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內褲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術:
已知有使一次性尿布的吸收體的左右側部向穿戴者的身體側立起、提高尿布的合身性或防止液體的側漏的技術。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了將立體皺褶的基端部固定于吸收體的兩側部的非肌膚相對面,利用該立體皺褶中裝設的絲條彈性伸縮部件的收縮力,使吸收體的側部彎曲并立起。在該尿布中,使正面片中從吸收體的側緣向外方延伸的部位延伸至該吸收體的背面側并進行固定,并且將延伸的正面片和上述立體皺褶固定于該吸收體的背面側。
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不同,還已知有在一次性尿布的吸收體設置彎曲引導部而使吸收體變形的技術。例如專利文獻2記載了在從將吸收體在長度方向上二等分的中心線至后身側的后緣為止的規定位置形成彎曲引導部。彎曲引導部在吸收體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沿著縱向中心線設置于其兩側。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3403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01219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如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那樣,在使吸收體彎曲并立起的類型的一次性尿布中,有時會因如低月齡兒那樣的、大多情況下頻繁進行打開和并攏腳的動作的穿戴者的動作而導致立起的吸收體容易向內側倒伏。作為其結果,容納排泄物的空間變窄,因此,有時無法容納排泄物、或者排泄物越過倒伏的吸收體而漏出。
本發明提供一種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具有吸收性芯和配置于其外側的外裝體,
上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體和配置于該中央吸收體的兩側部且沿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側部吸收體,在該中央吸收體與一對該側部吸收體之間分別具有包括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開口的彎曲引導部,
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膚相對面被正面片包覆,該正面片具有從該吸收性芯的兩側緣延伸至寬度方向外方的延出部位,該延出部位在該吸收性芯的非肌膚相對面側折返而包覆該非肌膚相對面,
上述正面片的上述延出部位與比該延出部位靠上述外裝體側且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的部件接合,
上述延出部位與相鄰于上述延出部位的部件的接合位置比上述彎曲引導部更靠寬度方向的外方,
在上述吸收性芯的兩側緣沿著該側緣配置彈性部件,使上述側部吸收體在該彈性部件與上述接合位置之間彎曲。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從正面片側觀察將圖1所示的尿布在其側密封部打開且展開為平面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3(a)是圖1所示的尿布的吸收性芯的俯視圖,圖3(b)是圖3(a)的b-b線剖面圖,圖3(c)是圖3(a)的c-c線剖面圖。
圖4(a)是圖2的iv-iv線剖面圖,圖4(b)是圖4(a)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5是尿布的穿戴狀態下的圖2的iv-iv線剖面圖。
圖6是表示彈性部件的配置狀態的俯視圖(對應于圖2的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尿布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剖面圖(對應于圖5的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尿布的又一個實施方式的剖面圖(對應于圖5的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尿布的再一個實施方式的剖面圖(對應于圖5的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尿布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的改良,更詳細而言,涉及能夠穩定地維持用于容納排泄物的寬大空間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
以下,基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并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圖1表示本發明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從正面片側觀察將圖1所示的尿布在其側密封部s打開且展開為平面的狀態的俯視圖。圖1和圖2所示的尿布10是所謂的內褲型尿布。尿布10具有吸收性主體20和位于該吸收性主體20的非肌膚抵接面側的外裝體30。關于該尿布10,在劃分為穿戴時配置于穿戴者的腹側的腹側部a、配置于穿戴者的背側的背側部b和位于其間的襠下部c的尿布10中,將從腹側部a直至背側部b的方向稱為長度方向x,將與其正交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y。襠下部c是后述的外裝體30的側緣向寬度方向y的內方變窄的區域,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襠部。背側部a是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比襠下部c靠穿戴者的腹側的區域。背側部b是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比襠下部c靠穿戴者的背側的區域。
在本發明中,所謂“肌膚相對面側”是尿布10的各部件的正反兩側(面)中,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肌膚側的一側(面)。所謂“非肌膚抵接面側”是尿布10的各部件的正反兩側(面)中,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肌膚側的相反側的一側(面)。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所謂“長度方向”是與各部件的長邊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使用“寬度方向”這樣的詞語,其是與該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主體20形成縱長矩形形狀,以使其長度方向與尿布10的長度方向一致且從腹側部a直至背側部b的方式,通過熱熔型粘接劑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于外裝體30的寬度方向中央部。關于外裝體30,位于腹側部a的部分的兩側緣部和位于背側部b的部分的兩側緣部通過熱封、超聲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由此,在尿布10形成一對側密封部s。另外,通過該接合,在尿布10形成腰部開口部11和一對腿部開口部12、12,外裝體30成為內褲型的立體形狀。
如圖2所示,外裝體30包括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以及固定于該2張片間的各部分的絲狀彈性部件。關于各部分的彈性部件,以后敘述。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在寬度方向y上形狀相同。在長度方向x上,外層片32從內層片31的前后端部延伸出來,延出部位32e包覆吸收性主體20的長度方向前后端區域。外裝體30的外緣形成展開狀態的尿布10的輪廓。內層片31和外層片32優選由相同或不同的通氣性片、例如利用各種方法所制造的無紡布構成。
在外裝體30的腰部開口緣,沿著該開口緣以伸長狀態配置有在尿布10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條腰部彈性部件33。另外,在外裝體30的腿部開口緣,沿著該開口緣以伸長狀態配置有多條腿部彈性部件34。如圖1所示,在尿布10的襠下部c,沒有以向外裝體30的寬度方向橫跨外裝體30的方式配置腿部彈性部件34。因此,外裝體30在尿布10的襠下部c且在外裝體30的寬度方向中央區域具有非伸縮性區域。
如圖2所示,腿部彈性部件34在外裝體30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b各自中單獨配置。即,腿部彈性部件34包括配置于腹側部a的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和配置于背側部b的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和腿部彈性部件34b由相互獨立的連續體構成。換言之,在外裝體30中不存在從腹側部a直至背側部b的彈性部件的連續體。
如圖2所示,尿布10的襠下部c向寬度方向y的內方變窄,最窄的位置(圖2中一點劃線l所示的位置)與將尿布10在長度方向x上前后二等分的位置相比偏倚在腹側部a側。另外,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與吸收性芯23的側緣交叉的位置t1和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與吸收性芯23的側緣交叉的位置t2不一致,交叉位置t1、t2成為沿長度方向x獨立的位置。進一步而言,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和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在比吸收性主體20的側緣更靠寬度方向y的內方位置交叉,兩彈性部件34a、34b的交叉位置t3與將尿布10在長度方向x上前后二等分的位置相比偏倚在腹側部a側。位置t3與襠下部c中最窄的位置(圖2中一點劃線l所示的位置)基本一致。
在腰部彈性部件33與腿部彈性部件34之間,以伸長狀態配置有沿尿布10的寬度方向y延伸的多條腰身部彈性部件35。在外裝體30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b中,腰身部彈性部件35以伸長狀態配置于比吸收性主體20的兩側緣更靠寬度方向y的外方的位置。另外,腰身部彈性部件35以不橫跨吸收性主體20的方式配置。
如圖2所示,吸收性主體20具有吸收性芯23。如圖3所示,吸收性芯23成為下部吸收體23a和配置于其上的上部吸收體23b的雙層結構。俯視時,上部吸收體23b形成大致t字形。下部吸收體23a具有大于上部吸收體23b的尺寸,作為整體形成縱長的矩形。下部吸收體23a沿著其長度方向x具有一對縱長的開口231a。開口231a在下部吸收體23a的長度方向x上延伸。開口231a不延伸至下部吸收體23a的長度方向x的各端緣,僅在下部吸收體23a的長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區域形成。
各開口231a形成在關于下部吸收體23a的縱向中心線左右對稱的位置。開口231a呈由直線部231b和與該直線部231b的各端部連接的圓弧部231c劃定的大致弓形的細長形狀。在各開口231a中,其直線部231b靠下部吸收體23a的寬度方向y的外方,圓弧部231c靠下部吸收體23a的寬度方向y的內方。
另一方面,關于形成大致t字形的上部吸收體23b,其腳部232a位于下部吸收體23a的一對開口231a之間的區域。腳部232a的長度與開口231a的長度基本相同。上部吸收體23b的頭部232b位于下部吸收體23a的腹側部側的區域。頭部232b的寬度比下部吸收體23a的寬度窄一些。
具有下部吸收體23a和上部吸收體23b的吸收性芯23在其俯視時,具有中央吸收體23c、和配置于該中央吸收體23c的兩側部且沿長度方向x延伸的一對側部吸收體23d。中央吸收體23c和側部吸收體23d被開口231a分離。隔離中央吸收體23c和側部吸收體23d的開口231a在吸收性芯23中作為使側部吸收體23d彎曲并立起的彎曲引導部發揮作用。
如圖4(a)所示,包含吸收性芯23的吸收性主體20具有包覆吸收性芯23的肌膚相對面的正面片21、和包覆吸收性芯23的非肌膚相對面的背面片22。正面片21由透液性的片構成,且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與穿戴者的肌膚相對。正面片21具有從吸收性芯23的兩側緣向寬度方向外方延伸的延出部位21e,該延出部位21e在吸收性芯23的非肌膚相對面側折返,也包覆該吸收性芯23的非肌膚相對面。延出部位21e的側緣21e’越過吸收性芯23的開口231a,大致到達中央吸收體23c。所謂“大致”,包含延出部位21e的側緣21e’到達中央吸收體23c的情況、和該側緣21e’與中央吸收體23c的側緣的距離為10mm以下的情況兩者。背面片22包覆吸收性芯23的長度方向x的整個區域,并且也包覆寬度方向y的整個區域。背面片22由不透液性或撥水性的片構成,與外裝體30相對。在背面片22的非肌膚相對面涂布有粘接劑22a,利用該粘接劑22a固定吸收性主體20和外裝體30。粘接劑22a施用于與吸收性芯23相對的位置。
如圖4(a)所示,吸收性芯23的肌膚相對面和非肌膚相對面兩者被包覆片24包覆,由吸收性芯23和包覆片24形成吸收體25。根據吸收體25的具體形態,也存在吸收性芯23的肌膚相對面和非肌膚相對面兩者不被包覆片24包覆的情況。在吸收體25的左右兩側緣,沿著該側緣以伸長狀態配置有在長度方向x上延伸的彈性部件25’。該彈性部件25’遍及吸收性芯23的大致全部長度配置。彈性部件25’位于正面片25與構成吸收體25的包覆片24之間,并與兩張片接合。彈性部件25’用于輔助上述側部吸收體23d的彎曲和立起的目的。所謂“大致全部長度”,不僅包含遍及吸收性芯23的全部長度配置有彈性部件25’的情況,也包含相對于吸收性芯23的全部長度的60%以上100%以下的長度上配置有彈性部件25’的情況。
作為正面片21和背面片22,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與該技術領域中目前所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作為正面片21,可以使用具有透液性的無紡布、穿孔膜。作為背面片22,可以使用合成樹脂制的不透液性膜、紡粘-熔噴-紡粘疊層無紡布等耐水壓高的撥水性的無紡布。在背面片22為不透液性的情況下,該片22也可以具有水蒸氣透過性。就防漏性和通氣性的觀點而言,背面片22優選具有水蒸氣透過性的合成樹脂制的不透液性膜。吸收性芯23例如可以由包含紙漿等纖維素系纖維的吸液性纖維和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等水凝膠材料的顆粒的混合體構成,或者該混合體被包含薄頁紙(tissuepaper)和/或無紡布等的透液性片包覆而構成。構成吸收性芯23的下部吸收體23a和上部吸收體23b可以由相同組成的材料構成,或者也可以由不同組成的材料構成。
如圖4(a)所示,吸收性主體20在沿尿布的長度方向x的兩側部具有一對防漏護圍40、40。防漏護圍40按照如下方式形成:將制成矩形的撥水性的片材42對折,使處于對折狀態的該片材42的側部區域配置在背面片22與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之間,并且使處于對折狀態的該片材42的折線位于寬度方向y的外方。構成防漏護圍40的片材42在吸收體25的側部吸收體23d的非肌膚相對面側利用粘接劑40a與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接合。換言之,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作為位于比該延出部位21e更靠外裝體30側且相鄰于該延出部位21e的部件的片材42接合。通過該接合,形成沿長度方向x延伸的接合部43。接合部43比由上述開口231a形成的彎曲引導部更靠寬度方向y的外方,在比該彎曲引導部靠寬度方向y的內方不形成接合部43。另外,構成防漏護圍40的片材42利用粘接劑(未圖示)也與背面片22的肌膚相對面接合。
如作為圖4(a)的主要部分放大圖的圖4(b)所示,側部吸收體23d的非肌膚相對面側中的利用上述粘接劑40a形成的接合部43不在側部吸收體23d的寬度方向y的整個區域形成,而形成在偏倚在開口231a側的區域(以下,將該區域稱為“接合區域43a”。)。在比接合區域43a靠寬度方向y的外方的區域不施用粘接劑40a,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和構成防漏護圍40的片材42成為非接合狀態(以下,將該區域稱為“非接合區域43b”。)。這樣,在側部吸收體23d的非肌膚相對面側,在寬度方向y,從內方向外方并排設置有接合區域43a和非接合區域43b。
在防漏護圍40的自由端40’、即處于對折狀態的片材42的折線的位置,彈性部件41a以伸長狀態被固定于該片材42。另外,在防漏護圍40的固定端、即片材42與背面片22的接合位置,彈性部件41b以伸長狀態被固定于該片材42。通過這些彈性部件41a、41b收縮,使得在穿戴尿布10的狀態下,防漏護圍40向著穿戴者的身體立起。
圖5表示圖1至圖4所示的尿布10的穿戴狀態下的寬度方向剖面圖。如該圖所示,在尿布10的吸收性芯23中,該吸收性芯23中的側部吸收體23d利用彈性部件25’的收縮,以由開口231a形成的彎曲引導部為起點,以從外裝體30分離的方式發生彎曲。在這種情況下,在由開口231a形成的彎曲引導部中,肌膚相對面側的包覆片24與非肌膚相對面側的包覆片24通過粘接劑等接合方法接合時,以該彎曲引導部為起點的側部吸收體23d的彎曲順利地發生。作為其結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吸收性芯23的不希望的位置的彎曲。
在以彎曲引導部為起點,側部吸收體23d向穿戴者的身體發生彎曲的情況下,關于該側部吸收體23d,其整體不是同樣地發生彎曲,彎曲的程度根據寬度方向y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具體而言,在側部吸收體23d中與上述圖4(b)所示的接合區域43a對應的部位和與非接合區域43b對應的部位,以中央吸收體23c為基準的彎曲的程度不同。其理由如下所述。如上所述,關于側部吸收體23d,在其非肌膚抵接面側,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構成防漏護圍40的片材42在接合部43的位置接合。在該接合狀態下,側部吸收體23d以彎曲引導部為起點發生彎曲時,由于上述接合,側部吸收體23d中與接合區域43a對應的部位的彎曲受到限制,側部吸收體23d在其寬度方向y的彈性部件25’與接合部43之間、即與非接合區域43b對應的部位優先發生彎曲。
根據以上的理由,如圖5所示,側部吸收體23d相對于中央吸收體23c發生彎曲變形,并且該側部吸收體23d自身以在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的方向上形成大致l字狀的方式發生彎曲。通過吸收性芯23如此兩階段地發生彎曲,在本實施方式的尿布10中,在其穿戴狀態下,即使因穿戴者的動作、特別是在低月齡兒中經常觀察到的迅速而激烈地打開和并攏腳的動作而向吸收性芯23施加過度的外力,也可以在尿布10的肌膚相對面側穩定地維持由中央吸收體23c和側部吸收體23d所形成的空間、即穩定地維持寬度和高度。作為其結果,可以提高排泄物的容納性,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所容納的排泄物的側漏。
特別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比吸收體25靠非肌膚相對面側設置有防漏護圍40的固定端,因此,有利用防漏護圍40的立起促進側部吸收體23d的兩階段彎曲這樣的優點。特別是如圖4和圖5所示,防漏護圍40的固定端位于比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構成防漏護圍40的片材42的接合部43更靠寬度方向y的外方時,會進一步促進側部吸收體23c的大致l字狀的彎曲變形,因而是有利的。進一步而言,在防漏護圍40的固定端或其附近的位置配置有彈性部件41b時,會進一步促進利用防漏護圍40的立起的側部吸收體23d的大致l字狀的彎曲變形,因而特別優選。
如上所述,在尿布10的外裝體30中配置有腿部彈性部件34(參照圖2)。關于該腿部彈性部件34與上述接合部43的位置關系,如圖4和圖5所示,在外裝體30的襠下部c中腿部彈性部件34位于比接合部43更靠寬度方向y的外方時,因該腿部彈性部件34的收縮而在外裝體30中產生的變形力傳給吸收性主體20,因此,可以進一步促進側部吸收體23c的大致l字狀的彎曲變形,因而優選。在這種情況下,如圖2所示,腿部彈性部件34沿外裝體30的襠下部c的周緣配置時,因腿部彈性部件34的收縮而在外裝體30中產生的變形力更容易傳給吸收性主體20,因而是有利的。
另外,關于腿部彈性部件34,如上所述,該腿部彈性部件34在外裝體30的腹側部a和背側部b各自中單獨配置(參照圖2和圖6)。并且,如圖6所示,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與吸收性芯23的側緣交叉的位置t1和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與吸收性芯23的側緣交叉的位置t2不同。因此,這些彈性部件34a、34b收縮時,因收縮而在外裝體30中產生的變形力會向著這些彈性部件34a、34b的延伸方向、在相互相反的方向d1、d2上產生。這樣,在側部吸收體23d中,從不同的交叉位置t1、t2向著相互不同的方向作用變形力,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側部吸收體23d不希望地向中央吸收體側倒伏。
特別是如圖2和圖6所示,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和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與吸收性芯23分別交叉的位置t1、t2不同,并且兩彈性部件34a、34b的交叉位置t3與將尿布10在長度方向x上前后二等分的位置相比偏倚在腹側部a側時,能夠充分地確保由彎曲后的側部吸收體23d和中央吸收體23c形成的空間,進一步提高排泄物的容納性,并且更有效地防止所容納的排泄物的側漏。
另外,關于腿部彈性部件34,如上所述,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與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在比吸收性主體20的側緣靠寬度方向y的內方位置交叉。另外,在尿布10的襠下部c中,外裝體30在其寬度方向中央區域具有非伸縮性區域36。即,腿部彈性部件34在非伸縮區域36的寬度方向外方與外裝體30接合。并且,腿部彈性部件34與外裝體30的接合部的比寬度方向內側端部34e靠寬度方向外側的區域成為伸縮區域。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腿部彈性部件34的伸縮區域的寬度方向內側端部34e比上述的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作為相鄰于該延出部位21e的部件的片材42的接合部43的寬度方向外側端部靠內側配置。除此以外,腿部彈性部件34的伸縮區域的一部分與接合部43的寬度方向外側端部交叉。因此,腹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a和背側部腿部彈性部件34b收縮時,因收縮而在外裝體30中產生的變形力向著這些彈性部件34a、34b的延伸方向、在相互相反的方向d1、d2上產生,該變形力進一步發揮作用直至外裝體30的寬度方向中央區域的附近。作為其結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側部吸收體23d不希望地向中央吸收體23c側倒伏。
除了腿部彈性部件34以外,在尿布10的外裝體30中還配置有腰身部彈性部件35。在俯視外裝體30時,腰身部彈性部件35如圖6所示,腰身部彈性部件35的一部分與腿部彈性部件34的一部分重疊。詳細而言,在外裝體30中,在形成側密封部s的部位及其附近的部位,腰身部彈性部件35與腿部彈性部件34重疊配置。通過以這樣的關系配置兩彈性部件34、35,因這些彈性部件34、35的收縮而產生的變形力也可以有效地傳給側部吸收體23d,進一步促進側部吸收體23c的大致l字狀的彎曲變形,因而優選。
在尿布10中,優選在構成吸收性主體20的正面片21中從一側的側部吸收體23d的一部分直至另一側的側部吸收體23d的一部分的寬度方向y的區域中,肌膚相對面具有凹凸結構。原因是通過該凹凸結構的存在,側部吸收體23d不容易不希望地向中央吸收體側倒伏。優選正面片21的凹凸結構的部位包覆中央吸收體23c和開口231a的寬度方向y的整個區域,并且包覆側部吸收體23d的靠開口231a的位置。從更有效地防止側部吸收體23d的倒伏的觀點考慮,有利的是正面片21的凹凸結構為具有厚度的體積大的結構。例如在日本特開2004-174234號公報等中記載了這樣的凹凸結構的正面片。該公報所記載的正面片具有面向穿戴者的肌膚側且由片狀物構成的上層、和配置于吸收體側且由片狀物構成的下層,該上層和該下層局部地接合并形成多個接合部,該上層在該接合部以外的部分向穿戴者的肌膚側突出,形成內部為空洞的多個凸部。
從充分地確保由彎曲后的側部吸收體23d和中央吸收體23c形成的空間的觀點考慮,合適的是側部吸收體23d與中央吸收體23c相比,克重低。在這種情況下,側部吸收體23d的克重(g/m2)相對于中央吸收體23c的克重(g/m2),優選為20%以上,特別優選為35%以上,優選為80%以下,特別優選為65%以下。例如,側部吸收體23d的克重(g/m2)相對于中央吸收體23c的克重(g/m2),優選為20%以上80%以下,特別優選為35%以上65%以下。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央吸收體23c由下層吸收體23a和上層吸收體23b的疊層結構構成時,所謂中央吸收體23c的克重,是與該中央吸收體23c對應的下層吸收體23a與上層吸收體23b的合計的克重。
從與上述相同的觀點考慮,合適的是側部吸收體23d與中央吸收體23c相比,厚度小。在這種情況下,側部吸收體23d的厚度(mm)相對于中央吸收體23c的厚度(mm),優選為10%以上,特別優選為20%以上,優選為70%以下,特別優選為60%以下。例如,側部吸收體23d的厚度(mm)相對于中央吸收體23c的厚度(mm),優選為10%以上70%以下,特別優選為20%以上60%以下。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央吸收體23c由下層吸收體23a和上層吸收體23b的疊層結構構成時,所謂中央吸收體23c的厚度,是與該中央吸收體23c對應的下層吸收體23a與上層吸收體23b的合計的厚度。厚度在無負載下使用ccd激光位移計(keyence,lk-080)進行測定。
圖7至圖9表示本發明的尿布的其他實施方式。對于這些實施方式沒有特別進行說明的方面,適合應用對圖1至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敘述的說明。另外,在圖7至圖9中,對與圖1至圖6相同的部件標注相同的符號。在圖7至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的尿布10中,與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的接合對象部件與圖1至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不同。以下,對各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敘述。
在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的尿布10中,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作為位于比該延出部位21e更靠外裝體30側且相鄰于該延出部位21e的部件的背面片22接合。兩者利用粘接劑40a接合,由此形成接合部43。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漏護圍40的固定部位于背面片22的兩側部。
在圖8所示的實施方式的尿布10中,背面片22配置于外裝體30的內層片31與外層片32之間。這些片中與吸收體25相對的片為內層片31。因此,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作為位于比該延出部位21e更靠外裝體30側且相鄰于該延出部位21e的部件的內層片31接合。兩者利用粘接劑40a接合,由此形成接合部43。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漏護圍40的固定部位于內層片31的兩側部。
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的尿布10的外裝體30為單層結構。外裝體30兼為背面片。因此,正面片21的延出部位21e與單層的外裝體30接合。兩者利用粘接劑40a接合,由此形成接合部43。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漏護圍40的固定部位于外裝體30的兩側部。
在以上的圖7至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實現與圖1至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有利的效果。
以上,基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上述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尿布配置了由遍及從腹側部a至背側部b的長度方向全部長度連續的片31、32構成的外裝體30,除此以外,也可以如圖10所示,是將外裝體30分為腹側片部件30a和背側片部件30b的分割類型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
關于上述實施方式,本發明還公開以下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
<1>
一種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具有吸收性芯和配置于其外側的外裝體,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具有中央吸收體和配置于該中央吸收體的兩側部且沿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側部吸收體,在該中央吸收體與一對該側部吸收體之間分別具有由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開口構成的彎曲引導部,
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膚相對面被正面片包覆,該正面片具有從該吸收性芯的兩側緣向寬度方向外方延伸的延出部位,該延出部位在該吸收性芯的非肌膚相對面側折返而包覆該非肌膚相對面,
上述正面片的上述延出部位與比該延出部位更靠上述外裝體側且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的部件接合,
上述延出部位與相鄰于上述延出部位的部件的接合位置比上述彎曲引導部更靠寬度方向的外方,
在上述吸收性芯的兩側緣沿著該側緣配置彈性部件,使上述側部吸收體在該彈性部件與上述接合位置之間彎曲。
<2>
如上述<1>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延出部位與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的上述部件的接合區域、以及該延出部位與該部件的非接合區域在寬度方向并排設置于上述側部吸收體的非肌膚相對面側。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上述外裝體具有穿戴上述尿布時配置于穿戴者的腹側的腹側部、配置于穿戴者的背側的背側部、和位于其間的襠下部,
上述外裝體在上述襠下部、且在比上述延出部位與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的上述部件的接合位置更靠寬度方向外方的位置具有腿部彈性部件。
<4>
如上述<3>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腿部彈性部件沿上述外裝體的上述襠下部的腿部開口緣配置。
<5>
如上述<3>或<4>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上述腿部彈性部件在上述外裝體的上述腹側部和上述背側部各自中單獨配置,
配置于上述腹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與上述吸收性芯的側緣交叉的位置不同于配置于上述背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與上述吸收性芯的側緣交叉的位置。
<6>
如上述<3>~<5>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腿部彈性部件的伸縮區域的寬度方向內側端部比上述正面片的延出部位與相鄰于上述延出部位的部件的接合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端部靠內側配置,上述腿部彈性部件的伸縮區域的一部分與上述接合部的寬度方向外側端部交叉。
<7>
如上述<3>~<6>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配置于上述腹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與上述吸收性芯的側緣交叉的位置和配置于上述背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與上述吸收性芯的側緣交叉的位置偏倚在上述腹側部側。
<8>
如上述<7>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配置于上述腹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與配置于上述背側部的上述腿部彈性部件交叉的位置與將尿布在長度方向上前后二等分的位置相比偏倚在上述腹側部側。
<9>
如上述<3>~<8>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上述外裝體在上述腹側部或上述背側部中,在比上述吸收性主體的兩側緣更靠寬度方向外方的位置具有沿寬度方向延伸的腰身部彈性部件,
在展開狀態下俯視上述尿布時,上述腰身部彈性部件的一部分與上述腿部彈性部件的一部分重疊。
<10>
如上述<1>~<9>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膚相對面和非肌膚相對面被包覆片包覆,
在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彎曲引導部中,肌膚相對面側的上述包覆片與非肌膚相對面側的上述包覆片接合。
<11>
如上述<1>~<10>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上述正面片中從一側的上述側部吸收體的一部分直至另一側的上述側部吸收體的一部分的寬度方向的區域中,肌膚相對面具有凹凸結構。
<12>
如上述<1>~<11>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側部吸收體與上述中央吸收體相比,克重低。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外裝體在上述尿布的襠下部且在該外裝體的寬度方向中央區域具有非伸縮性區域。
<14>
如上述<1>~<13>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彎曲引導部在上述吸收性芯的長度方向上延伸,并不延伸至該吸收性芯的長度方向的各端緣,僅形成在該吸收性芯的長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區域。
<15>
如上述<1>~<14>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上述彎曲引導部形成在關于上述吸收性芯的縱向中心線左右對稱的位置,
上述彎曲引導部呈由直線部和與該直線部的各端部連接的圓弧部劃定的大致弓形的細長形狀,
在上述彎曲引導部中,上述直線部靠上述吸收體的寬度方向的外方,上述圓弧部靠該吸收體的寬度方向的內方。
<16>
如上述<1>~<15>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延出部位的側緣越過上述彎曲引導部,大致到達上述中央吸收體。
<17>
如上述<1>~<16>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部具有一對防漏護圍,
構成上述防漏護圍的片材在上述側部吸收體的非肌膚相對面側利用粘接劑與上述延出部位接合。
<18>
如上述<17>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側部吸收體的非肌膚相對面側中的利用上述粘接劑形成的上述延出部位與上述片材的接合部不在該側部吸收體的寬度方向的整個區域形成,而在偏倚在上述彎曲引導部側的區域形成。
<19>
如上述<1>~<18>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比上述延出部位與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的上述部件的接合區域靠寬度方向的外方的區域不施用粘接劑,該延出部位與相鄰于該延出部位相鄰的該部件成為非接合狀態。
<20>
如上述<1>~<19>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側部吸收體相對于上述中央吸收體發生彎曲變形,并且該側部吸收體自身以形成大致l字狀的方式彎曲。
<21>
如上述<1>~<20>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部具有一對防漏護圍,
構成上述防漏護圍的片材在上述側部吸收體的非肌膚相對面側與上述延出部位接合,
上述防漏護圍的固定端比上述延出部位與該片材的接合部靠寬度方向的外方。
<22>
如上述<1>~<21>中任一項所述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沿長度方向的兩側部具有一對防漏護圍,
在上述防漏護圍的固定端或其附近的位置配置有彈性部件。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詳細敘述,根據本發明的內褲型一次性尿布,在其穿戴狀態下,即使穿戴者激烈地打開并攏腳,也能夠穩定地維持用于容納排泄物且防止其泄漏的寬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