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分別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刺蒺藜12-28份、地膚子12-28份、飛揚草12-28份、苦參6-14份、土茯苓6-14份、白癬皮6-14份、王不留行6-14份、丹皮6-14份、虎刺6-14份。在臨床使用上,效果明顯。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以中草藥為原料配制制備而成的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嬰幼兒皮炎,又稱嬰兒濕疹,大約60%的病例都在I歲以內發病,通常在出生2個月以后。濕疹、皮炎、奶癬、尿疹、口水疹、熱癢及癬類等皮膚病是嬰幼兒的常見病,特別是濕疹、皮炎、奶癬等病癥多以奇癢為主要癥狀。
[0003]初為頰面部紅斑、瘙癢,繼而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針頭大丘疹、丘皰疹,密集成片。由于搔抓、摩檫,很快形成糜爛、滲出性損害和結痂等。皮疹迅速擴展到其他部位,包括頭皮、額部、頸、腕、四肢屈側等。滲出性損害最常見于嬰兒。皮疹多形性,界限不清,由于搔抓,可出現繼發性損害及感染。病情時輕時重,某些食品或環境因素可使病情加重。反復搔抓又會使皮膚潰破,組織浸潤滲出,紅腫脹痛,使嬰幼兒啼哭不安。
[0004]目前,臨床上治療這些皮膚病成年人多采用抗過敏、鎮靜、激素等藥物,如皮康王(抗真菌藥+激素)、皮炎平(激素)、達克寧(抗真菌藥)、皮炎寧配(含乙醇刺激性)等。它們大多數為西藥配制,對成年人尚有一定的效果。由于嬰幼兒的皮膚嬌嫩、通透性強,加上嬰幼兒的無知舔食,容易刺激損傷嬌嫩的皮膚或吸收、舔食中毒。現有治療濕疹、皮炎的中草藥類也有報道,適合嬰幼兒使用的更少。中國專利號02138802.4公開了一種治療濕疹和皮炎的中藥,它是由中草藥雄黃、朱砂、冰片、硼砂(炒)、蚯蚓糞、玄明粉、小麻油制成。它是一種純中藥配方的外用藥,具有止癢止痛、清熱解毒、消炎殺菌、消腫等作用,但選用了雄黃、朱砂等毒性藥物,不適合嬰幼兒使用。中國專利號03117386.1公開了一種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藥物,它是以苦參、馬鞭草、蒲公英、蛇床子、五倍子、百部、花椒、白礬作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中藥制劑,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能,但其治療濕疹、皮炎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較弱,加上花椒有較強的刺激 性,也不太適合嬰幼兒使用。
[0005]對于嬰幼兒的治療,還采用擦拭嬰兒爽身粉、外敷氧化油或紫草油、或用3%硼酸溶液濕敷;同時可內服抗生素治療。但這些方法均存在皮損愈合時間長、療效不理想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治療嬰幼兒皮炎藥物效果不理想、或者副作用大等不足,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
[0007]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各組分的用量是發明人經過大量實踐總結得出的,該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0008]馬齒覓12-28份、地膚子6_ 14份、野牡丹6_14份、大飛揚草6_14份、金銀花6_14份、蒼耳子6-14份、苦參6-14份、蟬蛻3-7份、薄荷3_7份。
[0009]優選為:[0010]馬齒莧16-24份、地膚子8-12份、野牡丹8_12份、大飛揚草8_12份、金銀花8_12份、蒼耳子8-12份、苦參8-12份、蟬蛻4-6份、薄荷4_6份。
[0011]最優為:
[0012]馬齒莧20份、地膚子10份、野牡丹10份、大飛揚草10份、金銀花10份、蒼耳子10份、苦參10份、蟬蛻5份、薄荷5份。
[0013]本發明所述藥物的劑型可以是酒劑、膏劑、噴劑、散劑等醫學上可接受的劑型,它們的制備方法、輔料用量按現有常規工藝進行。
[0014]本發明還包括上述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中的應用。
[0015]本發明所述藥物組合物組方中:
[0016]馬齒莧,別名:馬齒草、馬莧、馬齒菜、馬齒龍芽、五方草等,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成份:全草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多量鉀鹽(包括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和其他鉀鹽),還含多巴(dopa),多巴胺(dopamine),甜菜素(betanidin),異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式(betanin),異甜菜式(isobetanin),草酸(oxal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朽1 樣酸(citr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acid),丙氨酸(alanine)以及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鹿糖(sucrose)等,另據報道全草顯生物堿、香豆精、黃酮、強心甙和蒽甙的反應,并含大量的聚ω 3不飽和脂肪酸(co3_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用于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于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①《唐本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癥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涂之瘥。”②孟銑:“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涂敷。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③《食療本草》:“明門。亦治疳痢。”④《本草拾遺》:“止消渴。”⑤《蜀本草》:“主尸腳(人腳無冬夏常拆裂)、陰腫。”⑥《開寶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又燒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⑦《日用本草》:“涼肝退翳。”⑧《滇南本草》:“益氣,消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⑨《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后虛汗。”⑩《生草藥性備要》:“治紅痢癥,清熱毒,洗痔瘡推疔。”
[0017]地膚子,別名:地葵(《本經》),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藥材》),鐵掃把子(《四川中藥志》),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果實。成份:種子含三萜皂甙、油15%。綠色部分含生物堿。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濕熱。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①《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⑧《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0018]野牡丹,別名:金石槽、金榭槽、埔筆仔、九螺仔花。拉丁名:Melastoma candidum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性味:酸澀,涼。①《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溫。”②《陸川本草》寒,澀微酸。”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酸澀,無毒。”功用主治:活血消腫,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癰腫疔毒,乳汁不行。①《福建民間草藥》:“除熱解毒,逐濕祛風。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②《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③《四川中藥志》:“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④《中國藥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0019]大飛揚草,別名:大飛揚、大乳汁草、節節花、乳籽草、飛相草,為大戟科植物飛揚草的帶根全草。性味:辛;酸澀,涼;小毒。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主治:產后少乳、肺癰、乳癰、痢疾、泄瀉、熱淋、血尿、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疔瘡腫毒、牙疳。
[0020]金銀花,又名忍冬、銀花、雙花等,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疹、發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證,均效果顯著。功效概述: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血毒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現代研究證明,金銀花含有綠原酸、木犀草素苷等藥理活性成分,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及上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力,另外還可增強免疫力、抗早孕、護肝、抗腫瘤、消炎、解熱、止血(凝血)、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等,其臨床用途非常廣泛,可與其它藥物配伍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菌痢、急性泌尿系統感染、高血壓等40余種病癥。
[0021]蒼耳子,為菊科植物蒼耳的帶總苞的果實。蒼耳子屬于常用中草藥,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等功效。此外,蒼耳草或全草亦可藥用,但蒼耳為有毒植物,以果實為最毒,使用須嚴格遵照醫囑。蒼耳子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紅色毛癬菌也有抑菌作用。
[0022]苦參,別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為豆種植物苦參的根。成份:根含多種生物堿:d-苦參堿、d-氧化苦參堿、槐花醇1-臭豆堿、1-甲基金雀花堿、1-穿葉贗靛堿及槐果堿。還含黃酮類:黃腐醇、異黃腐醇、3,4',5-三羥-7-甲氧-8-異戊烯基黃酮、8-異戊烯基山柰酚等。莖、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0023]蟬蛻,別名:媚甲(《莊子》),蟬殼、伏蜻、枯蟬(《別錄》),蜩螓退皮(《本草拾遺》),蟬退殼(《圣惠方》),金牛兒(《衛生易簡方》),蟬退(《眼科龍木論》),蟬衣(《臨證指南》),催米蟲殼(《貴州民間方藥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東中藥》),知了皮、熱皮、麻兒鳥皮(《中藥志》),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蛻殼。功能主治:散風熱,宣肺,定痙。治外感風熱,咳嗽音啞,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小兒驚癇,目赤,翳障,疔瘡腫毒,破傷風。①《別錄》主小兒癇;灰服之主久痢。”②《藥性論》治小兒渾身壯熱驚癇,兼能止渴。”③《本草拾遺》:“研,一錢匕,井花水服,主啞病。”④《本草衍義》:“治目昏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出瘡疹不快。”⑤《綱目》:“治頭風眩運,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療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
[0024]薄荷,別名:蕃荷菜、菝藺、吳菝藺、南薄荷、貓兒薄苛、野薄荷、升陽菜薄苛、婆荷、夜息藥、仁丹草、見腫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魚香草、香薷草,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成份:新鮮葉含揮發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菔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功能主治: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擠,癮疹。①《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③孫思邀:“煎湯洗漆瘡。”④《唐本草》:“主賊風,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⑧《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⑩李杲:“主清利頭目。” (11)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風寒汗出。”(12)《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13)《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 (14)《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15)《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I?《本草再新》:“消目翳。”
[0025]從中醫的角度,方中金銀花、馬齒莧清熱解毒,地膚子、蒼耳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紅花野牡丹消積利濕,蟬蛻、薄荷清熱透疹、苦參燥濕止癢。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化濕、清熱解毒、祛風去濕、透疹止癢之效。對于嬰幼兒濕疹、奶癬、紅屁屁、痱子、風疹等皮炎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
[0026]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0027]1、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取材于野生藥材,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可有效止癢消炎,清熱解毒,抗過敏,解表散熱,祛燥祛濕,高效滲透深層殺菌、可徹底治愈嬰幼兒濕疹,并不會產生任何類似化 學藥品的耐藥性、色素沉淀等狀況。
[0028]2、本發明的藥物組合物,應用范圍廣,可以同時用于各種蚊叮蟲咬、毒蟲叮咬,可快速止癢消腫;炎炎夏日,可有效消暑清熱、預防痱子等各種皮炎,并具有一定程度植物驅蚊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用于嬰幼兒高熱的物理降溫,具有解表散熱的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以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0030]實施例1:
[0031]馬齒覓120g、地膚子140g、野牡丹60g、大飛揚草140g、金銀花60g、蒼耳子140g、苦參60g、蝶脫70g、薄荷30g。
[0032]按配比量稱取以上各原料,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7倍量水,煎煮1.5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合并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 (70°C時測)的浸膏,加入常規用量的去離子水,溶解,過濾,灌裝,得噴劑。
[0033]實施例2:
[0034]馬齒覓280g、地膚子60g、野牡丹140g、大飛揚草60g、金銀花140g、蒼耳子60g、苦參140g、蝶脫30g、薄荷70g。
[0035]按配比量稱取以上各原料,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7倍量水,煎煮1.5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合并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 (70°C時測)的浸膏,加入常規用量的蜂蠟,混勻成膏,得膏劑。
[0036]實施例3:
[0037]馬齒莧160g、地膚子120g、野牡丹80g、大飛揚草120g、金銀花80g、蒼耳子120g、苦參80g、蝶脫60g、薄荷40g。
[0038]稱取以上各原料,洗凈烘干,混合粉碎過80目篩,滅菌后得散劑。
[0039]實施例4:
[0040]馬齒覓240g、地膚子80g、野牡丹120g、大飛揚草80g、金銀花120g、蒼耳子80g、苦參120g、蝶脫40g、薄荷60g。
[0041]按配比量稱取以上各原料,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7倍量水,煎煮1.5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合并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 (70°C時測)的浸膏,加入常規用量的蜂蠟,混勻成膏,得膏劑。
[0042]實施例5:
[0043]馬齒覓200g、地膚子100g、野牡丹100g、大飛揚草100g、金銀花100g、蒼耳子100g、苦參100g、蝶脫50g、薄荷50g。
[0044]按配比量稱取以上各原料,干制后切碎,將切碎的原料倒進缸中,用40度左右清酒浸泡,泡過藥面即可,密封,浸泡60日,過濾去藥渣后,灌裝得酒劑。
[0045]臨床結果`
[0046]為了驗證其功效,2008-2014年,對實施例5得到的產品在當地醫院對195例患者進行了臨床驗證,結果如下:
[0047]1、一般資料
[0048]195例患者均系門診病人。其中男99例,女96例;最小5天,年齡最大2歲;包括濕疹、奶癬、紅屁屁、痱子、風疹等癥狀表現患者。
[0049]2、治療方法
[0050]使用本發明實施例5的產品,每日I次,擦拭癥狀部位,連用7天,如果不到7天痊愈則停止使用。
[0051]3、療效標準
[0052]痊愈:皮炎完全消失,無疤痕、色素沉積。
[0053]有效:皮炎基本消失,有部分疤痕、色素沉積。
[0054]無效:和使用前相比,基本沒變化。
[0055]4、治療結果
[0056]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分別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刺蒺藜12-28份、地膚子12-28份、飛揚草12-28份、苦參6_14份、土茯苓6_14份、白癬皮6-14份、王不留行6-14份、丹皮6-14份、虎刺6_14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份為: 刺蒺藜16-24份、地膚子16-24份、飛揚草16-24份、苦參8_12份、土茯苓8_12份、白癬皮8-12份、王不留行8-12份、丹皮8-12份、虎刺8_12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份為: 刺蒺藜20份、地膚子20份、飛揚草20份、苦參10份、土茯苓10份、白癬皮10份、王不留行10份、丹皮10份、虎刺10份。
4.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嬰幼兒皮炎的藥物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A61P17/00GK103860976SQ201410109960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4日
【發明者】李周全 申請人:李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