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塊后固定板,所述的后固定板的一面帶有凹坑,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兩塊延長板,一塊與頭背部接觸,另一塊與小腿接觸;兩根縱梁和與之連接構成框架結構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四個鎖緊把手;將所述的后固定板和所述的兩塊延長板2A、2B安裝到由所述的兩根縱梁和所述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構成的框架結構上,并通過所述的四個鎖緊把手固定,用于移動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采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方便了在手術前后移送患者;也方便了術后醫護人員包扎患者,同時防止了患者在24小時靜臥的過程中使繃帶松弛。
【專利說明】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用于在介入手術前后移送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到床上,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介入技術(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也叫介入治療或者介入療法(Interventional treatment),它是近年出現的發展最快的ー門學科,是“介入放射醫學”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Medicine)的簡稱,是繼內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療學科,能彌補內、外科技術的不足。
[0003]介入技術是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的一種微創性治療,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制的導管、導絲等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病灶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介入治療的多數項目都是在血管內進行的,它不需開刀,只需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持質的專用細管子插入血管內即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血管內造影及支架置入木、先天性心臟病封堵治療、腫瘤、血管瘤、各種出血、腦血管畸形、甚至不孕不育等各類疑難雜癥。介入療法具有不開刀、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等優點。
[0004]隨著介入技術的蓬勃發展,經皮股動脈穿刺術(簡稱“股動脈穿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包括急診手術及在橈動脈穿刺不成功時均需用到股動脈穿刺。全國毎年“股動脈穿刺”手術的患者超過24萬人,而且還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遞增;由于介入技術是從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因此該項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更趨成熟,采用該種技術治療的患者,毎年的增速遠超
[0005]30%。“股動脈穿刺”的穿刺點一般選擇在腹股溝韌帶下側0.5-1厘米處,有時選擇患者右側的股動脈,有時選擇患者左側的股動脈。術后止血都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包扎后患者需要持續臥床24小吋。現有技術的彈カ繃帶包扎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及解決方案公布在專利號為201220231838.8的名稱為“彈カ繃帶輔助包扎裝置”的專利中。
[0006]在“股動脈穿刺”手術后纏繞繃帶時,醫護人員必須將每位患者身體反復抬起,極其耗力。另外,包扎后患者需要持續臥床24小時,有時會使繃帶松弛。
【發明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在介入手術前后移送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到床上,既方便了患者進出手術室,也方便了術后醫護人員包扎患者,同時防止了患者在24小時靜臥的過程中使繃帶松弛。
[000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ー塊后固定板,所述的后固定板的一面帶有凹坑,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兩塊延長板,一塊與頭背部接觸,另ー塊與小腿接觸;兩根縱梁和與之連接構成框架結構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四個鎖緊把手;將所述的后固定板和所述的兩塊延長板安裝到由所述的兩根縱梁和所述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構成的框架結構上,并通過所述的四個鎖緊把手固定,用于移動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
[0009]優選地,所述的后固定板帶有繃帶過孔和固定槽。
[0010]優選地,所述的延長板的邊緣帶有固定槽。
[0011]優選地,所述的縱梁上帶有連接孔。
[0012]優選地,所述的橫梁與所述的支腳通過加強板焊接到一起。
[0013]優選地,所述的鎖緊把手由把手和螺釘焊接而成。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0015](I)方便了在手術前后移送患者;
[0016](2)方便了術后醫護人員包扎患者;
[0017](3)防止了患者在24小時靜臥的過程中使繃帶松弛。
[0018](4)手術過程中不影響醫學影像設備和醫生操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后固定板的結構原理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延長板的結構原理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縱梁的結構原理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帶支腳的橫梁的結構原理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鎖緊把手的結構原理圖。
[0025]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各零部件安裝位置爆炸圖。
[0026]其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_后固定板;2_延長板;3-縱梁;4_帶支腳的橫梁;5-鎖緊把手;11-繃帶過孔;12-固定槽;21-固定槽;31-連接孔;41-橫梁;42-支腳;43-加強板;51_把手;52_螺釘;2A- —塊延長板;2B-另ー塊延長板;6_人體模型。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28]如圖1所示,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ー塊后固定板1,所述的后固定板I的一面帶有凹坑,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
[0029]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兩塊延長板2, —塊與頭背部接觸,另一塊與小腿接觸;兩根縱梁3和與之連接構成框架結構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4 ;四個鎖緊把手5 ;將所述的后固定板I和所述的兩塊延長板2A、2B安裝到由所述的兩根縱梁3和所述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4構成的框架結構上,并通過所述的四個鎖緊把手5固定,用于移動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
直接固定。
[0030]如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各零部件安裝位置爆炸圖,裝配過程為:將所述的兩根縱梁3和所述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4構成框架結構,其上有三個位置A、B和C,將后固定板I安放到位置C,將延長板2A安放到位置A,將延長板2B安放到位置B,將兩個帶支腳的橫梁4分別安放到縱梁3的接近端部的有連接孔31的合適位置,最后使用四個鎖緊把手5將框架結構鎖定,這時因為固定板I和延長板2A、2B邊緣帶有固定槽12和21而被固定。該結構可以作為擔架在手術前后用于移送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作為介入手術專用床平放患者,在手術后可以將患者的腰部和腿部直接包扎在后固定板I上,彈カ繃帶通過繃帶過孔11包扎患者穿刺的大腿,因為支腳42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使彈カ繃帶直接纏繞患者的腰部,采用這樣的結構在術后包扎的過程中不需要移動患者的身體,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方便了醫務人員的操作。本實用新型的專用床在手術過程中不影響醫學影像設備和醫生操作。
[0031]所述后固定板I的一面可以與身體仿形,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固定板I接觸,這樣可以使患者承受更大的繃帶壓力。
[0032]所述后固定板I可以加工出多個尺寸規格,以適應不同身材的患者。
[0033]所述后固定板1、延長板2A、延長板2B與患者身體接觸的一面可以粘貼一層柔軟保溫的高分子材料,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0034]所述后固定板I可以是一次性消耗品,延長板2A和延長板2B可以消毒
[0035]后多次使用。
[0036]所述的縱梁3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如工程塑料等以防止影響醫學
[0037]影像設備成像。
[0038]圖1和圖7中的結構可以在手術的過程中使用,不需要將患者再次轉移到手術臺上,可以調節手術臺的高度以方便手術醫生操作。
[0039]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做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ー塊后固定板(1),所述的后固定板(I)的一面帶有凹坑,使患者的腰部、臀部和大腿充分與后固定板接觸;兩塊延長板(2),一塊與頭背部接觸,另ー塊與小腿接觸;兩根縱梁(3)和與之連接構成框架結構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4);四個鎖緊把手(5);將所述的后固定板(I)和所述的兩塊延長板(2A、2B)安裝到由所述的兩根縱梁(3)和所述的兩根帶支腳的橫梁(4)構成的框架結構上,并通過所述的四個鎖緊把手(5)固定,用于移動患者或者手術后將患者直接固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固定板(I)帶有繃帶過孔(11)和固定槽(1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長板(2)的邊緣帶有固定槽(21)。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縱梁(3)上帯有連接孔(31)。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梁(41)與所述的支腳(42 )通過加強板(43 )焊接到一起。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ー種組合式介入手術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鎖緊把手(5)由把手(51)和螺釘(52)焊接而成。
【文檔編號】A61G1/00GK203425134SQ201320557752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0日
【發明者】劉斌, 劉永利, 羅南, 張基昌, 史永鋒, 李波, 王賀, 武軍鐸, 閆杰, 肖艷龍 申請人: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