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脊柱外科用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頸椎用射頻消融針狀電極導管。
背景技術: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稱頸椎綜合征,是脊柱外科的常見疾病。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40-60歲為該病的高發年齡。目前醫學上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頸椎病是指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先天性骨發育異常及頸椎急慢性損傷等使脊柱內外組織結構平衡性失調,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且發病年齡有不斷提前的趨勢。專家預測,至本世紀中期的未來幾十年內,頸椎病的患病率將上升至以體力勞動為主要誘因的腰腿痛之上,成為與現代社會相伴隨的一種現代病。所以,深入研究頸椎病防治,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交感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一個特殊的類型,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反復發作的頭暈、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模糊、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經癥狀,可伴有頸肩部疼痛或肢體麻木等癥狀,發作誘因多為勞累后頸部做旋轉或伸曲動作,發作頻率由每天一次到每周一次不等。交感型頸椎病由于體征少,缺乏客觀的診斷證據,故診斷困難?;颊叱O仍谏窠泝瓤萍靶膬瓤频瓤剖揖驮\,經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后才被建議轉到骨科診治。診斷標準為:出現交感神經紊亂的臨床表現加影像學表現,排除眼源性、腦源性、耳源性、血管源行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可行星狀神經節封閉或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如患者癥狀緩解則有助于診斷。
治療交感型頸椎病通常是以非手術醫治為主,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醫治獲得緩解。治療方法包括臥床休息、頸椎牽引、頸圍領制動保護、理療等。臥床休息、頸圍領制動保護和頸椎牽引可以緩解頸項肌的痙攣,增大椎間隙,減輕對交感神經的刺激。頸托和圍領可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輕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療有加速局部炎性水腫消退,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還有頸椎硬膜外藥物灌注治療,類似交感神經節阻滯,硬膜外給藥后,藥物可直接作用于注射部位的頸交感干,達到迅速消除癥狀的目的。還有開放性外科手術治療,對因單純交感型頸椎病行手術治療的報道較少,手術方式主要包括頸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等。還有低溫等離子髓核射頻消融術治療,這是一種有限化微創手術,其基本原理是將消融術與熱凝相結合以除去部分髓核組織,減輕病變椎間盤的內壓,從而緩解神經根及椎間盤周圍痛覺感受器的刺激,消除和緩解臨床癥狀。對于那些頑固病例,保守治療無效者,目前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最好的方法是微創射頻消融熱凝靶點技術,微創、安全、無痛苦、手術創傷小、病人滿意度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便、調節靈活、消融定位準確的頸椎用射頻消融針狀電極導管。
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導管包括控制手柄,其結構特點是在控制手柄的前端設有電極工作端,控制手柄的后端連接有電源線;電極工作端包括電極管、電極刀桿和電極刀頭,電極管位于控制手柄內并與電極刀桿的尾部相連接,電極刀頭位于電極刀桿的頭部;在控制手柄上設有點觸按鍵和指示燈。
本發明所述的電極刀桿上設有刻度標識。
本發明所述的電極刀桿上設有限制卡環。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電極導管由電極管、刀頭電極和點觸按鍵組成一套聯動的消融工作端,并可使用電極刀桿上的刻度標識和限制卡環來標測消融,操作簡便、調節靈活、消融定位準確,并通過連接的等離子消融設備主機實時監測消融溫度,可重復操作至效果確切,提高療效, 減少治療的并發癥,降低手術的風險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為圖2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3,本實施例包括控制手柄1,在控制手柄1的前端設有電極工作端2,控制手柄1的后端連接有電源線3。電極工作端2包括電極管6、電極刀桿9和電極刀頭7,電極管6位于控制手柄1內并與電極刀桿9的尾部相連接,電極刀頭7位于電極刀桿9的頭部;在控制手柄1上設有點觸按鍵4和指示燈5。電極刀桿9上設有刻度標識8和限制卡環10。按下點觸按鍵4,指示燈5亮起,電極刀頭7開始工作;再按下點觸按鍵4,指示燈5熄滅,電極刀頭7停止工作。
手術過程為:采用等離子消融設備主機,將該頸椎用射頻消融針狀電極導管與消融設備主機連接,患者仰臥位,頸后墊軟枕使頸略后仰。在C型臂X光機監視下用克氏針在頸部皮外定位,確定擬施術的椎間隙并用油筆進行體表標記。2%利多卡因局麻下,用食指感知頸動脈并在動脈鞘和內臟鞘的間隙之間輕柔推開,直至食指尖觸及頸椎前外緣椎間隆起處,此處即為椎間隙水平。持穿刺針插入椎間隙,在C型臂X光機監視下,控制進針的角度和深度,正位透視針尖應達椎間隙中點,側位透視應位于距椎間盤后緣約3 mm處。拔出針芯,從套管內插入電極工作端2,當電極工作端2的頭部到達需要進行消融的位置,移動定限制卡環10到其定位的位置,防止電極工作端2繼續前進。透視刀頭的位置準確置于椎間盤后緣約3 mm,功率設置為3檔,踩熱凝鍵約3 S,如出現神經刺激癥狀應立即停止,并重置刀頭電極7。如無刺激癥狀則進行消融操作,在C型臂X光機監視下緩慢來回移動同時旋轉刀頭電極7一周,持續約15 S,消融后再熱凝約3 S;將刀頭電極7連同套管一起退出約2 mm,同法再次消融及熱凝。拔出刀頭電極7和套管,稍加按壓后予敷料貼穿刺口。術前后常規應用抗生素,地塞米松(10 mg/d)2 d,術后當天可進食及下地活動,并用頸托制動一周。
其工作原理是將消融與熱凝相結合以除去部分髓核組織并使髓核組織收縮,以減少髓核組織的體積并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通過電極工作端2所形成100kHz強射頻電場使刀頭電極7周圍的電解液轉化為等離子狀態,形成約50一100μm的等離子體薄層,這些自由帶電離子在強大磁場下獲得足夠打斷組織中的有機分子鍵的動能,從而造成周圍髓核組織的氣化,生成分子量氣體和元素分子(02、H2、C02等),在約40℃的低溫下對髓核組織形成切割和消融效果,因此該技術又稱為“冷融切”。因為工作溫度在40℃左右,所以在移除病變組織的同時而又不對周圍的正常組織產生不可逆的損傷。當能量較低時,組織對射頻的電阻增高,從而產生熱效應,在約70℃的溫度下產生“熱凝封閉”效果,既使髓核內的膠原蛋白分子螺旋結構汽化收縮和固化,又能保持髓核細胞的活力,縮小椎間盤的總體積,從而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減輕了椎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以緩解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