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輸液控制器,安置在滴壺與輸液針之間的下滴管上使用,主要由流量調節閥、固定架和氣動閥組成,流量調節閥和氣動閥安置在固定架上;氣動閥上連接氣管,如果是輸液袋輸液,氣動閥的一端通過氣管與滴壺上的進氣管連通;如果是輸液瓶輸液,氣動閥的一端通過氣管與輸液瓶上的回氣管連通。輸液時,當輸液袋或輸液瓶中的藥液已經流完,只剩下滴壺中殘余的藥液,就會在氣管中產生負壓吸動氣缸中的活塞,帶動推桿推動第二壓塊壓向下滴管,使下滴管中的流量降得更低,延長藥液流完的時間,等待醫護人員來撤換輸液設備,防止藥液流完后的血液回流或空氣進入血液。
【專利說明】輸液控制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輸液時使用的輸液控制器,屬于輸液的優化技術。
【背景技術】
[0002]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的藥液流完,滴壺中的藥液也流完,液面下降到滴壺以下,就有可能出現回血現象,即血液進入下滴管,或者空氣進入血液導致空氣栓塞,使患者驚慌甚至帶來危險。
[0003]因此,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的藥液流完后,除了通過提醒器呼叫醫護人員過來撤換輸液設備外,還需要減慢滴壺中藥液下流的事情,以延長等待時間,使醫護人員有足夠的時間過來處理。因此,需要尋找一種能夠在只剩下滴壺中的藥液時自動減緩藥液下流速度的設備。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在只剩下滴壺中的藥液時自動減緩藥液下流速度的設備。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輸液控制器,安置在滴壺與輸液針之間的下滴管I上使用,主要由流量調節閥2、固定架3和氣動閥4組成,流量調節閥和氣動閥安置在固定架上;氣動閥上連接氣管,氣管與輸液袋滴壺上的進氣管,或輸液瓶上的回氣管連通;下滴管安置在流量調節閥及氣動閥之間,流量調節閥通過擠壓下滴管控制輸液流量;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沒有藥液時,在氣管中形成較大的負壓,從而能夠吸動氣動閥,使其擠壓下滴管,使輸液流量進一步減小。
[0006]所述的固定架3主要包括縱向安置的固定板31和固定框32,固定板和固定框縱向安置并互相平行,流量調節閥安置在固定板上,在固定框朝向固定板的四個角設有向固定板方向突起的4條相同的固定腳33,這些固定腳固定在固定板的四個角上;在固定框的側邊上設置兩個朝向固定板的互相平行的橫桿支架34,每個橫桿支架上設有一個對稱的孔槽35 ;在固定框上還設有氣缸孔;氣動閥通過橫桿支架和氣缸孔固定在固定框上。
[0007]所述的橫桿支架設置在距離固定框頂端的1/3處。
[0008]所述的孔槽為設在橫桿支架末端的開口朝向下滴管的V形槽或軸孔,V形槽的槽底為圓形孔。
[0009]所述的流量調節閥2主要包括手柄21、絲桿22和第一壓塊23,在固定板上設有帶內螺紋的調節孔,絲桿固定在手柄的中部,絲桿上設有與調節孔的內螺紋相匹配的外螺紋;絲桿的末端穿過調節孔,從固定板的另一端穿出來,在絲桿的末端設置第一壓塊,第一壓塊壓在下滴管外壁;通過旋擰手柄,調整絲桿在固定板上的位置,從而改變第一壓塊對下滴管的壓力。
[0010]所述的氣動閥4主要包括氣缸41、活塞、活塞連桿42、橫桿43、推桿44以及第二壓塊45 ;氣缸固定在固定框上的氣缸孔內,氣缸與固定框垂直相交,氣缸的封閉端上設有氣孔與氣管相通,另一端開口朝向固定板,活塞從開口端進入氣缸內;活塞連桿的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另一端與橫桿的一端軸連,橫桿的另一端與推桿軸連,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壓塊一個端面的中部,第二壓塊的另一端面壓在下滴管外壁;兩個橫桿支架水平排列在固定板的兩側;橫桿軸依次穿過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橫桿、另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使橫桿能夠圍繞橫桿軸轉動。
[0011]所述的第一壓塊和第二壓塊同軸并分別位于輪液管兩側。
[0012]當氣管的負壓較小時,活塞在氣缸內的位置相對固定,這時,第二壓塊不會擠壓下滴管,對輸液流量沒有影響;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藥液流完后,氣管中的負壓增加,活塞在負壓的作用下向氣管的方向移動,帶動活塞連桿向氣管方向移動,活塞連桿向活塞的方向拉動橫桿的下部,橫桿的上部向下滴管的方向移動,從而推動推桿將第二壓塊壓緊下滴管,減小輸液流量。
[0013]有益效果
[0014]1、輸液時,當輸液袋或輸液瓶中的藥液已經流完,只剩下滴壺中殘余的藥液,就會在氣管中產生負壓吸動氣缸中的活塞,帶動推桿推動第二壓塊壓向下滴管,使下滴管中的流量降得更低,延長藥液流完的時間,等待醫護人員來撤換輸液設備,防止藥液流完后的血液回流或空氣進入血液。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和圖2所示,輸液控制器,安置在滴壺與輸液針之間的下滴管I上使用,主要由流量調節閥2、固定架3和氣動閥4組成,流量調節閥和氣動閥安置在固定架上;氣動閥上連接氣管,如果是輸液袋輸液,氣動閥的一端通過氣管與滴壺上的進氣管連通;如果是輸液瓶輸液,氣動閥的一端通過氣管與輸液瓶上的回氣管連通。
[0018]下滴管安置在流量調節閥及氣動閥之間,流量調節閥通過擠壓下滴管控制輸液流量;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沒有藥液時,在氣管中形成較大的負壓,從而能夠吸動氣動閥,使其擠壓下滴管,使輸液流量進一步減小。
[0019]所述的固定架3主要包括縱向安置的固定板31和固定框32,固定板和固定框縱向安置并互相平行,流量調節閥安置在固定板上,在固定框朝向固定板的四個角設有向固定板方向突起的4條相同的固定腳33,這些固定腳固定在固定板的四個角上;在固定框的側邊上設置兩個朝向固定板的互相平行的橫桿支架34,每個橫桿支架上設有一個對稱的孔槽35 ;在固定框上還設有氣缸孔;氣動閥通過橫桿支架和氣缸孔固定在固定框上。
[0020]所述的橫桿支架設置在距離固定框頂端的1/3處。
[0021]所述的孔槽為設在橫桿支架末端的開口朝向下滴管的V形槽或軸孔,V形槽的槽底為圓形孔。
[0022]所述的流量調節閥2主要包括手柄21、絲桿22和第一壓塊23,在固定板上設有帶內螺紋的調節孔,絲桿固定在手柄的中部,絲桿上設有與調節孔的內螺紋相匹配的外螺紋;絲桿的末端穿過調節孔,從固定板的另一端穿出來,在絲桿的末端設置第一壓塊,第一壓塊壓在下滴管外壁;通過旋擰手柄,調整絲桿在固定板上的位置,從而改變第一壓塊對下滴管的壓力。當需要加快輸液速度時,向外旋擰手柄,減少第一壓塊對下滴管的壓力,當需要降低輸液速度時,向下滴管的方向旋擰手柄,使第一壓塊進一步壓緊下滴管。
[0023]所述的氣動閥4主要包括氣缸41、活塞、活塞連桿42、橫桿43、推桿44以及第二壓塊45 ;氣缸固定在固定框上的氣缸孔內,氣缸與固定框垂直相交,氣缸的封閉端上設有氣孔與氣管相通,另一端開口朝向固定板,活塞從開口端進入氣缸內;活塞連桿的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另一端與橫桿的一端軸連,橫桿的另一端與推桿軸連,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壓塊一個端面的中部,第二壓塊的另一端面壓在下滴管外壁;兩個橫桿支架水平排列在固定板的兩側;橫桿軸依次穿過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橫桿、另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使橫桿能夠圍繞橫桿軸轉動。
[0024]所述的第一壓塊和第二壓塊同軸并分別位于輪液管兩側。
[0025]當氣管的負壓較小時,活塞在氣缸內的位置相對固定,這時,第二壓塊不會擠壓下滴管,對輸液流量沒有影響;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藥液流完后,氣管中的負壓增加,活塞在負壓的作用下向氣管的方向移動,帶動活塞連桿向氣管方向移動,活塞連桿向活塞的方向拉動橫桿的下部,橫桿的上部向下滴管的方向移動,從而推動推桿將第二壓塊壓緊下滴管,減小輸液流量。
[0026]輸液時,當輸液袋或輸液瓶中的藥液已經流完,只剩下滴壺中殘余的藥液,就會在氣管中產生負壓吸動氣缸中的活塞,帶動推桿推動第二壓塊壓向下滴管,使下滴管中的流量降得更低,延長藥液流完的時間,等待醫護人員來撤換輸液設備,防止藥液流完后的血液回流或空氣進入血液。
[0027]上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用途,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替代,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疇。
【權利要求】
1.輸液控制器,安置在滴壺與輸液針之間的下滴管(I)上使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流量調節閥(2 )、固定架(3 )和氣動閥(4)組成,流量調節閥和氣動閥安置在固定架上;氣動閥上連接氣管,氣管與輸液袋滴壺上的進氣管,或輸液瓶上的回氣管連通;下滴管安置在流量調節閥及氣動閥之間,流量調節閥通過擠壓下滴管控制輸液流量;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沒有藥液時,在氣管中形成較大的負壓,從而能夠吸動氣動閥,使其擠壓下滴管,使輸液流量進一步減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架(3)主要包括縱向安置的固定板(31)和固定框(32),固定板和固定框縱向安置并互相平行,流量調節閥安置在固定板上,在固定框朝向固定板的四個角設有向固定板方向突起的4條相同的固定腳(33),這些固定腳固定在固定板的四個角上;在固定框的側邊上設置兩個朝向固定板的互相平行的橫桿支架(34),每個橫桿支架上設有一個對稱的孔槽(35);在固定框上還設有氣缸孔;氣動閥通過橫桿支架和氣缸孔固定在固定框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桿支架設置在距離固定框頂端的1/3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槽為設在橫桿支架末端的開口朝向下滴管的V形槽或軸孔,V形槽的槽底為圓形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量調節閥(2)主要包括手柄(21)、絲桿(22)和第一壓塊(23),在固定板上設有帶內螺紋的調節孔,絲桿固定在手柄的中部,絲桿上設有與調節孔的內螺紋相匹配的外螺紋;絲桿的末端穿過調節孔,從固定板的另一端穿出來,在絲桿的末端設置第一壓塊,第一壓塊壓在下滴管外壁;通過旋擰手柄,調整絲桿在固定板上的位置,從而改變第一壓塊對下滴管的壓力。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動閥(4)主要包括氣缸(41)、活塞、活塞連桿(42)、橫桿(43)、推桿(44)以及第二壓塊(45);氣缸固定在固定框上的氣缸孔內,氣缸與固定框垂直相交,氣缸的封閉端上設有氣孔與氣管相通,另一端開口朝向固定板,活塞從開口端進入氣缸內;活塞連桿的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另一端與橫桿的一端軸連,橫桿的另一端與推桿軸連,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壓塊一個端面的中部,第二壓塊的另一端面壓在下滴管外壁;兩個橫桿支架水平排列在固定板的兩側;橫桿軸依次穿過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橫桿、另一個橫桿支架上的孔槽,使橫桿能夠圍繞橫桿軸轉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壓塊和第二壓塊同軸并分別位于輪液管兩側。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輸液控制器,其特征在于:當氣管的負壓較小時,活塞在氣缸內的位置相對固定,這時,第二壓塊不會擠壓下滴管,對輸液流量沒有影響;當輸液瓶或輸液袋中藥液流完后,氣管中的負壓增加,活塞在負壓的作用下向氣管的方向移動,帶動活塞連桿向氣管方向移動,活塞連桿向活塞的方向拉動橫桿的下部,橫桿的上部向下滴管的方向移動,從而推動推桿將第二壓塊壓緊下滴管,減小輸液流量。
【文檔編號】A61M5/175GK203469141SQ201320548610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5日
【發明者】肖晟, 李耀強, 胡錦輝 申請人: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