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超聲波振動進行例如硬骨組織和軟骨組織的切削的超聲波探頭。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具有超聲波探頭(超聲波變幅桿)的超聲波處置系統。在該超聲波處置系統中,在振動產生部(超聲波振動機構)中產生的超聲波振動在超聲波探頭中從基端向頂端傳遞。在超聲波探頭的頂端部,形成有手術刀部作為面狀的處置部位。
在手術刀部中,超聲波探頭的外表面形成為凹凸狀。在使手術刀部與患部接觸的狀態下,通過向手術刀部傳遞超聲波振動,從而對患部進行切削。患部例如是骨等其他硬性組織。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5209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處置,有時在借助于內窺鏡(硬性鏡)的觀察下例如在膝關節對作為患部的大腿骨進行切削。在該情況下,將超聲波探頭的頂端部向大腿骨與脛骨之間的較窄的腔內插入,使超聲波探頭的處置部位與大腿骨的下表面接觸。然后,在使處置部位與大腿骨的下表面接觸的狀態下,通過將超聲波振動傳遞至處置部位,從而對大腿骨的下表面進行切削。
上述專利文獻1的超聲波探頭具有配置于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且相對于探頭主體部在比直角小的范圍內彎折的彎曲部。在沿著長度軸線從基端朝向頂端觀察探頭主體部時,彎曲部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的投影面外。在此,大腿骨與脛骨之間的腔較窄,大腿骨的下表面形成為曲面狀。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超聲波探頭的形狀中,超聲波探頭上的處置部位向患部靠近的靠近性較差。
本發明是鑒于這些情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處置部位向膝關節的患部靠近的靠近性的超聲波探頭。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超聲波探頭的一技術方案是一種膝關節用的超聲波探頭,其為了利用超聲波振動對膝關節進行處置而傳遞所述超聲波振動,其中,該超聲波探頭包括:探頭主體部,其沿著長度軸線延伸設置,該探頭主體部從基端向頂端傳遞所述超聲波振動;彎曲部,其與所述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連續,該彎曲部相對于所述探頭主體部彎折;以及處置部,其與所述彎曲部的頂端部連續,該處置部對所述膝關節進行處置,所述彎曲部具有相對于所述探頭主體部的長度軸線以5度~8度的角度彎折的中心軸線,且在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從所述基端朝向所述頂端觀察所述探頭主體部時,所述彎曲部總是配置在所述探頭主體部的投影面內。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處置部位向膝關節的患部靠近的靠近性的超聲波探頭。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超聲波處置系統的圖。
圖2是表示振動體單元的結構的圖。
圖3是第1實施方式的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的側視圖。
圖4是第1實施方式的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的俯視圖。
圖5A是圖3所示的截面積減少部周邊的放大圖。
圖5B是圖5A所示的5B-5B線的剖視圖。
圖6是圖3所示的處置部周邊的放大圖。
圖7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振動體單元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從頂端側數第2個振動波腹與最頂端側的振動波腹之間的、縱向振動的振幅及基于超聲波振動的應力的概略圖。
圖8A是表示超聲波探頭的處置的一例的圖。
圖8B是表示超聲波探頭的處置的一例的圖。
圖9是第2實施方式的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的側視圖。
圖10是第2實施方式的探頭主體部的頂端部的俯視圖。
圖11是圖10所示的處置部周邊的放大圖和圖11所示的11-11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圖3、圖4、圖5A、圖5B、圖6、圖7、圖8A以及圖8B說明第1實施方式。另外,在一部分附圖中,為了圖示的清晰化而省略或簡化了一部分構件的圖示。在圖3中,虛線F1和虛線F2所示的范圍比護套7的頂端向頂端側突出。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超聲波處置系統1的圖。如圖1所示,超聲波處置系統1包括超聲波處置器具(手持件)2、能量處置裝置3以及振子單元5。超聲波處置器具2具有長度軸線C。在此,將與長度軸線C平行的方向設為長度軸線方向。長度軸線方向的一方是頂端側(圖1的箭頭C1的方向),與頂端側相反的方向是基端側(圖1的箭頭C2的方向)。本實施方式的超聲波處置器具2是為了利用超聲波對例如膝關節進行處置而使用的。
超聲波處置器具2包括保持單元6、護套7以及超聲波探頭8。保持單元6包括:保持殼體11,其由手術操作者保持;以及能量操作按鈕12,其安裝于保持殼體11,是供手術操作者操作的能量操作輸入部。在保持單元6的頂端側連結有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的作為中空的筒狀構件的護套7。在該護套7的內部貫穿有超聲波探頭(振動傳遞構件)8。另外,超聲波探頭8的頂端部從護套7的頂端朝向頂端側突出。超聲波探頭8是為了利用超聲波振動對例如膝關節進行處置而傳遞超聲波振動的膝關節用的超聲波探頭。
另外,在保持單元6的基端側連結有具有振子殼體13的振子單元5。在振子單元5上連接有線纜15的一端。線纜15的另一端連接于能量處置裝置3。能量處置裝置3例如是能量控制裝置。能量處置裝置3包括電源、將來自電源的電力轉換為振動產生電力的轉換電路、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專用集成電路)的處理器(控制部)以及存儲器等存儲部。在保持殼體11的內部設有通過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12的能量操作的輸入而使開閉狀態發生變化的開關(未圖示)。開關借助經由振子單元5和線纜15的內部延伸設置的信號路徑電連接于能量處置裝置3的處理器。另外,在超聲波處置系統1中,經由保持殼體11的內部和振子殼體13的內部延伸設置有振動體單元20。
圖2是表示振動體單元20的結構的圖。如圖2所示,振動體單元20包括上述超聲波探頭8、由作為振動產生部的多個壓電元件構成的超聲波振子21以及中繼傳遞構件22。超聲波振子21和中繼傳遞構件22配置在振子殼體13的內部,中繼傳遞構件22被振子殼體13支承。超聲波振子21安裝于中繼傳遞構件22。在保持殼體11的內部,在中繼傳遞構件22的頂端側連接有超聲波探頭8。在中繼傳遞構件22上設有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的截面積變化部23。截面積變化部(變幅桿部)23位于比超聲波振子21靠頂端側的位置。在超聲波振子21上連接有電布線25A、25B的一端。電布線25A、25B經由線纜15的內部延伸設置,另一端連接于能量處置裝置3。
通過借助于能量操作按鈕12的能量操作的輸入將開關設為關閉狀態,從而在能量處置裝置3中,控制部控制轉換電路,經由電布線25A、25B將振動產生電力(振動產生電流)向超聲波振子21供給。由此,在超聲波振子21中產生超聲波振動,所產生的超聲波振動經由中繼傳遞構件22向超聲波探頭8傳遞。此時,在中繼傳遞構件22的截面積變化部23中,超聲波振動的振幅被擴大。
[探頭主體部31]
超聲波探頭8具有沿著長度軸線C延伸設置的探頭主體部31。探頭主體部31以長度軸線C為軸中心大致筆直地延伸設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基端側設有卡合連接部32。通過將卡合連接部32與設于中繼傳遞構件22的卡合槽(未圖示)相卡合(例如,通過內螺紋與外螺紋之間的螺紋接合),從而探頭主體部31連接于中繼傳遞構件22的頂端側。通過將探頭主體部31連接于中繼傳遞構件22,從而形成于探頭主體部31的基端的抵接面33與中繼傳遞構件22相抵接。從中繼傳遞構件22經由抵接面33向探頭主體部31傳遞超聲波振動。
通過向探頭主體部31傳遞超聲波振動,從而在探頭主體部31(超聲波探頭8)中,從基端向頂端傳遞超聲波振動。在探頭主體部31傳遞超聲波振動的狀態下,振動體單元20在包括既定的頻率的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振動方向與長度軸線方向平行的縱向振動。此時,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之一的振動波腹(最基端振動波腹)A1位于振動體單元20的基端(中繼傳遞構件22的基端),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之一的振動波腹(最頂端振動波腹)A2位于振動體單元20的頂端(超聲波探頭8的頂端)。在此,振動波腹A1在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中位于最基端側,振動波腹A2在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中位于最頂端側。在某一實施例中,振動體單元20被設計為通過傳遞超聲波振動而以47kHz(規定的頻率)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實際上,振動體單元20在46kHz~48kHz的頻率范圍(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
超聲波探頭8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頂端到基端(卡合連接部32的基端)具有全長L1。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全長L1為183.1mm。另外,超聲波探頭8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頂端到抵接面33(探頭主體部31的基端)具有長度尺寸L2。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2為177.1mm。
在探頭主體部31上設有變幅桿部(第1變幅桿部)35。在變幅桿部35中,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變幅桿部(截面積減少部)35位于比抵接面33靠頂端側的位置,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抵接面33到變幅桿部35的基端(振動輸入端)E1具有長度尺寸L3。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3為29mm。另外,變幅桿部(第1變幅桿部)35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基端(振動輸入端)E1到頂端(振動輸出端)E2具有變幅桿長度尺寸(第1變幅桿長度尺寸)L4。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變幅桿長度尺寸L4為20mm。
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抵接面33到變幅桿部35的基端E1保持外徑為大致恒定。因而,在探頭主體部31中,在抵接面33和變幅桿部35的基端E1具有外徑D1。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外徑D1為7mm。另外,在變幅桿部35中,由于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因此在變幅桿部35的頂端E2,探頭主體部31具有比外徑D1小的外徑D2。即,在變幅桿部35中,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朝向頂端側而從外徑D1減少到外徑D2。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外徑D2為3.8mm。
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例如46kHz~48kHz)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之一的振動波節N1位于變幅桿部35的基端E1或基端E1的附近,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縱向振動的任意振動波腹都位于自變幅桿部35離開的位置。因此,在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的變幅桿部35中,縱向振動(超聲波振動)的振幅被擴大。在某一實施例中,向變幅桿部35的基端E1傳遞振動波腹處的振幅為18μm的縱向振動,在變幅桿部35縱向振動的振幅被擴大。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以包含于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的規定的頻率(例如47kHz)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節N1位于變幅桿部35的基端E1。
在探頭主體部31設有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在變幅桿部36中,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變幅桿部(截面積減少部)36位于比變幅桿部(第1變幅桿部)35靠頂端側的位置,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抵接面33到變幅桿部36的基端(振動輸入端)E3具有長度尺寸L5。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5為88.1mm。另外,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基端(振動輸入端)E3到頂端(振動輸出端)E4具有變幅桿長度尺寸(第2變幅桿長度尺寸)L6。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變幅桿長度尺寸L6為14mm。
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變幅桿部(第1變幅桿部)35的頂端E2到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保持外徑為大致恒定。因而,在探頭主體部31中,在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具有外徑D2。即,在變幅桿部35的頂端E2和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成為外徑D2,成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在變幅桿部36中,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因此在變幅桿部36的頂端E4,探頭主體部31具有比外徑D2小的外徑D3。即,在變幅桿部36中,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朝向頂端側從外徑D2減少到外徑D3。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外徑D3為2.7mm。
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例如46kHz~48kHz)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之一的振動波節N2位于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或基端E3的附近,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縱向振動的任意振動波腹都位于自變幅桿部36離開的位置。因此,在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的變幅桿部36中,縱向振動(超聲波振動)的振幅被擴大。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以包含于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的規定的頻率(例如47kHz)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節N2位于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節N2位于比振動波節N1靠頂端側的位置。
在探頭主體部31設有截面積增加部37。在截面積增加部37中,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朝向頂端側增加。截面積增加部37位于比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靠頂端側的位置,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抵接面33到截面積增加部37的頂端(振動輸出端)E6具有長度尺寸L7。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7為116.7mm。另外,截面積增加部37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基端(振動輸入端)E5到頂端(振動輸出端)E6具有延伸設置尺寸L8。由于延伸設置尺寸L8較小,因此在截面積增加部37中,從基端E5到頂端E6的距離較小。
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的頂端E4到截面積增加部37的基端E5保持為外徑大致恒定。因而,在探頭主體部31中,在截面積增加部37的基端E5具有外徑D3。即,在變幅桿部36的頂端E4和截面積增加部27的基端E5,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成為外徑D3,成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在截面積增加部37中,截面積朝向頂端側增加,因此在截面積增加部37的頂端E6,探頭主體部31具有比外徑D3大的外徑D4。即,在截面積增加部37中,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朝向頂端側從外徑D3增加到外徑D4。在某一實施例中,外徑D4與變幅桿部36的基端E3處的外徑D2大致相同。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外徑D4為3.8mm。
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之一的振動波腹A3位于截面積增加部37。由于基于超聲波振動的應力為零的振動波腹A3位于截面積增加部37,因此即使在截面積朝向頂端側增加的截面積增加部37中,縱向振動(超聲波振動)的振幅也幾乎不減少。另外,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腹A3位于比振動波節N2靠頂端側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振動波腹A3在縱向振動的振動波腹中位于第2靠頂端側的位置。
探頭主體部31具有借助彈性構件(未圖示)支承于護套7的被支承部38。被支承部38位于比截面積增加部37靠頂端側的位置。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截面積增加部37的頂端E6到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具有長度尺寸L9。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9為24.1mm。另外,被支承部38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基端E7到頂端E8具有延伸設置尺寸L10。延伸設置尺寸L10較小,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延伸設置尺寸L10為3mm。
探頭主體部31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從截面積增加部37的頂端E6到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保持為外徑大致恒定。因而,在探頭主體部31中,在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具有外徑D4。即,在截面積增加部37的頂端E6和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成為外徑D4,成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在被支承部38的基端部中,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從外徑D4減少至外徑D5。在某一實施例中,外徑D5比外徑D4小0.4mm左右。在被支承部38中,在長度軸線方向的大部分范圍內,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被保持為外徑D5且大致恒定。而且,在被支承部38的頂端部,探頭主體部31的外徑從外徑D5增加至外徑D6。由此,探頭主體部31在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具有外徑D6。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處的外徑D6與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處的外徑D4大致相同。因此,在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和頂端E8,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探頭主體部31的截面積大致相同。在某一實施例中,優選的是,外徑D6為3.8mm。
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之一的振動波節N3位于被支承部38。因此,探頭主體部31(超聲波探頭8)即使在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在被支承部38也借助彈性構件安裝于護套7。另外,由于在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N3支承于護套7,因此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防止了超聲波轉動自被支承部38向護套7的傳遞。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節(最頂端振動波節)N3位于比振動波節N2靠頂端側的位置,在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中位于最頂端側。另外,在被支承部38的基端E7和頂端E8,探頭主體部31的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大致同相同,因此在被支承部38中,縱向振動的振幅幾乎不發生變化。
另外,護套7的頂端位于比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靠頂端側的位置。因而,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振動波節中位于最頂端側的振動波節N3位于護套7的內部。其中,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與護套7的頂端之間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距離較小,在某一實施例中為數mm左右。
圖3和圖4是表示超聲波探頭8的頂端部的結構的圖。在此,將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交叉的)某一個方向設為第1垂直方向(在圖2和圖3中分別為箭頭P1的方向),將與第1垂直方向(第1交叉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2垂直方向(在圖2和圖3中分別為箭頭P2的方向)。另外,將與長度軸線C垂直(交叉)、且與第1垂直方向(第1交叉方向)和第2垂直方向(第2交叉方向)垂直的兩個方向的一方設為第1寬度方向(在圖4中為箭頭B1的方向)。而且,將與第1寬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2寬度方向(在圖4中為箭頭B2的方向)。在此,圖2和圖3是從第1寬度方向側觀察超聲波探頭8得到的圖,圖4是從第2垂直方向側觀察超聲波探頭8得到的圖。
如圖3和圖4所示,探頭主體部31延伸設置至比被支承部38靠頂端側的位置。即,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E9位于比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靠頂端側的位置。其中,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與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E9之間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距離較小,在某一實施例中為0.6mm左右。
如上所述,在探頭主體部31中,在變幅桿部(第1變幅桿部)35和變幅桿部(第2變幅桿部)36中,縱向振動的振幅被擴大,在截面積增加部37和被支承部38中,縱向振動的振幅幾乎不發生變化。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結構,因此在某一實施例中,在向探頭主體部31的基端(抵接面33)傳遞了振動波腹處的振幅為18μm的縱向振動的情況下,在探頭主體部31的E6,成為振幅為80μm的縱向振動。
[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
如圖1所示,探頭主體部31具有從護套7的頂端朝向外部暴露(突出)的頂端部31a。例如比被支承部38的頂端E8靠前方的部位作為頂端部31a發揮作用。
如圖3所示,頂端部31a具有包括后述的刀尖部143的基準面31b和配置在與基準面31b相反的側的相反面31c。基準面31b是探頭主體部31的上表面,相反面31c是探頭主體部31的下表面。基準面31b和相反面31c以探頭主體部31朝向頂端部31a的頂端E50變細的方式縮窄。如圖3和圖4所示,在基準面31b和相反面31c上,縮窄開始位置S1在長度軸線C方向上成為自頂端E50離開了長度尺寸L50的位置。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50為32mm。縮窄開始位置S1是錐形部101的基端與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E9之間的連續位置,成為探頭主體部31與錐形部101之間的交界位置。
如圖3和圖4所示,在探頭主體部31的周向上,基準面31b和相反面31c與探頭主體部31的兩側面31d相連續。如圖4所示,兩側面31d的一部分以朝向頂端E50變細的方式縮窄。如圖3和圖4所示,在兩側面31d上,縮窄開始位置S2在長度軸線C方向上成為自頂端E50離開了長度尺寸L51的位置。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51為25mm。另外,兩側面31d的一部分不縮窄,如圖4所示,縮窄結束位置S3成為自頂端E50離開了長度尺寸L53的位置。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53為10mm。另外,從縮窄開始位置S1到縮窄開始位置S2,兩側面31d的一部分不縮窄。
如圖3和圖4所示,探頭主體部31具有配置于頂端部31a的、錐形部101(截面積減少部)、中繼延伸設置部103以及彎曲部105。錐形部101的頂端部與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基端部連續,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頂端部與彎曲部105的基端部連續。
如圖3和圖4所示,優選的是,錐形部101的最大外徑D7為3.8mm。優選的是,錐形部101的最小外徑D8為1.7mm。
如圖3所示,錐形部101的一部分101a包含于基準面31b,例如是錐形部101的上表面。錐形部101的一部分101b包含于相反面31c,例如是錐形部101的下表面。一部分101a、101b從縮窄開始位置S1縮窄至縮窄結束位置S4。縮窄結束位置S4位于比縮窄開始位置S1靠前方的位置。優選的是,從縮窄開始位置S1到縮窄結束位置S4的長度尺寸L54為18mm。一部分101a、101b作為后述的縮窄部位發揮作用。
如圖3和圖4所示,錐形部101的頂端部的兩側面31d從縮窄開始位置S2縮窄至縮窄結束位置S4。
錐形部101的基端部的兩側面31d不縮窄,該長度成為從縮窄開始位置S1到縮窄開始位置S2的長度。
在錐形部101中,隨著朝向頂端側去,與長度軸線C垂直的截面積減少。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例如46kHz~48kHz)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作為縱向振動的振動波節之一的振動波節(最頂端振動波節)N3位于被支承部38,且位于錐形部101的基端(E9)的附近。而且,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在長度軸線方向上,縱向振動的任意振動波腹都位于自錐形部101離開的位置。因此,在截面積朝向頂端側減少的錐形部101中,縱向振動(超聲波振動)的振幅被擴大。在某一實施例中,在向錐形部101的基端(E9)傳遞了振動波腹處的振幅為80μm的縱向振動的情況下,在頂端E50成為140μm~150μm的縱向振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從錐形部101的基端(E9)到頂端(S4)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尺寸比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λ/8)大。在某一實施例中,在振動體單元20以46kHz~48kHz(規定的頻率范圍)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從振動波節(最頂端振動波節)N3到作為振動波腹(最頂端振動波腹)A2的頂端E50的四分之一波長(λ/4)為34.4mm~35.2mm。與此相對,在該實施例中,從錐形部101的基端(E9)到縮窄結束位置S3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尺寸成為22mm左右,比振動體單元20以46kHz~48kHz(規定的頻率范圍)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大。另外,在錐形部101中,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基端(E9)與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的長度尺寸L54也為17.9mm~18.1mm。因而,長度尺寸L54也比振動體單元20以46kHz~48kHz(規定的頻率范圍)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大。
如圖3所示,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基準面31b與相反面31c不縮窄,而是沿著長度軸線C平行配置。如圖4所示,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頂端部的兩側面31d從縮窄結束位置S3縮窄至縮窄結束位置S4。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長度成為從縮窄結束位置S3到縮窄結束位置S4的長度。該部位作為后述的平行部位發揮作用。
如圖5A所示,彎曲部105具有相對于作為探頭主體部31的中心軸線的長度軸線C彎折的中心軸線C0。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以從彎曲部105的基端部朝向彎曲部105的頂端部自長度軸線C離開的方式(朝向下方的方式)彎折。中心軸線C0呈直線狀延伸。而且,如圖3和圖5A所示,彎曲部105在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側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彎折。彎曲部105以自長度軸線C離開的方式呈直線狀彎折。在沿著長度軸線C從基端朝向頂端觀察探頭主體部31時,彎折的彎曲部105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內。如圖4所示,彎曲部105的兩側面31d不縮窄,相當于具有長度尺寸L53的部分。
如圖3、圖5A以及圖6所示,彎曲部105具有截面積減少部110、截面積均勻部分120以及處置部130。截面積減少部110的基端部與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頂端部連續。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基端部與截面積減少部110的頂端部連續。處置部130的基端部與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頂端部連續。截面積減少部110配置于彎曲部105的基端部,處置部130與彎曲部105的頂端部連續,截面積均勻部分120配置在截面積減少部110與處置部130之間并與這兩者連續。處置部130例如對膝關節的作為患部200的大腿骨進行處置。
如圖3和圖5A所示,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一部分110a包含于基準面31b,例如是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上表面。一部分110a縮窄為錐形狀。具體地說,一部分110a相對于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基準面31b向靠近長度軸線C的方向(朝向長度軸線C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彎折角度θ50成為5度~20度。
如圖3和圖5A所示,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一部分110b包含于相反面31c,例如是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下表面。一部分110b相對于長度軸線C平行配置。優選的是,一部分110b與長度軸線C之間的長度尺寸L56為0.95mm。
如圖5A所示,借助一部分110a與一部分110b,包含于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的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中心軸線C1相對于長度軸線C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長度軸線C朝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
如圖3和圖5A所示,截面積均勻部分120成為均勻的粗細。如圖5A和圖5B所示,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高度H51優選為1.4mm。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寬度W51優選為2.8mm。
如圖5A所示,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一部分120a包含于基準面31b,例如是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上表面。一部分120a與包含于基準面31b的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一部分110a連續,與一部分110a配置在同一直線上。因此,一部分120a與一部分110a同樣地相對于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基準面31b向靠近長度軸線C的方向(朝向長度軸線C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彎折角度θ50為5度~20度。如圖3和圖6所示,一部分120a以一部分120a的頂端部與長度軸線C上交叉的方式延伸至長度軸線C。
如圖3和圖5A所示,一部分120a與處置部130連續,并作為以靠近長度軸線C與長度軸線C上交叉的方式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周面彎折的第1彎折面發揮作用。
如圖3和圖5A所示,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一部分120b包含于相反面31c,例如是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下表面。一部分120a與包含于相反面31c的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一部分110b連續。一部分120b相對于一部分110b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長度軸線C朝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彎折角度θ50與上述彎折角度θ50相同地成為5度~20度。這樣,彎折角度θ50與一部分110a和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周面上的彎折角度相同。由此,一部分120a與一部分120b平行地進行配置。如圖3和圖6所示,一部分120b的頂端部位于比長度軸線C靠下方的位置。
如圖5A所示,借助一部分120a和一部分120b,包含于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的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中心軸線C2相對于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中心軸線C1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長度軸線C朝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彎折角度θ50與上述彎折角度θ50相同地成為5度~20度。另外,優選的是,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長度軸線以5度~8度的角度彎折。即,優選的是,彎折角度θ50為5度~8度。
如圖3和圖5A所示,從頂端E50到相反面31c的彎折開始位置E14的長度尺寸L55優選為8.5mm。彎折開始位置E14是一部分110b與一部分120b之間的連續部位。因此,彎曲部105以彎折開始位置E14為基準進行形成。長度尺寸L55表示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長度與處置部130的長度之和。
在彎曲部105的彎折中,彎曲部105具有包括作為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及后述的突出部137的周面并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上表面彎折的上表面和隔著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位于與彎曲部105的上表面相反的側、并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下表面彎折的下表面。彎曲部105的上表面例如包括基準面31b的一部分110a、120a、130a。彎曲部105的下表面例如包括相反面31c的一部分110b、120b、130b。探頭主體部31的上表面例如是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一部分103a。一部分103a包含于基準面31b,例如是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上表面。探頭主體部31的下表面例如是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一部分103b和一部分110b。一部分103b與一部分110b相同地包含于相反面31c。一部分103b是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下表面。彎曲部105的上表面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上表面的彎折開始位置E15是一部分103a與一部分110a之間的連續部位。彎曲部105的下表面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下表面的彎折開始位置E14是一部分110b與一部分120b之間的連續部位。彎折開始位置E15位于比彎折開始位置E14靠基端側的位置。探頭主體部31和彎曲部105在從探頭主體部31向彎曲部105傳遞有超聲波振動的狀態下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振動。在探頭主體部31和彎曲部105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振動的狀態下,彎折開始位置E14、E15位于比多個振動波節中的最頂端的振動波節N3靠前方的位置,即位于彎曲部105的頂端部側。
如圖4所示,優選的是,處置部130的寬度W52與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寬度W51相同地為2.8mm。
如圖3和圖6所示,處置部130的一部分130a包含于基準面31b,例如是處置部130的上表面。一部分130a相對于包含于基準面31b的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一部分120a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長度軸線C朝向下方)呈直線狀彎折。一部分130a配置于處置部130,并作為第2彎折面發揮作用,該第2彎折面朝向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且是朝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第1彎折面彎折。
如圖3和圖6所示,該一部分130a呈圓弧狀光滑地彎曲,與包含于基準面31b的一部分131a連續。一部分131a配置于處置部130,并作為第3彎折面發揮作用,該第3彎折面朝向與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相反側的靠近長度軸線C的方向相對于作為第2彎折面的一部分130a彎折,并朝向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延伸。該一部分131a相對于一部分130a朝向長度軸線C延伸至抵接于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的位置或比延長線125靠下方的位置。一部分131a例如是處置部130的上表面。
如圖6所示,在一部分130a、131a的彎曲面部132a的高度方向上,角R52成為0.5mm。在彎曲面部132a中,一部分131a相對于一部分130a以角度θ51傾斜。角度θ51為90度。一部分131a相對于一部分130a的高度H52優選為0.6mm。形成在長度軸線C方向與一部分131a之間的角度θ52成為55度~85度。
如圖6所示,利用一部分130a、131a,在基準面31b的頂端部形成有凹部127。
如圖3和圖6所示,處置部130的一部分130b包含于相反面31c,例如是處置部130的下表面。一部分130b與包含于相反面31c的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一部分120b連續,與一部分120b配置在同一直線上。一部分130b延伸至比彎曲面部132a靠前方的位置。一部分130b朝向長度軸線C且是后方呈圓弧狀光滑地彎曲,與包含于基準面31b的一部分134a連續。一部分134a例如是處置部130的上表面。
如圖6所示,在一部分130b、134a的彎曲面部132b的高度方向上,角R53成為0.5mm。一部分134a相對于一部分130b以角度θ53傾斜。角度θ53為55度。如圖4所示,在彎曲面部132b的寬度方向上,角R54成為0.5mm。
如圖6所示,一部分130b與彎曲面部132b之間的交界點133在探頭主體部31的徑向上是在處置部130中距長度軸線C最遠的部位。該交界點133在探頭主體部31的徑向上位于長度軸線C與具有最大外徑D7的錐形部101的一部位(例如E9)處的相反面31c之間。即,在沿著長度軸線C從基端觀察頂端時,包括具有交界點133的處置部130的彎曲部105總是配置在錐形部101的投影面內。
如圖3和圖6所示,一部分134a朝向后方彎折,并與包含于基準面31b的一部分135a連續。該連續部位(彎折部分)作為刀尖部141發揮作用。刀尖部141沿著處置部130的寬度方向(箭頭B2方向)形成為線狀,是一部分134a和一部分135a的端部。一部分135a例如是處置部130的上表面。
如圖6所示,一部分135a相對于延長線125以角度θ54彎折。角度θ54是25度。換言之,一部分135a相對于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中心軸線C2以角度θ54傾斜。
如圖3和圖6所示,一部分135a與一部分131a連續。一部分135a以一部分135a與一部分131a之間的連續部位為中心朝向一部分134a(以自長度軸線C離開的方式(以朝向下方的方式))以角度θ55傾斜。角度θ55為30度~45度。這樣的一部分135a作為第1處置面發揮作用,該第1處置面相對于作為第3彎折面的一部分131a向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彎折。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部分134a配置在比一部分135a靠前方的位置,并作為相對于一部分135a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彎折的第2處置面發揮作用。
如圖3和圖6所示,一部分135a與一部分131a之間的連續部位作為刀尖部143發揮作用。因此,一部分135a具有刀尖部143。而且,一部分135a以刀尖部143為中心向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且向自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離開的方向相對于刀尖部143彎折。另外,一部分134a、135a相對于長度軸線C傾斜。
如圖6所示,優選的是,在長度方向上形成于彎曲面部132b的頂端E50與刀尖部143之間的長度尺寸L57為0.6mm。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刀尖部143沿著處置部130的寬度方向形成為線狀,是一部分131a和一部分135a的端部。刀尖部143與交界點133之間的高度H53優選為1.4mm。高度H13是處置部130的包括后述的突出部137的頂端部的高度,比處置部130的寬度W52短。另外,優選的是,寬度W52如上所述為2.8mm。一部分135a(第1處置面)的沿著長度軸線C的長度是從刀尖部143(處置部位)到彎曲部105的頂端E20的長度尺寸L57的25%以上。刀尖部143在處置部130、一部分131a以及一部分135a中配置于最高的位置。如圖6所示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位于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上或比延長線125靠下方的位置。刀尖部143設于作為第3彎折面的一部分131a與作為第1處置面的一部分135a之間的連續部位。刀尖部143作為處置部位發揮作用,該處置部位如圖6所示位于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上,或者以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為交界且隔著交界位于與長度軸線C相反側。即,刀尖部143配置在抵接于延長線125的位置或比延長線125靠下方的位置。
如圖6所示,在上述處置部130的形狀中,處置部130具有向與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相對于長度軸線C的彎折方向相反的側突出的突出部137和通過配置于突出部137的端部而配置在與中心軸線C0相對于長度軸線C的彎折方向相反側的位置、并作為對膝關節進行處置的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
突出部137例如是被彎曲面部132a與一部分131a、135a、134a包圍的區域部分。彎曲面部132a與一部分131a、135a、134a是突出部137的周面。突出部137的端部是一部分131a與一部分135a之間的連續部位。突出部137的最大高度是一部分131a相對于一部分130a的高度H52。
探頭主體部31在頂端部31a具有如上所述的錐形部101、中繼延伸設置部103以及彎曲部105。換一種觀點,超聲波探頭8具有縮窄部位、平行部位以及交叉部位。
如圖3所示,縮窄部位配置于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其朝向長度軸線C縮窄成頂端變細。縮窄部位具有一部分101a、101b。一部分101a、101b以長度軸線C為中心上下對稱配置,且具有彼此相同的長度、形狀以及傾斜。因此,上表面上的縮窄角度與下表面上的縮窄角度相同。包括縮窄部位的探頭主體部31與彎曲部105在從包括縮窄部位的探頭主體部31向彎曲部105傳遞有超聲波振動的狀態下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振動。在包括縮窄部位的探頭主體部31與彎曲部105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振動的狀態下,縮窄部位的長度尺寸L54比振動的八分之一波長大。縮窄部位與配置在比縮窄部位靠頂端側的位置的處置部130配置于振動的四分之一波長中。
如圖3和圖5A所示,平行部位配置于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且比縮窄部位靠前方的位置,其與縮窄部位連續,且與長度軸線C平行。平行部位例如具有中繼延伸設置部103中的基準面31b和相反面31c、以及截面積減少部110中的相反面31c。換言之,平行部位例如具有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的一部分103a、103b和截面積減少部110的一部分110b。基準面31b(一部分103a)是與長度軸線C平行的上表面。相反面31c(一部分103b、110b)是隔著長度軸線C配置在與上表面相反側的下表面,與長度軸線C平行,且比上表面長。一部分103a與一部分103b以長度軸線C為中心上下對稱配置,且具有彼此相同的長度和形狀。由于配置有一部分110b,因此平行部位的下表面比平行部位的上表面長,并延伸至平行部位的比上表面靠頂端側的位置。
如圖5A和圖6所示,交叉部位配置于彎曲部105,與平行部位連續,且與長度軸線C交叉。交叉部位例如具有彎曲部105的基準面31b。換言之,交叉部位具有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一部分120a。
如上所述,在沿著長度軸線C從基端朝向頂端觀察探頭主體部31時,彎折的彎曲部105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內。而且,一部分101b朝向長度軸線C縮窄。連續的一部分103b與一部分101b的頂端連續且與長度軸線C平行,一部分110b與一部分103b的頂端連續且與長度軸線C平行。一部分103b、110b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內。一部分120b、130b向離開長度軸線C的方向呈直線狀彎折,但是與一部分103b、110b相同地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內。因此,如圖3所示,在相反面31c側且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內形成有空間145。空間145在長度軸線C方向上位于基端E9(一部分101a的基端)與一部分130b的頂端之間,而且位于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的側方。空間145隔著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配置在與刀尖部143相反的側。
[作用·效果]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超聲波探頭8的作用及效果。
例如在膝關節的內窺鏡觀察下手術中,一般來說,為了靠近患部200而配置的未圖示的端口部(開口部)被定在預定的位置。
在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中,在沿著超聲波探頭8的長度軸線從超聲波探頭8的基端部朝向頂端部觀察超聲波探頭8時,不同于本實施方式,頂端部相對于基端部彎折以使得超聲波探頭8的頂端部總是配置在基端部的投影面外。而且,處置部130配置于頂端部。在該情況下,一般來說,端口部較窄,筒狀構件較細,膝關節的腔較窄,大腿骨的周面形成為曲面狀。因此,在上述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中,產生了超聲波探頭8相對于筒狀構件的插入性和超聲波探頭8上的處置部位向患部200靠近的靠近性降低的隱患。在超聲波探頭8中,利用振動方向確定能夠處置的方向。若超聲波探頭8未以適當的狀態接觸患部200,則處置的效率降低。而且腔較窄,患部形成為曲面狀。因此,對于上述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不適合用于在較窄的腔對患部200進行處置。而且,對于在上述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存在在接觸患部之前就接觸除患部以外的部位而弄傷除患部以外的部位的隱患。這樣,超聲波探頭不適合用于在較窄的腔對患部進行處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彎曲部105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彎折。在該彎曲部105中,在沿著長度軸線C方向從基端觀察頂端時,包括具有交界點133的處置部130的彎曲部105總是配置在錐形部101的投影面內。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長度軸線C以5度~8度的角度彎折。
由此,即使端口部較窄且筒狀構件較細,只要探頭主體部31向筒狀構件插入,則在具有彎曲部105的探頭主體部31中,就能夠提高探頭主體部31向筒狀構件的插入性。另外,根據彎曲部105的彎曲的程度,具有彎曲部105的探頭主體部31能夠貫穿筒狀構件,在貫穿時,彎曲部105不抵接于筒狀構件的內周面即可。而且,如圖8A和圖8B所示,能夠提高超聲波探頭8的作為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向患部200即大腿骨靠近的靠近性和針對患部200的處置效率。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和圖8B所示,通過使探頭主體部31繞探頭主體部31的軸線旋轉,改變刀尖部143的朝向,從而不管是大腿骨的哪個部位,都能夠容易地進行處置,能夠提高處置效率和處置質量。在患部200存在于十字韌帶的里側的情況下,能夠使刀尖部143容易地靠近患部200。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以靠近長度軸線C并相接于長度軸線C上的方式相對于探頭主體部31的周面彎折。而且,作為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位于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上,或者以作為第1彎折面的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為交界且隔著交界位于與長度軸線C相反側。刀尖部143沿著處置部130的寬度方向形成為線狀。
因此,即使大腿骨與脛骨之間的腔較窄,大腿骨的下表面形成為曲面狀,超聲波探頭8也能夠根據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適當地對患部200進行處置。而且并不限定于膝關節,在除膝關節以外的關節(例如肩關節)的較窄的腔中,超聲波探頭8也能夠利用超聲波探頭8的形狀適當地對患部200進行處置。另外,如圖8A和圖8B所示,能夠提高超聲波探頭8的作為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向患部200即大腿骨靠近的靠近性和針對患部200的處置效率。特別是,即使探頭主體部31傾斜靠近患部200,由于刀尖部143傾斜,因此也能夠提高處置效率。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和圖8B所示,通過使探頭主體部31繞探頭主體部31的旋轉,改變刀尖部143的朝向,從而不管是大腿骨的哪個部位,都能夠容易地進行處置,能夠提高處置效率和處置質量。而且在患部200存在于十字韌帶的里側的情況下,能夠使刀尖部143容易地靠近患部200。
作為處置部位的刀尖部143配置在與彎曲部105的中心軸線C0的彎折方向相反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刀尖部143總是配置在探頭主體部31的投影面積內。在探頭主體部31向較細的筒狀構件插入時,能夠使刀尖部143不抵接于筒狀構件的內周面。而且不管是大腿骨的哪個部位,都能夠提高刀尖部143的靠近性。
處置部130是彎曲部105的較細的頂端部。由于處置部130的頂端部的高度比處置部130的寬度短,也因此在處置部130較薄的狀態下,能夠確保處置部130的強度。由于確保了強度,因此即使利用錐形部101擴大縱向振動的振幅V,也能夠防止處置部130的折斷。而且,在防止了折斷的狀態下,利用擴大的縱向振動的振幅V能夠對骨頭等較硬的患部200進行處置。而且由于處置部130較薄,因此能夠使處置部130容易地靠近患部200。
彎折開始位置E15位于比彎折開始位置E14靠基端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形成作為退避部的空間145,因此能夠提高在較窄的腔內向患部200接近的接近性。具體地說,例如患部200即大腿骨的下表面被處置。通過形成空間145,從而能夠防止例如相反面31c抵接于與大腿骨的下表面相對的脛骨的上表面。即,能夠防止除患部200以外的部位不經意地被處置以及能夠防止除患部200以外的部位損傷。而且,超聲波探頭8即使在較窄的空間內也能夠容易地向患部200接近。而且能夠使彎曲部105的頂端部變細并變輕,能夠提高較窄的腔內的處置效率。
彎折開始位置E14、E15位于比最頂端的振動波節N3靠彎曲部105的頂端部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由錐形部101擴大的縱向振動的振幅V向刀尖部143傳遞,能夠提高處置效率。
利用縮窄部位、平行部位以及交叉部位,能夠使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變細,能夠提高靠近性。而且,能夠形成作為退避部的空間145,因此能夠提高較窄的腔內的處置效率。具體地說,例如患部200即大腿骨的下表面被處置。通過形成空間145,從而能夠防止例如相反面31c抵接于與大腿骨的下表面相對脛骨的上表面。即,能夠防止除患部200以外的部位不經意地被處置以及能夠防止除患部200以外的部位損傷。而且,超聲波探頭8即使在較窄的空間內也能夠容易地向患部200接近。而且能夠使彎曲部105的頂端部變細并變輕,能夠提高較窄的腔內的處置效率。
在患部200例如像骨頭那樣較硬的情況下,需要擴大縱向振動的振幅V。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包括縮窄部位的錐形部101,能夠可靠地擴大縱向振動的振幅V。
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以刀尖部143為中心朝向一部分134a相對于長度軸線C以角度θ55傾斜。因此,當探頭主體部31沿著長度軸線C方向進退時,利用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能夠對例如患部200的曲面狀的側面進行處置。
包括刀尖部141的一部分134a與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也可以對患部200進行切削。通過利用一部分134a和一部分135a對患部200進行切削,從而防止僅被刀尖部141、143切削的部位凹陷,防止在患部200的周面上形成高度差。
利用一部分131a、一部分135a以及一部分134a形成刀尖部141、143,即形成兩段刀尖部。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僅配置有一個刀尖部的情況相比,能夠確保處置部130的厚度與強度。另外,第1處置面的長度為從刀尖部143到彎曲部105的頂端的長度尺寸L57的25%以上。因此,能夠確保處置部130的厚度與強度。由于確保了強度,因此即使利用錐形部101擴大縱向振動的振幅V,也能夠防止處置部130的折斷。而且,在防止了折斷的狀態下,利用擴大的縱向振動的振幅V能夠對骨頭等較硬的患部200進行處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有錐形部101與中繼延伸設置部103,確保了預定的長度。因此,即使振幅擴大,也能夠防止應力集中于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的預定部位,能夠向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整體分散應力。
圖7表示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從頂端側數第2個振動波腹A3與最頂端側的振動波腹A2之間的、縱向振動的振幅V和基于超聲波振動的應力σ。在圖7中,橫軸表示長度軸線方向上的位置,縱軸表示振幅V和應力σ。另外,在圖7中,用實線表示縱向振動的振幅V的變化,用一點劃線表示應力σ的變化。
如圖7所示,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錐形部101位于比最頂端側的振動波節N3靠頂端側的位置,利用錐形部101使縱向振動的振幅V擴大。例如,振動波腹處的振幅為80μm的縱向振動被錐形部101擴大為振動波腹處的振幅為140μm~150μm的縱向振動。另外,基于超聲波振動的應力σ在振動波節和與超聲波振動的傳遞方向垂直的截面積減少的部分變大,在振動波腹成為零。因而,如圖7所示,在從振動波節N3到作為錐形部101的頂端的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應力σ變大。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從錐形部101的基端(E9)到縮窄結束位置S4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尺寸比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λ/8)大。而且,在錐形部101中,在長度軸線方向上,基端(E9)與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的長度尺寸L54也比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內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大。由于從錐形部101的基端(E9)到縮窄結束位置S4的長度軸線方向上的尺寸變大,因此在從振動波節N3到錐形部101的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的全長上,基于超聲波振動的應力σ保持大致均勻。即,在從振動波節N3到錐形部101的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有效地防止應力局部變大(即,產生峰值)。例如,在某一實施例中,即使振動波腹處的振幅變大的(例如80μm的)縱向振動向錐形部101的基端(E9)傳遞,在振動體單元20在規定的頻率范圍(例如46kHz~48kH)內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在從振動波節N3到錐形部101的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應力σ也為300Mpa左右,保持大致均勻。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振動波節N3到錐形部101的縮窄結束位置S4之間(例如,在作為錐形部101的頂端的縮窄結束位置S4),防止應力局部變大至700Mpa左右。由于防止了應力σ局部變大,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因超聲波振動所引起的超聲波探頭8的破損。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超聲波探頭8通過超聲波振動對骨頭等較硬的患部200進行處置的情況下,需要利用錐形部101使縱向振動的振幅V擴大,需要將刀尖部143按壓于患部200。在處置時,存在包括縮窄部位的錐形部101與彎曲部105因擴大的振幅V和按壓而折斷的隱患。在本實施方式中,長度尺寸L54比超聲波探頭8的振動體單元20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八分之一波長大。縮窄部位與處置部130配置在振動體單元20進行縱向振動的狀態下的四分之一波長中。因此,在長度尺寸L54中應力分散,即如上所述,防止應力局部變大。而且在中繼延伸設置部103與彎曲部105中,應力減少。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因超聲波振動所引起的超聲波探頭8的破損,能夠同時實現振幅V的擴大與折斷的防止。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不形成高度差的方式形成有探頭主體部31,僅是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縮窄。
由此,能夠抑制空泡的產生,能夠防止在處置患部200時空泡妨礙觀察視場,換言之能夠提高手術操作者的可視性。而且,能夠防止空泡弄傷患部200,能夠防止空泡弄傷探頭主體部31的頂端部31a。在截面積均勻部分120的周圍形成有角R51,在彎曲面部132a形成有角R52,在一部分130b的彎曲面部132b形成有角R53和角R54。因此,在截面積均勻部分120與彎曲面部132b中,能夠抑制空泡的產生,能夠防止空泡弄傷患部200。
另外,在上述中,即使截面積均勻部分120、彎曲面部132a以及彎曲面部132b接觸到患部200,也能夠利用角R51、R52、R53、R54防止患部200被弄傷。角R51的曲面部分也可以在長度軸線方向上跨越圖3的范圍F1、F2進行形成。即,角R51的曲面部分在長度軸線方向從超聲波探頭8的頂端延伸設置至錐形部101,在超聲波探頭8上形成為自護套7的頂端突出的突出部分(暴露部分)。
[第2實施方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9、圖10以及圖11僅記載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優選的是,全長L1為183.2mm。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2為177.2mm。優選的是,長度尺寸L53為10mm。
圖9和圖11所示,在彎曲面部132a中,例如角R52成為0.4mm。一部分131a相對于一部分130a的高度H52優選為0.7mm。
如圖11所示,在彎曲面部132b的寬度方向上,角R54成為1mm。
如圖11所示,形成于一部分135a與相對于一部分130a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之間的角度θ56為70度。一部分135a的長度尺寸L60優選為0.2mm。
如圖11所示,彎曲面部132b朝向長度軸線C且朝向后方呈圓弧狀光滑地彎曲,并與包含于基準面31b的一部分134a連續。在彎曲面部132b與一部分134a中的彎曲部132c的高度方向上,角R55成為0.4mm。一部分134a相對于長度軸線C以角度θ57彎曲。角度θ57為55度。
如圖11所示,一部分134a朝向長度軸線C且是后方呈圓弧狀光滑地彎曲,并與一部分135a連續。在一部分134a與一部分135a中的彎曲部132d的高度方向上,角R56成為0.4mm。一部分135a相對于長度軸線C以角度θ58彎曲。角度θ58為25度。
如圖11所示,在長度方向上形成于彎曲面部132b的頂端E50與刀尖部143之間的長度尺寸L61優選為0.6mm。
如圖11所示,一部分135a以刀尖部143為中心相對于刀尖部143向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彎折以使得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的整面配置在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上。或者一部分135a以刀尖部143為中心相對于刀尖部143向一部分120a的彎折方向彎折以使得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的整面以一部分120a的延長線125為交界且隔著交界位于與長度軸線C相反側。即,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5a的整面配置在與延長線125相同的平面上或者比延長線125靠下方的平面上。
如圖11所示,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1a與一部分135a形成為圓弧狀。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形成刀尖部143的圓弧的中心位置與刀尖部143之間的長度尺寸L62為2mm。中心位置形成于一部分130a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獲得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消除了刀尖部141,能夠利用彎曲部132c、132d能夠進一步抑制空泡的產生。包括刀尖部143的一部分131a與一部分135a形成為圓弧狀。因此,能夠提高針對患部200的處置性。
本發明并不原樣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實施階段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使構成要素變形并具體化。另外,通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的適當的組合能夠形成各種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