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26097閱讀:206來源:國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經期衛生棉或拋棄式尿布等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術:

作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已知具有在一個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和凹條部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吸收性物品。例如,本申請人提出了使多個褶狀部相互平行地形成的凹凸形成用片在各褶狀部間線狀地接合于基材片而成的正面片(參照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由透液性的纖維無紡布形成且被賦型為波形狀的正面片。波形狀在正面片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波形狀的頂部與底部在與正面片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波形狀的頂部區域與底部區域之間的壁部區域的纖維密度比頂部區域或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低。

在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具有在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上隔開規定的間隔,且在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上連續的壟狀凸部的正面片。在各凸部的兩側,在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對右側鄰接位置和左側鄰接位置交替地賦予了點狀的凹壓紋,該凹壓紋整體上呈交錯狀地配置。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658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11386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3-24425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專利文獻1的正面片,發揮能夠將被吸收至褶狀部間的黏性相對較高的液體與穿著者的肌膚隔離等的效果。然而,對于被大量地供給尿或黏度相對較低的液體的情況下的吸收性,期望進一步的提高。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中,由于吸收性物品的沿寬度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于正面片,故而在被供給大量液體的情況下,存在從寬度方向的兩端漏出(所謂的側漏)或對穿著者的肌膚造成黏膩感的擔心。

進而,在上述各專利文獻所記載的技術中,由于沿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中的任一個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于正面片,所以能確保沿該方向的透氣性,但關于與其正交的方向,凸部成為透氣的障礙。如此,在現有技術中,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膚相對面側,難以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這兩者確保充分的透氣性。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膚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該兩片之間的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和凹條部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在上述凹條部與鄰接的下側片接合。

上述無紡布至少以高延伸度纖維為原料。

上述下側片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

上述凸條部在上述無紡布與上述下側片之間具有中空構造。

上述無紡布具有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和位于該兩者之間的側部區域,上述凸條部的頂部由該頂部區域形成,上述凹條部的底部由該底部區域形成。

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比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和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ii-ii線放大截面圖。

圖3為用于圖1所示的衛生護墊的吸收體的截面圖。

圖4為將圖1所示的衛生護墊的肌膚相對面側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斷裂立體圖。

圖5為圖4中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6為說明構成圖4所示的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彼此通過熱熔接部而固定的狀態的圖。

圖7為圖1所示的衛生護墊的肌膚相對面的俯視圖。

圖8為表示適當地用于制造圖4所示的無紡布的制造裝置的示意圖。

圖9為圖8所示的ix-ix線截面圖。

圖10(a)、圖10(b)和圖10(c)為說明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的1根構成纖維中,形成多個小徑部與大徑部的情況的說明圖。

圖11為表示作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的立體圖。

圖12(a)為圖11的ii-ii線放大截面圖,圖12(b)為表示圖11所示的失禁護墊的吸收體的背面(非肌膚抵接面側的面)的圖。

圖13為將圖11所示的失禁護墊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斷裂立體圖。

圖14為表示正面片的凹條部與下側片的接合部的配置例的失禁護墊的肌膚抵接面的局部選取放大俯視圖。

圖15為表示形成高密度部的壓縮部的配置的另一例的吸收體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16為本發明的作用效果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中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以下,也簡稱為“衛生護墊10”)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ii-ii線放大截面圖。

如圖1和圖2所示,衛生護墊10包括形成肌膚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3和設置于該兩片2、3間的吸收體4。不透液性包含液體難透過性。衛生護墊10具有縱長的形狀,具有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長度方向x與穿著衛生護墊10時的穿著者的前后方向一致,寬度方向y為于俯視衛生護墊10時與長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衛生護墊10具有長度方向中央部收細的俯視長圓形狀。

正面片2和背面片3的從吸收體4的周緣延出的部分在衛生護墊10的周緣部7相互接合。在衛生護墊10的背面片3側的面(非肌膚抵接面),設置有用以固定于短褲等內褲的黏著部(省略圖示)。肌膚抵接面為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部件中的穿著時朝向穿著者的肌膚側的面,非肌膚抵接面為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部件中的穿著時朝向穿著者的肌膚側的相反側(通常為內褲側)的面。

衛生護墊10的吸收體4包含吸收性片42,更具體而言,吸收性片42包含以2層以上層疊的層疊體。2層以上的層疊體可為如例如圖3所示那樣,折疊一片吸收性片并且將其層間接合而制成的層疊體,也可以為將單片的吸收性片貼合多片層疊而成的層疊體。另外,也可以在2層以上的層疊體的層間或單面上配置添加的吸收性片而一部分厚度形成得較厚的吸收體。

在衛生護墊10中,作為吸收性片42,使用含有纖維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片。作為吸收性片,優選使用如下所述的吸收性片等,即:經由濕潤狀態的吸水性聚合物所產生的黏著力或另外添加的粘合劑或接合性纖維等黏合劑,使構成纖維間或構成纖維與吸水性聚合物之間結合而成為片狀的吸收性片。另外,作為吸收性片,也可以使用利用日本專利特開平8-246395號公報所記載的方法制造的吸收性片;在使隨著氣流被供給的粉碎紙漿和吸水性聚合物堆積后,向利用粘合劑(例如乙酸乙烯酯為粘合劑、pva(polyvinylalcohol,聚乙烯醇)等)而凝固的干式片、紙或無紡布之間涂敷熱熔粘合劑等之后,散布高吸水性聚合物而獲得的吸收性片;在紡粘或熔噴無紡布制造步驟中調配高吸水性聚合物而獲得的吸收性片等。這些吸收性片也可以不以2層以上層疊而以單層構造的吸收體的形式使用。另外,層疊的情況下的層間也可以不接合。

吸收體4的厚度優選為0.1mm以上,更優選為0.5mm以上,而且優選為5mm以下,更優選為2mm以下,另外,優選為0.1mm以上且5mm以下,更優選為0.5mm以上且2mm以下。吸收體4的厚度通過下述方法來測定。

使用具有2個平行加壓面(固定加壓面和可動加壓面)的即孔雀k式精密測定器(型號r1-c)測定厚度t。在測頭可動加壓面的直徑為5mm、壓力為100kpa以下的條件下進行測定。測定用試驗片的大小設為下述板的大小以上。在試驗片上放置20mm×20mm的板(質量5.4g),以2mm/s的速度操作測頭可動加壓面,與抵接該板,讀取剛穩定后的值。加壓面間(施加于試驗片的壓力)的壓力成為1.3kpa以下。

作為背面片3的形成材料,可以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于吸收性物品的背面片的各種材料等,例如可以使用不透液性或撥水性的樹脂膜、樹脂膜與無紡布的層壓片等。

如圖2及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中的正面片2包含沿一個方向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1。另外,如圖2和圖4所示,正面片2在其凹條部14與鄰接的下側片6接合于接合部14s,凸條部13在無紡布1與下側片6之間具有中空構造。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如下述圖6所示,包含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17和小徑部16、16的纖維11。

對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4中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中用作正面片2的無紡布1(以下也稱為“無紡布1”)的立體圖。圖5為表示圖4所示的無紡布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圖。圖6為圖4所示的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的放大示意圖。如圖4所示,無紡布1為具有多個將構成纖維11彼此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參照圖6)的無紡布。另外,在無紡布1中,如圖4所示,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延伸的“一個方向”為與衛生護墊10的長度方向x相同的方向,也表述為一個方向(x方向)。

更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無紡布1具有: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現凸狀的多個凸條部13;和位于相鄰的凸條部13、13彼此之間的凹條部14。凹條部14其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無紡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現凹狀。換言之,凹條部14為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無紡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下方呈現凸狀。而且,多個凸條部13分別在無紡布1的一個方向(x方向)連續地延伸,多個凹條部14也呈在無紡布1的一個方向x連續地延伸的槽狀。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相互平行,且在與上述一個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如圖5所示,沿厚度方向z對無紡布1進行截面觀察時,無紡布1包括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和位于它們之間的側部區域13c。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和側部區域13c在無紡布1的一個方向(x方向)上連續地延伸。在沿厚度方向z對無紡布1進行截面觀察時,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和側部區域13c是將無紡布1的z方向的厚度分成三等份,將厚度方向z的上方的部位設為頂部區域13a,將中央的部位設為側部區域13c,將下方的部位設為底部區域13b來加以區分。凸條部13的頂部由頂部區域13a形成。凹條部14的底部由底部區域13b形成。

如下所述,無紡布1是使用相互嚙合的一對凹凸輥401、402對纖維片1a實施凹凸加工來制造的。上述無紡布1的長度方向x是指與對纖維片1a(參照圖8)實施凹凸加工來制造無紡布1時的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相同的方向,與上述無紡布1的x方向正交的方向y是指與和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圖5所示,對無紡布1沿其厚度方向z進行觀察時,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比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和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低。所謂纖維密度是指無紡布1的截面的每單位面積的纖維的根數。因此,側部區域13c的纖維的根數比頂部區域13a和底部區域13b少(纖維間距離較大),成為疏松的區域。因此,側部區域13c的透氣性比頂部區域13a和底部區域13b高。其結果為,使用無紡布1作為正面片2的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在其穿著狀態下,空氣沿凹條部14流通,并且在凸條部13中,空氣經由側部區域13c在與凸條部13正交的方向上流通。如此,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成為在肌膚相對面側在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中的任一個方向上空氣均流通的構造,因此肌膚相對面側的透氣性良好,不易產生穿著狀態下的悶熱。并且,由于由無紡布1構成的凸條部13與凹條部14交替地形成,故而在衛生護墊10的穿著狀態下,正面片2的凹凸構造容易追隨穿著者的動作,肌膚觸感良好。

尤其,如圖1所示,將衛生護墊10的各側緣形成為組合曲線而成的形狀,且在長度方向前方區域10a和后方區域10b,使各側緣向寬度方向外側呈凸狀地彎曲,并且在長度方向中央區域10c,使各側緣向寬度方向內側呈凸狀地彎曲,由此使在長度方向中央區域10c的寬度變得最窄,由此,易于有效率地向寬度方向y的外側排出水蒸汽。由此,也不易引起衛生護墊10的穿著狀態下的悶熱。

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d13c)相對于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或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優選為0.15以上且0.9以下,進而優選為0.2以上且0.8以下。具體而言,關于無紡布1的纖維密度的值,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另外,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d13b)優選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另外,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d13a)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纖維密度的測定方法如下。

[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和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的測定方法]

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將無紡布沿厚度方向z截斷。關于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將無紡布的截斷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時的上方的部位即頂部區域13a進行放大觀察(調整為纖維截面能夠計測到30~60根左右的倍率,150~500倍),對每固定面積(0.5mm2左右)的通過上述截斷面截斷的纖維的截面數進行計數。接著,換算成每1mm2的纖維的截面數,將其設為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測定在3個部位進行,取其平均值設為該樣品的纖維密度。同樣地,關于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對將無紡布的截斷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時的下方的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出。同樣地,關于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對將無紡布的截斷面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三等份時的中央的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出。此外,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如上所述,凸條部13的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d13c)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即,雖然優選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低于頂部區域13a和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但該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優選不為零。換言之,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優選為超過0根/mm2。所謂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為零是指在側部區域13c形成有貫通孔。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在側部區域13c不形成貫通孔。在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為零的情況下,即在側部區域13c形成有貫通孔的情況下,容易經由該貫通孔產生回液,或凸條部13易被壓扁。若為了不產生這些因形成貫通孔所導致的不良情況而減少貫通孔的形成個數,則由此導致與凸條部13正交的方向上的空氣的流通性降低。如此,在側部區域13c形成貫通孔時存在各種不良情況,相對于此,若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降低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則具有能夠防止回液或凸條部13的壓扁,同時能夠確保與凸條部13正交的方向上的空氣的流通性的優點。

由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構成的無紡布1的凹凸構造優選為至少形成于衛生護墊1的寬度方向y的中央區域。由此,能夠在最容易與穿著者的肌膚抵接的部位設置凹凸構造,因此可靠地發揮上述防悶熱的效果和對穿著者的動作的追隨效果。尤其,就使這些效果更顯著的方面而言,優選正面片2在比周緣部7(參照圖1)靠內側的整個區域具有凹凸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中,優選至少在長度方向中央區域10c,將吸收體4的各側緣4a形成為直線狀,且將該側緣4a的延伸的方向設為與上述凹凸構造、即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的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由此,在吸收體4的側緣4a,正面片2容易彎曲,減輕衛生護墊10的穿著不適感。所謂「大致平行」,包含完全平行的情形和以角度為3度以內交叉的情形。

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包含高延伸度纖維。此處,所謂構成纖維11包含的高延伸度纖維,不僅指在原料纖維的階段為高延伸度的纖維,而且指在所制造的無紡布1的階段也為高延伸度的纖維。作為「高延伸度纖維」,除具有彈性(彈性體)而進行伸縮的伸縮性纖維以外,還可以列舉: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的段落[0033]所記載的在以低速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復合纖維后,不進行延伸處理而進行加熱處理和/或卷縮處理,由此獲得的通過加熱使樹脂的結晶狀態發生變化而長度延伸的熱伸長性纖維;或者,使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樹脂,將紡絲速度設為相對較低的條件而制造的纖維;或者,在結晶化度較低的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或聚丙烯中干混(dryblend)聚乙烯進行紡絲而制造的纖維等。這些纖維中,高延伸度纖維優選為具有熱熔接性的芯鞘型復合纖維。芯鞘型復合纖維可以為同心的芯鞘型,也可以為偏心的芯鞘型,可以為并列型,也可以為異形型,優選為同心的芯鞘型。從無論纖維采用何種形態的情況下,均制造出柔軟且肌膚觸感等良好的無紡布等的觀點考慮,高延伸度纖維的纖度在原料階段優選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優選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不僅包含高延伸度纖維,也可以包含其它纖維而構成,但優選為僅由高延伸度纖維構成。作為其它纖維,例如可以列舉包含熔點不同的2種成分且被實施了延伸處理而成的非熱伸長性的芯鞘型熱熔接性復合纖維、或原本不具有熱熔接性的纖維(例如棉或紙漿等天然纖維、人造絲或醋酸纖維等)等。在無紡布1包含高延伸度纖維且也包含其它纖維而構成的情況下,該無紡布1中的高延伸度纖維的比率優選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進而優選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作為高延伸度纖維的熱伸長性復合纖維是在原料階段實施過未延伸處理或弱延伸處理的復合纖維,例如具有構成芯部的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的含有聚乙烯樹脂的第2樹脂成分,第1樹脂成分具有高于第2樹脂成分的熔點。第1樹脂成分是體現該纖維的熱伸長性的成分,第2樹脂成分是體現熱熔接性的成分。第1樹脂成分和第2樹脂成分的熔點是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精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dsc6200),以升溫速度10℃/min對較細地裁斷的纖維試樣(樣品重量2mg)進行熱分析,測定各樹脂的熔解峰溫度,并以該熔解峰溫度進行定義。在通過該方法無法明確地測定第2樹脂成分的熔點的情況下,將該樹脂定義為“不具有熔點的樹脂”。在此情況下,作為第2樹脂成分的分子開始流動的溫度,將第2樹脂成分熔接至能夠計測纖維的熔接點強度的程度的溫度作為軟化點,使用該軟化點代替熔點。

作為構成鞘部的第2樹脂成分,如上所述含有聚乙烯樹脂。作為該聚乙烯樹脂,可以列舉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尤其,優選密度為0.935g/cm3以上且0.965g/cm3以下的高密度聚乙烯。構成鞘部的第2樹脂成分優選為聚乙烯樹脂單體,但也能夠混合其它樹脂。作為混合的其它樹脂,可列舉聚丙烯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但,構成鞘部的第2樹脂成分優選為鞘部的樹脂成分中的50質量%以上、尤其7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為聚乙烯樹脂。另外,該聚乙烯樹脂的微晶尺寸優選為10nm以上且20nm以下,更優選為11.5nm以上且18nm以下。

作為構成芯部的第1樹脂成分,能夠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熔點高于鞘部的構成樹脂即聚乙烯樹脂的樹脂成分。作為構成芯部的樹脂成分,例如可列舉聚丙烯(pp)等聚烯烴類樹脂(聚乙烯樹脂除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類樹脂等。進而,也能夠使用聚酰胺類聚合物或樹脂成分為2種以上的共聚物等。也能夠混合使用多種樹脂,在這情況下,芯部的熔點設為熔點最高的樹脂的熔點。從無紡布的制造容易的方面考慮,構成芯部的第1樹脂成分的熔點與構成鞘部的第2樹脂成分的熔點之差(前者-后者)優選為20℃以上,另外,優選為150℃以下。

作為高延伸度纖維的熱伸長性復合纖維中的第1樹脂成分的優選取向指數根據所使用的樹脂自然會不同,例如在第1樹脂成分為聚丙烯樹脂的情況下,取向指數優選為60%以下,更優選為40%以下,進而優選為25%以下。在第1樹脂成分為聚酯的情況下,取向指數優選為25%以下,更優選為20%以下,進而優選為10%以下。另一方面,關于第2樹脂成分,其取向指數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15%以上,進優選為30%以上。取向指數成為構成纖維的樹脂的高分子鏈的取向程度的指標。而且,通過第1樹脂成分和第2樹脂成分的取向指數分別為上述值,使熱伸長性復合纖維通過加熱而伸長。

第1樹脂成分和第2樹脂成分的取向指數通過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的段落[0027]~[0029]所記載的方法來求出。另外,熱伸長性復合纖維中的各樹脂成分達成如上所述的取向指數的方法記載于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的段落[0033]~[0036]。

另外,高延伸度纖維的延伸度在原料階段優選為100%以上,優選為200%以上,尤其優選為250%以上。另外,高延伸度纖維的延伸度在原料階段優選為800%以下,優選為500%以下,尤其優選為400%以下。具體而言,高延伸度纖維的延伸度在原料階段優選為100%以上且800%以下,更優選為200%以上且500%以下,進而優選為250%以上且400%以下。通過使用具有該范圍的延伸度的高延伸度纖維,該纖維在延伸裝置內順利地被拉伸,上文所述的自小徑部向大徑部的變化點鄰接于熔接部,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高延伸度纖維的延伸度為依據jisl-1015,以測定環境溫濕度20±2℃、65±2%rh、拉伸試驗機的夾持間隔20mm、拉伸速度20mm/min的條件下的測定作為基準。此外,從已經制造出的無紡布取纖維來測定延伸度時,不能將夾持間隔設為20mm的情況下,即測定的纖維的長度不滿20mm時,將夾持間隔設定為10mm或5mm而進行測定。

作為高延伸度纖維的熱伸長性復合纖維中的第1樹脂成分與第2樹脂成分的比率(質量比,前者:后者)在原料階段優選為10:90~90:10,優選為20:80~80:20,尤其更優選為50:50~70:30。熱伸長性復合纖維的纖維長度根據無紡布的制造方法而使用適當的長度。在例如如下所述那樣通過梳棉法制造無紡布的情況下,優選為將纖維長度設為30~70mm左右。

作為高延伸度纖維的熱伸長性復合纖維的纖維直徑在原料階段根據無紡布的具體用途而適當選擇。在使用無紡布作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等吸收性物品的構成部件的情況下,優選為使用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尤其優選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的結構。上述纖維直徑通過如下方法來測定。

[纖維的纖維直徑的測定]

作為纖維的纖維直徑,使用顯微鏡vh-8000(基恩斯(keyence)公司制造)將纖維的截面放大至200倍~800倍進行觀察而測定纖維的直徑(μm)。纖維的截面為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截斷纖維而獲得。對于所提取的1根纖維,在5個部位測定近似于圓形時的纖維直徑,將分別測定所得的5處的值的平均值作為纖維的直徑。

在原料階段,作為高延伸度纖維即熱伸長性復合纖維,除上述熱伸長性復合纖維以外,也能夠使用日本專利第4131852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303035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899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1號公報和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2號公報等所記載的纖維。

無紡布1優選為,如圖6所示,在關注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中的1根構成纖維11時,該構成纖維11在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具有由纖維直徑較小的2個小徑部16、16夾著的纖維直徑較大的大徑部17。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在關注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中的1根構成纖維11時,從將與其它構成纖維11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纖維直徑較小的小徑部16以大致相同的纖維直徑延伸形成。而且,當關注該1根構成纖維11時,在從相鄰的熔接部12、12各自延伸出的小徑部16、16彼此之間,纖維直徑比小徑部16大的大徑部17以大致相同的纖維直徑延伸形成。詳細地進行敘述,無紡布1具有以下述方式形成的構成纖維11: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11時,從相鄰的熔接部12、12中的一個熔接部12向另一個熔接部12去,依序配置有一個熔接部12側的小徑部16、1個大徑部17、另一個熔接部12側的小徑部16。

如上所述,低剛性的小徑部16以與無紡布1的剛性較高的部位即熔接部12相鄰的方式存在,由此無紡布1的柔軟性提高,肌膚觸感變良好。另外,越具有多個大徑部17、換言之在構成纖維11存在越多低剛性的小徑部16,則無紡布1的柔軟性越進一步提高,肌膚觸感變得越進一步良好。

如圖6所示,在關注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中的1根構成纖維11時,無紡布1具有在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包括多個(無紡布1中為2個)大徑部17的構成纖維11。詳細地進行敘述,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11時,無紡布1包括以下述方式形成的構成纖維11:從相鄰的熔接部12、12中的一個熔接部12向另一個熔接部12去,依序配置有一個熔接部12側的小徑部16、第1個大徑部17、小徑部16、第2個大徑部17、另一個熔接部12側的小徑部16。從提高肌膚觸感的觀點和防止無紡布強度降低的觀點出發,無紡布1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11時,在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優選具有1個以上且5個以下的大徑部17,從提高肌膚觸感和無紡布強度降低的觀點出發,進而優選具有1個以上且3個以下的大徑部17。

小徑部16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大徑部17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具體而言,從提高肌膚觸感的觀點考慮,小徑部16的纖維直徑(直徑l16)優選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優選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優選為7.5μm以上16μm以下。從提高肌膚觸感的觀點考慮,大徑部17的纖維直徑(直徑l17)優選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優選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優選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小徑部16和大徑部17的纖維直徑(直徑l16、l17)以與上述纖維的纖維直徑的測定同樣的方式來測定。

另外,如圖6所示,關于無紡布1,在關注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中的1根構成纖維11時,從鄰接于熔接部12的小徑部16向大徑部17的變化點18優選為配置于從該熔接部12起的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此處,所謂無紡布1的變化點18,不包括從以較小的纖維直徑延伸的小徑部16向以纖維直徑比小徑部16大的纖維直徑延伸的大徑部17連續地逐漸變化的部位或者連續地以多個階段變化的部位,而是意味著纖維直徑極端地以一段變化的部位。另外,在上述1根構成纖維11為熱伸長性復合纖維的情況下,所謂無紡布1的變化點18,不包含因在構成芯部的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的第2樹脂成分之間產生剝離而纖維直徑發生變化的狀態,而是始終意味著纖維直徑由于延伸而變化的部位。

另外,所謂變化點18配置在從熔接部12起的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是指,隨機提取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如圖6所示那樣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以能夠觀察到構成纖維11的相鄰的熔接部12、12間的方式(100倍~300倍)對該構成纖維11進行放大觀察。繼而,將相鄰的熔接部12、12的中心彼此的間隔t分成3等份,劃分為一方熔接部12側的區域at、另一方熔接部12側的區域bt、中央區域ct。而且,變化點18配置于上述區域at或上述區域bt。另外,所謂變化點18配置于從該熔接部12起的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的無紡布1,是指隨機提取20根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時,將變化點18配置于上述區域at或上述區域bt的構成纖維11在20根構成纖維11中至少有1根以上的無紡布。具體而言,從提高肌膚觸感的觀點考慮,優選為1根以上,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尤其優選為10根以上。

無紡布1形成為,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比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及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多。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c)相對于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a)、或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a)優選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優選為5以上且20以下。具體而言,關于無紡布1的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c)優選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優選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另外,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a)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的測定方法如下。

[構成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或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的測定方法]

關于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將無紡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時的上方的部位即頂部區域13a的頂點附近進行放大觀察(調整為纖維截面能夠計測到30~60根左右的倍率,50~500倍),隨機提取20根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11,對20根構成纖維11內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數進行計數。將其設為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測定對3個部位進行,取其平均值設為該樣品的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同樣地,關于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對將無紡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時的下方的部位即底部區域13b的底點附近進行測定而求出。同樣地,關于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11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對將無紡布的厚度在z方向上分成3等份時的中央的部位進行測定而求出。此外,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jcm-5100(商品名)。

關于無紡布1的厚度,將無紡布1的側視時的整體的厚度設為片厚度ts,將其凹凸地彎曲的無紡布1的局部的厚度設為層厚度tl。片厚度ts根據用途適當調節即可,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或子層的情況下,優選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優選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通過設為該范圍,使用時的體液吸收速度較快,能夠抑制從吸收體的回液,而且實現適度的緩沖性。另外,即便施加負載,也能夠維持凸條部13的形狀。

層厚度tl也可以在無紡布1內的各部位不同,根據用途適當調節即可。頂部區域13a的層厚度tl1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底部區域13b的層厚度tl2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側部區域13c的層厚度tl3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通過各層厚度tl1、tl2、tl3的關系設為該范圍,使用時的體液吸收速度較快,能夠抑制自吸收體的回液,進而實現適度的緩沖性。

片厚度ts和層厚度tl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片厚度ts的測定方法是在對無紡布1施加0.05kpa的負載的狀態下使用厚度測定器進行測定。厚度測定器為使用歐姆龍(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計。厚度測定為測定10處,算出它們的平均值而設為厚度。

層厚度tl的測定法為通過keyence制造的數字顯微鏡vhx-900將片的截面以約20倍左右放大,由此測定各層的厚度。

俯視無紡布1時,在y方向上相鄰的凸條部13的頂部彼此之間的節距優選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優選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凸條部13的高度h(參照圖4)優選為0.5mm以上且5mm以下,更優選為1mm以上且3mm以下。高度h為以顯微鏡觀察無紡布1的厚度方向z的截面,在無負載下進行測定。

另外,無紡布1的克重以其整體的平均值計優選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優選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在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的表面,在原料階段也能夠附著少量的纖維著色劑、抗靜電特性劑、潤滑劑、親水劑等纖維處理劑。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于構成纖維11的表面的方法,能夠無特別限制地采用各種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夠列舉利用噴涂的涂敷、利用狹縫式涂敷機的涂敷、利用轉印的涂敷、浸漬于纖維處理劑等。這些處理能夠對網化前的纖維進行,也能夠在通過各種方法將纖維網化后進行。但是,必須在比下述的熱風吹送處理之前進行處理。表面附著了纖維處理劑的纖維例如通過熱風送風式干燥機在比聚乙烯樹脂的熔點充分低的溫度(例如120℃以下)下進行干燥。

如圖2和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中的正面片2為在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凹條部14的各自通過熱熔接與鄰接的下側片6接合。本實施方式中的下側片6為配置于正面片2與吸收體4之間的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第二片6。作為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一般能夠使用無紡布。

正面片2的凹條部14在衛生護墊1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與第二片6接合,該接合部14s在位于長度方向兩端部的密封部7間,能夠在其間沿衛生護墊10的長度方向x斷續地形成。通過將正面片2與第二片6斷續地接合,能夠確保兩片間的透氣性,能夠進一步減輕衛生護墊10的穿著狀態下的悶熱。但是,也能夠將正面片2與第二片6在整個長度方向x上連續地接合。

正面片2與第二片6的接合并不限定于上述熱熔接,也能夠采用利用熱熔型粘合劑等粘合劑的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能夠使第二片6的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的長度比正面片2短。或者,也能夠使第二片6的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的長度與正面片2相同。

通過將具有凹凸構造的正面片2與平坦的第二片6接合,正面片2的凹凸構造成為即便對其施加負載,凸條部13的中空構造也不易被壓扁的構造。例如,優選在對衛生護墊10自其正面片2側施加4g/cm2的負載的狀態下,凸條部能夠維持其中空構造,進而優選在施加20g/cm2的負載的狀態下,凸條部能夠維持其中空構造。所謂「能夠維持中空構造」是指在施加負載后,也在凸條部13的內部存在空間,允許空間的形狀相比于施加負載前產生變形。在凸條部13的內部是否存在空間,是通過將正面片與第二片6的接合體沿厚度方向z截斷而形成截面,并以顯微鏡觀察該截面來確認。4g/cm2的負載為設想將衛生護墊10安裝于短褲,穿著該短褲時施加于衛生護墊10的壓力。20g/cm2的負載為設想在衛生護墊10的穿著狀態下穿著者坐在椅子上時施加于衛生護墊10的壓力。

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為高延伸度纖維時也有助于凸條部13不易被負載壓扁。詳細而言,在下述無紡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纖維片1a(參照圖8)延伸而制造無紡布1時,若纖維因延伸而被截斷,則即便形成有凸條部13,相對壓縮的強度也降低。對此,通過使用高延伸度纖維,而在纖維片1a的延伸過程中不易產生纖維的截斷,能夠順利地形成上述低纖維密度的側部區域13c,同時有效地防止凸條部13的強度降低。

作為構成第二片6的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能夠使用通過各種制法而獲得的無紡布。例如,能夠使用在利用梳棉法或氣流成網法所獲得的纖維網布通過熱風法形成纖維彼此的熱熔接點的熱風無紡布、在利用梳棉法所得的纖維網布利用熱輥法形成纖維彼此的熱熔接點的熱輥無紡布、熱壓紋無紡布、水刺無紡布、針刺無紡布、樹脂粘合無紡布等各種無紡布。

尤其,作為無紡布,優選使用視密度為0.005g/cm3以上且0.5g/cm3以下、尤其為0.01g/cm3以上且0.1g/cm3以下的蓬松的無紡布。通過使用蓬松無紡布作為第二片6,該第二片6作為隔離吸收體4與正面片2之間的隔件發揮功能,促進吸收體4與正面片2之間的空氣的流通。由此,也進一步防止衛生護墊10的穿著狀態下的悶熱。作為蓬松無紡布,例如能夠優選使用熱風無紡布、氣流成網無紡布、樹脂黏合無紡布等。

另外,在衛生護墊10的至少長度方向中央區域10c,使吸收體4的寬度比正面片2的寬度和第二片6的寬度的任一者都窄,由此,易于保持正面片2的寬度和第二片6的左右的側部中從吸收體4的側緣4a(參照圖2)向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的部分的干燥狀態。其結果為,即便在吸收體4吸收了液體后,也不易破壞衛生護墊10的左右的側部的水蒸汽的透過性。因此,進一步降低穿著狀態下的悶熱。

在本實施方式的衛生護墊10中,用作正面片2的無紡布1為通過具有如下步驟的無紡布的制造方法來適當地制造:熔接步驟,其為在熔接部將包含高延伸度纖維的纖維網的構成纖維彼此的交點進行熱熔接而形成纖維片;和使上述纖維片向一個方向延伸的延伸步驟。關于用作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制造方法的一實施方式,能夠列舉上述無紡布1的優選的制造方法為例,參照圖8來進行說明。圖8中示意性地表示用于無紡布1的制造方法的優選的制造裝置100。制造裝置100為適當地用于熱風無紡布的制造裝置。制造裝置100自制造步驟的上游側向下游側,依序具有網形成部200、熱風處理部300、延伸部400及下側片接合部500。

如圖8所示,在網形成部200具有網形成裝置201。作為網形成裝置201,使用梳棉機。作為梳棉機,能夠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與吸收性物品的技術領域中通常所使用的相同的梳棉機。也能夠使用其它網制造裝置、例如氣流成網裝置代替梳棉機。

如圖8所示,熱風處理部300具有罩301。在罩301內,能夠以通風方式吹送熱風。另外,熱風處理部300具有包含透氣性網狀物的環形狀的輸送帶302。輸送帶302在罩301內旋轉。輸送帶302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樹脂或金屬形成。

在罩301內吹送的熱風的溫度和熱處理時間優選以纖維網1b的構成纖維11所含的高延伸度纖維的交點進行熱熔接的方式來調整。更具體而言,熱風的溫度優選調整為相對于纖維網1b的構成纖維11內的熔點最低的樹脂的熔點高0℃~30℃的溫度。熱處理時間優選對應于熱風的溫度調整為1秒~5秒。另外,從促進構成纖維11彼此進一步的交絡的觀點考慮,熱風的風速優選為0.3m/秒~1.5m/秒左右。另外,輸送速度優選為5m/min~100m/min左右。

如圖8及圖9所示,延伸部400具有能夠彼此嚙合的一對凹凸輥401、402。一對凹凸輥401、402形成為可加熱,大徑凸部403、404和小徑凹部(未圖示)分別在輥軸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形成。凹凸輥401、402可加熱也可不加熱,對凹凸輥401、402加熱時的加熱溫度,從使后述的纖維片1a的構成纖維11所包含的高延伸度纖維容易延伸的觀點考慮,優選設為高延伸度纖維內的玻璃轉化溫度最高的樹脂的玻璃轉化溫度以上、且為高延伸度纖維內的熔點最低的樹脂的熔點以下。更優選為比纖維的玻璃轉化溫度高10℃的溫度以上且為比熔點低10℃的溫度以下,進而優選為比纖維的玻璃轉化溫度高20℃的溫度以上且為比熔點低20℃的溫度以下。例如,纖維中作為芯/鞘構造的纖維使用玻璃轉化溫度67℃、熔點258℃的pet(芯)/玻璃轉化溫度-20℃、熔點135℃的pe(鞘)時進行加熱時,優選加溫至67℃以上且135℃以下,更優選加溫至77℃以上且125℃以下,進而優選加溫至87℃以上且115℃以下。

另外,如圖9所示,于制造裝置100中,凹凸輥401的在輥軸方向上相鄰的大徑凸部403、403彼此的間隔(節距)、以及凹凸輥402的在輥軸方向上相鄰的大徑凸部404、404彼此的間隔(節距)為相同的間隔(節距)w,從纖維片1a的構成纖維11所包含的高延伸度纖維在延伸裝置內順利地伸長、之前敘述的從小徑部向大徑部轉變的變化點鄰接于熔接部而肌膚觸感良好的觀點考慮,間隔(節距)w優選為1mm以上且10mm以下,特別優選為1.5mm以上且8mm以下。從相同的觀點考慮,如圖10所示,一對凹凸輥401、402的壓入量t(在輥軸方向上相鄰的大徑凸部403的頂點與大徑凸部404的頂點的間隔)優選為1mm以上且3mm以下,特別優選為1.2mm以上且2.5mm以下。而且,從相同的觀點考慮,機械延伸倍率優選為1.5倍以上且3.0倍以下,特別優選為1.7倍以上且2.8倍以下。

下側片接合部500包括凹凸輥402和表面平滑的平輥501,在凹凸輥402的大徑凸部404與平輥501的周面之間,通過加熱和加壓將為凹凸形狀的無紡布1和下側片6接合。

對使用具有以上構成的制造裝置100的無紡布1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8所示,在網形成部200中,使用具有作為高延伸度纖維的熱伸長性復合纖維的短纖維狀的構成纖維11作為原料,利用作為梳棉機的網布形成裝置201形成纖維網1b(網布形成步驟)。通過網布形成裝置201所制造的纖維網布1b處于其構成纖維11彼此較松地絡合的狀態,并未獲得作為片的保形性。

繼而,如圖8所示,將包含高延伸度纖維的纖維網布1b的構成纖維11彼此的交點在熔接部12熱熔接而形成纖維片1a(熔接步驟)。具體而言,纖維網布1b在輸送帶302上被輸送,利用熱風處理部300,在通過罩301內的期間,以通風方式吹送熱風。當像這樣以通風方式吹送熱風時,纖維網布10的構成纖維11彼此進一步交絡,同時絡合了的纖維的交點熱熔接(參照圖10(a)),制造出具有片狀的保形性的纖維片1a。

繼而,如圖8所示,使熔接后的纖維網布1a在一個方向延伸(延伸步驟)。具體而言,將具有作為片的保形性的熔接后的纖維網布1a在一對凹凸輥401、402之間輸送,如圖10(a)~圖10(c)所示,使纖維網布1a延伸,在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的一根構成纖維11中,形成由纖維直徑較小的2個小徑部16、16夾著的纖維直徑較大的大徑部17,并且在從該熔接部12起的相鄰的該熔接部12、12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形成從該小徑部16向該大徑部17轉變的變化點18。詳細地進行敘述,將圖10(a)所示的構成纖維11彼此的交點在熔接部12熱熔接的纖維片1a在一對凹凸輥401、402之間輸送,使纖維片1a在與機械方向(md,行進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上延伸。纖維網布1a在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上延伸時,圖10(a)所示的將構成纖維11彼此固定的相鄰的該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的區域在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上積極地被伸長。尤其是,如圖10(b)所示,在將構成纖維11彼此固定的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產生局部收縮,關于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的一根構成纖維11,在兩端形成2個小徑部16、16,由該2個小徑部16、16夾著的部分成為大徑部17,形成由2個小徑部16、16夾著的大徑部17。由于像這樣在各熔接部12的附近首先容易產生局部收縮,因此從小徑部16向大徑部17轉變的變化點18形成在從該熔接部12起的相鄰的該熔接部12、12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

而且,關于一部分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的一根構成纖維11,如圖10(c)所示,在留有能夠伸長的余地(伸長范圍)的狀態下,進一步在正交方向(cd,輥軸方向)上延伸,該相鄰的熔接部12、12彼此之間的大徑部17延伸,在大徑部17中形成多個小徑部16。

在延伸步驟中,在由高延伸度纖維形成小徑部16和大徑部17的同時,纖維片1a中位于凹凸輥401的大徑凸部403與凹凸輥402的大徑凸部404之間的部分比其它部分拉長。在該情況下,由于纖維片1a的構成纖維為高延伸度纖維,故而即便受到拉伸也不會截斷,從而順利地進行拉伸。由于纖維片1a中位于凹凸輥401的大徑凸部403與凹凸輥402的大徑凸部404之間的部分為作為目標的無紡布1中的凸條部13的側部區域13c,故而通過上述拉伸,纖維在側部區域13c沒有被截斷且纖維間距離比延伸前增加。其結果為,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比其它部位降低,透氣性提高。而且,由于構成側部區域13c的纖維沒有產生截斷,故而凸條部13的強度維持為較高的水平。其結果為,即便對凸條部13施加負載,該凸條部13也不易被壓扁。

以如上方式制造的無紡布1在通過凹凸輥402而變形為凹凸形狀的狀態下保持該狀態被輸送至下側片接合部500的片合流部。對片合流部供給從輥狀卷繞物6'卷出的第二片用的帶狀的無紡布6,凹凸形狀的無紡布1成為與帶狀的無紡布6重疊的狀態,被導入凹凸輥402與平輥501之間。在凹凸輥402與平輥501之間,凹凸形狀的無紡布1中的凹條部部分與帶狀的無紡布6在凹凸輥402的大徑凸部404與平輥501的周面之間被進行加熱和加壓而接合。如此,獲得包括無紡布1的正面片2在凹條部14與下側片6接合的帶狀的復合片8。帶狀的復合片8在卷取后被導入至衛生護墊10的制造線或者不進行卷取而被導入至衛生護墊10的制造線。

圖11中表示作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以下,也簡稱為“失禁護墊10”)的立體圖。圖12(a)為圖11的ii-ii線放大截面圖,圖12(b)為表示圖11所示的失禁護墊10的吸收體的背面(非肌膚抵接面側的面)的圖。此外,對于以下所述的圖11至圖16所示的實施方式,關于沒有特別說明的方面,適當應用對圖1至圖10所示的實施方式所詳細敘述的說明。另外,在圖11至圖16中,對與圖1至圖10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標注相同的符號。

如圖1和圖2(a)所示,失禁護墊10包括形成肌膚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3和設置于該兩片2、3之間的吸收體4。不透液性包括液體難透過性。失禁護墊10具有縱長的形狀,具有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長度方向x為與穿著失禁護墊10時的穿著者的前后方向一致,寬度方向y為在俯視失禁護墊10時與長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失禁護墊10俯視時具有長圓形狀。

正面片2和背面片3從吸收體4的周緣延伸出。在失禁護墊10的背面片3側的面(非肌膚抵接面)設置有用以固定在短褲等的內褲的黏著部(省略圖示)。

失禁護墊10的吸收體4包括吸收性芯40和包覆該吸收性芯40的包芯片41。吸收性芯40能夠包括例如紙漿等吸液性纖維的積纖體、或該吸液性纖維與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積纖體。作為構成吸收性芯40的吸液性纖維,例如能夠列舉紙漿纖維、人造纖維、棉纖維、醋酸纖維素等纖維素類的親水性纖維。除纖維素為親水性纖維以外,也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類纖維、聚酯、聚酰胺等縮聚類纖維等。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能夠列舉聚丙烯酸鈉、(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鈉交聯體、(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異丁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其皂化物、聚天冬氨酸等。纖維和吸水性聚合物可以分別使用一種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作為包芯片41,優選使用衛生紙或無紡布等透水性的纖維片。另外,包芯片41可以利用一片片包覆吸收性芯40的整體,也可以利用2片以上的包芯片包覆吸收性芯40的整體,例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片被覆吸收性芯40的肌膚抵接面側與非肌膚抵接面側。

吸收體4的厚度優選為1mm以上,更優選為2mm以上,另外,優選為15mm以下,更優選為10mm以下,另外,優選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進而優選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吸收體4的厚度通過上文所述的方法來測定。

在失禁護墊10的肌膚抵接面側的寬度方向y的兩側部的位置,分別設置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防漏翻邊8。防漏翻邊8包括分別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自由端8a和固定區域8b。固定區域8b位于正面片2上。防漏翻邊8在固定區域8b與正面片2固定。此外,防漏翻邊8的固定區域8b向寬度方向y的外側延伸,其延伸部位與背面片3的寬度方向延伸部位接合而形成側翼7。在防漏翻邊8,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的彈性部件8c以伸長狀態安裝在自由端8a或其附近的位置。彈性部件8c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有多個。安裝有該多個彈性部件8c的部位形成面狀彈性區域8d。面狀彈性區域8d沿著寬度方向y具有特定的長度,至少在穿著者的排泄部相對部位的位置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面狀彈性區域8d能夠沿著長度方向x伸縮。通過彈性部件8c的收縮,防漏翻邊8的自由端8a與固定端8b之間的位置朝向穿著者的身體側大致l字狀地立起,面狀彈性區域8d抵接于穿著者的肌膚,阻止液體側漏。

如圖12(a)和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中的正面片2包括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1。另外,如圖12(a)和圖13所示,正面片2在其凹條部14與鄰接的第二片6(下側片)在接合部14s接合,凸條部13在與第二片6之間具有中空構造。如上文所述的圖6所示,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包括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17和小徑部16、16的纖維11。

對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3中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中用作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立體圖。如圖13所示,無紡布1為包括多個將構成纖維11彼此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12(參照圖6)的無紡布。另外,在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中,如圖13所示,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延伸的“一個方向”為與失禁護墊10的長度方向x相同的方向,在無紡布1中將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延伸的“一個方向”也表述為x方向。

更具體而言,如上文所述的圖5所示,無紡布1具有: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現凸狀的多個凸條部13;和位于相鄰的凸條部13、13彼此之間的凹條部14。凹條部14其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無紡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上方呈現凹狀。換言之,凹條部14為正背兩面a、b的截面形狀均向無紡布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下方呈現凸狀。而且,多個凸條部13分別在無紡布1的一個方向(x方向)連續地延伸,多個凹條部14也呈在無紡布1的一個方向x連續地延伸的槽狀。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相互平行,且在與上述一個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包括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的無紡布1的凹凸構造優選為至少形成于失禁護墊10的寬度方向y的中央區域。由此,能夠在與穿著者的肌膚最容易抵接的部位設置凹凸構造,因此更可靠地發揮上述防黏膩等效果。

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包括高延伸度纖維。另外,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11不僅包括高延伸度纖維,也能夠包括其它纖維而構成,優選為僅由高延伸度纖維構成。高延伸度纖維的例和其它纖維的例子如上文所述。

如上文所述的圖3所示,無紡布1中,凸條部13的頂部由頂部區域13a形成,凹條部14的底部由底部區域13b形成。因此,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凸條部13的各自在夾著頂部區域13a的兩側分別具有側部區域13c,在頂部區域13a與接合部14s之間形成有纖維密度比頂部區域13a低的側部區域13c。由于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低于頂部區域13a、或頂部區域13a和底部區域13b,故而進入凸條部13彼此間的液體經由側部區域13c而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中空空間內或第二片6,另外,轉移的液體不容易返回至形成接觸肌膚的面的頂部區域13a。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等。

無紡布1形成為,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比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及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多。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c)相對于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a)、或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優選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優選為5以上且20以下。具體而言,關于無紡布1的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頂部區域13a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a)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構成底部區域13b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另外,構成側部區域13c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c)優選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優選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的測定方法如下。

如圖12和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中的正面片2在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各個凹條部14,通過熱熔接而與鄰接的作為下側片的第二片6接合。本實施方式中的下側片為配置于正面片2與吸收體4之間的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第二片6。作為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一般能夠使用無紡布。

正面片2的凹條部14與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無紡布1如圖13所示那樣,沿失禁護墊10的長度方向連續地接合于第二片6,該接合部14s遍及正面片2與第二片6重疊的部分的整個長度方向。如圖14所示,通過將正面片2的凹條部14與第二片6連續地接合,可阻止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體向相鄰的凸條部13下轉移,并且使上述液體沿長度方向x高效率地擴散。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同時能夠更有效果地利用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的較廣范圍的吸收容量。但是,也可以沿長度方向x斷續地形成正面片2與第二片6。

在失禁護墊10中,正面片2和第二片6、更詳細而言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和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分別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在上述接合部14s中,正面片2的凹條部14與第二片6通過熱密封加工一體地被加熱和加壓而熱熔接。

在基于熱熔接的接合部14s中,優選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和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的構成纖維均沒有維持纖維的形態。為了不維持纖維的形態,優選將熱密封的加熱溫度設為無紡布和纖維集合體的一者或兩者的構成纖維的熔點以上。包括熔點的溫度不同的2種成分的復合纖維等情況下的構成纖維的熔點設為熔點最低的成分的熔點。

通過接合部14s具有該構成,能夠阻止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體向相鄰的凸條部13下轉移,并且使上述液體沿長度方向x高效率地擴散。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同時更有效地利用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的較廣范圍的吸收容量。

另外,優選為凹條部14與第二片6(下側片)的接合部14s為不透液性。此處所謂的不透液性是指液體不在正面片2或第二片6中通過。

作為形成不透液性的接合部14s的方法,可列舉使正面片2與第二片6以兩者的構成纖維不維持纖維的形態的方式熱熔接的方法等。

也可以代替通過熱熔接將正面片2與第二片6等下側片接合,而通過利用熱熔型粘合劑等粘合劑進行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與第二片6(下側片)接合。

正面片2與第二片6的接合并不限于上述熱熔接,也可以采用利用熱熔型粘合劑等粘合劑的接合等其它接合方法。第二片6能夠使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的長度比正面片2短。或者,也能夠使第二片6的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的長度與正面片2相同。

作為構成第二片6的無紡布,優選為構成纖維在長度方向x取向的長纖維無紡布。所謂長纖維無紡布是指由長纖維構成的無紡布,能夠列舉紡粘無紡布、水刺無紡布等。

另外,作為構成第二片6的無紡布,也能夠使用長纖維無紡布以外的無紡布,例如也能夠使用構成纖維在長度方向x上取向的熱輥無紡布、熱壓紋無紡布、水刺無紡布等各種無紡布等。關于這些無紡布,構成纖維是否在長度方向x上取向可以按下述方法判斷。

纖維的取向度利用微波式分子取向計moa-6004(ojiscientificinstruments公司制造(王子計測器株式會社))以mor值來測定。纖維的取向度設為樣品數5處的平均值。

通過使第二片6的構成纖維在長度方向x取向,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中空空間或第二片6的液體不會在凸條部13下轉移至相鄰的凸條部13下,而且容易在長度方向上擴散,更不易產生側漏或黏膩感。

在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中,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高于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纖維密度。

如本實施方式所使用的無紡布1那樣,在厚度方向具有纖維密度不同的多個區域的情況下,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的纖維密度(d13a)設為凸條部13的頂部的纖維密度。另外,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d6)設為與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沒有接合的非接合部6a的纖維密度。

凸條部13的頂部的纖維密度(d13a)以與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同樣的方式測定。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d6)也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將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沿厚度方向z截斷,并對該纖維的集合體中的非接合部的截斷面進行放大觀察,除此以外,以與上述[頂部區域13a、底部區域13b和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的測定方法]同樣的方式截斷。第二片6的非接合部6a的纖維密度優選為對第二片6中的與凸條部13的頂部(頂部區域13a)相對的部位的截斷面進行觀察來測定。

第二片6的纖維密度(d6)相對于凸條部的頂部(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的比率(d13a/d6)優選為1.1以上,進而優選為2以上。

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中的吸收體4中,如圖12(a)和圖12(b)所示,通過壓紋加工在寬度方向y上的多個部位形成了高密度部43。高密度部43的密度比位于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44、44(以下也稱為低密度部44)高,且分別在長度方向x上延伸而形成。即,在吸收體4中,高密度部43與低密度部44交替地并排配置。

另外,如圖12(a)所示,該高密度部43的各個形成在與凸條部13的頂部重疊的位置。詳細地進行敘述,高密度部43在長度方向x上延伸,且在寬度方向y上形成有多列,各個高密度部43與凸條部13的頂部沿長度方向x連續地重疊。

本實施方式中的高密度部43通過在壓紋輥與表面平滑的砧輥之間進行加壓而形成,上述壓紋輥在周面上交替地具有沿周向或軸向延伸的凸部和槽部,在各個高密度部43中,吸收體4的厚度比其它部分薄。另外,吸收體4的非肌膚抵接面側的面為壓紋輥側的面,高密度部43在吸收體4的非肌膚抵接面側的面具有與壓紋輥周面的凸條部對應的凹部。

高密度部43可僅通過加壓而形成,也可以在加壓的同時進行加熱而形成。

沿吸收體4的寬度方向y形成的與正面片2的凸條部13的頂部重疊的高密度部43的根數為多根,優選為3根以上,更優選為5根以上,進而優選為8根以上。

高密度部43的寬度方向y的長度優選為20mm以上,更優選為50mm以上。另外,高密度部43在長度方向x上連續的長度相對于吸收體4的該方向的全長,優選為30%以上,更優選為50%以上,進而優選為100%。

另外,關于高密度部43,可以是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的高密度部43沿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x連續地形成,也可以如圖15所示那樣使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的高密度部43沿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x斷續地形成。在該情況下,高密度部43的長度方向x的長度l3優選為0.5mm以上,更優選為1mm以上,另外,高密度部43的上述長度l3為該長度l3與在長度方向x上相鄰的高密度部43、43彼此間的長度的合計長度l5的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30%以上。

低密度部44的密度(d4)相對于高密度部43的密度(d3)的比率(d3/d4)優選為1.5以上,進而優選為3以上。高密度部43和低密度部44的密度為使用feather剃刀(商品編號fas-10,feather安全剃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從吸收體4的各部位切出遍及整個厚度方向的細寬度的樣品,測定各樣品的質量,并將所測定的質量除以在俯視面積上乘以樣品的厚度而算出的體積來求出。樣品的厚度在從吸收體切出前在無負載下測定。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正面片2包括具有在長度方向x延伸的凸條部13和凹條部14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1,而且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高于無紡布1的纖維密度,因此當對肌膚抵接面側供給尿等液體a時,該液體a如圖16所示那樣迅速地進入凸條部13彼此之間,并且從凸條部13的頂部的兩側部分、尤其是上述側部區域13c向凸條部13下的第二片6上轉移。

而且,關于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第二片6上或中的液體b,由于無紡布12與第二片6之間具有密度差,且凹條部14與第二片6接合,在穿著中容易維持凸條部13的內部中空的構造,故而上述液體b不易返回至凸條部13的接觸肌膚的部分。由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

從發揮該效果的觀點考慮,優選為第二片6(下側片)的親水性高于正面片2。第二片6的親水性和正面片2的親水性通過測定水相對構成第二片6的纖維的接觸角與水相對構成正面片2的無紡布1的構成纖維的接觸角,判定為接觸角較小的一方的親水性較小。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失禁護墊10,在吸收體4中與無紡布1的凸條部13的頂部(頂部區域13a)重疊的部分具有高密度部43,因此轉移至凸條部13下的第二片6上的液體b在低密度部44上沿長度方向x流動后被高密度部43吸收。

由此,能夠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同時有效地充分利用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的較廣范圍的吸收容量。

第二片6與吸收體4之間、構成吸收體4的吸收性片的層間、吸收體4與背面片3之間優選分別利用粘合劑接合。在利用粘合劑將各部件間接合的情況下,也可為利用狹縫式涂敷機等的整面涂敷,優選為圖案涂敷。作為圖案涂敷的涂敷圖案的優選例,可以列舉螺旋圖案、點圖案、條紋圖案(條狀圖案)、格子圖案、棋盤格花紋狀的圖案等。

以上,對本發明基于其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受上述本實施方式任何限制,可適當變更。例如,上述實施方式為將本發明應用于衛生護墊或失禁護墊的例,也可以取而代之,將本發明應用于其它吸收性物品、例如經期衛生棉或拋棄式尿布等。

另外,在圖1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包括無紡布的第二片6在失禁護墊10的長度方向x和寬度方向y的一者或兩者的長度可以與正面片2相同,也可以比其短。另外,失禁護墊10也可以不具有防漏翻邊。

關于上述實施方式,本發明進一步揭示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形成肌膚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介于該兩片之間的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和凹條部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在上述凹條部與鄰接的下側片接合,

上述無紡布至少以高延伸度纖維為原料,

上述下側片包含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

上述凸條部在上述無紡布與上述下側片之間具有中空構造,

上述無紡布具有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和位于該兩者之間的側部區域,上述凸條部的頂部由該頂部區域形成,上述凹條部的底部由該底部區域形成,

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比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和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的任一者都低。

<2>

如上述<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至少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具有上述凹凸構造。

<3>

如上述<1>或<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對上述吸收性物品從其正面片側施加4g/cm2的負載的狀態下,上述凸部能夠維持其中空構造。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與上述下側片沿上述凸條部延伸的方向斷續地接合。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長度方向中央區域,上述吸收體的寬度比上述正面片的寬度和上述下側片的寬度的任一者都窄,并且,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至少長度方向中央區域,上述吸收體的各側緣為直線狀,且與上述凸條部和上述凹條部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

<6>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各側緣呈組合曲線而成的形狀,

上述吸收性物品在其長度方向前方區域和后方區域,各側緣向寬度方向外側呈凸狀地彎曲,并且在長度方向中央區域,各側緣向寬度方向內側呈凸狀地彎曲,由此在長度方向中央區域的寬度變得最窄。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周緣部上述正面片與上述背面片被接合,

上述正面片在比上述周緣部靠內側的整個區域具有上述凹凸構造。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對上述吸收性物品從其正面片側施加20g/cm2的負載的狀態下,上述凸部能夠維持其中空構造。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包括含有纖維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片。

<10>

如上述<9>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包括上述吸收性片以2層以上層疊而成的層疊體。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的厚度優選為0.1mm以上,更優選為0.5mm以上,另外,優選為5mm以下,更優選為2mm以下,另外,優選為0.1mm以上且5mm以下,進而優選為0.5mm以上且2mm以下。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包括視密度(表觀密度)0.005g/cm3以上且0.5g/cm3以下,尤其是0.01g/cm3以上且0.1g/cm3以下的蓬松的無紡布。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包括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和小徑部的纖維。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包括多個將其構成纖維彼此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c相對于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a的比率d13c/d13a、或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c相對于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優選為0.15以上且0.9以下,進而優選為0.2以上且0.8以下。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a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b優選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c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為具有熱熔接性的芯鞘型復合纖維。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的纖度在原料階段優選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更優選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中的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的比率優選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進而優選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關注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中的1根構成纖維時,該構成纖維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被纖維直徑較小的2個小徑部夾著的纖維直徑較大的大徑部。

<23>

如上述<2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關注1根上述構成纖維時,在相鄰的上述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上述大徑部。

<24>

如上述<22>或<23>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關注1根上述構成纖維時,在相鄰的上述熔接部彼此之間,優選具有1個以上且5個以下的上述大徑部,進而優選具有1個以上且3個以下。

<25>

如上述<22>至<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小徑部16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

<26>

如上述<22>至<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優選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優選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優選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27>

如上述<22>至<2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優選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優選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優選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28>

如上述<22>至<2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關注1根上述構成纖維時,從與上述熔接部鄰接的上述小徑部向上述大徑部的變化點配置于自該熔接部至相鄰的熔接部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和小徑部的纖維,

上述無紡布中,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的具有自與上述熔接部鄰接的上述小徑部向上述大徑部的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比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和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的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多。

<30>

如上述<29>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c)相對于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或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優選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優選為5以上且20以下。

<31>

如上述<30>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32>

如上述<30>或<3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b)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33>

如上述<30>至<3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上述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c)優選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優選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片厚度ts優選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優選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上述頂部區域的層厚度tl1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上述底部區域的層厚度tl2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上述側部區域的層厚度tl3優選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具有上述凸條部和上述凹條部延伸的方向即x方向、及與其正交的方向即y方向,且

在y方向上相鄰的上述凸條部的上述頂部彼此的節距優選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更優選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條部的高度優選為0.5mm以上且5mm以下,更優選為1mm以上且3mm以下。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克重以其整體的平均值計優選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更優選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為配置于上述正面片與上述吸收體之間的、包括熱塑性樹脂的纖維的集合體的第二片。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包括纖維的集合體,且該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高于構成上述正面片的上述無紡布的纖維密度。

<43>

如上述<4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的構成纖維在長度方向上取向。

<44>

如上述<42>或<43>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包括長纖維無紡布。

<45>

如上述<42>至<4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的親水性高于上述正面片。

<46>

如上述<42>至<4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的厚度優選為1mm以上,更優選為2mm以上,另外,優選為15mm以下,更優選為10mm以下,另外,優選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進而優選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

<47>

如上述<42>至<4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包括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和小徑部的纖維。

<48>

如上述<42>至<4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具有多個將構成纖維彼此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49>

如上述<42>至<4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中包括高延伸度纖維。

<50>

如上述<49>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為具有熱熔接性的芯鞘型復合纖維。

<51>

如上述<49>或<50>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的纖度在原料階段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優選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52>

如上述<49>至<5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中的高延伸度纖維的比率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優選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53>

如上述<42>至<5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時,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被纖維直徑較小的2個小徑部夾著的纖維直徑較大的大徑部。

<54>

如上述<53>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構成纖維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大徑部。

<55>

如上述<53>或<54>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11時,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1個以上且5個以下的大徑部,優選為具有1個以上且3個以下。

<56>

如上述<53>至<5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

<57>

如上述<53>至<5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

<58>

如上述<53>至<5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優選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優選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優選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59>

如上述<53>至<5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優選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優選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優選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60>

如上述<53>至<5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時,從與熔接部鄰接的小徑部向大徑部的變化點配置于自該熔接部至相鄰的熔接部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

<61>

如上述<42>至<6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在沿厚度方向z截面觀察時,具有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和位于它們之間的側部區域,

上述凸條部的頂部由頂部區域形成,上述凹條部的底部由底部區域形成。

<62>

如上述<6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形成為比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和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都低。

<63>

如上述<61>或<6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c)相對于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優選為0.15以上且0.9以下,進而優選為0.2以上且0.8以下。

<64>

如上述<61>至<6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65>

如上述<61>至<6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d13b)優選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66>

如上述<61>至<6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d13c)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67>

如上述<60>至<6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形成為: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比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及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多。

<68>

如上述<62>至<6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c),相對于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或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優選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優選為5以上且20以下。

<69>

如上述<62>至<6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70>

如上述<62>至<6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71>

如上述<62>至<7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c)優選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優選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72>

如上述<42>至<7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片厚度ts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優選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

<73>

如上述<42>至<7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的層厚度tl1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4>

如上述<42>至<7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的層厚度tl2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5>

如上述<42>至<7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層厚度tl3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76>

如上述<42>至<7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寬度方向y上相鄰的凸條部的頂部彼此的節距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優選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77>

如上述<42>至<7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條部的高度h為0.5mm以上且5mm以下,優選為1mm以上且3mm以下。

<78>

如上述<42>至<7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更優選上述無紡布的克重以片整體的平均值計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優選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79>

如上述<42>至<7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為紡粘無紡布或水刺無紡布。

<80>

如上述<42>至<7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或作為該下側片的第二片的纖維密度(d6)相對于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的比率(d13a/d6)優選為1.1以上,進而優選為2以上。

<81>

如上述<42>至<8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多個部位具有纖維密度比位于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高的高密度部,且該高密度部分別形成于與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重疊的位置。

<82>

如上述<8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上述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列,各個上述高密度部沿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連續地重疊。

<83>

如上述<81>或<8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體的寬度方向y上形成的、與上述正面片的凸條部的頂部重疊的高密度部的根數為多根,優選為3根以上,更優選為5根以上,進而優選為8根以上。

<84>

如上述<81>至<8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寬度方向y的長度優選為20mm以上,更優選為50mm以上。

<85>

如上述<81>至<8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作為上述高密度部,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的高密度部沿吸收體的長度方向x連續地形成。

<86>

如上述<81>至<8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長度方向x上連續的長度相對于上述吸收體的該方向的全長,優選為30%以上,更優選為50%以上,進而優選為100%。

<87>

如上述<81>至<8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具有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且沿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x斷續地形成有多個。

<88>

如上述<81>至<8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長度方向x的長度l3優選為0.5mm以上,更優選為1mm以上。

<89>

如上述<81>至<8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上述長度l3為該長度l3與在長度方向x上相鄰的高密度部彼此間的長度的合計長度l5的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30%以上。

<90>

如上述<81>至<8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低密度部的密度(d4)相對于上述高密度部的密度(d3)的比率(d3/d4)優選為1.5以上,進而優選為3以上。

<91>

如上述<42>至<9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側片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纖維,上述凹條部通過熱熔接與該下側片接合,在該接合部,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側片的構成纖維沒有維持纖維的形態。

<92>

如上述<42>至<9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的接合部為不透液性。

<93>

如上述<42>至<9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接合部在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

<94>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形成肌膚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背面片和設置于該兩片間的吸收體,且具有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包括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條狀的凸條部和凹條部在寬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構造的無紡布,且在上述凹條部與鄰接的下側片接合,上述凸條部在與上述下側片之間具有中空構造,

上述下側片包括纖維的集合體,該纖維的集合體的纖維密度高于構成上述正面片的上述無紡布的纖維密度。

<95>

如上述<94>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的構成纖維在長度方向上取向。

<96>

如上述<94>或<95>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包括長纖維無紡布。

<97>

如上述<94>至<9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的親水性高于上述正面片。

<98>

如上述<94>至<9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的厚度優選為1mm以上,更優選為2mm以上,另外,優選為15mm以下,更優選為10mm以下,另外,優選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進而優選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

<99>

如上述<94>至<9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包含具有纖維直徑彼此不同的大徑部和小徑部的纖維。

<100>

如上述<94>至<9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具有多個將構成纖維彼此的交點熱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101>

如上述<94>至<10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中包含高延伸度纖維。

<102>

如上述<10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為具有熱熔接性的芯鞘型復合纖維。

<103>

如上述<101>或<10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延伸度纖維的纖度在原料階段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優選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104>

如上述<101>至<10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中的高延伸度纖維的比率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優選為8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105>

如上述<94>至<10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時,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被纖維直徑較小的2個小徑部夾著的纖維直徑較大的大徑部。

<106>

如上述<105>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1根構成纖維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多個大徑部。

<107>

如上述<105>或<106>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11時,在相鄰的熔接部彼此之間具有1個以上且5個以下的大徑部,優選為具有1個以上且3個以下。

<108>

如上述<105>至<10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

<109>

如上述<105>至<10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相對于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的比率(l16/l17)優選為0.5以上且0.8以下,進而優選為0.55以上且0.7以下。

<110>

如上述<105>至<10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小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6)優選為5μm以上且28μm以下,進而優選為6.5μm以上且20μm以下,尤其優選為7.5μm以上且16μm以下。

<111>

如上述<105>至<11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大徑部的纖維直徑(直徑l17)優選為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進而優選為13μm以上且25μm以下,尤其優選為1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112>

如上述<105>至<11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構成纖維,在關注1根構成纖維時,從與熔接部鄰接的小徑部向大徑部的變化點,配置于自該熔接部至相鄰的熔接部彼此的間隔t的1/3的范圍內。

<113>

如上述<94>至<11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在沿厚度方向z截面觀察時,具有頂部區域、底部區域和位于它們之間的側部區域,

上述凸條部的頂部由頂部區域形成,上述凹條部的底部由底部區域形成。

<114>

如上述<113>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形成為比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和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都低。

<115>

如上述<113>或<114>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c)相對于上述頂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a)、或上述底部區域的纖維密度(d13b)的比率(d13c/d13a、d13c/d13a)優選為0.15以上且0.9以下,進而優選為0.2以上且0.8以下。

<116>

如上述<113>至<11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10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17>

如上述<113>至<1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13b的纖維密度(d13b)優選為80根/mm2以上且20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9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

<118>

如上述<113>至<1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13c的纖維密度(d13c)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進而優選為4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119>

如上述<112>至<1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形成為: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比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及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多。

<120>

如上述<114>至<11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c)相對于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或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b)的比率(n13c/n13a、n13c/n13b)優選為2以上且20以下,進而優選為5以上且20以下。

<121>

如上述<114>至<12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頂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n13a)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122>

如上述<114>至<12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底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b)優選為1根以上且15根以下,進而優選為5根以上且15根以下。

<123>

如上述<114>至<12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關于上述無紡布的具有變化點的纖維的根數的具體值,構成上述側部區域的構成纖維中具有變化點18的纖維的根數(n13c)優選為5根以上且20根以下,進而優選為10根以上且20根以下。

<124>

如上述<94>至<12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無紡布的片厚度ts為0.5mm以上且7mm以下,優選為1.0mm以上且5mm以下。

<125>

如上述<94>至<1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頂部區域的層厚度tl1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6>

如上述<94>至<1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底部區域的層厚度tl2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7>

如上述<94>至<12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側部區域的層厚度tl3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選為0.2mm以上且2.0mm以下。

<128>

如上述<94>至<12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寬度方向y上相鄰的凸條部的頂部彼此的節距為1mm以上且15mm以下,優選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

<129>

如上述<94>至<12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凸條部的高度h為0.5mm以上且5mm以下,優選為1mm以上且3mm以下。

<130>

如上述<94>至<12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更優選上述無紡布的克重以片整體的平均值計為15g/m2以上且50g/m2以下,優選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131>

如上述<94>至<13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為紡粘無紡布或水刺無紡布。

<132>

如上述<94>至<13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側片或作為該下側片的第二片的纖維密度(d6)相對于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頂部區域13a)的纖維密度(d13a)的比率(d13a/d6)優選為1.1以上,進而優選為2以上。

<133>

如上述<94>至<13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多個部位具有纖維密度比位于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高的高密度部,各個該高密度部形成于與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重疊的位置。

<134>

如上述<133>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上述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列,各個上述高密度部沿上述長度方向與上述凸條部的頂部連續地重疊。

<135>

如上述<133>或<134>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體的寬度方向y上形成的、與上述正面片的凸條部的頂部重疊的高密度部的根數為多根,優選為3根以上,更優選為5根以上,進而優選為8根以上。

<136>

如上述<133>至<13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寬度方向y的長度優選為20mm以上,更優選為50mm以上。

<137>

如上述<133>至<13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作為上述高密度部,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的高密度部沿吸收體的長度方向x連續地形成。

<138>

如上述<133>至<13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在長度方向x上連續的長度相對于上述吸收體的該方向的全長,優選為30%以上,更優選為50%以上,進而優選為100%。

<139>

如上述<133>至<13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具有在長度方向x上較長的形狀,且沿吸收體4的長度方向x斷續地形成有多個。

<140>

如上述<133>至<13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長度方向x的長度l3優選為0.5mm以上,更優選為1mm以上。

<141>

如上述<133>至<14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密度部的上述長度l3為該長度l3與在長度方向x上相鄰的高密度部彼此間的長度的合計長度l5的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30%以上。

<142>

如上述<133>至<14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低密度部的密度(d4)相對于上述高密度部的密度(d3)的比率(d3/d4)優選為1.5以上,進而優選為3以上。

<143>

如上述<94>至<14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側片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纖維,上述凹條部通過熱熔接與該下側片接合,在該接合部,上述正面片和上述下側片的構成纖維沒有維持纖維的形態。

<144>

如上述<94>至<14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條部與上述下側片的接合部為不透液性。

<145>

如上述<94>至<14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接合部在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正面片的凹凸構造容易追隨穿著者的動作,且肌膚相對面側的透氣性良好,不易產生穿著狀態下的悶熱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能夠可靠地抑制因排泄液接觸穿著者的肌膚所帶來的不快感,并且可有效地利用吸收體的吸收容量。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和田县| 呈贡县| 东安县| 西吉县| 淮北市| 平遥县| 富锦市| 眉山市| 文化| 兴安县| 城市| 达拉特旗| 米易县| 冀州市| 吉隆县| 大庆市| 同德县| 宁城县| 湘潭县| 朔州市| 莒南县| 乐至县| 玛纳斯县| 长丰县| 天门市| 富源县| 玉林市| 济南市| 武鸣县| 康定县| 曲阜市| 芦山县| 海盐县| 彭州市| 简阳市| 南汇区| 海门市| 慈溪市| 天长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