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包括板體;板體包括臂板及手板;手板在臂板的端部與臂板間成適當角度。本實用新型通過手板及臂板分別固定腕關節背側兩端,暴露腕關節腹側,穿刺前提供腕部最佳穿刺體位;監測中保持腕關節最佳體位,減少管道彎折發生,減少監測中斷需再次調整腕關節體位并再次固定穿刺針,減少對有創血壓監測及手術的干擾。通過角度調節氣囊可對腕關節角度做進一步調整。臂板上設置可脫卸的壓迫板,在橈動脈測壓結束時脫卸出,并可通過旋轉調節鈕或向壓迫氣囊內充入氣體使壓迫板以適宜壓力壓迫穿刺點,壓力更加穩定適宜,壓迫效果更佳,并減少人員浪費,避免重復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適應范圍廣,安全可靠。
【專利說明】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迫板,尤其是一種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屬于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橈動脈測壓是大手術和重危患者常用監測手段,可即時準確動態監測并讀取手術病人血壓數值,以便第一時間對病情進行處置,大大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橈動脈穿刺是橈動脈測壓必須手段,橈動脈穿刺時腕關節最好處于外翻體位,以充分暴露橈動脈。操作者需雙手進行操作,不能騰空單手保持患肢體位。目前原始的體位維持方法是:腕背部墊鹽水并用膠帶將手掌固定于擱手板上,此方法較為繁瑣,且外翻嚴重不足,體位較差,影響穿刺成功率。反復穿刺損傷大,會因動脈壓力較高造成血腫,造成感染,嚴重的甚至照成橈動脈栓塞導致手腕部供血不足甚至壞死。
[0003]不同病情監測橈動脈壓時,患者手部被包布包裹在身側或處于自然體位。此時,由于動脈穿刺針、測壓管道的彈性以及腕部體位改變處于較差體位,常可導致動脈穿刺針或測壓管道彎折不通,導致測壓失敗,需重新調整腕部角度、測壓彎路和動脈穿刺針并妥善固定。手術中患者手部被包布包裹在身側時重新調整腕部角度和固定測壓彎路非常困難,讓臨床醫師十分煩惱。在手術進行到關鍵步驟時,出現測壓失敗是非常嚴重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血壓測不出是病情所致嚴重低血壓、是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還是心跳驟停無輸出量?若血壓監測是準確的必須即刻針對病情緊急處理,否則極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若血壓測不出是管道彎折導致的假象,錯誤的處理同樣極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0004]橈動脈測壓結束時,拔出穿刺針時需醫務人員較長時間壓迫穿刺點,減少橈動脈出血導致血腫發生(最佳壓迫時間為30分鐘以上),或者用繃帶緊緊纏繞包扎固定。增加醫師工作量,和人員浪費,形成交叉感染機會,不同醫務人員手工按壓力度大小差異較大,同一人員按壓前后時間段壓力也不同,壓迫效果難完美。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結構緊湊合理,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減少彎道彎折,減少對血壓監測及手術的干擾,操作方便,適應范圍廣,安全可靠。
[0006]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包括板體;所述板體包括與手臂弧度相吻合的臂板及位于所述臂板一端且與手背弧度相吻合的手板;所述手板在臂板的端部,且手板與臂板間呈折彎狀;
[0007]所述手板與臂板的結合部設有角度調節氣囊,所述角度調節氣囊與手板與臂板結合部的調節氣囊充氣口連接,角度調節氣囊位于手板的正面以及臂板的正面結合部。
[0008]所述手板與臂板間折彎的角度為100°?160°。[0009]所述手板安裝有手板束帶,臂板上安裝有臂板束帶;所述手板束帶通過手板背面上的手板定位凸塊安裝于手板上,且臂板束帶通過臂板背面上的臂板定位凸塊安裝于臂板上。
[0010]所述臂板定位凸塊包括定位殼體以及位于所述定位殼體內的壓迫板,定位殼體的下部能嵌置安裝于臂板的安裝槽內;壓迫板與定位殼體上的升降調節機構連接,壓迫板通過升降調節機構能在定位殼體內升降移動。
[0011]所述升降調節機構包括調節旋鈕,所述調節旋鈕的下端內設有調節孔;定位殼體的中心區凸設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內設有貫通所述定位凸起的凸起通孔;調節旋鈕能穿過凸起通孔,并通過調節孔與壓迫板上的調節桿匹配連接。
[0012]所述壓迫板上設有壓迫軟墊。
[0013]本實用新型的優點:通過手板及臂板分別固定腕關節背側兩端,暴露腕關節腹側,穿刺前提供腕部最佳穿刺體位,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監測中保持腕關節最佳體位,減少管道彎折發生,減少監測中斷需再次調整腕關節體位并再次固定穿刺針,減少對有創血壓監測及手術的干擾。通過角度調節氣囊可對腕關節角度做進一步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臂板上設置可脫卸的壓迫板,在橈動脈測壓結束時脫卸出,重新固定,并可通過旋轉調節扭使壓迫板以適宜壓力壓迫穿刺點,壓力更加穩定適宜,壓迫效果更佳,并減少人員浪費,避免重復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適應范圍廣,安全可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臂板定位凸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定位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調節旋鈕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壓迫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臂板定位凸塊在壓迫塊上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本實用新型壓迫塊上壓迫氣囊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1]圖8為本實用新型手板束帶以及臂板束帶的結構示意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1_手板、2-臂板、3-手板定位凸塊、4-臂板定位凸塊、5-凸起通孔、6-安裝槽、7-角度調節氣囊、8-調節氣囊充氣口、9-定位殼體、10-定位凸起、11-壓迫板、12-壓迫軟墊、13-調節旋鈕、14-調節孔、15-調節桿、16-束帶體、17-束帶安裝孔、18-第一粘結體、19-第二粘結體、20-壓迫塊、21-壓迫氣囊及22-壓迫氣囊充氣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4]如圖1所示:為了能夠實現對橈動脈穿刺的有效固定壓迫及角度調節,本實用新型包括板體;所述板體包括與手臂形狀相吻合的臂板2及位于所述臂板2 —端且與手背形狀相吻合的手板I ;所述手板I在臂板2的端部與臂板2間呈折彎狀。
[0025]具體地,所述手板I的中軸線與臂板2的中軸線間折彎的角度a為100°?160°。手板I與臂板2之間的折彎角度應與人體進行橈動脈穿刺時手臂與手背間的角度相匹配,以能提高板體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的適應性。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手板I與手背接觸的面為工作面,臂板2與手臂相接觸的表面為工作面,手板I的工作面與手背的形狀相吻合,即手板I的工作面形成呈弧形,臂板2的工作面與手臂的形狀相吻合,臂板2的工作面呈弧形。手板I上與手板工作面對應的面為手板正面,臂板2與手臂工作面對應的面為臂板正面,手板背面與臂板背面的角度a為100°?160°。手板I與臂板2均可采用硬質醫用塑料或橡膠制成。
[0026]進一步地,為了能夠調節使用角度,本實用新型所述手板I與臂板2的結合部設有角度調節氣囊7,所述角度調節氣囊7與手板I與臂板2結合部的調節氣囊充氣口 8連接,角度調節氣囊7位于手板I的正面以及臂板2的正面結合部。所述調節氣囊充氣口 8位于手板I的背面與臂板2的背面結合部,調節氣囊充氣口 8為與角度調節氣囊充氣管的一端,角度調節氣囊充氣管的另一端穿過手板I與臂板2的結合部后與角度調節氣囊7連接。當角度調節氣囊7充氣后,通過角度調節氣囊7能抬升手板I工作面的角度,從而擴大適用范圍。
[0027]為了能夠對手板I及臂板2進行固定壓迫,所述手板I及臂板2上均安裝有束帶,即手板I上安裝有手板束帶,臂板2上安裝有臂板束帶。具體地,所述手板束帶通過手板I背面上的手板定位凸塊3安裝于手板I上,且臂板束帶通過臂板2背面上的臂板定位凸塊4安裝于臂板2上。所述手板定位凸塊3及臂板定位凸塊4均呈T型。即手板定位凸塊3位于手板I的背面上,臂板定位凸塊4位于臂板2的背面上,以方便進行使用時的固定以及壓迫操作。
[0028]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所述臂板定位凸塊4包括定位殼體9以及位于所述定位殼體9內的壓迫板11,定位殼體9的下部能嵌置安裝于臂板2的安裝槽6內;壓迫板11與定位殼體9上的升降調節機構連接,壓迫板11通過升降調節機構能在定位殼體9內升降移動。壓迫板11通過升降調節機構在定位殼體9內升降后,實現所需的壓緊或放松定位殼體9以及壓迫板11通過安裝槽6實現與臂板2的可拆卸連接。
[0029]所述升降調節機構包括調節旋鈕13,所述調節旋鈕13的下端內設有調節孔14 ;定位殼體9的中心區凸設有定位凸起10,所述定位凸起10內設有貫通所述定位凸起10的凸起通孔5 ;調節旋鈕13能穿過凸起通孔5,并通過調節孔14與壓迫板11上的調節桿15匹配連接。
[0030]定位殼體9的下端部呈開口狀,定位殼體9內為中空結構,定位凸起10位于定位殼體9的外壁上,定位凸起10呈T型。定位凸起10內設置的凸起通孔5與定位殼體9內的中空結構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調節孔14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壓迫板11上的調節桿15的外壁設有外螺紋,調節孔14通過內壁的內螺紋與調節桿15上的外螺紋間實現螺紋的緊固連接。調節旋鈕13的下部穿過凸起通孔5后,通過與調節桿15的連接配合調節壓迫板11在定位殼體9內的位置。進一步地,在調節旋鈕13的下部還開業設置外螺紋,在凸起通孔5的內壁設置與所述外螺紋匹配的內螺紋,調節旋鈕13與定位凸起10間通過螺紋連接,確保調節旋鈕13與定位凸起10以及調節旋鈕13與調節桿15間連接配合的可靠性。
[0031]調節桿15垂直分布在壓迫板11上,所述壓迫板11上設有壓迫軟墊12。壓迫軟墊12與調節桿15分別位于壓迫板11的兩側面上。當定位殼體9以及壓迫板11安裝于安裝槽6內后,通過定位凸起10以及臂板束帶能將臂板2與人體手臂進行固定。當定位殼體9以及壓迫板11從安裝槽6內取出后,通過壓迫板11以及壓迫軟墊12對穿刺后的橈動脈進行壓迫,操作方便,實用。
[0032]如圖6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臂板定位凸塊4還可以設置在壓迫塊20上,即與上述采用壓迫板11采用不同的實施方式,實現另一種壓迫的形式。所述臂板定位凸塊4位于壓迫塊20上,所述壓迫塊20能嵌置于臂板2內的安裝槽6內;壓迫塊20上設置有壓迫氣囊21,所述壓迫氣囊21與壓迫塊20上的壓迫氣囊充氣口 7相連通。壓迫塊20位于安裝槽6內,與安裝槽6匹配連接,實現壓迫塊20在臂板2上的可拆卸連接。當壓迫塊20位于臂板2內的安裝槽6內后,通過臂板定位凸塊4及束帶能將臂板2與人體手臂的固定。當壓迫塊20從安裝槽6內取出后,通過充氣口 7對壓迫氣囊21進行充氣,充氣完成后,利用壓迫塊20及壓迫氣囊21對穿刺后的橈動脈進行壓迫,操作方便,實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壓迫塊20上設置的壓迫氣囊21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狀以及不同的與壓迫塊20不同的連接形式。
[0033]如圖8所示:所述手板束帶以及臂板束帶均包括束帶體16,所述束帶體16上設有束帶安裝孔17,束帶體16的兩端分別設置第一粘結體18及與所述第一粘結體18匹配粘結的第二粘結體1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粘結體18與第二粘結體19可以采用毛氈、毛刺的配合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粘結方式,粘結拆卸方便。束帶體16可以采用軟質醫用材料,所述軟質醫用材料包括布料、硅膠或橡膠。束帶體16通過束帶安裝孔10套在手板定位凸塊3及臂板定位凸塊4上,實現將手板束帶、臂板束帶安裝在手板I及臂板2上。
[0034]本實用新型通過手板I及臂板2分別固定腕關節背側兩端,暴露腕關節腹側,穿刺前提供腕部最佳穿刺體位,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監測中保持腕關節最佳體位,減少管道彎折發生,減少監測中斷需再次調整腕關節體位并再次固定穿刺針,減少對有創血壓監測及手術的干擾。通過角度調節氣囊7可對腕關節角度做進一步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臂板2上設置可脫卸的壓迫板11,在橈動脈測壓結束時脫卸出,重新固定,并可通過旋轉調節扭13使壓迫板11以適宜壓力壓迫穿刺點,壓力更加穩定適宜,壓迫效果更佳,并減少人員浪費,避免重復使用造成交叉感染,適應范圍廣,安全可靠。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包括板體;所述板體包括與手臂弧度相吻合的臂板(2)及位于所述臂板(2) —端且與手背弧度相吻合的手板(I);所述手板(I)在臂板(2)的端部,且手板(I)與臂板(2)間呈折彎狀;其特征是: 所述手板(I)與臂板(2)的結合部設有角度調節氣囊(7),所述角度調節氣囊(7)與手板(I)與臂板(2)結合部的調節氣囊充氣口(8)連接,角度調節氣囊(7)位于手板(I)的正面以及臂板(2)的正面結合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特征是:所述手板(I)與臂板(2)間折彎的角度為100°?16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特征是:所述手板(I)安裝有手板束帶,臂板(2 )上安裝有臂板束帶;所述手板束帶通過手板(I)背面上的手板定位凸塊(3)安裝于手板(I)上,且臂板束帶通過臂板(2)背面上的臂板定位凸塊(4)安裝于臂板(2)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特征是:所述臂板定位凸塊(4)包括定位殼體(9)以及位于所述定位殼體(9)內的壓迫板(11),定位殼體(9)的下部能嵌置安裝于臂板(2)的安裝槽(6)內;壓迫板(11)與定位殼體(9)上的升降調節機構連接,壓迫板(11)通過升降調節機構能在定位殼體(9)內升降移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特征是:所述升降調節機構包括調節旋鈕(13),所述調節旋鈕(13)的下端內設有調節孔(14);定位殼體(9)的中心區凸設有定位凸起(10),所述定位凸起(10)內設有貫通所述定位凸起(10)的凸起通孔(5);調節旋鈕(13)能穿過凸起通孔(5),并通過調節孔(14)與壓迫板(11)上的調節桿(15)匹配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角度的橈動脈穿刺固定壓迫板,其特征是:所述壓迫板(11)上設有壓迫軟墊(12)。
【文檔編號】A61B5/0215GK203710064SQ201320740341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明者】高宏, 陸培華 申請人:高宏, 陸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