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用輔助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
背景技術:
輸尿管支架是一種不同長度兩端彎曲有側孔的塑料管,被用于各種腎、輸尿管、膀胱等泌外科手術。輸尿管支架管的長度規格為20~30cm,其管徑有不同的規格,分別為5F、6F、7F和8.5F,但現有的抓持鉗在抓持不同規格的輸尿管支架管時,需利用與輸尿管支架管的管徑大小匹配的抓持鉗進行抓持,當抓持鉗與輸尿管支架管的管徑不匹配時,容易導致輸尿管支架管在抓持鉗內發生位移或者出現夾持不穩的情況掉落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其抓持大小能夠調節,便于適應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夾持穩定性更佳,同時擴大了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使用范圍。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適于抓持輸尿管支架管,包括兩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抓持組件,抓持組件包括握持環、鉗臂和抓持部,鉗臂的兩端分別與握持環和抓持部固定連接,兩個抓持部的內側面相對設置形成工作面,兩個工作面圍成用于容納輸尿管支架管的空腔,任意一個抓持部均包括固定抓持部和用于調節抓持大小的調節抓持部,固定抓持部與調節抓持部活動連接,鉗臂與固定抓持部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固定抓持部和調節抓持部轉動連接,固定抓持部上設置有用于限制調節抓持部向外轉動的轉動范圍的外限位件和用于限制調節抓持部向內轉動的轉動范圍的內限位件,外限位件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的外側和調節抓持部的外側連接,內限位件的一端與固定抓持部的內側連接,另一端伸出固定抓持部,調節抓持部選擇性地抵靠內限位件。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外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復位彈簧,限位板與固定抓持部連接,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限位板和調節抓持部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內限位件為擋板,擋板沿著固定抓持部的延伸方向凸出于固定抓持部,調節抓持部選擇性地抵靠擋板。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調節抓持部包括第一調節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固定抓持部位于第一調節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之間,固定抓持部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調節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轉動連接,第一調節抓持部、固定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均為弧形板。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外限位件分為第一外限位件和第二外限位件,第一外限位件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和第一調節抓持部連接,第二限位件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連接;內限位件分為第一內限位件和第二內限位件,第一內限位件和第二內限位件分別與固定抓持部的內側的兩端連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調節抓持部、固定抓持部和第二調節抓持部的內側均設置有帶有凸棱的橡膠墊。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鉗臂設有滑動通道、連接件和固定件,鉗臂位于滑動通道的部分設置有多個卡合孔,連接件的一端穿過滑動通道且卡設于卡合孔內,連接件連接至固定件,兩個鉗臂通過連接件連接,連接件選擇性地與滑動通道滑動連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鉗臂開設有多個第一弧形面和多個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開口端和第二弧形面的開口端相對且間隔設置,多個第一弧形面依次連接形成第一排,多個第二弧形面依次連接形成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間的間隙形成滑動通道,相對設置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形成卡合孔。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上述連接件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和設置于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之間的滑動桿,第一連接桿的直徑與第二連接桿的直徑相同,第一連接桿的直徑大于滑動桿的直徑,滑動桿的直徑小于滑動通道的寬度,第一連接桿設置有第一外螺紋,第二連接桿設置有第二外螺紋,固定件為環形,且設置有內螺紋,固定件的長度大于滑動桿的長度,當滑動桿在滑動通道中滑動時,固定件與第二外螺紋連接;當第一連接桿嵌設于卡設孔中時,固定件分別與第一外螺紋和第二外螺紋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調節抓持部和固定抓持部的活動連接,實現對抓持部的大小的調節,使抓持部能夠適用于各種不同大小、不同管徑的輸尿管支架管,調節抓持部和固定抓持部的設置,擴大了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使用范圍,同時,調節抓持部通過調節適應于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夾持穩定性更佳。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第一抓持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抓持部抓持管徑較小的輸尿管支架管的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抓持部抓持管徑較大的輸尿管支架管的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抓持部抓持的滑動通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的抓持部抓持的連接件和固定件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抓持組件101;
握持環110;第一握持環110A;第二握持環110a;
鉗臂120;第一鉗臂120A;第二鉗臂120a;滑動通道121、卡合孔122;第一弧形面123;第二弧形面124;第一排123a;第二排124a;連接件125;第一連接桿126;第一外螺紋126a;第二連接桿127;第二外螺紋127a;滑動桿128;固定件129;內螺紋129a;
齒條130;第一齒條130A;第二齒條130a;
抓持部140;第一抓持部140A;第二抓持部140a;工作面141;空腔142;固定抓持部143;調節抓持部144;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限位件145;外限位件146;第一外限位件146a;第二外限位件146b;內限位件147;第一內限位件147a;第二內限位件147b;限位板148;復位彈簧149;
輸尿管支架管20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實施例
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適于抓持輸尿管支架管200。該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包括兩個相同且對稱設置的抓持組件101。
抓持組件101包括握持環110、鉗臂120、齒條130和抓持部140,鉗臂120的兩端分別與握持環110和抓持部140固定連接,齒條130設置于鉗臂120和握持環110的連接處。
握持環110為環形,用于容納使用者的手指部,便于使用者手持握持環110操作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握持環110為兩個,分別為相互配合的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二握持環110a,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二握持環110a相同且對稱設置,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二握持環110a分別與鉗臂120連接。
鉗臂120為兩個,分別為相互配合的第一鉗臂120A和第二鉗臂120a,第一鉗臂120A和第二鉗臂120a轉動連接。第一鉗臂120A和第二鉗臂120a均為桿狀,其中第一鉗臂120A與第一握持環110A連接,第二鉗臂120a與第二握持環110a連接,第一鉗臂120A和第二鉗臂120a為轉動連接,通過轉動連接,從而將使用者施加于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二握持環110a上的力,作用于抓持部140上,使抓持部140進行啟閉。
齒條130為兩個,分別為相互配合的第一齒條130A和第二齒條130a,第一齒條130A設置于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一鉗臂120A的連接位置,第二齒條130a設置于第二握持環110a和第二鉗臂120a的連接位置,第一齒條130A向著第一握持環110A用于與第二握持環110a配合的面的方向凸出于第一握持環110A和第一鉗臂120A的連接位置,同樣的,第二齒條130a向著第二握持環110a用于與第一握持環110A配合的面的方向凸出于第二握持環110a和第二鉗臂120a的連接位置,第一齒條130A和第二齒條130a在使用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的過程中,相互配合,用于限制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的夾持大小,當夾持大小確定后,第一齒條130A和第二齒條130a能夠卡合,防止產生打滑的情況。
抓持部140為兩個,分別為相互配合的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第一抓持部140A與第一鉗臂120A遠離第一握持環110A的一端連接,第二抓持部140a與第二鉗臂120a遠離第二握持環110a的一端連接。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形狀和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第一抓持部140A的內側面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內側面相對設置,兩個相對設置的內側面形成工作面141,即第一抓持部140A的內側面為第一抓持部140A的工作面141,第二抓持部140a的內側面為第二抓持部140a的工作面141,兩個抓持面能夠配合圍成用于容納輸尿管支架管200的空腔142,利用該空腔142與工作面141配合抓持輸尿管支架管200。
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形狀、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第一抓持部140A與第二抓持部140a配合,用以抓持輸尿管支架管200。本實施例中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均為半圓弧形板,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能夠配合形成圓筒形的板狀結構。本實施例中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半圓弧形板的設置,有利于增大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夾持輸尿管支架管200的夾持面積,避免出現截留的情況,同時夾持面積大,夾持效果和夾持力度強。
由于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形狀、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本實施例中僅對其中第一抓持部140A進行闡述,第二抓持部140a的形狀和結構可參照第一抓持部140A。
參見圖2,具體地,第一抓持部140A包括固定抓持部143、調節抓持部144和限位件145,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活動連接,限位件145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連接。調節抓持部144通過與固定抓持部143的活動連接,實現調節抓持大小的作用,使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能夠配合抓持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200。
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活動連接的方式有多種,例如:滑動連接和轉動連接均可實現調節抓持部144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活動并調節抓持大小。本實施例中,優選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轉動連接,在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的連接處設置有轉動軸(未示出),轉動軸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連接,轉動軸與調節抓持部144固定連接,通過轉動軸的帶動,實現調節抓持部144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連接。
由于第一抓持部140A為半圓弧形板,所以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連接后即形成半圓弧形板,其中,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均為弧形板,同時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連接的部分為轉動連接,固定抓持部143與第一鉗臂120A固定連接,使用者施加作用力時,由第一鉗臂120A施加至固定抓持部143,固定抓持部143的位置固定,而轉動連接于固定抓持部143上的調節抓持部144能夠根據被夾持的輸尿管支架管200的大小進行調節,從而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以調節第一抓持部140A的張開大小,以適應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200。
限位件145用以限制調節抓持部144的轉動范圍,使調節抓持部144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轉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抓持效果。限位件145包括外限位件146和內限位件147。
外限位件146用于限制調節抓持部144向外轉動的轉動范圍,外限位件146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143的外側和調節抓持部144的外側連接。具體地,外限位件146包括限位板148和復位彈簧149,限位板148與固定抓持部143連接,復位彈簧149的兩端分別與限位板148和調節抓持部144固定連接,調節抓持部144受到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擠壓向外轉動時,壓縮復位彈簧149,此時復位彈簧149在限位板148和調節抓持部144之間壓縮,通過限制限位板148的位置,以及限位板148距離調節抓持部144之間的距離,可用于限制調節抓持部144向外轉動的轉動范圍。
內限位件147用于限制調節抓持部144向內轉動的轉動范圍,內限位件147的一端與固定抓持部143的內側連接,另一端伸出固定抓持部143,當調節抓持部144向內轉動時,調節抓持部144能夠抵靠內限位件147,從而限制調節抓持部144繼續向內轉動。具體地,內限位件147為擋板,擋板沿著固定抓持部143的延伸方向凸出于固定抓持部143,調節抓持部144選擇性地抵靠擋板。本實施例中,擋板的凸出部分小,以避免影響調節抓持部144和固定抓持部143對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抓持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提到的“內”和“外”是相對于第一抓持部140A的工作面141而言,固定抓持部143和調節抓持部144靠近工作面141的一側為內側,遠離工作面141的一側為外側。
固定抓持部143、調節抓持部144和限位件145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本實施例中,優選固定抓持部143為一個,調節抓持部144為兩個,對應的,外限位件146和內限位件147均為兩個。具體地,調節抓持部144包括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固定抓持部143位于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之間,即固定抓持部143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轉動連接,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分別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進行調節,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調節較小幅度,即可實現第一抓持部140A的開口較大幅度的調節,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的調節被疊加,效果更好,同時對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抓持能力也更強。
外限位件146包括第一外限位件146a和第二外限位件146b,第一外限位件146a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143和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連接,第二限位件145的兩端分別與固定抓持部143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連接,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在受到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擠壓時,向外轉動,輸尿管支架管200的管徑大小不同,其對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的擠壓情況不同,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根據擠壓力度的不同,轉動的幅度不同,從而適用于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抓持。
內限位件147包括第一內限位件147a和第二內限位件147b,第一內限位件147a和第二內限位件147b分別與固定抓持部143的內側的兩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固定抓持部143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的內側均設置有帶有凸棱的橡膠墊(未示出),橡膠墊的設置有利于加強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固定抓持部143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對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抓持能力。
此外,參見圖1、圖5和圖6,鉗臂120設有滑動通道121、連接件125和固定件129。鉗臂120繞著連接件125轉動,本實施例中,連接件125能夠在滑動通道121內滑動,并通過固定件129固定連接件125相對于鉗臂120的相對位置,從而調節連接件125與抓持部140的距離,從而調節抓持部140的張開角度。
滑動通道121是由開設于鉗臂120上的多個第一弧形面123和多個第二弧形面124圍成。具體地,第一弧形面123的開口端和第二弧形面124的開口端相對設置且間隔設置,本實施例中的多個第一弧形面123沿著鉗臂120的延伸方向連接,且形成第一排123a,同樣的,多個第二弧形面124依次連接形成第二排124a,由于第一弧形面123和第二弧形面124間隔設置,且第一弧形面123對的開口端和第二弧形面124的開口端相對設置,從而形成第一弧形面123和第二弧形面124相對的開口較大,而兩個第一弧形面123連接的部分到兩個第二弧形面124連接的部分的距離小,本實施例中,將兩個第一弧形面123連接的部分到兩個第二弧形面124連接的部分的距離作為第一排123a和第二排124a之間的間隙,且該間隙形成上述的滑動通道121(即圖5中虛線部分)。而相對第一弧形面123和第二弧形面124形成卡合孔122。也即是,在滑動通道121的兩側延伸出多個弧形通孔,滑動通道121與兩側延伸出來的弧形通孔連通,兩側的弧形通孔與滑動通道121相對的部分形成該卡合孔122。連接件125的一端用于穿過滑動通道121且卡設于卡合孔122內,連接件125連接至固定件129,兩個鉗臂120通過連接件125實現鉸接,連接件125選擇性地與滑動通道121滑動連接。
連接件125大致為桿狀,其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連接桿126、第二連接桿127和滑動桿128,滑動桿128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桿126和第二連接桿127連接,該第一連接桿126的直徑和第二連接桿127的直徑相同,而滑動桿128的直徑小于第一連接桿126的直徑,并且小于滑動通道121的寬度,使得滑動桿128能夠在滑動通道121內滑動,而第一連接桿126和第二連接桿127不能在滑動通道121內滑動,由于卡合孔122的能夠卡設第一連接桿126,從而起到固定第一連接桿126的作用。
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桿126設置有第一外螺紋126a,第二連接桿127設置有第二外螺紋127a,而固定件129為環形,且設置有內螺紋129a,第一外螺紋126a和第二外螺紋127a均能與固定件129的內螺紋129a配合。
連接件125與滑動通道121的配合原理是:利用連接件125的第二連接桿127靠近卡合孔122,第二連接桿127、滑動桿128和第一連接桿126依次穿過卡合孔122,然后利用固定件129分別與第一連接桿126上的第一外螺紋126a和第二連接桿127上的第二外螺紋127a配合連接,此時第一連接桿126卡設在卡合孔122內,兩個鉗臂120能夠相繞第一連接桿126轉動,從而啟閉抓持部。
當需要滑動滑動桿128,調節滑動桿128距離抓持部的距離時,轉動固定件129,使固定件129與第一連接桿126脫離,并露出滑動桿128,此時固定件129僅與第二連接桿127上第二外螺紋127a配合,將第一連接桿126向外抽出,使滑動桿128與滑動通道121配合,滑動桿128在滑動通道121內滑動,當滑動到所需位置時,推動第一連接桿126,使第一連接桿126再次卡設在卡合孔122內,實現對第一連接桿126的定位,此時轉動固定件129,再次將利用固定件129上的內螺紋129a與第一連接桿126上的第一外螺紋126a配合,從而將第一連接桿126固定。
本實施例通過連接件125與滑動通道121、卡合孔122的配合,實現了調節鉗臂120的轉動的開合程度,由于連接件125距離抓持部的距離越近,抓持部的最大張開角度越小,當連接件125距離抓持部的距離越遠時,抓持部的最大張開角度越大,通過連接件125在滑動通道121內滑動,從而調節連接件125距離抓持部的距離,從而調節抓持部的抓持大小。
通過調節抓持部114的抓持面積從而調節抓持大小,該調節為張開角度一定時,小范圍的調節,進一步地,通過調節連接件125與抓持部114的距離來調節抓持部114的最大張開角度,進行大范圍調節。
參見圖2、圖3和圖4,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的工作原理:在抓持輸尿管支架管200時,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相互配合,形成工作面141,工作面141與輸尿管支架管200接觸并用于夾持輸尿管支架管200,本實施例中,第一抓持部140A和第二抓持部140a均設置有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固定抓持部143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通過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在夾持時,能夠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從而調節第一抓持部140A的抓持大小,并且本實施例中的,外限位件146的設置,使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能夠根據輸尿管支架管200的大小不同而相應的進行調節,外限位件146的復位彈簧149還起到抵持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的作用,有利于加強第一調節抓持部144a和第二調節抓持部144b相對于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抓持作用,抓持穩定性更好。
參見圖3,當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抓持管徑較小的輸尿管支架管200時,抓持部140的調節抓持部144未進行調節,此時調節抓持部144和固定抓持部143仍然形成半圓弧形板,參見圖4,當輸尿管支架管200的管徑變大時,輸尿管支架管200向外擠壓調節抓持部144,此時調節抓持部144相對于固定抓持部143轉動,以適應輸尿管支架管200的大小,從而增大了抓持部140與輸尿管支架管200的接觸面積,抓持的穩定性更佳。
請結合參閱圖1、圖5和圖6,同時,當調節接觸面積不足以穩定抓持管件時,通過調節連接件125相對于抓持部140的距離,從而調節抓持部140的最大張開角度,使抓持部140能夠適應于各種大小的管件,其適用范圍更廣。
綜上所述,本發明利用調節抓持部144和固定抓持部143的活動連接,實現對抓持部140的大小的調節,使抓持部140能夠適用于各種不同大小、不同管徑的輸尿管支架管200,調節抓持部144和固定抓持部143的設置,擴大了輸尿管支架管抓持鉗100的使用范圍,同時,調節抓持部144通過調節適應于不同大小的輸尿管支架管200,夾持穩定性更佳。同時通過調節連接件125距離抓持部114的距離來調節抓持部114的最大張開角度。兩者相互配合,能實現更好的抓持效果,同時極大地增加了輸尿管抓持鉗的使用范圍,其能針對各種大小的管件進行抓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