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黃芪30份、枳殼10份、白術20份、當歸10份、赤芍30份、桂枝30份、黃蓮10份、砂仁10份、干姜10份、延胡索10份、葛根24份、防已12份、甘草6份。本發明所提供的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組合物,是將各種適宜的藥材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是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氣滯血瘀證,是指由于氣滯不行以致血運障礙,而出現既有氣滯又有血瘀的征候。多見于善感易怒,性情多變之人,常因情志異常而誘發。氣滯血瘀證型胸痹是因情志抑郁則氣滯不舒,氣滯日久則血流不暢,心脈痹阻,而發心痛,氣滯致心氣不暢故見心悸氣短,心煩不安,胸部郁悶心氣不足之癥,氣滯血瘀,故時發刺痛,舌質暗紫有瘀斑,瘀點,脈沉弦等。氣滯血瘀證型胸痹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于本病表現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藥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
[0003]本發明所涉及的藥材的研究現狀如下:
黃苗【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性味】甘、辛,溫。【歸經】歸肝、心、脾經。【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0004]白術【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性味】苦、甘,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0005]當歸【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性味】甘、辛,溫。【歸經】歸肝、心、脾經。【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0006]白芍【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性味】苦、酸,微寒。【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0007]砂仁【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綠殼砂Amomum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Amomum 1ngiligulareT.L.Wu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辛,溫。【歸經】歸脾、胃、腎經。【功能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0008]桂枝【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性味】辛、甘,溫。【歸經】歸心、肺、膀胱經。【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0009]干姜【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莖。【性味】味辛,性熱。【歸經】歸脾、胃、心、肺經。【功能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用于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
[0010]黃蓮【來源】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莖。【性味】性寒,味苦。【歸經】歸心、胃、肝、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水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牙痛、癰腫疔瘡。
[0011]延胡索【來源】本品為S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ff.T.Wang的干燥塊莖。【性味】辛、苦,溫。【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活血,利氣,止痛。用于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
[0012]葛根【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藤本落葉植物葛的塊根。【性味】味甘,平。【歸經】入脾、胃經。【功能主治】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用于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0013]防已【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性味】苦,寒。【歸經】歸膀胱、肺經。【功能主治】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風濕痹痛,高血壓。
[0014]甘草【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 lata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性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發明內容】
[0015]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組合物,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安全有效治愈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目的。
[001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
黃芪30份、枳殼10份、白術20份、當歸10份、赤芍30份、桂枝30份、黃蓮10份、砂仁10份、干姜10份、延胡索10份、葛根24份、防已12份、甘草6份。
[0017]中醫認為:胸部刺痛,位置固定,是瘀血內停,絡脈不通的征象。血屬陰,夜亦屬陰,兩陰相加,瘀血更重,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舌質紫暗,脈象沉澀,均為瘀血內停之象。故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癥狀表現為: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本發明所提供的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組合物,是將各種適宜的藥材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
[0018]穩心顆粒
下面結合臨床實驗數據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資料
發明人2009年5月-2013年3月間共收集了 60例氣滯血瘀證型胸痹門診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49-70歲,病情2個月-20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20例。兩組年齡等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0019]2、試驗方法
2.1對照組血府逐瘀湯,按照說明書服用。療程20天。
[0020]2.2治療組口服本發明按照具體實施例1制得的膠囊,早、中、晚各一次。療程20天。
[0021]3、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病情得到控制,實驗檢查改善或正常。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0022]3.2治療統計結果見表1。
[0023]表1兩組療效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氣滯血瘀證型胸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 黃芪30份、枳殼10份、白術20份、當歸10份、赤芍30份、桂枝30份、黃蓮10份、砂仁10份、干姜1 0份、延胡索10份、葛根24份、防已12份、甘草6份。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933531SQ201410187890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6日
【發明者】余賢祥 申請人:余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