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技術,在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時,以防止體液從吸收性物品的泄漏為目的,借助在吸收體上從上面側賦予的壓花部(吸收體壓花)使滲透到吸收體上的經血等體液沿著壓花部擴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3249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那樣,若通過在吸收體上實施壓花加工而形成壓花部,則由于在穿用時,在吸收體上施加體壓等的力時,在該壓花部可以使構成吸收體的纖維難以運動,可以提供在整體上難以卷曲的吸收體。
另一方面,這樣形成的壓花部,由于纖維被擠壓而變得堅硬,乃至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時,吸收體難以按照穿用者的體型而變形,其結果是,存在著對于穿用者來說吸收性物品的適身性受損的擔憂。
從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所述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在穿用時不容易卷曲,另一方面,在穿用時,具有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的柔軟性。
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從具有第一面和與所述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并且含有堆積纖維體的吸收體半制品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所述方法包括:
壓花工序,在所述壓花工序,使突起推壓并擠壓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上形成壓花部;以及
切割工序,在所述切割工序,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上引入切口。
進而,優選地,所述吸收體半制品在所述第一面側具有覆蓋片,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以貫通所述覆蓋片的方式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上引入所述切口。借此,在制造時,更容易輸送作為吸收體的連續體的吸收體半制品,并且,與堆積纖維體比較,吸收體在賦予張力時不容易破裂,并且具有拉伸強度更高的覆蓋片,可以確保吸收體的拉伸強度。另外,通過以貫通覆蓋片的方式引入切口,覆蓋片變得容易伸長,以至于可以使吸收體容易變形。其結果是,在吸收性物品穿用時可以使吸收形物品更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
進而,優選地,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以所述切口至少進入所述覆蓋片的周緣的方式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上引入所述切口。通過將切口引入到覆蓋片的周緣,覆蓋片的周緣附近的部分變得容易變形。其結果是,在吸收性物品穿用時,可以使吸收性物品更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
與此相反,由于另外的理由,當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以所述切口進入所述覆蓋片的周緣以外的部位的方式將所述切口引入到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時,是優選的。由此,由于在覆蓋片的周緣不引入切口,所以,覆蓋片的周緣附近的部分被一體化,可以抑制在吸收體的制造中覆蓋片部分地卷縮彎曲,防止損害吸收性物品的外觀。
進而,優選地,在所述切割工序中,以不達到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二面的方式將所述切口引入到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所述第一面上。借此,由于在切口部分,包含在吸收體中的堆積纖維體在吸收體的厚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是相連的,所以,可以使吸收的體液移動,可以抑制吸收體的吸收性能的降低。
進而,優選地,在所述壓花工序中,通過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輸送方向上不連續地擠壓所述吸收體半制品,形成所述壓花部。壓花部雖然由于纖維被擠壓而變得堅硬難以變形,但是,通過在輸送方向上不連續地形成壓花部,在吸收體上在對應于輸送方向的方向(例如,在吸收體以所謂的“縱向流”被輸送的情況下,為吸收體的長度方向)上,存在著不形成壓花部的非壓花部。由于與壓花部相比較,該非壓花部容易變形,所以,在該部分可以容易地使吸收體變形。其結果是,在吸收性物品穿用時,可以使吸收性物品適用于穿用者的體型。
進而,優選地,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在所述吸收體半制品上引入多個所述切口,所述切口的每一個在與所述吸收體半制品的輸送方向交叉的規定的方向上延伸。借此,可以使切口延伸的方向的軸線周圍的吸收體的彎曲剛性降低。其結果是,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可以使吸收性物品適用于穿用者的體型。
進而,優選地,在所述壓花工序中,形成多個所述壓花部,在所述切割工序中,在所述壓花部彼此之間的至少一個部位引入所述切口。如上所述,雖然壓花部由于纖維被擠壓而變得堅硬,但是,纖維沒有被擠壓的壓花部彼此之間的部分,如上所述,與壓花部相比容易變形,在壓花部彼此之間的部分,吸收體變得更容易變形。通過在這種更容易變形的部分引入切口,該部分變得容易伸長,進而,可以使整個吸收體容易變形。其結果是,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可以使吸收性物品適用于穿用者的體型。
優選地,所述切割工序在所述壓花工序之后進行。通過利用壓花工序擠壓構成吸收體的纖維而使纖維不容易移動,在吸收體半制品不容易卷曲的基礎上,通過進行切割工序,還可以抑制引入切口時的吸收體半制品的運動,因此,可以將切口引入到所希望的部位。
發明的效果。
根據制造與本發明相關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體的方法,通過在吸收體的第一面引入切口,可以提供一種吸收體容易伸長、即容易變形,以至于在穿用時具有適用于穿用者的體型的柔軟性的吸收體。
附圖說明
圖1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的概略圖。
圖2是利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制造的吸收體的平面圖。
圖3是圖2的吸收體的底面圖。
圖4是沿著圖2的IV-IV線的剖視圖。
圖5是沿著圖2的V-V線的剖視圖。
圖6是壓花輥的正視圖。
圖7是切割輥的正視圖。
圖8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的概略圖。
圖9是利用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制造的吸收體的不包含壓花部的部分剖視圖。
圖10是利用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制造的吸收體的壓花部附近的剖視圖。
圖11是說明拉伸強度的測定方法用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上述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另外,由于這些附圖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并且簡化了附圖的描述,所以,對于存在與實際的結構部件的大小、比例尺、形狀描繪得不同的情況,不必在意。
(第一種實施方式)
下面,對于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中,采用圖1所示的吸收體制造系統10,作為其結果,獲得圖2~圖5所示的吸收體1。
參照圖2及圖3,作為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結果的吸收體1,具有大致長圓形,所述大致長圓形具有長的方向LD及與長度方向LD正交的短的方向SD,包括在平面視圖可以看到的第一面FF和與第一面FF相反側的第二面FS。吸收體1包含位于第二面FS側的堆積纖維體3和位于第一面FF側的覆蓋片5。另外,如圖2所示,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吸收體1的短的方向SD上,覆蓋片5的尺寸比堆積纖維體3的尺寸小。另外,利用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方法制造的吸收體1用于衛生巾的制造。
由此,對于圖1所示的吸收體制造系統10詳細進行說明。在圖1所示的吸收體制造系統10中,采用所謂的“縱向流”制法,即,吸收體1的長度方向LD與通過一個個地切斷而形成吸收體1的吸收體半制品1w的輸送方向MD相一致。
吸收體制造系統10配備有吸收體半制品形成裝置16,所述吸收體半制品形成裝置16具有:抽吸圓筒11,所述抽吸圓筒11使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堆積到周面11s上,形成堆積纖維體3;導管13,所述導管13將纖維引導到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上;以及覆蓋片抽出部15,所述覆蓋片抽出部15將與堆積纖維體3層疊的覆蓋片5抽出,該吸收體半制品形成裝置16進行使堆積纖維體3層疊到覆蓋片5上而形成吸收體半制品1w的吸收體半制品形成工序。吸收體制造系統10還配備有:壓花裝置17,所述壓花裝置17對吸收體半制品1w進行形成壓花部7的壓花工序;切割裝置19,所述切割裝置19對吸收體半制品1w進行引入切口9的切割工序;以及切斷裝置21,所述切斷裝置21進行切斷吸收體半制品1w而形成一個個吸收體1的切斷工序。
抽吸圓筒11具有周面11s,從上方向經由導管13向所述周面11s供應已經被開纖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在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形成有槽11g,所述槽11g具有與堆積纖維體3的短的方向SD的尺寸相對應的寬度,并且在周面11s的周向方向上延伸。在槽11g的底面,設置有具有不會吸入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的程度的大小的直徑的多個小孔(圖中未示出),以便使得在被導管13覆蓋的抽吸區域SZ,抽吸圓筒11的外部與抽吸圓筒11的內部相連通。對于抽吸圓筒11的內部,連接鼓風機或真空泵等排出抽吸圓筒11內部的空氣的排氣裝置(圖中未示出),將抽吸圓筒11的內部變成負壓。從而,借助抽吸圓筒11的吸引作用,可以將從導管13上方供應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吸附并堆積于抽吸圓筒11的槽11g內。
導管13是在鉛直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管,被從其內部上方供應被開纖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另外,在導管13,設置有在導管13的內部開口的高吸收性材料供應部13,可以從高吸收性材料供應部13p向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一起供應所希望分量的高吸收性材料SA。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覆蓋片抽出部15可以與在抽吸圓筒11上形成堆積纖維體3并行地抽出覆蓋片5,該覆蓋片5在輸送方向MD上被輸送。
并且,借助圖1所示的結構,吸收體半制品形成裝置16可以從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向覆蓋片5上層疊堆積纖維體3。其結果是,形成吸收體半制品1w,并將吸收體半制品1w向之后的工序輸送。
借助這種結構,吸收體半制品1w的下表面對應于吸收體1的覆蓋片5所處的第一面FF,吸收體半制品1w的上表面對應于吸收體1的與第一面FF相反側的第二面FS。因而,這里,對于吸收體半制品1w,也將覆蓋片5所處的一側的面(在圖1中,為下表面)定義為第一面FF,將第一面FF的相反側的面(在圖1中為上表面)定義為第二面FS。
壓花裝置17在上側配備有砧輥17a,在下側配備有壓花輥17e。壓花輥17e是整體是大致的圓柱形的輥,具有從其周面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突起17ep。突起17ep如圖6所示被設置成交錯狀,如圖2及圖3所示,在吸收體1上,在對應于所述突起17ep的位置設置壓花部7。另外,砧輥17a為具有順滑的周面的整體上大致圓柱形的輥。壓花裝置17將吸收體半制品1w插入到砧輥17a與壓花輥17e之間,通過突起17ep推頂并擠壓吸收體半制品1w的下表面、即覆蓋片5,能夠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形成壓花部7。
突起17ep各自在整體上形成大致圓筒狀形狀,其結果是,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吸收體1上,各個壓花部7具有點狀形狀。但是,壓花輥17e的突起17ep的形狀不受特定的限制,作為各個突起17ep的形狀,例如,可以確定為在吸收體1上形成點狀或者線狀的壓花部。作為上述點狀的壓花部,除了點狀形狀之外,例如,還可以列舉出圓形、橢圓形、矩形、三角形、星形、心形等。進而,突起17ep的配置不受特定的限制,可以如第一種實施方式那樣以交錯狀配置來進行配置,特別是,可以以方形交錯狀、60°交錯狀等的配置來進行配置。
切割裝置19在上側配備有砧輥19a,在下側配備有切割輥19c。切割輥19c是整體大致為圓柱形的輥,在如圖7所示的配置中,具有分別從其周面向半徑方向外側突出并且分別在切割輥19c的大致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刀刃19cb。另外,砧輥19a是具有順滑的周面的整體大致為圓柱形的輥。在切割工序中,將吸收體半制品1w插入到砧輥19a與切割輥19c之間,將刀刃19cb抵壓到吸收體半制品1W的第一面FF上,通過切割吸收體半制品1w(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通過切割覆蓋片5),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引入切口。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調節刀刃19cb從切割輥19c的周面突出的高度和砧輥19a及切割輥19c的軸間距離,以便盡可能地不切入堆積纖維體3,而可靠地貫通覆蓋片5。上述突出高度及軸間距離因吸收體半制品1w的厚度、覆蓋片5的材料等而異,但是,在引入切口時的各個刀刃19cb的刀尖與砧輥19a的周面之間距離被確定為優選為5~200μm,更優選為10~150μm,進一步優選為30~100μm。
另外,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刀刃19cb形成在切割輥19c的大致寬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線狀的形狀,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切割輥19c的周面上將刀刃19cb的形狀確定為能夠對吸收體半制品1w以波狀線、十字狀、或其它任意的形狀引入切口9。另外,為了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引入復雜形狀的切口9,也可以設置多個切割裝置19,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多次引入切口。
切斷裝置21配備有切割輥和砧輥,所述切割輥在外周面上具有如下形狀的刀刃,所述形狀能夠將吸收體半制品1w分別切分而形成如圖2及圖3所示的吸收體1的形狀,所述砧輥具有順滑的周面。
其次,對于利用具有上述結構的吸收體制造系統10,實施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情況進行說明。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包含:開纖工序、堆積纖維體形成工序及覆蓋片抽出工序、吸收體半制品形成工序、壓花工序、切割工序以及切斷工序。
首先,進行開纖工序,雖然圖中沒有專門表示出來,但是所述開纖工序例如利用梳理機等開纖機將由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形成的片等開纖,將開纖了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經由導管13供應到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這時,開纖了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的供應量被調節成使得堆積纖維體3成為所希望的單位面積的重量。另外,這時,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一起,從高吸收性材料供應部13p供應規定量的高吸收性材料SA。
其次,進行堆積纖維體形成工序,所述堆積纖維體形成工序借助抽吸圓筒11的上述吸引作用,將供應到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上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吸附于該周面11s,堆積到形成在周面11s上的槽11g內。這時,堆積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被吸引力相互交織,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相互具有一定的結合力。
作為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可以列舉出紙漿,例如,以針葉樹或者闊葉樹作為原料獲得的木材紙漿、甘蔗渣、槿麻、竹、麻、棉(例如,短棉絨)等非木材紙漿;人造絲纖維等再生纖維素纖維;醋酸纖維等半合成纖維等。作為上述紙漿,優選為工業上能夠廉價地獲得并且安全性高的牛皮紙漿。
另外,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堆積纖維體3中包含有范圍在堆積纖維體3的總質量的優選為約5質量%~約80質量80%、更優選為約10質量%~約60質量%,進一步優選為約20質量%~約40質量%的高吸收性材料SA。作為高吸水性材料,例如,可以列舉出淀粉類、纖維素類、合成聚合物類的高吸水性材料。
進而,與堆積纖維體形成工序并行地進行覆蓋片抽出工序,所述覆蓋片抽出工序從覆蓋片抽出部15向輸送方向MD抽出覆蓋片5。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對于覆蓋片5,使用包括聚烯烴類纖維(例如,聚乙烯及聚丙烯等)或聚酯類纖維(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酯等)合成纖維的無紡織物等透液性片。但是,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覆蓋片5只要能夠使經血等體液透過即可,沒有特定的限制,除上述無紡織物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膜及織物等任意的片材料。
在覆蓋片5包括無紡織物或者織物等纖維結構體的情況下,對于該纖維結構體的單位面積重量沒有特定的限制,但是從液體透過性、柔軟性、強度等觀點出發,優選為約10g/m2~約70g/m2,更優選為約20g/m2~約40g/m2。另外,對于覆蓋片5的厚度沒有特定的限制,但是,從與上述同樣的觀點出發,優選為約0.1mm~約5.0mm,更優選為約0.2mm~約2.0mm。
其次,通過將堆積纖維體3層疊到在輸送方向MD上輸送的覆蓋片5上,進行形成吸收體半制品1w的吸收體半制品形成工序。另外,抽吸圓筒11構成為在使堆積纖維體3層疊到覆蓋片5上的部位不吸引堆積纖維體3,堆積纖維體3借助自身的重量層疊到覆蓋片5上。從而,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吸收體1中使用的全部結構部件齊備,之后,轉移到加工吸收體半制品1w的工序。
其次,將吸收體半制品1w插入到壓花裝置17中,具體地說,插入到砧輥17a與壓花輥17e之間,通過使壓花輥17e的突起17ep推壓并擠壓吸收體半制品1w的第一面FF,進行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形成壓花部7的工序。如圖4所示,壓花部7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及第二面FS上成為凹的形狀,由于纖維3c凝縮,因此與其它未被擠壓的部分相比變得堅硬,并且,纖維3c變得不難以移動。
壓花輥17e及砧輥17a被加熱,以便容易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上形成壓花部7,加熱溫度通常為約80℃~約160℃,優選為為120℃~為160℃。由壓花裝置17給予成為吸收體半制品1w的壓花部7的部分的壓力通常為為10N/mm~約3000N/mm,優選為約50N/mm~500N/mm,加壓時間通常為約0.0001秒~約5秒,優選為約0.005秒~約2秒。
另外,壓花部7相對于吸收體1的面積的面積率優選為約1%~約20%,更優選為約2%~約15%,進一步優選為約3%~約10%。當上述面積率低于約1%時,存在后面描述的壓花部7的作用難以顯示出來的傾向,并且,當上述面積率超過約10%時,存在穿用者感到吸收體堅硬的傾向。另外,“吸收體的面積”及“壓花部的面積”是指以平面視圖觀察吸收體時的面積。
進而,各個壓花部7的面積優選地,具有0.1mm2~20.0mm2的面積,更優選具有1.0mm2~15.0mm2的面積,進一步優選具有2.0mm2~10.0mm2的面積。當上述面積低于0.1mm2時,壓花輥17e的突出部17ep變成銳角,存在吸收體1會破損的情況,并且,當上述面積超過20.0mm2時,存在吸收體1變得過分堅硬的傾向。
其次,將吸收體半制品1w插入到切割裝置19中,具體地說,插入到砧輥19a與切割輥19c之間,將切割輥19c的刀刃19cb抵壓到吸收體半制品1w的第一面FF上進行切割工序,所述切割工序,對吸收體半制品1w引入切口9以便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割覆蓋片5。根據上述切割刀刃19c的刀刃19cb的配置及形狀,如圖2所示,在吸收體1上以交錯狀引入切口9,各個切口9形成在吸收體的大致短的方向SD上延伸的直線狀的形狀。另外,如圖5所示,切口9以恰好貫通覆蓋片5的深度被引入。另外,在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切割工序中,如圖2所示,引入到壓花部7以外的部分,進而,引入壓花部7相互之間,也進入到覆蓋片5的周緣5p。但是,也可以將切口9的一部分引入壓花部7。
最后,利用切斷裝置21進行將吸收體半制品1w切斷而形成圖2及圖3所示的吸收體1的形狀的切斷工序。借此,吸收體1的制造完畢。
下面,對于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1的方法及利用該方法制造的吸收體1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1)在吸收體半制品1w中,通過進行壓花工序并形成壓花部7,在壓花部7處被擠壓的纖維變得難以移動,由此,在穿用時吸收體1不容易卷曲。進而,對于吸收體1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通過從設置有覆蓋片5的第一面FF側以貫通覆蓋片5的方式引入切口9,通常與堆積纖維體3相比不難以變形的覆蓋片5變得易于伸長,進而變得容易變形,吸收體1具有在穿用時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的柔軟性。
(2)在輸送時,只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堆積而成的堆積纖維體3,不能承受輸送的張力,存在著在輸送過程中撕裂的擔憂,但是,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由于堆積纖維體3被層疊到比堆積纖維體3拉伸強度高的覆蓋片5上,與之一起被輸送到后面的工序,因此,吸收體半制品1w的輸送是容易的。
(3)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由于切口9被引入到覆蓋片5的周緣5p,因此,被周緣5p附近的切口9細分出的部分5s各自都可以活動,所以,覆蓋片5的周緣5p附近的部分變得容易變形。進而,如圖2所示,在吸收體1的短的方向SD上,覆蓋片5的尺寸比堆積纖維體3的尺寸小,覆蓋片5不會到達吸收體1的短的方向SD上的端部,所以,在吸收體1的短的方向SD的端部,與其它部分相比容易變形。其結果是,可以使吸收性物品在該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更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的堆積纖維體3及覆蓋片5的上述尺寸關系顛倒,在吸收體1的短的方向SD上覆蓋片5的尺寸比堆積纖維體3的尺寸大時,在切割工序時,堆積纖維體3不支承覆蓋片5的周緣5p附近的部分,所以,難以將切口9引入到覆蓋片5的周緣5p附近的部分中。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堆積纖維體3及覆蓋片5的上述尺寸關系,在切割工序時,由于堆積纖維體3支承覆蓋片5的周緣5p附近的部分,所以,能夠可靠地將切口9引入到覆蓋片5的周緣5p。
(4)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口9以貫通覆蓋片5、但盡可能不進入堆積纖維體3的方式被引入,即,以不到達吸收體1的第二面FS的方式被引入。當在吸收體的厚度方向上完全切斷包含在吸收體1中的堆積纖維體3時,不能使吸收的經血等體液在被切開的部分的彼此之間移動,存在著使吸收體1的吸收性能降低的擔憂,但是,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由于即使切口9的部分,堆積纖維體3也未被切斷而相互連結,所以,能夠抑制吸收體1的吸收性能的降低。
(5)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壓花部7分別具有點狀的形狀,進而,在吸收體1的長的方向LD上不連續地形成。即,在吸收體1上,不形成遍及吸收體1的長的方向LD延伸的壓花部。從而,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如上所述,在吸收體1的長的方向LD上的一些部位存在著不具有變得堅硬的壓花部7的部分,由于在這樣的部位更容易變形,所以,吸收體1整體上變得容易變形,結果,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能夠使吸收性物品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
(6)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口9被形成在壓花部7彼此之間。從而,如上所述,可以使吸收體1的壓花部7以外的容易變形的部位更加容易變形。其結果是,可以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時使吸收性物品更適合于穿用者的體型。
(7)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割工序在壓花工序之后進行。從而,由于在通過利用壓花工序擠壓構成吸收體半制品1w的纖維而使之不容易移動,而使吸收體半制品1w不容易卷曲的基礎上,通過進行切割工序,可以抑制引入切口9時的吸收體半制品1w的移動,因此,可以將切口9引入到所希望的部位。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將堆積纖維體3與覆蓋片5層疊,但是,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堆積纖維體3通過構成堆積纖維體3的纖維相互的交織而具有能夠承受輸送張力的足夠的拉伸強度,不使用覆蓋片5,而輸送堆積纖維體3,由此,進行之后的壓花工序、切割工序等。其結果是,在該其它的實施方式中,吸收體1不包括覆蓋片5,只由堆積纖維體3構成。這時,切口9被引入到堆積纖維體3的厚度方向的中途。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壓花工序中,通過推壓壓花輥17e的突起17ep,在比第二面FS側整體上變得堅硬的第一面FF側,在切割工序中引入切口9,由此,吸收體1容易按照穿用者的體型變形,所以也是令人滿意的。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口9還被引入到覆蓋片5的周緣5p,但是,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切口9被引入到周緣5p以外的部位。即,在根據該其它的實施方式的吸收體1中,覆蓋片5的端部不被切割。這樣,覆蓋片5的周緣5p附近的部分被一體化,在吸收體1的制造中,覆蓋片5部分地卷縮彎曲受到抑制,可以防止損害吸收性物品的外觀。另外,在吸收性物品中,吸收體1、進而覆蓋片5,被頂部片等另外的片所覆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存在這樣的情況,即,透過所述另外的片,使用者能夠看到覆蓋片5卷縮。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切口9以只切斷覆蓋片5的深度,即,以未達到吸收體1的第二面FS的方式被引入。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切口9以切斷到堆積纖維體3的厚度方向的中途的方式被引入。在又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切口9以貫通吸收體1的方式被引入。這樣,通過深深地引入切口9,能夠使吸收體1更容易變形,進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吸收體1的適合性。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壓花部7被配置成交錯狀,進而,在吸收體1的長的方向LD上被不連續地形成,但是,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從吸收體1的長的方向LD上的一端連續地形成至另一端。由此,吸收體更加難以卷曲。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吸收體1上設置多個點狀的壓花部7,但是,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在吸收體1上例如只設置一個線狀的壓花部7。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割工序在壓花工序之后進行。但是,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切割工序在壓花工序之前進行。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壓花部7由包括砧輥17a及壓花輥17e的壓花裝置形成,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壓花部7也可以通過間歇地輸送吸收體半制品1w而用壓花壓力機形成。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切口9由包括砧輥19a及切割輥19c的切割裝置19引入,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切口9也可由旋轉刀刃或者激光切割刀等引入。
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壓花工序之后進行切割工序,但是,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在切割工序后進行壓花工序。
(第二種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對于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對于第二種實施方式,主要對于與第一種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另外請注意,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和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差異點之外的結構,能夠適用于第二種實施方式,在本領域人員自己能夠明了的范圍內可以任意地將這些結構部件進行組合。在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堆積纖維體3的材料中只使用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但是,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在以下方面與第一種實施方式不同:在堆積纖維體3的材料中,使用將熱塑性樹脂纖維3t混合到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中而成材料,用將以所希望的比例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及熱塑性樹脂纖維3t混合起來開纖的混合開纖工序,代替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所述開纖工序。
下面,對于圖8所示的進行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混合裝置101進行說明。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混合裝置101配備有網形成裝置103,所述網形成裝置103由構成堆積纖維體3的纖維3c、3t形成網102。進而,配備有開纖裝置105,所述開纖裝置105將從所述網形成裝置103連續地供應的網102開纖,形成經由所述導管13向所述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供應的纖維3c、3t。
另外,在所述網形成裝置103與開纖裝置105之間配置有壓縮裝置110,所述壓縮裝置110將由該網形成裝置103形成的網102的至少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在該網102的整個長度上在厚度方向上進行壓縮。
如圖8所示,所述網形成裝置103是分別以預定的比例將含有構成堆積纖維體3的纖維3c、3t中至少一種的多個纖維組層疊,不進行熱熔接地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網102的裝置。具體地說,該網形成裝置103具有:能夠圍繞軸線自由旋轉的多個抽吸圓筒131、132和向這些抽吸圓筒131、132的外周面分別供應所述多個纖維組中的至少一個纖維組的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進而,所述網形成裝置103配備有網剝離裝置120,所述網剝離裝置120從所述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剝離所形成的網102并進行輸送。
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具有在相反方向上以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的上下一對第一抽吸圓筒131及第二抽吸圓筒132,對于該第一抽吸圓筒131,設置有第一纖維組供應裝置133,對于第二抽吸圓筒132,設置有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4。
另外,所述第一纖維組供應裝置133對于第一抽吸圓筒131供應第一纖維組,所述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4對第二抽吸圓筒132供應第二纖維組,在這樣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一纖維組是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第二纖維組是熱塑性樹脂纖維3t。
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通過一邊使從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分別供應的第一及第二纖維組旋轉,一邊進行吸引并將該第一及第二纖維組吸附到各自的外周面上,將這些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一直堆積到預定的厚度,分別形成帶狀的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形成大致的圓柱狀。
這些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形成外周面貫穿設置有多個吸引孔(圖中未示出)的篩狀,通過從抽吸圓筒131、132的內方側施加吸引力,能夠將所述纖維組吸附于外周面,并堆積纖維到一定的厚度。借此,第一抽吸圓筒形成第一堆積纖維體135,第二抽吸圓筒形成第二堆積纖維體136。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各自一邊旋轉一邊分別吸引第一及第二纖維組,所以,在旋轉中,這些第一及第二纖維組沿著各自的外周面持續堆積纖維,結果,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135、136向長度方向連續地延伸設置。
進而,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能夠設定在外周面上吸引第一及第二纖維組的吸引范圍。即,在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旋轉的期間,伴隨著該旋轉,能夠順次地只賦予進入該吸引范圍內的吸引孔以吸引力,另一方面,對于超出吸引范圍之外的吸引孔,停止吸引力的賦予,不能吸引所述纖維組。
對于這些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各吸引范圍,與所述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供應第一及第二纖維組的范圍、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中的后面描述的纖維組供應路徑137、138的開口137a、138a的位置、以及形成在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之間的后面描述的間隙119的位置相對應地被設定。
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對于所述第一抽吸圓筒131,將從與所述纖維組供應路徑137的開口137a的上端側對向的位置直到形成所述間隙119的位置的近前側(間隙119的入口側)的位置之間的范圍作為吸引范圍A1。
對于所述第二抽吸圓筒,如同一圖8所示,將從與所述纖維組供應路徑138的開口138a的下端側對向的位置直到過了形成所述間隙119的位置的位置(間隙119的出口側)的范圍作為吸引范圍A2。
不過,如圖8所示,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分別配置成該第一抽吸圓筒131的外周面和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相互對向,并且,在這些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在兩個外周面之間形成所述間隙119。
并且,在所述間隙119內,使形成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135、136相互重疊并一體化,借此,可以形成所述網102。
另外,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之間的間隙119比所述網102的預定厚度小,在使所述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135、136相互重疊時,能夠將這些第一及第二各個堆積纖維體135、136在厚度方向上一體化,形成所述網102。
具體地說,對于所述間隙119,優選地,使要形成的網102的厚度為約5%~約75%左右的大小。進而,更優選地為約10%~約60%左右,進一步優選地為約15%~約50%左右。
當所述間隙119的大小不足要形成的網102的厚度的約5%時,在將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一體化時,向這些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上過度地施加壓力,反而不能順利地一體化,網102的形成效率變差。另外,由于對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也作用大的負荷,所以,存在著發生破損等的強度問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當所述間隙119的大小超過要形成的網102的厚度的約75%時,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之間的空間變得過大,不能穩定地進行第一堆積纖維體135和第二堆積纖維體136的重疊,不能順利地一體化的可能性變高。特別是,在高速地形成網102的情況下,第一堆積纖維體135和第二堆積纖維體136的穩定的一體化變得更難。
例如,在要形成的網102的厚度為約20mm時,可以使所述間隙119為約3mm~約10mm左右。
進而,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中的位于下方側的第二抽吸圓筒132形成為能夠將在所述間隙119處形成的網102以接連不斷地載置到外周面上的狀態向下一工序輸送。從而,所述網102在形成之后不久的期間,沿著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被輸送。
這里,對于利用該第二抽吸圓筒132進行的網102的輸送,如前面所述,通過設定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吸引范圍,變得能夠實施。
即,由于所述第一抽吸圓筒131的吸引范圍形成為直到形成所述間隙119的位置的近前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吸引范圍直到過了所述間隙119的位置的吸引范圍,因此,所述網102在形成時進入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吸引范圍。從而,所述網102在被吸引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的狀態下開始被輸送,在脫離該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吸引范圍之后,借助該網102的自重而載置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與該外周面的旋轉一起移動,被向下一工序輸送。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分別配備有將應當向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供應的第一及第二纖維組分別向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輸送并供應的所述纖維組供應路徑137、138。并且,在這些各個纖維組供應路徑137、138的下游側分別形成有面對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外周面的所述開口137a、138a。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向所述第一抽吸圓筒131供應包括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的第一纖維組的所述第一纖維組供應裝置133,例如,通過將紙漿片等每次定量地粉碎開纖而形成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通過所述纖維組供應路徑137進行氣動輸送,供應給所述第一抽吸圓筒131。
另外,向所述第二抽吸圓筒供應包括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第二纖維組的所述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4,例如,在將含有各種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捆狀的纖維組預開纖之后進行開纖,然后,從每次定量地供應開纖了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定量供應裝置,通過所述纖維組供應路徑138進行氣動輸送而供應給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
進而,所述網剝離裝置120將載置在所述抽吸圓筒、特別地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在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的網102,從該外周面上剝離,并輸送到下一工序。
如圖8所示,該網剝離裝置120具有剝離用輥121,所述剝離用輥121,通過改變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的網102的行進方向,將該網102從該第二抽吸圓筒132上剝離。通過該剝離用輥121與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在同一方向上旋轉,將載置在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的所述網102向上帶起,將該網102的行進方向從第二抽吸圓筒132的旋轉方向改變成該剝離用輥121的旋轉方向。借此,貼在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的所述網102被從該外周面剝離。
并且,所述網102被所述剝離用輥121從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剝離之后,沿著該剝離用輥121的外周面被輸送。
優選地,所述剝離用輥121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之間的距離為網102的厚度的約5%~約75%左右的大小。更優選地,為網102的厚度的約10%~約60%左右,進一步優選地,為網102的厚度的約15%~約50%左右。當不足網102的厚度的約5%時,在以后的開纖工序中的開纖性變差,當超過約75%時,難以保持網102的一體化狀態。
例如,在網102的厚度為約10mm的情況下,所述距離可以為約1mm~5mm左右。
如圖8所示,所述開纖裝置105在形成能夠圍繞軸線自由旋轉的大致圓柱形的混合筒151的外周面設置多個開纖用刀刃,包括:通過使該混合筒151旋轉而進行旋轉的、遍及混合筒151的周向方向設置的開纖用的旋轉刀刃152(在圖8中,只表示出了旋轉刀刃152的一部分);以及在與該旋轉刀刃152的刀尖之間空出一定的空間地固定設置的固定刀刃153。
并且,通過使所述網102插入到旋轉的旋轉刀刃152與固定刀刃153之間,該網102被這些旋轉刀刃152和固定刀刃153夾著而被開纖,形成經由所述導管13被供應給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的纖維3c、3t。
所述壓縮裝置110,在所述網形成裝置103與開纖裝置105之間,在該網102的整個長度上沿厚度方向對網102的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進行壓縮,使該網102的長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提高。
在所述網形成裝置103上形成的網102,由于不進行熱處理,熱塑性樹脂纖維3t彼此不熔融接合,因此,可以認為處于拉伸強度低的狀態。因此認為,在輸送中,利用作用到所述網102上的張力等,該網102會破碎。從而,在輸送中,為了盡量減少所述網102受到的損傷,特別地,可靠地確保長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所述壓縮裝置110,在所述網102的整個長度上沿網102的厚度方向進行壓縮,以確保長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
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所述壓縮裝置110由所述剝離用輥121和配置在該剝離用輥121的上方側的壓縮用輥111構成。
所述網102被插入到所述剝離用輥121及壓縮用輥11的外周面之間,在壓縮了網102時,由于在所述網102的整個長度上形成該壓縮部分,所以,確保該網102的長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
另外,所述壓縮用輥111的外周面與剝離用輥12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只要能夠可靠且穩定地壓縮網102,可以是任意的大小,例如,根據成為輸送對象的網102的厚度及所使用的纖維的種類或纖維長度等,可以為約0mm~約5mm,更優選為約0mm~約2mm。另外,所述壓縮用輥111和剝離用輥121被氣缸等各種加載機構在相互壓接的方向上分別加載。
借著,對于利用具有所述結構的混合裝置101進行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情況進行說明。在該混合開纖工序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基本上,實施以網形成工序、網剝離工序、壓縮工序、開纖工序的順序來實施該工序。
另外,作為準備階段,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中,形成應當分別向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供應的第一及第二纖維組。
并且,作為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第一個工序,實施網形成工序。
該網形成工序采用所述網形成裝置103進行,具體地說,首先,從所述第一纖維組供應裝置133向旋轉(在圖8中,向左旋轉)的第一抽吸圓筒131的外周面供應第一纖維組(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并且,從所述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4向旋轉(向與第一抽吸圓筒131相反的方向旋轉)的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供應第二纖維組(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這時,調整分別從第一及第二纖維組供應裝置133、134供應的第一及第二纖維組的量,以使得要形成的吸收體中所含有的混合比例成為預定的比例。
并且,所述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分別吸引被供應的第一及第二纖維組,在第一抽吸圓筒131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堆積纖維體135,在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形成第二堆積纖維體136。
之后,伴隨著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旋轉,形成在各個抽吸圓筒131、132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及第二堆積纖維體135、136移動到形成在第一及第二抽吸圓筒131、132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119內的空間中。這時,在該間隙119內,通過使這些第一堆積纖維體135及第二堆積纖維體136相互重疊并一體化而形成所述網102。
并且,所述網102形成之后,利用第二抽吸圓筒132的旋轉,將該網102輸送到下一個工序。即,保持所述網102被載置于該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將該網102向第二抽吸圓筒132的旋轉方向輸送。
在所述網形成工序結束之后,作為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第二個工序,實施網剝離工序,從載置有所述網102的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將該網102剝離并向下一個工序輸送。
該網剝離工序使用所述網剝離裝置120來進行。具體地說,利用在與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轉的所述剝離用輥121,將貼在該第二抽吸圓筒132上的所述網102帶起,將該網102的行進方向改變到從第二抽吸圓筒132離開的方向,由此,將該網102從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剝離。
被從所述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剝離的網102,之后被載置到所述剝離用混121的外周面上,隨著該輥121的旋轉被向下一個工序輸送。
在所述網剝離工序結束之后,作為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第三個工序,實施壓縮工序,將在所述網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網102的至少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遍及該網102的長度方向在厚度方向上壓縮。
利用壓縮裝置110,使從第二抽吸圓筒132的外周面剝離并且載置于該剝離用輥121的外周面上而被輸送的網102在正在旋轉的所述剝離用輥121與正在旋轉(向與該剝離用輥121相反的方向旋轉)的壓縮用輥111之間通過,進行該壓縮工序。由此,利用所述剝離用輥121和壓縮用輥111壓縮所述網102,提高該網102在長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在吸收體的制造方法中的一系列工序中抑制該網102破碎。
在所述壓縮工序結束之后,作為所述混合開纖工序的第四個工序,實施開纖工序,將從壓縮裝置110送出的網102開纖,形成纖維3c、3t。
該開纖工序利用所述開纖裝置105來進行,具體地說,通過將所述網102插入到能夠圍繞軸線自由旋轉的旋轉刀刃152與相對于該旋轉刀刃153的刀尖隔開一定的間隔設置的固定刀刃153的刀尖之間,將該網10開纖,形成纖維3c、3t。
并且,由該開纖工序形成的纖維3c、3t,通過導管13下落到旋轉刀刃152的下方側,借此,被供應給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
由于之后的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制造方法,與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下面,參照圖9及圖10,對于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吸收體進行說明。另外,在圖9及圖10中,為了進行說明,將熱塑性樹脂纖維3t表示得粗并且長,將纖維素類纖維3c表示得比熱塑性樹脂纖維3t細并且短,但是,并不反映實際的纖維的粗度及長度。進而,在圖9及圖10中,為了方便起見,只表示出了吸收體1中的堆積纖維體3,省略了覆蓋片5的記載。
在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堆積纖維體3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至少一部分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混合,以便具有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側延伸的第一部分3t′a、在吸收體1的第二面FS側延伸的第二部分3t′b、以及將第一部分3t′a及第二部分3t′b連接起來的連接部分3t′c。
更具體地說,熱塑性樹脂纖維3t′在一個端部(從自己的方向看的左側端部),具有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側延伸的第一部分3t′a,在另一個端部(從自己的方向看的右側端部),具有在吸收體1的第二面FS側延伸的第二部分3t′b和將第一部分3t′a及第二部分3t′b連接起來的連接部分3t′c。另外,熱塑性樹脂纖維3t″,在一個端部(從自己的方向看的左側端部),具有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側延伸的第一部分3t″a,并且具有在一個端部(從自己的方向看的左側端部)及另一個端部(從自己的方向看的右側端部)之間的、在吸收體1的第二面FS側延伸的第二部分3t″b、將第一部分3t″a及第二部分3t″b連接起來的連接部分3t″c。
在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堆積纖維體3中,進而在吸收體1中,由于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側延伸的第一部分3t′a、3t″a、在吸收體1的第二面FS側延伸的第二部分3t′b、3t″b、以及將第一部分3t′a、3t″a及第二部分3t′b、3t″b連接起來的連接部分3t′c、3t″c,該熱塑性樹脂纖維3t起到作為保持吸收體的其它成分、例如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用的骨架的作用,吸收體的強度提高。其結果是,在施加了體壓等的力時,在吸收體1的內部不容易產生層內剝離,吸收體1(及吸收性物品)與不包含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吸收體、例如只包含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的吸收體相比,變得不容易卷曲。
進而,如圖10所示,在堆積纖維體3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3t′、3t″及3t″′的一部分被引入壓花部7,熱塑性樹脂纖維3t、3t′、3t″及3t″′經由壓花部7被連接起來。從而,堆積纖維體3實質上等同于包含有具有更長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熱塑性樹脂纖維3t、3t′、3t″及3t″′作為保持堆積纖維體3的其它成分、例如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用的骨架,具有比被連接起來之前更高的功能,吸收體的強度提高。
進而,由于壓花部7將熱塑性樹脂纖維3t、3t′、3t″及3t″′部分地固定,所以,即使在施加了體壓等的情況下,包含在堆積纖維體3中的纖維3t、3c也不容易移動,并且,由于熱塑性樹脂纖維3t、3t′、3t″及3t″′被可靠地固定,所以,吸收體1的強度提高。
這時,優選地,在壓花部7,熱塑性樹脂纖維3t與其它纖維熔接。即,優選地,在壓花工序時,壓花輥17e的溫度在使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至少一部分熔融的溫度以上,例如,在熱塑性樹脂纖維3t是芯鞘型復合纖維的情況下,上述溫度在鞘成分的一部分開始熔融的溫度以上即可。通過熱塑性樹脂纖維3t與其它纖維、特別是其它熱熔接性纖維熔接,變得容易獲得上述效果。
另一方面,優選地,在壓花部7以外的部位,熱塑性樹脂纖維3t不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和/或其它熱塑性樹脂纖維3t熔接。另外,優選地,熱塑性樹脂纖維3t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和/或其它熱塑性樹脂纖維3t交織。借此,可以抑制吸收體1變得過分堅硬。
作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可以列舉出包含單一成分的熱塑性樹脂纖維例如單一纖維,或者包含有多種成分的纖維例如復合纖維。作為上述成分可以列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離子交聯聚合物樹脂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三甲酯(PTT)、聚乳酸等聚酯;尼龍等聚酰胺等等。
作為上述復合纖維的例子,例如,可以列舉出芯鞘型纖維、并置型纖維、島/海型纖維等復合纖維;中空型纖維;扁平、Y型、C型等異型纖維;潛在卷縮或者顯性卷縮的立體卷縮纖維;借助水流、熱、壓花加工等的物理負荷分割的分割纖維等,并且,優選地,是工業上廉價獲得并且安全性高的芯鞘纖維,特別是,PET/PE、PP/PE(芯/鞘)等。
芯成分/鞘成分的質量比優選為約10/90~約90/10,更優選為約30/70~約70/30。當鞘成分的比例少時,熔接性降低,當鞘成分的比例增加時,存在紡紗性降低的傾向。
在利用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體的方法獲得的吸收體1中,吸收體1的厚度方向的拉伸強度優選在約100Pa以上,更優選在約150Pa以上,進一步優選在約200Pa以上,更進一步優選在250Pa以上。當上述拉伸強度低于約100Pa時,吸收體的強度低,存在吸收體容易卷曲的傾向。另外,雖然對于吸收體1的厚度方向上的拉伸強度的上限沒有特定的限制,但是,從柔軟的觀點出發,優選在約3,000Pa以下。
在本公開中,上述拉伸強度利用圖11所示的設備,如下面所述的那樣進行測定。
(1)準備丙稀樹脂制造的一對夾具31(直徑68mm,各個夾具的質量:20g,夾持部31a的高度:50mm)
(2)由吸收體準備直徑68mm的樣品32。
(3)準備兩個切成直徑68mm的雙面膠帶33(3M公司制造,粘結劑轉印帶950)。
(4)如11所示,利用兩個雙面膠帶33將樣品32固定到一對夾具31上。
(5)將具有樣品32的一對夾具31載置到保持臺35上,從其上方載置砝碼34(10.5g),靜置3分鐘。
(6)以70mm的夾鉗間隔將一對夾具31設置于拉伸試驗機(島津制作所,AG-1kN1)上。
(7)以100mm/分鐘的速度對樣品32實施拉伸實驗,直到樣品32發生層內剝離為止,記錄這時的最大拉伸力(N)。
(8)重復測定共計5次,求出最大拉伸力(N)的平均值,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出拉伸強度(Pa):
拉伸強度(Pa)=最大拉伸力的平均值(N)/0.003632(m2)
另外,測定在20℃的條件下實施。
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制造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體的方法,與利用圖1說明的根據第一種實施方式的方法相同。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對于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經由導管13從上方不僅供應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而且還供應以所給予的混合比例混合了的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及熱塑性樹脂纖維3t。通過這樣供應纖維3c、3t,熱塑性樹脂纖維3t具有從抽吸圓筒11的半徑方向、換句話說從抽吸圓筒11的周面11s向朝著抽吸圓筒11的中心方向的方向上堆積的傾向。但是,在本發明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取向并不被限定于圖9及圖10所示的上述取向。熱塑性樹脂纖維3t只要是以具有一定長度的方式在堆積纖維體3內延伸地被混合即可。
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優選具有吸收體1的厚度的約2倍以上、更優選約3倍以上、進一步優選約4倍以上、更進一步優選約5倍以上、再更進一步優選約7倍以上的倍率的平均纖維長度。當上述倍率不足約2倍時,在堆積纖維體3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具有難以在吸收體1的第一面FF及第二面FS的兩側延伸的傾向。
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優選具有吸收體1的厚度的約30倍以下、更優選約20倍以下、進一步優選約15倍以下的倍率的平均纖維長度。當上述倍率超過約30倍時,存在著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開纖不充分,吸收體1的均勻性受到阻礙的情況。
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優選具有約6mm~約70mm、更優選約10mm~約50mm、進一步優選約15mm~約40mm的平均纖維長度。當上述平均纖維長度在6mm以下時,存在著在堆積纖維體1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難以在第一面FF及第二面FS的兩側延伸的傾向,并且,熱塑性樹脂纖維3t存在著難以與其它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和/或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交織的傾向。
另外,當上述平均纖維長度超過70mm時,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開纖性顯著降低,吸收體1包含未被開纖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存在著吸收體的均勻性降低的傾向。另外,上述平均纖維長度,在吸收體1通過氣流成網方式與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例如紙漿纖維混合的情況下是特別優選的。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于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的平均纖維長度沒有特別的限制。另外,在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是再生纖維素纖維、半合成纖維等的情況下,可以有約3mm~約70mm、約5mm~約50mm、約10mm~約40mm等的平均纖維長度。上述再生纖維素纖維、半合成纖維等根據纖維長度,在干燥時具有與熱塑性樹脂纖維3t同樣的功能,可以賦予吸收體1不容易卷曲的性能。
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壓花部7相互之間的間隔優選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2.0倍以下,更優選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1.0倍以下,進一步優選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0.7倍以下,并且更進一步優選為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0.5倍以下。另外,當上述間隔比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2.0倍長時,固定到不同的壓花部7上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相互不交織,吸收體1的強度難以提高。另外,當上述間隔在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平均纖維長度的約0.5倍以下時,由于存在著一根熱塑性樹脂纖維3t被固定到多個壓花部7上的情況,所以,吸收體的強度容易提高。
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熱塑性樹脂纖維3t優選具有約0.5dtex~約10dtex的纖度,更優選具有約1.5dtex~約5dtex的纖度。當上述纖度不足約0.5dtex時,存在著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開纖性降低的情況,并且,當上述纖度超過約10dtex時,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根數變少,具有與其它的熱塑性樹脂纖維3t和/或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交織的點數變少的傾向。
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吸收體,按照以總計為100份質量為基礎,分別包含有優選為約5~約50份質量及約50~約95分質量,更優選為約10~40份質量及約60~約90份質量的比例,包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3t和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當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比例不足約5份質量時,吸收體的強度變得不足,吸收體1存在變得容易卷曲的傾向,并且,當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比例超過約50份質量時,存在吸收體1的吸液性變得不足的傾向。
另外,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吸收體1,一般地,具有約20~1000g/m2、優選約50~約800g/m2、更優選約100~約5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這是從吸收體1的強度及吸水性的觀點出而得出的。
根據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吸收體1具有優選約0.06~約0.14g/cm3、更優選約0.07~約0.12g/cm3、進一步優選約0.08~約0.1g/cm3的密度。特別是,在第二種實施方式中,吸收體1通過具有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3c及熱塑性樹脂纖維3t的比例和上述密度,具有吸收體1的吸液性優異的傾向。
上述密度可以從吸收體的單位面積重量和厚度計算出來。另外,上述單位面積重量根據JIS L 1913:2010的“6.2每單位面積的質量(ISO法)進行測定。
在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吸收體1中,根據吸收體1的用途等,其優選的厚度不同,一般地,具有約0.1~約15mm、更優選約1mm~10mm、進一步優選約2mm~約5mm的厚度。
另外,在本公開中,吸收體的厚度(mm)如下面所述的進行測定。
準備株式會社大榮科學精器制造所制的FS-60DS[測定面44mm(直徑),測定壓力3g/cm2],在標準狀態(溫度23±2℃,相對濕度50±5%)下,將吸收體的不同的5個部位加壓,測定各個部位的加壓10秒鐘后的厚度,將5個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吸收體的厚度。
另外,在本公開中,對于“平均纖維長度”按照下述方式進行定義。
在本公開中,在熱塑性樹脂纖維以及纖維素類吸水性纖維中,除了紙漿以外,例如,再生纖維素纖維及半合成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根據JIS L 1015:2010的附錄A的“A7.1纖維長度的測定”的“A7.1.1 A法(標準法)在帶有刻度的玻璃板上測定各個纖維的長度的方法”進行測定。另外,上述方法是相當于1981年發行的ISO 6989的試驗方法。
并且,在本公開中,紙漿的平均纖維長度是指重量加權平均纖維長度,是指利用メッツォオ-トメ-ション(metso automation:美卓自動化公司)制造的カヤ-ニファイバ-ラボファイバ-プロパティ-ズ(オフライン)[kajaani FiberLab fiber properties(off-line):卡亞尼光纖實驗室光纖性質(離線)]測定的L(w)值。
根據本說明書、附圖及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描述,本領域人員能夠理解的全部特征,在本說明書中,只對這些特征和與特定的其它特征相關聯的組合進行了說明,但是,除非這些特征被明確地排除,或者從技術形式上不可能的或者沒有意義的組合之外,可以獨立地,或者和這里所公開的其它的一個或者多個特征進行任意的組合、結合。
附圖標記說明
1 吸收體
1w 吸收體半制品
3 堆積纖維體
5 覆蓋片
7 壓花部
9 切口
FF 第一面
FS 第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