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康復訓練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腿部康復訓練床,包括:床體;支撐于床體上的床板,床板包括依次設置于床體上的第一床板、大腿部床板和小腿部床板,大腿部床板的一端轉動連接于小腿部床板,另一端轉動連接于床體或第一床板;第一驅動裝置,安裝于大腿部床板和床體之間,以驅動大腿部床板轉動;支架,安裝于床體上;控制裝置,安裝于支架上,并可控制第一驅動裝置驅動大腿部床板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往復運動。觸摸屏控制器通過相鉸接的多個支撐桿安裝于支架上,可以方便地控制觸摸屏控制器的移動位置,便于患者、陪護人員或醫護人員的使用,另外,觸摸屏控制器設置于靠近腿部床板的一側,可以不影響到患者的起臥,而且當不需要操作控制時,可以通過鉸接的支撐桿將觸摸屏控制器移動到其他位置。
【專利說明】腿部康復訓練床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屬于醫療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腿部康復訓練床。
【背景技術】
[0002]醫療床是病房護理的重要醫療設備之一。傳統的醫療床的結構包括:床體,床體上依次支承有背部床板、腰部床板、腿部床板,所述的腰部床板固定安裝在床架上,背部床板與腿部床板分別鉸接在腰部床板的兩端,在背部床板與床架之間設置有背板驅動裝置,在背板驅動裝置的驅動下背部床板能繞著其與腰部床板的連接端向上傾斜,腿部床板與床架之間設置有腿部床板驅動裝置,在腿部床板驅動裝置的驅動下腿部床板能繞著其與腰部床板的連接端整體向上或向下傾斜。傳統的醫療床通過分別使背部床板和腿部床板傾斜為患者提供了多個不同的體位,從而幫助患者克服長期單一臥床姿勢的不適。但因偏癱、腦血栓、外傷等造成的腿部運動障礙的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腿部康復訓練的輔助治療。而目前傳統的醫療床無法滿足患者腿部康復訓練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腿部康復訓練床,解決傳統醫療床無法患者腿部訓練的要求。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腿部康復訓練床,包括:
[0006]床體;
[0007]支撐于所述床體上的床板,所述床板包括依次設置于所述床體上的第一床板、大腿部部床板和小腿部床板,所述大腿部床板的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小腿部床板,另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床體或第一床板;
[0008]第一驅動裝置,安裝于所述大腿部床板和床體之間,以驅動所述大腿部床板轉動;
[0009]支架,安裝于所述床體上;
[0010]控制裝置,安裝于所述支架上,并可控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腿部床板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往復運動,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安裝部、支撐臂和觸摸屏控制器,所述安裝部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撐臂的一端轉動設于所述安裝部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觸摸屏控制器,所述支撐臂包括相鉸接的多個支撐桿,該多個支撐桿可轉動于水平面內。
[0011]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觸摸屏控制器沿豎直方向轉動于所述支撐臂上。
[0012]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支撐臂包括相鉸接的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和第三支撐桿。
[0013]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支架包括四根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桿以及四根水平設置的第二支桿,所述四根第一支桿分別安裝于所述床體的四個角,所述第二支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桿的頂端,并與所述第一支桿圍成一矩形框體。
[0014]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控制裝置安裝于靠近小腿部床板一側的第一支桿上。
[0015]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支撐臂為空心桿。
[0016]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大腿部床板包括并列設置的大腿部第一床板和大腿部第二床板,所述小腿部床板包括并列設置的小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所述大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一床板轉動連接,所述大腿部第二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設有兩個,分別安裝于所述大腿部第一床板與床體之間以及大腿部第二床板與床體之間。
[0017]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小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的下方分別設有滾輪,所述床體上對應所述滾輪的下方設有滑軌。
[0018]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所述第一床板包括背部床板和臀部床板,所述背部床板轉動連接于所述臀部床板或床體。
[0019]優選的,在上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中,還包括連接于所述背部床板和床體之間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手柄、第二絲桿、第三推桿和第三推桿套筒,所述第三推桿滑動設于第三推桿套筒內,所述第三推桿套設于所述第二絲桿的外側,所述第二絲桿與第二推桿之間配合設有螺紋表面,所述第三推桿的末端轉動連接于所述背部床板。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0021](I)腿部床板分體式設置,并通過電機驅動左右兩側腿部的床板交替運動,因此可以實現腿部的康復鍛煉,通過安裝在支架上的手臂訓練組件,同時還可以實現對手臂的康復鍛煉。
[0022](2)觸摸屏控制器通過相鉸接的多個支撐桿安裝于支架上,可以方便地控制觸摸屏控制器的移動位置,便于患者、陪護人員或醫護人員的使用,患者坐起后手就能觸摸到觸摸屏控制器,從而進行訓練模式的選擇,十分便捷和人性化。另外,觸摸屏控制器設置于靠近腿部床板的一側,可以不影響到患者的起臥,而且當不需要操作控制時,可以通過鉸接的支撐桿將觸摸屏控制器移動到其他位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4]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的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底部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的側視圖;
[0029]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的俯視圖;
[0030]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電動缸的剖視圖;
[0031]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手臂訓練組件的立體放大圖;
[0032]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控制裝置的立體爆炸圖;
[0033]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4]圖1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腳部固定裝置的立體放大圖;
[0035]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康復訓練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6]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踝關節訓練裝置的立體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8]參圖1和圖2所示,康復訓練床包括床體11、床板12、護欄13、支架14、手臂訓練組件15、控制裝置16和支腳組件17。
[0039]床體11為一矩形框架,定義其長邊位于第一方向,短邊位于第二方向。
[0040]床板12支撐于床體11上,包括沿第一方向上依次設置的背部床板121、臀部床板122、大腿部床板123和小腿部床板124。大腿部床板123和小腿部床板124均為分體式設置,其中,大腿部床板123包括并列設置的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小腿部床板124包括并列設置的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和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大腿部第一床板1241的兩端分別與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以及臀部床板122相鉸接,大腿部第二床板1242的兩端分別與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以及臀部床板122相鉸接,臀部床板122的另一端與背部床板121相鉸接。
[0041]易于想到的是,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靠近臀部床板122的一側也可以直接與床體11鉸接。背部床板121靠近臀部床板122的一側也可以直接與床體11鉸接。
[0042]參圖3所示,床體11對應于臀部床板122下方的兩側分別設有安裝部111,安裝部111上沿第二方向上開設有條形的安裝孔112。臀部床板122的下方對應該安裝孔112設有通孔(圖未示),螺釘可以穿過安裝孔112與臀部床板122上的通孔固定,從而實現臀部床板122與床體11之間的固定,另外,通過條形的安裝孔112,可以對臀部床板122的左右位置進行調整。
[0043]在其他實施例中,安裝孔112還可以為沿第二方向陣列設置的多個圓孔,根據臀部床板122的位置需要,以選擇不同的圓孔。
[0044]參圖4所示,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的下方分別獨立設置有第一驅動裝置18,每個第一驅動裝置18分別用于驅動對應的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或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在一定的弧度之間做往復運動。
[0045]參圖5和圖6所不,第一驅動裝置18包括第一手柄181、第一絲桿(圖未不)、第一推桿182、第一推桿套筒183和電動缸184。
[0046]第一推桿182滑動設于第一推桿套筒183內,第一推桿182套設于第一絲桿的外偵牝且第一絲桿與第一推桿182之間配合設有螺紋表面,當第一絲桿轉動時,可以驅動第一推桿182沿第一方向前進或后退,第一推桿182的末端與電動缸184連接,并可推動或拉動整個電動缸184前進或后退,電動缸184前后移動,進而可驅動大腿部床板123進行翻轉。第一手柄181安裝于第一絲桿的末端,用以驅動第一絲桿轉動。
[0047]參圖7所示,電動缸184包括缸體1841、電機1842、第一皮帶輪1843、第二皮帶輪1844、第二推桿1845以及連接在第二皮帶輪1844和第二推桿1845之間的絲桿螺母副1846。
[0048]電機1842安裝于缸體1841的外側,第一皮帶輪1843連接于電機1842,并可在電機1842的驅動下進行轉動,第一皮帶輪1843和第二皮帶輪1844位于缸體1841內,且第一皮帶輪1843位于第二皮帶輪1844的正下方,第一皮帶輪1843通過皮帶驅動第二皮帶輪1844同步轉動。絲桿螺母副1846包括絲桿1847和螺母1848,其中,絲桿1847的一端與第二皮帶輪1844固定,螺母1848與第二推桿1845固定,絲桿1847與螺母1848之間還可以設置有滾珠。工作過程中,電機1842直接驅動第一皮帶輪1843進行轉動,對皮帶輪1843進而通過皮帶驅動第二皮帶輪1844進行同步轉動,第二皮帶輪1844帶動絲桿1847進行轉動,絲桿1847轉動進而驅動第二推桿1845進行移動。當電機1842反向轉動時,可以驅動推桿1845向相反方向移動。
[0049]電動缸184采用皮帶同步傳動的方式,工作效率高;采用滾珠絲桿螺母副,摩擦系數小,耐用,運行次數長。因此,電動缸184的使用壽命較長。
[0050]易于想到的是,第一皮帶輪1843也可以位于第二皮帶輪1844的上方,只要與第二皮帶輪1844位于同一垂直面內即可。
[0051]大腿部床板123的底端向下延伸有連接桿1233,連接桿1233的底端與第二推桿1845的末端轉動連接。第二推桿1845在沿水平方向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杠桿原理,驅動大腿部床板123沿鉸接部位進行轉動。
[0052]上述第一驅動裝置18的原理如下:通過對電機1842正向、反向以及不同速率的控制,可以實現大腿部床板123沿不同時針方向以及不同轉速的轉動。如果電機周期性地變換正向和反向的轉動,則大腿部床板123可以實現同樣周期的往復運動:水平-傾斜-水平。通過控制雙腿下方不同電機的時間差,則可實現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的交互運動,模擬人體的走路或跑步,從而在躺或坐的狀態下實現對腿部的康復鍛煉。由于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分別由獨立的驅動裝置18進行控制,因此可以實現多種不同的鍛煉方式,比如:只鍛煉左腿,右腿保持不動;兩條腿同步進行鍛煉等。在發生故障、突然停電或無電源情況下,可以通過第一手柄181將大腿部床板123的位置調至水平或其他角度。
[0053]在其他實施例中,大腿部床板123也可以為一塊整板,如此可僅僅通過一個驅動裝置對其進行驅動,相應的,小腿部床板124也設置為一塊整板,這樣可以實現兩條腿進行同步的往復運動。
[0054]結合圖3所示,床體11的下方還安裝有第二驅動裝置19,第二驅動裝置19連接于背部床板121并控制背部床板121的角度調節。第二驅動裝置19包括第二手柄191、第二絲桿(圖未示)、第三推桿192、第三推桿套筒193。
[0055]第三推桿192滑動設于第三推桿套筒193內,第三推桿192套設于第二絲桿的外偵牝且第二絲桿與第三推桿192之間配合設有螺紋表面,當第二絲桿轉動時,可以驅動第三推桿192沿第一方向前進或后退,第二手柄191安裝于第二絲桿的末端,用以驅動第二絲桿進行轉動。
[0056]背部床板121的底端向下延伸有連接桿1211,連接桿1211的底端與第三推桿192的末端轉動連接。第三推桿192在沿水平方向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杠桿原理,驅動背部床板121沿鉸接部位進行轉動。因此可以通過第二手柄191,將背部床板121調節至需要的位置。
[0057]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和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末端的下方分別安裝有滾輪1243,床體11上對應滾輪的位置分別設有滑軌113,滾輪1243被支撐于對應的滑軌113上。當驅動裝置驅動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或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運動時,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或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的末端可以在滾輪1243的作用下滑動于滑軌113上,同時被滑軌113所支撐,如此,可以很好地降低摩擦,同時減少了摩擦的聲音,提高了醫療床的使用壽命。
[0058]為了控制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和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翻動的角度范圍,每個滑軌113上沿第一方向上分別設有兩個傳感器:第一位置傳感器1131和第二位置傳感器1132,通過兩個傳感器對滾輪1243位置信息的獲取,進而控制驅動裝置的作動幅度,從而控制滾輪1243滑動在兩個位置傳感器之間。
[0059]進一步地,每個位置傳感器分別安裝于相應的條形的安裝槽1133內,安裝槽113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置傳感器在安裝槽1133內的位置可沿第一方向進行調整。由于每個位置傳感器均可以沿第一方向進行調整,因此,可以根據康復需要,改變第一位置傳感器1131和第二位置傳感器1132的位置,進而對大腿部床板的翻動角度以及范圍進行調整。例如,可以實現0°?30°之間的往復運動,也可以實現10°?30°之間的往復運動。
[0060]易于想到的是,安裝槽1133亦可以為陣列設置的多個安裝孔,根據位置需要,位置傳感器可以選擇安裝在合適的安裝孔內。
[0061]需要說明的是,位置傳感器于高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進行調整,以便調整傳感器的靈敏度。
[0062]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與床體11之間、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與床體11之間分別設有一限位連桿21,限位連桿21的兩端分別與大腿部床板123和床體11轉動連接,限位連桿21包括相鉸接的第一限位桿和第二限位桿。通過限位連桿21的作用,可以控制大腿部第一床板1231以及大腿部第二床板1232的最大傾斜角度,避免因為故障而使得大腿部床板123的傾斜角度過大,而對病人造成傷害。
[0063]結合圖2所示,支架14包括四根垂直的第一支桿141以及四根水平設置的第二支桿142。四根第一支桿141分別安裝于床體11的四個角,第二支桿142安裝于第一支桿141的頂端,并與第一支桿141圍成一矩形框體。
[0064]參圖8所示,手臂訓練組件15安裝于平行的兩根第二支桿142之間。手臂訓練組件15包括第一電機151、位于第二方向的滑桿152、滑動于滑桿152上的第二電機153、連接于第二電機153的鋼絲輪154、繞設于鋼絲輪154上的鋼絲155以及設于鋼絲155末端的把手 156。
[0065]第一電機151通過鋼絲連接于第二電機153,用以驅動第二電機153沿著滑桿152在第二方向上移動,第二電機153可以驅動鋼絲輪154進行轉動,鋼絲輪154轉動可以對繞設其上的鋼絲進行收卷和釋放。工作時,使用者手握住把手156,通過第一電機151的驅動,可以實現手臂左右擺動的康復鍛煉,通過第二電機153的驅動,可以實現手臂上下移動的康復鍛煉。
[0066]控制裝置16安裝于第一支桿141上,控制裝置16連接于電動缸184用以控制電動缸184的伸縮幅度以及伸縮周期。控制裝置16還連接于第一位置傳感器1131和第二位置傳感器1132,用以接收位置傳感器的位置信息。控制裝置16還連接于第一電機151和第二電機153,用以控制第一電機151和第二電機153的工作幅度以及周期。
[0067]參圖9所示,控制裝置16包括安裝部161、第一支撐桿162、第二支撐桿163、第三支撐桿164以及觸摸屏控制器165。安裝部161固定于第一支桿141上,第一支撐桿162、第二支撐桿163和第三支撐桿164相鉸接,且第一支撐桿162、第二支撐桿163和第三支撐桿164均于水平面內轉動,觸摸屏控制器165可轉動安裝于第三支撐桿164的末端,且觸摸屏控制器165沿垂直平面內轉動。
[0068]第一支撐桿162、第二支撐桿163和第三支撐桿164優選為空心桿,當觸摸屏控制器165與第一驅動裝置18或手臂訓練組件15之間采用有線方式連接時,線路可以從第一支撐桿162、第二支撐桿163以及第三支撐桿164的中部引出。
[0069]易于想到的是,支撐臂也可以設置成相鉸接的兩個或三個以上。
[0070]觸摸屏控制器165可以設定多個不同的鍛煉模式。比如手臂鍛煉模式和腿部鍛煉模式,其中手臂鍛煉模式中可以分成上下鍛煉和左右擺動鍛煉,同時可以設定運動幅度和頻率;腿部鍛煉模式可以分成左腿鍛煉、右腿鍛煉、左右腿同時鍛煉,還可以設定鍛煉速度,比如分成慢、中、塊等,還可以對鍛煉的時間和次數進行設定。
[0071]控制裝置16優選安裝于靠近小腿部床板124的一側的第一支桿141上,如此,當病人上半身進行起臥床過程中不會受到控制裝置16的影響。
[0072]易于想到的是,控制裝置亦可采用按鍵式的控制器替代觸摸屏控制器,觸摸屏控制器165與電動缸184之間可以采用有線連接,也可以為無線連接。
[0073]支腳組件17包括固定于床體11下方的矩形支撐架171,支撐架171的四個角的下方分別安裝有一個滾輪172。
[0074]參圖10和圖1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為了防止腿部鍛煉過程中,腿部或腳部發生翻動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甚至加重患者的傷情,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和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上還分別設置有一腳部固定裝置20。
[0075]腳部固定裝置20包括第一定位板211以及與第一定位板211呈L型連接的第二定位板212,其中第一定位板211垂直于小腿部床板124,使用時用以抵持于患者的腳底部;第二定位板212平行于小腿部床板124設置,用以支撐患者的腳踝部,第一定位板211和第二定位板212的表面設置為弧形面,可以對患者的腳底、腳踝進行包覆。第一定位板211的側邊還可以設置有繩帶,以便將使用者的腳部捆綁在第一定位板211上,第二定位板212的側邊也可以設置有繩帶,以便將使用者的腳踝部捆綁在第二定位板212上。第一定位板211的兩側還可以分別設有擋板,通過擋板以限制患者的腳部左右擺動,第二定位板212上通過設置繩帶,以限制患者的腳部抬起。
[0076]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和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上還分別開設有滑槽1244,滑槽1244沿第一方向延伸,滑槽1244的下方安裝有滑軌1245,腳部固定裝置20滑動設于滑軌1245上,滑軌1245可導引腳部固定裝置20沿第一方向移動。腳部固定裝置20和床體11之間還設有伺服電機1246,伺服電機1246在控制裝置16的控制下可以驅動腳部固定裝置20沿第一方向移動。通過調整腳部固定裝置20的位置以適應不同身高的患者。
[0077]患者在康復后期,腿部需要主動性康復鍛煉,因此第一定位板211與腳底板的接觸面上還可以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圖未示),該壓力傳感器與對應電動缸184相連接。壓力傳感器可以將患者腳部的壓力信息實時反饋給電動缸184,并控制電動缸184的相應運動。具體地,當患者腿部欲帶動大腿部床板123傾斜時,腳部的上方對第一定位板211的壓力增大,電動缸184接收壓力傳感器的壓力信息,并驅動大腿部床板123傾斜,當腳部對第一定位板211的壓力減小時,電動缸184帶動大腿部床板123回到水平位置,如此,可通過腳部對第一定位板211壓力的周期性變化,實現腿部帶動大腿部床板123的周期性運動。并根據壓力傳感器的壓力大小調整其運動周期,壓力越大,運動周期越小;相應地,壓力越小,運動周期越大。運動過程中,大腿部床板123和小腿部床板124對患者腿部起到助力的作用,腿部只需要很小的力氣,便可實現抬起和放平的往復運動。
[0078]參圖12和圖1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小腿部第一床板1241和小腿部第二床板1242的末端還分別安裝有一踝關節訓練裝置30。
[0079]踝關節訓練裝置30包括一固定裝置31,該固定裝置31呈L型用以對患者的腳部進行固定。固定裝置31包括托板311以及與托板311垂直的擋板312,托板311用以對患者的腳踝部進行支撐,擋板312抵持于患者的腳底。托板311的表面設置為弧形面,可以對腳踝部進行包覆。托板311和擋板312的側邊還可以設置有繩帶,通過繩帶類似于鞋帶可以將患者的腳固定在托板311和擋板312上,避免鍛煉過程中腳部與固定裝置31脫離。
[0080]踝關節訓練裝置30還包括一安裝架32,安裝架32包括主體部321以及自主體部321的兩端向同一側折彎形成的第一延伸部322和第二延伸部323,第一延伸部322和第二延伸部323平行設置。固定裝置31安裝于主體部321上,第一延伸部322轉動于床體11上,第二延伸部323和床體11之間轉動設有伺服電機1247,伺服電機1247位于小腿部床板124的下方。伺服電機1247位于小腿部床板124的下方,伺服電機1247在控制裝置16的控制下可以驅動固定裝置31在豎直平面內進行轉動。固定裝置31可以帶動踝關節進行前傾和后傾的往復運動,從而實現對踝關節的康復鍛煉。
[008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82](I)腿部床板分體式設置,并通過電機驅動左右兩側腿部的床板交替運動,因此可以實現腿部的康復鍛煉,通過安裝在支架上的手臂訓練組件,同時還可以實現對手臂的康復鍛煉。
[0083](2)、小腿部床板通過滾輪滑動于滑軌上,摩擦力小,噪聲小,而且通過滑軌上的第一位置傳感器和第二位置傳感器可以控制大腿部床板的轉動范圍。
[0084](3)、大腿部床板和床體之間通過限位連桿可以控制大腿部床板的最大轉動角度,避免大腿部床板過度翻轉而對患者造成傷害。
[0085](4)、通過安裝部上的條形安裝孔,可以控制床板在左右方向上進行調整,以便小腿床板上的滾珠可以準確地滑動于滑軌上,同時可以控制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準確的與床板連接。
[0086](5)、觸摸屏控制器通過相鉸接的多個支撐桿安裝于支架上,可以方便地控制觸摸屏控制器的移動位置,便于患者、陪護人員或醫護人員的使用,患者坐起后手就能觸摸到觸摸屏控制器,從而進行訓練模式的選擇,十分便捷和人性化。另外,觸摸屏控制器設置于靠近腿部床板的一側,可以不影響到患者的起臥,而且當不需要操作控制時,可以通過鉸接的支撐桿將觸摸屏控制器移動到其他位置。
[0087]¢)、通過腳部固定裝置將患者的腳部進行固定,避免患者在腿部康復訓練過程中腳部左右擺動,而不利于患者的腿部康復;另外,腳部固定裝置通過移動可以適應不同身高的患者。
[0088](7)、腳部固定裝置上設置有壓力傳感器,使患者能夠根據自身康復需要進行主動式屈伸訓練。
[0089](8)、本實用新型通過床板上的踝關節訓練裝置,可以實現踝關節的康復訓練。
[0090](9)、本實用新型的電動缸采用同步輪驅動方式,并采用滾珠絲桿螺母副,發熱量低,工作效率高,使用壽命長。
[009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92]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體; 支撐于所述床體上的床板,所述床板包括依次設置于所述床體上的第一床板、大腿部床板和小腿部床板,所述大腿部床板的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小腿部床板,另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床體或第一床板; 第一驅動裝置,安裝于所述大腿部床板和床體之間,以驅動所述大腿部床板轉動; 支架,安裝于所述床體上; 控制裝置,安裝于所述支架上,并可控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所述大腿部床板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往復運動,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安裝部、支撐臂和觸摸屏控制器,所述安裝部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撐臂的一端轉動設于所述安裝部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觸摸屏控制器,所述支撐臂包括相鉸接的多個支撐桿,該多個支撐桿可轉動于水平面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摸屏控制器沿豎直方向轉動于所述支撐臂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包括相鉸接的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和第三支撐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四根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桿以及四根水平設置的第二支桿,所述四根第一支桿分別安裝于所述床體的四個角,所述第二支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桿的頂端,并與所述第一支桿圍成一矩形框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安裝于靠近小腿部床板一側的第一支桿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為空心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部床板包括并列設置的大腿部第一床板和大腿部第二床板,所述小腿部床板包括并列設置的小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所述大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一床板轉動連接,所述大腿部第二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設有兩個,分別安裝于所述大腿部第一床板與床體之間以及大腿部第二床板與床體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部第一床板和小腿部第二床板的下方分別設有滾輪,所述床體上對應所述滾輪的下方設有滑軌。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板包括背部床板和臀部床板,所述背部床板轉動連接于所述臀部床板或床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腿部康復訓練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接于所述背部床板和床體之間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手柄、第二絲桿、第三推桿和第三推桿套筒,所述第三推桿滑動設于第三推桿套筒內,所述第三推桿套設于所述第二絲桿的外側,所述第二絲桿與第二推桿之間配合設有螺紋表面,所述第三推桿的末端轉動連接于所述背部床板。
【文檔編號】A61H1/00GK203954095SQ201420243575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3日
【發明者】張立勛, 董一龍, 徐金隨, 韓亮, 張永發, 趙向東 申請人:江蘇永發醫用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