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包括罐體,罐體內設置有活塞,活塞上設置有第一密封圈,罐體的上部設置有旋轉座,所述活塞上固定連接有螺柱,螺柱穿過旋轉座并與旋轉座螺紋連接,螺柱上具有軸向的通孔,通孔內設置有連接柱,連接柱的上端固定連接有螺桿,連接柱的下端穿過活塞位于罐體的內部,連接柱與活塞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罐體上設置有支架,螺桿穿過支架并與支架螺紋連接,連接柱的下端設置有腔室,腔室的底部設置有連接觸頭,腔室螺紋連接有連接軸,連接軸的下端設置有電極、永磁體或藥墊;本拔罐在負壓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電極、永磁體或者藥墊對患者的病患處進行相應的治療,滿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功能多樣,治療效果好。
【專利說明】—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醫用醫療器械,具體的說涉及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拔罐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醫學上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民間廣泛流傳著“針灸拔罐,病不好去一半”的說法,足以說明拔罐在醫學上的重要性。拔罐因其操作簡便、使用安全、無副作用、療效確實、適應范圍廣而得到廣泛的應用,拔罐的作用機理是:拔罐時將罐口捂在患處,人體在拔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是一種非藥物自然物理生態療法。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越來越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人們在不斷的追求內病外治、外病外治的自然療法,可以避免藥物帶給人們身體健康的毒副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帶動了拔罐療法的飛速發展。
[0003]目前所使用的拔罐包括罐體、位于罐體內的活塞和控制活塞上下暈的旋轉手輪和螺柱,主要是通過活塞的運動在罐體內形成負壓,通過負壓對患者的病患處進行治療,功能單一,單用負壓拔罐來治療人體各部位的疾病,治療效果不是很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在負壓治療的基礎上能夠進行電療、磁療、施藥的中醫用多功能拔罐。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包括罐體,所述罐體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設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罐體的上部設置有旋轉座,所述活塞上固定連接有螺柱,所述螺柱穿過旋轉座并與旋轉座螺紋連接,所述螺柱上具有軸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上端固定連接有螺桿,所述連接柱的下端穿過活塞位于罐體的內部,所述連接柱與活塞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罐體上設置有支架,所述螺桿穿過支架并與支架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柱的下端設置有腔室,所述腔室的底部設置有連接觸頭,所述腔室螺紋連接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下端設置有電極、永磁體或藥墊。
[0006]一種具體優化方案,所述罐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凹槽。
[0007]—種具體優化方案,所述環形凹槽的數量為四個。
[0008]一種具體優化方案,所述螺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旋轉手柄,所述旋轉座上固定連接有旋轉手輪。
[0009]一種具體優化方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數量均為兩個。
[0010]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使用時,通過罐體進行負壓治療,在負壓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電極、永磁體或者藥墊對患者的病患處進行相應的治療,滿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功能多樣,治療效果好。[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的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2為連接軸與永磁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4]附圖3為連接軸與藥墊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
[0016]1-罐體;2_環形凹槽;3_活塞;4_第一密封圈;5_旋轉座;6_連接柱;7_螺柱;8_支架;9-螺桿;10旋轉手柄;11_旋轉手輪;12-弟_封圈;13連接觸頭;14腔室;15-連接軸;16_電極;17-永磁體;18_藥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實施例:如附圖1所示,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包括罐體1,所述罐體I內設置有活塞3,所述活塞3上設置有第一密封圈4,所述罐體I的上部設置有旋轉座5,所述活塞3上固定連接有螺柱7,所述螺柱7穿過旋轉座5并與旋轉座5螺紋連接,所述螺柱7上具有軸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連接柱6,所述連接柱6的上端固定連接有螺桿9,所述連接柱6的下端穿過活塞3位于罐體I的內部,所述連接柱6與活塞3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12,所述罐體I上設置有支架8,所述螺桿9穿過支架8并與支架8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柱6的下端設置有腔室14,所述腔室14的底部設置有兩個連接觸頭13,所述腔室14螺紋連接有連接軸15,所述連接軸15的下端設置有電極16,可以通過電極16進行電療。
[0018]所述罐體I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四個環形凹槽2,通過環形凹槽2可以利于拿取罐體I和固定罐體1,并能夠有效的防止打滑。
[0019]所述螺桿9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旋轉手柄10,所述旋轉座5上固定連接有旋轉手輪11,旋轉手柄I上設置有導線,通過旋轉手柄10可以旋轉螺桿9和連接柱6,從而可以調節連接軸15的高低。
[0020]所述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12的數量均為兩個。
[0021]如附圖2所示,連接軸15的下部設置有永磁體17,通過永磁體17可以對客戶進行磁療。
[0022]如附圖3所示,連接軸15的下部設置有藥墊18,通過藥墊18可以在拔罐治療過程中進行施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包括罐體(1),所述罐體(1)內設置有活塞(3),所述活塞(3)上設置有第一密封圈(4),所述罐體(1)的上部設置有旋轉座(5),所述活塞(3)上固定連接有螺柱(7),所述螺柱(7)穿過旋轉座(5)并與旋轉座(5)螺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7)上具有軸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連接柱(6),所述連接柱(6)的上端固定連接有螺桿(9),所述連接柱(6)的下端穿過活塞(3)位于罐體(1)的內部,所述連接柱(6)與活塞(3)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12),所述罐體(1)上設置有支架(8),所述螺桿(9)穿過支架(8)并與支架(8)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柱(6)的下端設置有腔室(14),所述腔室(14)的底部設置有連接觸頭(13),所述腔室(14)螺紋連接有連接軸(15),所述連接軸(15)的下端設置有電極(16)、永磁體(17)或藥墊(1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體(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凹槽(2)。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凹槽(2)的數量為四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9)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旋轉手柄(10),所述旋轉座(5)上固定連接有旋轉手輪(11)。
5.如權利要求1-4其中之一所述的一種中醫用多功能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12)的數量均為兩個。
【文檔編號】A61N2/08GK203469100SQ201320571491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6日
【發明者】孫秋菊 申請人:孫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