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輸液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輸液技術,通常是將注射液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袋)中,并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使其持續、穩定地注射入人體靜脈中,其原理如下:如圖1所示,輸液瓶(袋)懸掛于輸液架的頂端,注射液通過重力勢能的作用,勻速滴入貯液腔中,貯液腔的兩端則分別通過輸液管與輸液瓶(袋)以及人體靜脈相連通,其中,當注射液進入人體后,在貯液腔內形成真空,人體靜脈壓則等于貯液腔內液體至針頭之間液體的壓力,隨著貯液腔中注射液的不斷滴入,即可形成將注射液輸入人體靜脈的壓差,達到治療的目的。在輸液前應排盡空氣,輸液過程中,則應盡可能的保證輸液者體位與輸液瓶(袋)的高度差,以維持注射液的正常輸入,當輸液瓶(袋)的藥液注射完時,還應及時更換新的藥液,以免外界空氣通過輸液瓶(袋)進入靜脈形成栓塞。目前醫院用的輸液裝置,并不能在輸完藥液后自動封閉,在輸液結束時,空氣會通過輸液管進入人體靜脈。因此,在輸液時,必須不斷監視輸液進度,一旦輸盡,就要立即更換輸液瓶(袋)或起針,否則,空氣就會輸入血管,造成危害,尤其是值班護士要及時巡視、密切觀察,保證液體更換或起針的及時,防止監視失誤而造成危險后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設有隨液體移動的浮子,當貯液腔內的液體流盡時,浮子能隨液體移動至貯液出口的位置,防止空氣進入人體靜脈,有效的保證了輸液者的安全,防止因監視失誤而造成空氣栓塞等醫療事故的發生。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包括連通于藥瓶以及注射針之間的貯液腔,所述的貯液腔包括與藥瓶相連通的貯液入口以及與注射針相連通的貯液出口,在臨床工作中,常常會因為更換藥液不及時而導致空氣的存留,如果空氣不及時排除干凈,直接進入血管內是非常嚴重的輸液并發癥,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貯液腔內設有隨液體移動的浮子,所述浮子的外徑大于貯液入口、貯液出口的直徑。使用時,藥瓶懸掛于輸液架的頂端,藥液從貯液入口滴入貯液腔內,再通過貯液出口輸入人體,當藥液滴完后,浮子隨貯液腔內液位的下降而下降,當貯液腔內的藥液輸盡時,浮子則可將貯液出口堵住,防止空氣的進入,在本實用新型中,為更好的實現浮子的密封性,在所述的貯液出口處還設有容納浮子的卡槽,當浮子隨液位下移至貯液出口時,恰好能卡入卡槽內,防止空氣的進入。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浮子呈球狀結構。由上述結構可知,所述的卡槽與貯液腔底端組合形成葫蘆狀結構,設計美觀、實用。[0009]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浮球為由塑料制作而成的空心結構,在應用時,浮球應浮于貯液腔的液面上,保證藥液輸盡后能及時將貯液出口堵住,效果明顯,當然,采用塑料制作,其成本也較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利用浮子的設計能有效的防止空氣進入人體血管,避免了因更換藥液不及時而導致的空氣存留現象,有效的保證了輸液者的安全,防止因監視失誤而造成空氣栓塞等醫療事故的發生。(2)本實用新型提出了卡槽的設計,有效的加強了貯液腔的密封功能,在實際制作過程中,浮子可設置為球形,而卡槽的結構則與浮子相對應,與貯液腔下端組合形成葫蘆狀結構,美觀實用。(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浮子為塑料制作而成,制作工藝簡單,適合廣泛推廣應用。
圖1為現有技術中輸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A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其中1-貯液腔,2-貯液入口,3-貯液出口,4-浮子,5-上輸液管,6_下輸液管,7-調節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目前醫院用的輸液裝置,如圖1所示,并不能在輸完藥液后自動封閉,在輸液結束時,空氣會通過輸液管進入人體靜脈形成栓塞,因此,在輸液時,必須不斷監視輸液進度,一旦輸盡,就要立即更換輸液瓶(袋)或起針,否則,空氣就會輸入血管,造成危害。而本實用新型克服了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如圖2所示,它包括連通于藥瓶以及注射針之間的貯液腔1,在貯液腔I上分別設有與藥瓶相連通的貯液入口 2以及與注射針相連通的貯液出口 3,貯液入口 2通過上輸液管5與藥瓶連通,而貯液出口 3則通過下輸液管6與注射針連通,為避免空氣的進入,在貯液腔I內設有隨液體浮動的浮子4,浮子4的外徑應大于貯液入口 5、貯液出口 6的直徑,以保證浮子的正常工作。在實際制作過程中,浮球4可采用塑料制作而成,設計成空心結構,在應用時,浮球4應浮于貯液腔I的液面上,保證其工作效率,當然,采用塑料制作,其成本也較低。為加強貯液腔I的密封性,本實用新型在貯液出口 3處還設有容納浮子4的卡槽,如圖3所示,當浮子4隨液體下移至貯液出口 3時,恰好能卡入卡槽內,防止空氣的進入,在實際制作過程中,浮子4可設置為球形,而卡槽的結構則與浮子4相對應,與貯液腔I下端組合形成葫蘆狀結構,密封效果好,且美觀實用。在現有臨床工作中,多采用排空法除去空氣,如:在更換輸液液體不及時或排空氣方法不正確的情況下,常常會造成下輸液管6內存留有空氣,后果非常嚴重,而在現有技術中,常采用直接分開下輸液管6與注射針連接處的方法,來進行排空,這樣既浪費藥物也可能導致少量空氣進入血管,并不可取。而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利用浮子4的結構來防止空氣的進入,一方面能減輕值班護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輸液者的安全,降低了因監視失誤而造成空氣檢塞等醫療事故的頻率。本實用新型操作步驟簡單,與現有的輸液裝置的操作步驟一樣,而為了更方便浮子4的應用,本實用新型將對應貯液出口 6 —端的貯液腔I設為漏斗狀結構,使用時,藥瓶懸掛于輸液架的頂端,藥液從貯液入口 5滴入貯液腔I內,再通過貯液出口 6輸入人體,當藥液滴完后,浮子4隨貯液腔I內液位的下降而下降,當貯液腔I內的藥液輸盡時,浮子4則可將貯液出口 6堵住,防止空氣通過下輸液管6進入人體。如圖2所示,在上輸液管5、下輸液管6上還分別設有調節液體流量的調節裝置7,其作用在于:能有效的控制輸液速度的快慢,合理安排患者的輸液速度,提高藥效,同理,僅在下輸液管6上設有調節裝置7時,同樣可以實現。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簡易,不僅能防止空氣進入人體靜脈造成空氣栓塞等醫療事故,還能有效的減輕值班護士的工作量,尤其針對大型醫院輸液患者較多的情況,其優勢更加明顯,適合廣泛推廣應用。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包括連通于藥瓶以及注射針之間的貯液腔(I),所述的貯液腔(I)包括與藥瓶相連通的貯液入口(2)以及與注射針相連通的貯液出口(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貯液腔(I)內設有隨液體移動的浮子(4),所述浮子(4)的外徑大于貯液入口(2)、貯液出口(3)的直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進氣輸液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貯液出口(3)處還設有容納浮子(4)的卡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防進氣輸液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4)呈球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進氣輸液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槽與貯液腔(I)底端組合形成葫蘆狀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防進氣輸液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4)為由塑料制作而成的空心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進氣輸液裝置,包括連通于藥瓶以及注射針之間的貯液腔(1),所述的貯液腔(1)包括與藥瓶相連通的貯液入口(2)以及與注射針相連通的貯液出口(3),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貯液腔(1)內設有隨液體移動的浮子(4),所述浮子(4)的外徑大于貯液入口(2)、貯液出口(3)的直徑。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建議,不僅能防止空氣進入人體靜脈造成空氣栓塞等醫療事故,還能有效的減輕值班護士的工作量,尤其針對大型醫院輸液患者較多的情況,其優勢更加明顯,適合廣泛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61M5/36GK203060495SQ20132004341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8日
發明者王其軍, 朱紅鈞, 鄧勇 申請人:成都思馳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