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回血連接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防回血連接閥,設置有裝配連接的輸入機構、輸出機構和防回流止液墊片;輸入機構設置有防回流止液裝置,防回流止液裝置設置有腔體、止液柱、連接件及導液槽;連接件一端固定于腔體的內壁面,另一端固定于止液柱,止液柱、腔體的內壁面及連接件之間形成的間隙構成導液槽;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止流柱相配合的第一槽面,通孔位于第一槽面的中心位置;輸入機構與輸出機構固定裝配并將防回流止液墊片夾設于其間。通過該防回血連接閥,液體只能從輸入機構流出至輸出機構,而不能通過輸出機構倒流由輸入機構排出,能夠避免回血現象發生,從本質上保障輸液安全。
【專利說明】一種防回血連接閥【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防回血連接閥。
【背景技術】
[0002]輸液器是醫療領域靜脈注射常用的醫療用品之一,臨床上常用于疾病治療及重病搶救。
[0003]現有技術中,輸液器通常由滴斗、調速器、導管及穿刺針組成,藥袋中的液體進入滴斗,通過導管直接輸送至靜脈血管。
[0004]輸液過程中,若處理不當萬一出現回血現象,后果將非常嚴重。回血現象不僅會造成導管由于氣泡栓塞而無法繼續輸液,甚至會造成血液凝固成血塊而對人體造成傷害,以及醫源性感染、敗血癥等嚴重問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如何處理這一問題及其帶來不良后果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0005]因此,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防回血連接閥以克服現有技術不足甚為必要。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防回血連接閥,該防回血連接閥能夠避免輸液過程中回血現象的發生,從本質上保障避免回血現象的產生。[0007]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
[0008]一種防回血連接閥,設置有裝配連接的輸入機構、輸出機構和防回流止液墊片;
[0009]所述輸入機構設置有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設置有腔體、止液柱、連接件及導液槽;所述腔體設置于所述輸入機構的第一流道的液體輸出口位置并與所述第一流道導通,所述連接件一端固定于所述腔體的內壁面,所述連接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止液柱,所述止液柱、所述腔體的內壁面及所述連接件之間形成的間隙構成所述導液槽;
[0010]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止流柱相配合的第一槽面,所述止流柱裝配于所述第一槽面,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的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槽面的中心位置;
[0011]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一面裝配于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另一面裝配于所述輸出機構,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固定裝配并將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夾設于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之間。
[0012]上述止液柱設置為圓柱體結構。
[0013]上述腔體的內直徑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內直徑,所述止液柱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內直徑。
[0014]優選的,上述連接件設置為兩個以上,所述連接件均勻分布于所述止液柱的外部。
[0015]優選的,上述連接件設置為三個。
[0016]上述防回流止液裝置還設置有導流柱,所述導流柱固定設置于所述內腔的內壁面,且所述導流柱位于相鄰的兩個連接件之間。
[0017]上述止液柱的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徑。[0018]上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腔體相配合的第二槽面,所述腔體與所述第二槽面相裝配。
[0019]上述第二槽面設置為凹面。
[0020]上述輸入機構設置有裝配部,所述裝配部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輸出機構固定裝配的外飛檐、第一凸臺和內飛檐,所述外飛檐和所述內飛檐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凸臺的外側和內側;
[0021]所述輸出機構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輸入機構裝配的外凸臺、第一凹槽和內凸臺,所述外凸臺和所述內凸臺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側和內側;
[0022]所述第一凸臺固定裝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外飛檐與所述外凸臺抵接,所述內飛檐與所述內凸臺抵接;
[0023]所述內凸臺的內徑與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的外徑相等。
[0024]本實用新型的防回血連接閥,設置有裝配連接的輸入機構、輸出機構和防回流止液墊片;所述輸入機構設置有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設置有腔體、止液柱、連接件及導液槽;所述腔體設置于所述輸入機構的第一流道的液體輸出口位置并與所述第一流道導通,所述連接件一端固定于所述腔體的內壁面,所述連接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止液柱,所述止液柱、所述腔體的內壁面及所述連接件之間形成的間隙構成所述導液槽;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止流柱相配合的第一槽面,所述止流柱裝配于所述第一槽面,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的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槽面的中心位置;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一面裝配于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另一面裝配于所述輸出機構,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固定裝配并將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夾設于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之間。通過該防回血連接閥,液體只能從輸入機構流出至輸出機構,而不能通過輸出機構倒流由輸入機構排出,能夠避免回血現象發生,從本質上保障輸液安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2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回血連接閥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回血連接閥的分解示意圖。
[002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回血連接閥的輸入機構的仰視圖。
[0029]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回血連接閥的俯視圖。
[0030]圖5是圖4的“ A-A ”剖視圖。
[0031]圖6是圖5的分解示意圖。
[0032]在圖1至圖6中,包括有:
[0033]輸入機構100、
[0034]第一流道110、腔體120、止液柱130、連接件140、導液槽150、導流柱160、外飛檐170、第一凸臺180、內飛檐190、
[0035]防回流止液墊片200、
[0036]第一槽面210、通孔220、第二槽面230、
[0037]輸出機構300、[0038]外凸臺310、第一凹槽320、內凸臺330。
【具體實施方式】
[0039]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40]一種防回血連接閥,如圖1至圖6所示,設置有裝配連接的輸入機構100、輸出機構300和防回流止液墊片200。輸入機構100與輸液管道連接,輸出機構300通常連接有魯錐接頭,用于將藥液輸送至針頭從而輸入至靜脈血管中。
[0041]輸入機構100設置有防回流止液裝置,防回流止液裝置設置有腔體120、止液柱130、連接件140及導液槽150。腔體120設置于輸入機構100的第一流道110的液體輸出口位置并與第一流道110導通連接,連接件140 —端固定于腔體120的內壁面,連接件140另一端固定于止液柱130,止液柱130、腔體120的內壁面及連接件140之間形成的間隙構成導液槽150。連接件140將止液柱130固定于腔體120的中心位置,輸入至第一流道110的液體順著第一流道110流至腔體120位置,并通過導液槽150排出。
[0042]防回流止液墊片200設置有用于與止流柱相配合的第一槽面210,止流柱裝配于第一槽面210,防回流止液墊片200設置的通孔220位于第一槽面210的中心位置。
[0043]防回流止液墊片200 —面裝配于防回流止液裝置,防回流止液墊片200另一面裝配于輸出機構300,輸入機構100與輸出機構300固定裝配并將防回流止液墊片200夾設于輸入機構100與輸出機構300之間。
[0044]防回流止液墊片200通常為硅膠片或者塑膠片或者其它材料的軟性薄片。當正常輸液時,液體通過第一流道110流至腔體120位置,并通過導液槽150排出,此時,由于輸液時藥瓶或者藥袋通常懸于高位,由于壓力差的作用,藥液將對與防回流止液裝置相配合的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產生壓力,使得導液槽150處的液體能夠通過止液柱130與防回流止液墊片200之間的間隙流出進入防回流止液墊片200設置的通孔220從而流入輸出機構300。一旦因為血液壓力大于藥液的壓力而出現血液回流時,此時,血液端的壓力將抵壓防回流止液墊片200,使得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的第一凹槽320與止液柱130緊密裝配,止液柱130將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的通孔220緊密封住,藥液無法輸入至輸入機構100。從而能夠避免血液回流現象的發生,保障輸液安全。
[0045]具體的,止液柱130設置為圓柱體結構,具有結構簡單,制備方便的特點。
[0046]優選的,止液柱130的直徑大于通孔220的直徑,能夠確保在輸液狀態時液體順利流入輸出機構300,而一旦出現回血現象時,壓力的作用使得止液柱130將通孔220牢牢封住,避免需要回流現象發生的可能。
[0047]腔體120的內直徑大于第一流道110的內直徑,止液柱130的直徑小于第一流道110的內直徑。此設置便于藥液通過輸入機構100進入輸出機構300,防止血液從輸出機構300回流至輸入機構100。
[0048]本實施例中,連接件140設置為三個、導液槽150也為三個,連接件140均勻分布于止液柱130的外部。需要說明的是,連接件140的數量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情況,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設置。通常以連接件140設置為兩個以上。
[0049]為了有效輸液,防回流止液裝置還設置有導流柱160,導流柱160固定設置于內腔的內壁面,且導流柱160位于相鄰的兩個連接件140之間,導流柱160能夠對藥液進行有效引導。
[0050]本實施例中,防回流止液墊片200設置有用于與腔體120相配合的第二槽面230,腔體120與第二槽面230相裝配。輸液時藥液通過第二槽面230與腔體120之間的空隙進入通孔220,而一旦出現血液回流現象時,第二槽面230將于腔體120緊密配合,止液柱130封閉通孔220,回流現象從本質上被克服。
[0051]優選的,第二槽面230設置為凹面,以便于輸液狀態下有效輸液。
[0052]本實施例中,輸入機構100與輸出機構300之間采用如下方式裝配:
[0053]輸入機構100設置有裝配部,裝配部設置有用于與輸出機構300固定裝配的外飛檐170、第一凸臺170和內飛檐190,外飛檐170和內飛檐190分別固定于第一凸臺170的夕卜側和內側。
[0054]輸出機構300設置有用于與輸入機構100裝配的外凸臺310、第一凹槽320和內凸臺330,外凸臺310和內凸臺330分別固定于第一凹槽320的外側和內側。內凸臺330的內徑與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的外徑相等。
[0055]第一凸臺170固定裝配于第一凹槽320,外飛檐170與外凸臺310抵接,內飛檐190與內凸臺330抵接。而防回流止液墊片200則被定為于內凸臺330與腔體120之間的位置。
[0056]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輸入機構100與輸出機構300之間的裝配固定方式只是其中一種,實際中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情況,也可以設置為其他如卡扣方式等。
[0057]本實施例的一種防回血連接閥,其使用過程是這樣的,藥液輸送管與輸入機構100連接,輸出機構300與針頭連接管連接。當進行藥液輸送時,由于藥液的壓力大于血管的壓力,藥液通過第一流道110輸送至腔體120部分輸送至導液槽150。由于液體壓力大于靜脈血管的壓力,藥液將擠壓防回流止液墊片200使得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的第一槽面210與止液柱130之間產生一定間隙,藥液通過間隙進入通孔220輸送至輸出機構300,由輸出機構300輸送至靜脈血管。若萬一出現藥液輸送完畢而未及時處理的情況時,血管內的壓力大約另一端的壓力,血壓的作用將使得防回流止液墊片200緊密貼緊腔體120,同時通孔220被止液柱130封住,血液無法進入輸入機構100,故能夠有效避免血液回流現象的發生,確保輸液安全。
[0058]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防回血連接閥還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的特點。
[0059]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設置有裝配連接的輸入機構、輸出機構和防回流止液墊片; 所述輸入機構設置有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設置有腔體、止液柱、連接件及導液槽;所述腔體設置于所述輸入機構的第一流道的液體輸出口位置并與所述第一流道導通,所述連接件一端固定于所述腔體的內壁面,所述連接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止液柱,所述止液柱、所述腔體的內壁面及所述連接件之間形成的間隙構成所述導液槽; 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所述止流柱相配合的第一槽面,所述止流柱與所述第一槽面裝配,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的通孔位于所述第一槽面的中心位置; 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一面裝配于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另一面裝配于所述輸出機構,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固定裝配并將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夾設于所述輸入機構與所述輸出機構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液柱設置為圓柱體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的內直徑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內直徑,所述止液柱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內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設置為兩個以上,所述連接件均勻分布于所述止液柱的外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設置為三個。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止液裝置還設置有導流柱,所述導流柱固定設置于所述內腔的內壁面,且所述導流柱位于相鄰的兩個連接件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任意一項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液柱的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徑。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腔體相配合的第二槽面,所述腔體與所述第二槽面相裝配。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面設置為凹面。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血連接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機構設置有裝配部,所述裝配部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輸出機構固定裝配的外飛檐、第一凸臺和內飛檐,所述外飛檐和所述內飛檐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凸臺的外側和內側; 所述輸出機構設置有用于與所述輸入機構裝配的外凸臺、第一凹槽和內凸臺,所述外凸臺和所述內凸臺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側和內側; 所述第一凸臺固定裝配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外飛檐與所述外凸臺抵接,所述內飛檐與所述內凸臺抵接; 所述內凸臺的內徑與所述防回流止液墊片的外徑相等。
【文檔編號】A61M39/24GK203556057SQ201320762230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陳達錦, 張煜佳, 梁土蓮 申請人:電白縣康爾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