾2小時即可。而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中的揮發油較少,直接煎煮即可。為了提高藥物的治療見效率,可以直接將煎煮后的濾液濃縮成濃縮液,在濃縮液中加入生石膏以及之前提取的揮發油和輔料攪拌均勻即可。
[0072]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抗炎的功效;連翹能夠清熱解毒,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賀氏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麻黃作為發散風寒藥成分;赤芍具有行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輔助的白頭翁具有極好地抗菌抗病毒作用;苦參能夠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貫眾既能清氣分之實熱,又能解血分之熱毒,凡溫熱毒邪所致之癥皆可用之;甘草主治清熱解毒;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等癥狀。
[0073]該止痢中藥組合物通過對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實驗、亞急性毒性實驗、本體動物的毒性實驗證實,無任何毒副作用,按臨床用藥劑量使用安全可靠。突顯了高效低毒,綠色環保中獸藥的特點,彰顯了傳統醫療資源的優勢。提升了民族智慧的科技層面,拓寬了中獸醫藥的應用領域。
[0074]本發明是 申請人:聯合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動物醫學系研發的用于預防和治療畜禽白痢、大腸桿菌病、腸炎、腹瀉等傳染病的高效中藥復方制劑。該制劑是科研人員運用中獸醫扶正祛邪和異病同治的辨證 論治理論,結合現代免疫學機理研制而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可有效減少養殖業損失,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養雞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0075]本發明提供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將中藥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根據不同需求,并根據不同藥物成分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的特性對原材料進行不同工藝的提取,各提取方法均簡單易行,便于操作,同時有效保證了藥劑中各有效成分的正確應用。
[0076]實施例2:
[0077]如圖2所示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78]201.將5-20份金銀花、4_15份連翹、9_35份板藍根、4_15份麻黃混合,在90-110°C溫度下蒸餾提取一次揮發油,保留藥渣;每500kg重量蒸餾2小時;
[0079]202.將1-10份赤芍、8_30份白頭翁、5_20份苦參、6_30份黃芪、2_15份貫眾、1_10份甘草與所述藥渣混合,加入濃度為50%的乙醇浸沒其表面,在100-120°C溫度下密閉煎煮0.5-3小時,同時回收所述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藥渣的混合揮發油;
[0080]203.過濾,回收混合濾液;
[0081]204.將所述混合濾液濃縮;
[0082]205.在20_30°C低溫下,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
[0083]206.在回收了乙醇的所述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
[0084]207.再次濃縮;
[0085]208.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所述 混合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制成藥劑。[0086]該實施例中,為了減少藥物有效成分的流失,在煎煮過程中,同時回收所述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藥渣的混合揮發油,在最后的濃縮液中,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輔料的同時加入混合揮發油,能夠提高最終藥劑的有效成分。
[0087]為了將蒸餾回收的一次揮發油后續能夠直接使用,所以具體的蒸餾方法為:[0088]在密閉的提取容器中加水,在水面上架空放置所述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和麻黃;
[0089]加熱所述提取容器,利用水蒸氣蒸所述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和麻黃使其散發出揮發油;
[0090]回收所述一次揮發油。
[0091]此時回收的揮發油的純度更高,后續能夠直接使用。
[0092]為了方便控制煎煮時的溫度,進行所述煎煮時,可以將所述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藥渣以及濃度為50%的乙醇投入密閉的所述提取容器內;
[0093]在所述提取容器的外部,用100-120°C的蒸汽對所述提取容器加熱。
[0094]具體地,可以在特定設備中,其內設有密閉的提取容器,圍繞所述提取容器,在其外壁的外側包圍有一周密閉的熱蒸汽隔離層,該熱蒸汽隔離層將所述提取容器的外側壁完全包裹。在煎煮時,外側壁包裹的熱蒸汽對提取容器內部的混合物進行加熱。
[0095]煎煮時,為了減少藥物的有效成分的浪費,可以進行多次煎煮,優選地,所述煎煮包括三次:
[0096]第一次加入原料重量的5-10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浸泡2-4小時,煎煮1-3小時,過濾,回收一次混合濾液,保留一次混合濾渣;
[0097]第二次給所述一次混合濾渣中加入原料重量2-3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煎煮0.5-1.5小時,過濾,回收二次混合濾液,保留二次混合濾渣;
[0098]第三次給所述二次混合濾渣中加入原料2-3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煎煮0.5-1.5小時,過濾,回收三次混合濾液;
[0099]將三次濾液混合。
[0100]當一次濃縮之后的濃縮液中的水分含量超標,可以對其進行二次濃縮,甚至多次濃縮,濃縮次數可以根據濃縮液的效果來定。
[0101]為了提升中藥組合物的服用口感,使其不會太苦澀,可以在其中加入輔料,所述輔料可以為淀粉、蔗糖、葡萄糖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
[0102]為了方便服用,可以將所述藥劑制成沖劑或者丸劑。因為該中藥組合物的濃度較高,所以每一克藥劑相當于原生藥I克。
[0103]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04]金銀花6-18份,赤芍2-8份,白頭翁9_28份,連翹5_13份,苦參6_18份,黃芪7_28份,板藍根10-33份,貫眾3-13份,麻黃6-13份,甘草2_8份,石膏6_18份。
[0105]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06]金銀花7-16份,赤芍3-6份,白頭翁10_26份,連翹6_11份,苦參7_16份,黃芪8-26份,板藍根11-31份,貫眾4-11份,麻黃7_11份,甘草3_6份,石膏7_16份。
[0107]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08]金銀花8-14份,赤芍4-5份,白頭翁11-24份,連翹7_9份,苦參8_14份,黃芪9_24份,板藍根12-29份,貫眾5-9份,麻黃8-10份,甘草4_5份,石膏8_14份。[0109]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10]金銀花8份,赤芍3份,白頭翁11份,連翹6份,苦參7份,黃芪9份,板藍根12份,貫眾5份,麻黃7份,甘草2份,石膏8份。
[0111]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12]金銀花9份,赤芍5份,白頭翁12份,連翹8份,苦參9份,黃芪10份,板藍根13份,貫眾6份,麻黃9份,甘草5份,石膏9份。
[0113]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14]金銀花10份,赤芍6份,白頭翁13份,連翹9份,苦參10份,黃芪11份,板藍根15份,貫眾7份,麻黃10份,甘草6份,石骨10份。
[0115]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16]金銀花12份,赤芍7份,白頭翁16份,連翹10份,苦參12份,黃芪13份,板藍根20份,貫眾8份,麻黃12份,甘草7份,石膏12份。
[0117]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18]金銀花14份,赤芍8份,白頭翁14份,連翹12份,苦參14份,黃芪15份,板藍根22份,貫眾10份,麻黃14份,甘草9份,石膏15份。
[0119]優選地,止痢中藥組合物,以重量份數計,由以下組分制成:
[0120]金銀花18份,赤芍9份,白頭翁20份,連翹14份,苦參18份,黃芪20份,板藍根30份,貫眾12份,麻黃15份,甘草10份,石膏18份。
[0121]對本發明提供的治理中藥組合物的藥材成分以及藥效的鑒定:
[0122](一)、中藥的顯微鑒定
[0123]I前言顯微鑒定系指利用顯微鏡對藥材及成方制劑組成藥味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后含物等特征進行鑒別,以確定其真偽的一種方法,是中藥鑒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本試驗操作,對藥材粉末的細胞形態結構進行觀察,旨在初步鑒定藥材真偽,為新藥制備提供前期準備。
[0124]2材料與方法
[0125]2.1試驗材料
[0126]2.1.1試驗藥品赤芍、白頭翁、連翹、苦參、黃芪、板藍根、貫眾、麻黃、甘草、稀碘液、斯氏試液。
[0127]2.1.2試驗儀器B203LEDR生物顯微鏡(中國.重慶)、顯微攝影裝置、HK-08搖擺式粉碎機(中國.廣州)、載玻片、蓋玻片、封裝袋等。
[0128]2.2試驗方法
[0129]2.2.1粉碎將購買回來的中藥利用粉碎機加工粉碎制成Icm以下的粉粒,密封干燥保存。
[0130]2.2.2制片將藥品分為含淀粉類和不含淀粉類兩類,含淀粉類的赤芍、苦參、黃芪、板藍根、貫眾采用稀碘液制片;不含淀粉類的白頭翁、甘草、麻黃、連翹采用斯氏試液制片。制片方法,將載玻片與蓋玻片用無水乙醇浸泡后,用潔凈紗布擦拭,至表面潔凈無瑕,再將供顯微觀察的粉末樣品置于載玻片上,然后加入對應的試液適量,用玻璃棒攪勻,用鑷子將蓋玻片沿一側輕輕放下,使液體自然展勻即可。可用濾紙吸拭溢出的液體或從蓋玻片邊緣補充液體不足的空隙。[0131]2.2.3鏡檢將制備好的待檢片置于10X40的顯微鏡下觀察,觀察顯微鏡下該藥材的粉末結構特征,利用顯微攝影裝置對其進行拍照記錄。
[0132]3試驗結果
[0133]如附圖1-圖38。
[0134]4分析與討論
[0135]4.1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選樣要具有代表性,粉末的顆粒大小要控制在Icm以下,不易粉碎的藥材經粉碎后過6號篩,減少制片過程中容易出現氣泡、形態結構過于復雜、不便于觀察的問題;涂片過程中加樣不宜過多或過少,過多容易出現堆疊,不利于觀察和圖片的美觀,過少則容易出現細胞結構過少,不易找全所有粉末結構;制片按使用試劑分類,將含有淀粉的藥材選用稀碘液制片,無淀粉粒的選用斯氏試液制片,需要觀察特殊結構的選用相應的染色方法[3];熟練顯微操作技術,力求所拍攝照片清晰、結構完整,具有代表性。
[0136]4.2粉末結構的描述
[0137]本次試驗所選9種藥材除連翹為果皮類中藥外其余均為根莖類中藥,因此粉末結構主要有;淀粉粒,觀察時,應注意淀粉粒的多少、形狀、類型、大小、臍點形狀及位置,層紋等特征。結晶,大多為草酸鈣結晶(方晶、簇晶、針晶、砂晶),偶含硅質塊。纖維,常分為韌皮纖維和木纖維兩大類,其中木纖維又分為韌型纖維和纖維管胞。石細胞,多成群或單個存在,有的與木栓細胞或薄壁細胞相連接,觀察時應注意石細胞的形狀、大小、細胞壁增厚形態和程度、孔紋形狀及大小、孔溝密度及特征。導管,導管多為網紋、梯紋或具緣紋孔,少為螺紋和環紋。木栓組織,雙子葉植物根和根莖類中常見,單子葉植物根莖中少有存在。薄壁細胞,包括皮層、韌皮部、木質部、射線及髓部的薄壁細胞,薄壁細胞中的后含物或特殊物質是重要鑒別特征。
[0138]5 結論
[0139]將所拍攝的粉末成分與《中藥材顯微鑒別彩色圖鑒》以及《中國獸藥典》進行對比,初步確定此9種中藥材為真藥。顯微鏡下的附圖如圖1至圖38。
[0140](二 )、處方篩選(大腸桿菌抗菌試驗)
[0141]I細菌大腸埃希氏菌:國家獸醫微生物菌種保存中心,編號:CVCC210,血清型09:K103
[0142]2 方法
[0143]2.1棋盤法篩選復方中藥
[0144]2.1.1中藥提取按照均方設計,將藥物分成12組,1-10藥物分別為:金銀花、赤芍、白頭翁、連翹、苦參、黃芪、板藍根、貫眾、麻黃、甘草,每組份藥量詳見表1,分別提取中藥復方,提取藥液體后,準確稱取石膏9份,溶解混勻。
[0145]表1均方設計表
[0146]
【權利要求】
1.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將5-20份金銀花、4-15份連翹、9-35份板藍根、4_15份麻黃混合,在90-110°C溫度下蒸餾提取一次揮發油,保留藥渣;每500kg重量蒸餾2小時; 將1-10份赤芍、8-30份白頭翁、5-20份苦參、6-30份黃芪、2_15份貫眾、1-10份甘草與所述藥渣混合,加入濃度為50%的乙醇浸沒其表面,在100-120°C溫度下密閉煎煮0.5-3小時,過濾,回收混合濾液; 將所述混合濾液濃縮; 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 在回收了乙醇的所述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 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攪拌均勻制成藥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餾為: 在密閉的提取容器中加水,在水面上架空放置所述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和麻黃; 加熱所述提取容器,利用水蒸氣蒸所述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和麻黃使其散發出揮發油; 回收所述一次揮發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煎煮為: 將所述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藥渣以及濃度為50%的乙醇投入密閉的所述提取容器內; 在所述提取容器的外部,用100-120°C的蒸汽對所述提取容器加熱。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煎煮包括三次: 第一次加入原料重量的5-10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浸泡2-4小時,煎煮1-3小時,過濾,回收一次混合濾液,保留一次混合濾渣; 第二次給所述一次混合濾渣中加入原料重量2-3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煎煮0.5-1.5小時,過濾,回收二次混合濾液,保留二次混合濾渣; 第三次給所述二次混合濾渣中加入原料2-3倍的濃度為50%的乙醇,煎煮0.5-1.5小時,過濾,回收三次混合濾液; 將三次濾液混合。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煎煮的步驟中,還包括: 在所述煎煮的過程中,回收所述赤芍、白頭翁、苦參、黃芪、貫眾、甘草、藥渣的混合揮發油。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3-5份的輔料制成藥劑的步驟中,還包括: 加入所述混合揮發油。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減壓回收濃縮液中的乙醇的步驟中,在20-30°C低溫下,減壓回收。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回收了乙醇的所述濃縮液中加入5-20份生石膏,溶解,攪勻均勻的步驟之后, 所述加入所述一次揮發油和輔料制成藥劑的步驟之前,還包括: 將加入所述生石膏的所述濃縮液進行再次濃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輔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止痢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劑為沖劑或者丸劑 。
【文檔編號】A61K33/06GK103536668SQ201310554669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孫振華 申請人:四川巴爾農牧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