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閥控多流道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多流道注射器。
背景技術:
臨床上化驗一般使用干燥管或抗凝管,抽血后送檢驗科化驗。很多醫院手術室或I⑶為了搶救危重病人,在大手術術中需快速、連續監測病人的內環境(血氣、電解質、血紅蛋白等)。而在手術室對已經開放輸液的靜脈(含中心靜脈)或動脈進行抽血化驗時,為了消除測量誤差(輸液、給藥、抗凝液影響),一般用已經預注肝素抗凝液的兩個注射器,先抽出
5-10ml血后再抽血l-2ml,其中l_2ml的血液用于化驗,5_10ml的血液輸回體內。化驗用注射器針頭一般用無菌橡皮塞密封以減少血樣本暴露于空氣中的不利因素。現在的手術室內術中抽血化驗,需要兩個注射器交替抽血。為了盡快將不需化驗的血輸回體內(時間長容易凝血),同時,減少樣本血暴露在空氣中的不利因素,縮短樣本血用于化驗的時間,一般需要兩個人協調配合。如果一個人操作,會增加操作時間,增加血樣本暴露于空氣中不利因素,從而增大測量誤差。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并能快速完成多次抽血的注射器。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包括針管,針管內設有若干彼此分隔的針管腔,各針管腔內均設有沿針管腔滑動的針柄,各針柄的內側的頂端均設有活塞, 針管的底端設有針頭接口,針頭接口的入口端設有換向閥,各針管腔與換向閥間均設有流道。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換向閥包括閥體和可在閥體內轉動的閥芯,針頭接口和各流道均與閥體連通,閥芯內設有接通任一流道和針頭接口的通孔。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針管腔包括第一針管腔和第二針管腔,第一針管腔內設有第一針柄,第二針管腔內設有第二針柄,流道包括分別設在第一針管腔和第二針管腔外側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二針柄與第一針柄不等長。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流道與針頭接口的夾角等于第二流道與針頭接口的夾角。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針管的側壁上設有刻度線。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針管、針柄、換向閥、針頭接口和流道的材料均為醫用塑料,所述活塞的材料為醫用橡膠。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閥控多流道注射器中設有多個分隔設置的針管腔,使用時,調節換向閥控制不同針管腔與針頭接口先后連通,使得各針管腔結合針頭接口在注射器的一次扎針過程中先后完成抽取、注射等使用任務,本閥控多流道注射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為手術中多次進行,節省人力和操作時間。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部結構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換向閥的閥芯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換向閥的閥芯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 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包括針管1,針管I內設有若干彼此分隔的針管腔,各針管腔內均設有沿針管腔滑動的針柄,各針柄的內側的頂端均設有活塞5,針管I的底端設有針頭接口 2,針頭接口 2的入口端設有換向閥3,各針管腔與換向閥3間均設有流道4。此閥控多流道注射器中設有多個分隔設置的針管腔,使用時,調節換向閥3控制不同針管腔與針頭接口 2先后連通,使得各針管腔結合針頭接口 2在注射器的一次扎針過程中先后完成抽取、注射等使用任務,本閥控多流道注射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為手術中多次進行,節省人力和操作時間。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換向閥3包括閥體31和可在所述閥體31內轉動的閥芯32,針頭接口 2和各流道4均與閥體3連通,閥芯32內設有接通任一流道4和針頭接口 2的通孔33。 閥芯32在閥體31內轉動,控制通孔33接通任一流道4和針頭接口 2,形成針頭接口 2 —通孔33 —流道4 —針管腔的注射器完整通道,并通過針管腔內活塞5的往復運動,完成使用功能。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針管腔包括第一針管腔11和第二針管腔12,第一針管腔11內設有第一針柄13,第二針管腔12內設有第二針柄14,流道4包括分別設在第一針管腔11和第二針管腔12外側的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在手術室對已經開放輸液的靜脈(含中心靜脈)或動脈進行抽血化驗時,通過針頭將針頭接口 2與血管導通,轉動閥芯32接通第一針管腔11和針頭接口 2,同時堵住第二針管腔12,拉動第一針柄13抽取5-10ml血液;轉動閥芯32接通第二針管腔12和針頭接口2,同時堵住第一針管腔11,拉動第二針柄14抽取l-2ml化驗血液;再轉動閥芯32接通第一針管腔11和針頭接口 2,推動第一針柄13將第一針管腔11內的5-10ml血液送回體內,通過上述操作完成化驗抽血過程。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二針柄14與第一針柄13不等長。針柄采用不等長設置,方便對第一針柄13和第二針柄14的操作使用。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一流道41與針頭接口 2的夾角等于第二流道42與針頭接口 2的夾角。閥芯32上在特定位置設有通孔33,為保證通孔33通過閥芯32上的通孔33接通流道4與針頭接口 2,需保證第一流道41與針頭接口 2的夾角等于第二流道42與針頭接口2的夾角。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針管I的側壁上設有方便精確定量的刻度線。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針管1、針柄、換向閥3、針頭接口 2和流道4的材料均為醫用塑料,活塞5的材料為醫用橡膠。注射器各部分均采用通用醫用材料,保證使用安全,節約成本。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 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針管(1),所述針管(I)內設有若干彼此分隔的針管腔,各所述針管腔內均設有沿針管腔滑動的針柄,各所述針柄的內側的頂端均設有活塞(5),所述針管(I)的底端設有針頭接口(2),所述針頭接口(2)的入口端設有換向閥(3 ),各所述針管腔與換向閥(3 )間均設有流道(4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向閥(3)包括閥體(31)和可在所述閥體(31)內轉動的閥芯(32 ),所述針頭接口( 2 )和各流道(4)均與閥體(3 )連通,所述閥芯(32)內設有接通任一流道(4)和針頭接口(2)的通孔(3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管腔包括第一針管腔(11)和第二針管腔(12),所述第一針管腔(11)內設有第一針柄(13),所述第二針管腔(12)內設有第二針柄(14),所述流道(4)包括分別設在第一針管腔(11)和第二針管腔(12)外側的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針柄(14)與第一針柄(13)不等長。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41)與針頭接口(2)的夾角等于第二流道(42)與針頭接口(2)的夾角。
6.根據權利 要求1 5任意一項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管(I)的側壁上設有刻度線。
7.根據權利要求1 5任意一項所述的閥控多流道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管(I)、針柄、換向閥(3)、針頭接口(2)和流道(4)的材料均為醫用塑料,所述活塞(5)的材料為醫用橡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閥控多流道注射器,用于醫療器械領域,包括針管,針管內設有若干彼此分隔的針管腔,各針管腔內均設有沿針管腔滑動的針柄,各針柄的內側的頂端均設有活塞,針管的底端設有針頭接口,針頭接口的入口端設有換向閥,各針管腔與換向閥間均設有流道。此閥控多流道注射器中設有多個分隔設置的針管腔,使用時,調節換向閥控制不同針管腔與針頭接口先后連通,使得各針管腔結合針頭接口在注射器的一次扎針過程中先后完成抽取、注射等使用任務,本閥控多流道注射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為手術中多次進行,節省人力和操作時間。
文檔編號A61B5/155GK203107136SQ20132003782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3日
發明者顏元清, 馬武華, 王培宗, 黃炎逵, 郭廣生 申請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