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領域
本發明涉及膏藥制作及治病研發領域。
背景技術:
利用膏藥貼治疾病,在我國已有近千年歷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駢文》,就提倡內病外治法,使之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前提,使用其膏藥治療疾病與內治法相同,只不過是給藥途徑不同罷了。誠如吳師機所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醫理藥理無二,所異者法耳”。膏藥治病的范圍很廣,表、里與半表半里及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膏藥貼治,與湯劑無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方劑選定,本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膏藥貼敷部位,一般來說,病在外者貼敷患部,病在內者貼敷要穴。古代醫家認為:清上焦,貼心口(膻中穴)、肺俞、勞宮、內關;清中焦,貼神闕;清下焦,貼涌泉、勞宮;溫上焦,貼丹田、關元;補五臟、瀉六腑勻可取其腎俞;欲求陽者,貼關元、氣海。正如吳師機云:“其臟腑病,則視其病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貼心俞與心口對,命門與臍眼對,足心與丹田應”,“若病在經,循其經而取之”。貼膏藥治病的好處:一是簡單易行、藥儉價廉、用之得法,其效立應;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則上下無犯;三是貼敷膏藥治病不經過脾胃,故不傷害脾胃,避免五臟氣血損傷及由此產生陰陽偏勝病變;四是可給衰、老、弱吃不進藥者,多一條治病途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按照“內病外治”的理論,研發三叉神經痛膏藥的配方 及制作工藝。
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該方劑,選用香油、黃丹配制基料;用乳香、沒藥、馬錢子、川烏、草烏、白芷等6昧中藥配制藥料;各種材料特性如下:香油的功效:理氣止痛、化淤止血。《本經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內服能行血破瘀,外涂可止血定痛”西醫藥理:降血粘,降血脂,降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鎮靜、鎮痛、抗驚;黃丹作藥,用途很廣。可以解毒,生肌,墜痰鎮驚。主要用于治療癰疽、潰瘍、金瘡出血、口瘡、目翳、湯火灼傷、驚癎癲狂、瘧疾、痢疾,吐逆反胃。乳香,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共有465種中成藥使用乳香,最長用,莫過制作膏藥。沒藥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馬錢子性味:苦、寒、有大毒,歸肝、脾經功效:散結消腫,通絡止痛應用:跌打損傷、癰疽腫痛,風濕頑痹、麻木癱瘓,重癥肌無力等。川烏辛散溫通,善于逐風邪、除寒濕,故能溫經止痛。草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作用。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泠痛,寒疝止痛。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該膏藥在我養生館治愈患者達百余例。
具體實施方案
一種張氏三叉神經痛膏藥配方及制作工藝,該方按照“內病外治”的理論,用香油480~520克、黃丹230~270克配制基料;用乳香、沒藥、馬錢子、川烏、草烏、白芷各25~30克等6味中藥配制藥料;配前,先把各味中藥烘干或曬干,按照以上藥量摻混、拌勻,用醫藥粉碎機粉碎后過100目羅備用;其制作工藝:先用鐵鍋文火煉油,煉止油煙由黑變白,然后按2比1比例續續下丹、并不停的順一個方向攪拌,使膏藥基質老、嫩適中;下丹成膏后離火去毒, 其辦法用冷水噴灑鍋中,即有黑煙冒出,并反復多次,待溫度降到70℃時,按基料的五分之一下藥料,攪勻,用其30克,攤在10公分見方的裱褙材料布料上即成;該膏藥具有三叉神經痛的功效,可貼敷在雙側太陽、下關、頰車及阿是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