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由瓶體及瓶蓋組成,瓶體內部設置有豎向液體隔離壁、囊體、導向管組成,豎向液體隔離壁底部與瓶底密封連接,囊體頂端為開放式囊體口,導向管的一端伸入到囊體口內,瓶蓋由藥液原液注入區及溶解液輸出區組成,藥液原液注入區與導向管的另一端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各類藥物注入到囊體內后,在兌藥瓶沒有倒置的情況下,各類藥物均不會混合,充分保證了藥物混合前的純凈,在使用過程中僅需倒置、搖動即能立即使各區域內的所有液體相溶,方便實用、并且結構簡單,具備批量生產預期性。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靜脈注射液體瓶,尤其涉及一種能預先配置各類液體藥物而又不使各類藥物過早混合的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
【背景技術】
[0002]靜脈注射俗稱打點滴、打吊瓶,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治療方式,由于其使用頻率高,兌藥、注射等步驟繁雜,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尤其在患者較為集中的情況下醫護人員集中兌藥、注射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容易出現紕漏的情況尤其明顯,但各類藥物配伍(或加注進注射液)后擱置時間過長有可能相互發生化學反應,導致藥性發生變化,而無法預先配置藥物;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既能事先將藥物與溶解液分別獨立存放,又能在注射前使藥物與溶解液快速相融合的裝置,以求從根本解決輸液要“現用現配”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其顯著功效是可以在藥物使用前對配好的各類藥物進行分別隔離,又能在使用時瞬間將各類藥物相混合,從而最大程度的縮短了藥物混合到注射的時間,使醫護人員可提前兌藥又不違反輸液最好現用現兌的原則,節省了工作量,改變了醫護人員在注射前需現用現兌的問題,方便高效,并且與現用現兌相比,其安全性較高。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由瓶體及瓶蓋組成,瓶體內部設置有豎向液體隔離壁、囊體、導向管,豎向液體隔離壁底部與瓶底密封連接,囊體頂端為開放式囊體口,導向管的一端伸入到囊體口內,瓶蓋由藥液原液注入區及溶解液輸出區組成,藥液原液注入區與導向管的另一端相連接。
[0005]進一步,所述的豎向液體隔離壁的高度小于瓶體的高度。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各類藥物注入到囊體內后,在兌藥瓶沒有倒置的情況下,各類藥物均不會混合,充分保證了藥物注射前的獨立存放,在使用過程中僅需倒置、搖動即能立即使各區域內的所有液體相溶,方便實用、并且結構簡單,具備批量生產預期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08]圖1 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結構示意圖。
[0009]圖2 —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瓶蓋結構示意圖。
[0010]圖3 —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使用流程圖。
[0011]圖中I導向管、2曩體、3豎向液體隔離壁、4藥液原液注入區、5溶解液輸出區。【具體實施方式】
[0012]結合圖1-2—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由瓶體及瓶蓋組成,瓶體內部設置有3豎向液體隔離壁、2囊體、I導向管,3豎向液體隔離壁底部與瓶底密封連接,2囊體頂端為開放式囊體口,I導向管的一端伸入到2囊體口內,瓶蓋由4藥液原液注入區及5溶解液輸出區組成,4藥液原液注入區與I導向管的另一端相連接,3豎向液體隔離壁的高度小于瓶體的高度,在制造兌藥瓶過程中,根據需要,需將2囊體制成深色,從而防止藥液原液接觸光線發生變質。
[0013]結合圖3,在制造過程中,首先按照前述結構制作兌藥瓶,然后將母液注入兌藥瓶內,之后將瓶蓋安裝在瓶口上;在使用過程中,先將兌藥瓶倒置,將2囊體內的溶解液全部排出,然后將各類藥物原液通過I導向管注入區注入囊體內,在給患者注射時,將兌藥瓶倒置搖動,使各類藥物進行充分混合,然后再進行正常的注射。
[0014]顯而易見,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任何在此基礎上的簡單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由瓶體及瓶蓋組成,瓶體內部設置有豎向液體隔離壁、囊體、導向管,豎向液體隔離壁底部與瓶底密封連接,其特征在于囊體頂端為開放式囊體口,導向管的一端伸入到囊體口內,其特征還在于瓶蓋由藥液原液注入區及溶解液輸出區組成,藥液原液注入區與導向管的另一端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靜脈注射兌藥瓶,其特征在于豎向液體隔離壁的高度小于瓶體的高度。
【文檔編號】A61J1/05GK203598221SQ201320798521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9日
【發明者】李明, 王瑋 申請人: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