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塑輪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全塑輪椅,此輪椅結構進行改進,較原輪椅減少了很多零件和管接頭,不用工具就可安裝,其半車架由前、后、車架桿連接成,折疊組件由一付以上交叉支撐桿與帶平衡桿的橫坐桿、帶底板的接頭連接成,腳踏桿組件由鉸接有踏板的踏桿滑配連接在兩半車架上,背桿組件由連接靠背的兩背桿經鎖環與推桿連接,扶手、背桿、腳踏桿組件與兩半車架連接處安裝定位鎖扣。構成各大組件的零件間原用緊固件連接,現注塑固定連接,強度、連接更牢靠、使用更安全,特別適宜超重消費者使用。腳踏桿組件可根據消費者的身高及腳的長、短,調節踏桿在半車架上的高低位置,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背桿間增加推桿,既增加背部的強度還使靠背不易變形,使用舒適,推動輪椅操作更省力、方便。
【專利說明】全塑輪椅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椅,特別是一種供殘疾人和病人在醫院可進入精密診療設備室,進行醫療檢查及日常生活中作輔助移動工具使用的全塑輪椅。
【背景技術】
[0002]現市售的輪椅花色品種繁多,但多數還是由金屬材料制作成的,金屬管易生銹、腐蝕影響其使用壽命,另外輪椅的金屬管外表還需進行電鍍處理,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這都是不可取的。還因輪椅為金屬件,醫院對病人進行理療治療、診療檢查時,尤其如X光室、CT室、磁共振室,不能走動的病人也不能用輪椅推進室內,只好由多個醫護人員抬、背送到設備內進行檢測,給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既增加了勞動強度和時間,又給病人帶來尷尬和痛苦。
[0003]中國專利號201010154305.X “全塑輪椅”雖提供了一種使用方便的全塑輪椅,解決了現有由金屬材料制作輪椅所存在的問題,但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全塑輪椅,除供殘疾人、病人日常生活中作輔助移動工具使用外,可供病人在醫院直接進入精密儀器室進行醫療檢查、診斷用,大大減輕醫務人員的麻煩還省時省力,既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使用更舒適、更安全。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全塑輪椅,由在兩個半車架構成的車架上連接折疊組件、剎車組件、腳踏桿組件、背桿組件、前輪、后輪、扶手、座板組成,所述的半車架由前桿、后桿、車架桿連接成的整體,所述的折疊組件由一付以上的交叉支撐桿分別與帶平衡桿的橫坐桿、帶有底板的接頭連接成的整體,所述腳踏桿組件由鉸接有踏板的踏桿滑配連接在兩半車架上構成,所述背桿組件由連接有靠背的兩背桿通過鎖環與推桿連接成的整體,所述扶手、背桿組件、腳踏桿組件與兩半車架連接處還安裝有定位鎖扣。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此輪椅結構進行改進,比原來少了很多零件和管接頭,各組件都為注塑件并易制作安裝,而且不用工具就可操作安裝,沒有裸露的緊固件,外表整潔、美觀還具有彈性,使用更舒適,輪椅的各大組件制作便于分開流水線生產加工再組裝。因此便于工廠的生產管理,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各活動零件如扶手、背桿、腳踏桿處都安裝了定位鎖扣,時間用長后,輪椅也不會松動,結構更合理。構成各大組件的零件間原采用緊固件連接,現采用注塑固定連接,強度更好、連接更牢靠、使用更安全,特別適宜超重消費者使用。腳踏桿組件為獨立件,滑插連接在半車架的前桿上,可根據消費者的身高及腳的長、短調節踏桿在半車架上的高低位置,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兩背桿間增加推桿,增加背部的強度還使靠背不易變形,不僅消費者使用舒適,還使推動輪椅操作更方便、省力。【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后輪拿下)。
[0008]圖2、半車架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3、圖2的俯視圖。
[0010]圖4、折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5、腳踏桿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6、背桿組件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3]圖7、圖6的A向視圖(推桿中間凸臺)。
[0014]圖8、鎖環零件立體圖。
[0015]圖9、鎖扣零件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0017]前桿61上端面上有一垂直盲孔為扶手一端的插孔613,插孔形狀與扶手端形狀匹配,還有圓弧形的前凹槽612與橫坐桿51形狀匹配,內表面有上、下兩套管611、616,外表面上端有第一鎖孔614與上端面上的插孔613相通,第一鎖孔614內安裝鎖扣8,中間有踏桿高低位置的一個以上的調節槽615,下端一側有帶通孔的連接柱617,外表面兩側壁上有滑槽 618。
[0018]后桿63上端面有兩垂直但不相通的盲孔為扶手另一端的插孔633、背桿插孔634,還有一圓弧形后凹槽632,內表面上有上、下兩接管631、639與前桿61上的上、下套管對應。前表面上端有兩分別與扶手、背桿插孔相通還并排排列的第二、第三鎖孔635、636,第二、三鎖孔內分別安裝有鎖扣8。
[0019]后桿的橫截面為帶加強筋的H形,兩側面上有后輪安裝孔637,外表面下端有與外表面垂直并上有滾紋的后踏板638,其橫截面也為有加強筋的H形。
[0020]車架桿62由工字形的車桿621和帶有內、外止口的上、下橫車桿622、623連接成的整體構成,其中間有平衡桿穿孔626,為增加強度上、下橫車桿的內壁上還有與外形相匹配的加強筋,車桿621和下橫車桿623的外表面上有凸起的環筋625。
[0021]將裝配成整體的車架桿上、下兩端頭分別與前、后桿內表面上的兩套管611、616、兩接管631、639注塑固定成整體的半車架6,如圖2所示。
[0022]橫坐桿51的內側表面有與中間通孔相通的開口槽511,下表面有一個以上的聯管512,外側面中間有固定環513。
[0023]接頭53上端為圓管形,內孔與支撐桿52端部形狀匹配,下端為開口的圓弧形抱蓋531,內壁上有凹槽532與車桿上的環筋625配合,保證接頭不會在車架桿上左右移動,開口外邊緣處有半燕尾形的凹槽533和內表面帶有半燕尾形凸槽的底板534連接成封閉形抱攀,固定在車架桿62上。
[0024]平衡桿11 一端為中間有通孔的長桿,另一端為開口環形,開口處有半燕尾形的小凹扣槽,開口環形套在橫坐桿的固定環513上,與上有小凸扣槽的弧形蓋板111連接成封閉環形,平衡桿上端連接在橫坐桿51上,如圖4所示。
[0025]支撐桿52由兩半內表面分別有加強筋的左、右半支撐桿522、523,再上下各緊套兩環套521扣合成整體,其中間為帶通孔的圓盤形,兩端為帶錐度的長桿形,兩支撐桿52在中間通孔處用塑料螺釘、螺母緊固成整體的一付交叉支撐桿54。
[0026]一付交叉支撐桿54上的兩支撐桿52的兩端分別與接頭53、橫坐桿51上的一聯管512注塑成整體,還在橫坐桿的固定環513中安裝平衡桿11構成折疊組件5。此折疊組件5由兩付獨立、相同的交叉支撐桿54上的四支撐桿兩端分別與接頭、橫坐桿51上的兩聯管注塑成整體構成,如圖4所示。
[0027]鎖扣8—端表面有弧凹槽,另一端為階梯形桿,弧凹槽的一側有凸起截面為三角形的扣塊8-1,如圖9所示。
[0028]后輪3由走輪31、手輪32連接成的整體,用塑料螺釘、螺母通過后桿安裝孔637固定在半車架6上,和前輪7、剎車組件4都為現有技術。
[0029]背桿1-1為垂直彎角桿,轉角處有掛鉤1-11,用于吊掛物品,手柄1-2端的下表面上有增加摩擦的手指波,手指波的邊緣有凸起的鎖卡1-21,上表面有滾紋,推桿1-3為U形,兩端為中間有通孔的階梯管,管中間凸臺1-5處的截面為腰形,推桿1-3兩端分別先插入兩鎖環內,然后再插入兩背桿的手柄1-2端,再用鎖環12將推桿、手柄固定成整體,如圖
6、圖7、圖8所示。兩背桿1-1間固定靠背1-4,構成背桿組件1,如圖1所示。
[0030]鎖環12外表面有對應的手指波,內表面外口端為圓形,內口端為斜面,外口端內壁處有與凸臺1-5配合的凸緣123,兩斜面交接處有異形凸、凹鎖緊面121、122與鎖卡1_21配合。
[0031]扶手2的兩內側扣環內固定側板21。
[0032]腳踏桿組件9由踏桿91鉸接在踏板92上構成的整體,踏桿的上端為封閉框架,下端為直桿形,框架的外表面有開口滑道911,內表面上的第四鎖孔912內安裝有鎖扣8,如圖5所示。
[0033]各塑料組件制作成,分別將扶手兩端,背桿的一端插入兩半車架6上相對應并安裝有鎖扣8的扶手插孔613、633、背桿插孔634中。
[0034]踏桿91利用上端的開口滑道911滑配在半車架前桿61外表面兩側壁滑槽618外,將腳踏桿組件9活動連接在兩半車架6上。
[0035]座板10的兩邊嵌件放在橫坐桿51內側的開口槽511內,并用橫細桿插入座板兩邊將其漲開固定在橫坐桿51上,橫坐桿兩端放置在兩半車架上的前、后圓弧凹槽612、632內,并將平衡桿11下端插入車架桿中間的平衡桿穿孔626內,接頭53上的抱蓋531內壁上的凹槽532抱持在下橫車桿的環筋625處,還用底板534插進接頭的開口處,將折疊組件5固定在兩半車架上,在上橫車桿平臺624處固定連接剎車組件4,前桿61下端連接柱617內安裝前輪7。
[0036]若要將扶手2、背桿組件I從車上拿出,這時需向上扳動鎖扣8,使其上的凸扣8-1脫離扶手和背桿上相配合的通孔,就可拿出扶手或背桿1-1。
[0037]若要調節踏桿91的高低位置也要先向上扳動鎖扣8,使踏桿脫離與前桿61上相接觸的調節槽615才好上、下滑移到需要的位置,再放開鎖扣,鎖扣上的凸扣8-1又復位到前桿上的另一調節槽615內鎖緊。
[0038]由左、右半支撐桿522、523組成的支撐桿52,上、下橫車桿622、623、車桿621構成的車架桿62,背桿1-1、踏桿91其橫截面可為橢圓形、圓形、方形、H形、矩形等不同的形狀。[0039]根據需要兩半車架上可連接20、24、26寸不同大小的后輪,兩橫坐桿51上可連接一付或兩付交叉支撐桿54構成折疊組件5。
【權利要求】
1.一種全塑輪椅,由在兩個半車架(6)構成的車架上連接折疊組件(5)、剎車組件(4)、腳踏桿組件(9)、背桿組件(I)、前輪(7)、后輪(3)、扶手(2)、座板(10)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車架(6)由前桿(61)、車架桿(62)、后桿(63)連接成的整體,所述的折疊組件(5)由一付以上的交叉支撐桿(54)分別與帶平衡桿(11)的橫坐桿(51)、帶有底板(534)的接頭(53)連接成的整體,所述腳踏桿組件(9)由鉸接有踏板(92)的踏桿(91)滑配連接在兩半車架(6)上構成,所述背桿組件(I)由連接有靠背(1-4)的兩背桿(1-1)通過鎖環(12)與推桿(1-3)連接成的整體,所述扶手(2)、背桿組件(I)、腳踏桿組件(9)與兩半車架(6)連接處的鎖孔內還安裝有鎖扣(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桿(61)上端面有扶手(2)—端的插孔(613)和圓弧形的前凹槽(612),內表面有上、下兩套管(611、616),外表面上端有與插孔(613)相通的第一鎖孔(614),中間有一個以上的調節槽(615),下端一側有帶通孔的連接柱(617),外表面兩側壁上有滑槽(618);所述后桿(63)上端面有扶手(2)另一端的插孔(633)、背桿插孔(634)和圓弧形后凹槽(632),內表面上有上、下兩接管(631、639),前表面上端有與扶手、背桿插孔相通并排排列的第二、第三鎖孔(635、636);車架桿(62)由車桿(621)和帶有內、外止口的上、下橫車桿(622、623)連接成的整體構成,其中間有平衡桿穿孔(626),上、下橫車桿內壁有加強筋,車桿(621)和下橫車桿(623)的外表面上有凸起的環筋(625),車架桿上、下兩端頭分別與前、后桿內表面上的兩套管(611、616)、兩接管(631、639)注塑固定成整體的半車架(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疊組件(5)由兩付交叉支撐桿(54)上的四支撐桿(52)的兩端分別與接頭(53)、橫坐桿(51)上的兩聯管(512)注塑成整體,還在橫坐桿的固定環(513)中安裝平衡桿(11)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疊組件(5)由一付交叉支撐桿(54)上的兩支撐桿(52)的兩端分別與接頭(53)、橫坐桿(51)上的一聯管(512)注塑成整體,還在橫坐桿的固定環(513)中安裝平衡桿(11)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桿組件(I)由推桿(1-3)兩端分別先插入兩鎖環(12)內,再插入兩背桿(1-1)的手柄(1-2)端,并用鎖環(12)將推桿、手柄固定成整體,兩背桿(1-1)間固定靠背(1-4)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桿(1-1)為垂直彎角桿,轉角處有掛鉤(1-11),所述手柄(1-2)端的下表面有的手指波,手指波的邊緣有凸起的鎖卡(1-21),上表面有滾紋,推桿(1-3)為U形,兩端為中間有通孔的階梯管,管中間凸臺(1-5)處的截面為腰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桿(9)的上端為封閉框架,下端為直桿形,框架的外表面有開口滑道(911),滑配在半車架前桿滑槽(618)外,將腳踏桿組件活動連接在兩半車架(6)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8)—端表面有弧凹槽,另一端為階梯形桿,弧凹槽的一側有凸起截面為三角形的扣塊(8-1),所述的第一、二、三、四鎖孔(614、635、636、912)中安裝有鎖扣(8)。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環(12)外表面有對應的手指波,內表面外口端為圓形,外口端的內壁處有與凸臺(1-5)配合的凸緣(123),內表面內口端為斜面,兩斜面交接處有異形凸、凹鎖緊面(121、122)與鎖卡(1-21)配合。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全塑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52)由左、右半支撐桿(522、523)上下各緊套兩環套(521)扣合成整體構成,車架桿(62)由上、下橫車桿(622、623)、車桿(621)構成,和背桿(1-1)、踏桿(91)其橫截面為橢圓形、圓形、方形、矩形、H形等不同的形狀。·
【文檔編號】A61G5/10GK203379287SQ201320297588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28日
【發明者】徐宗祥 申請人:寧波市諾康德日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