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雙向升降融合器及用于驅動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32261閱讀:307來源:國知局
雙向升降融合器及用于驅動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向升降融合器及用于驅動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腫瘤、骨折、感染等原因導致椎體損壞的病例時有發生,在治療這些患者時,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損壞的椎體間植入一個融合器,使骨組織產生爬行替代,從而修復損壞的椎體,然而傳統的椎體融合器高度固定,而人體的椎間高度會因人而異,在手術中無法通過調節椎體融合器的高度來適合不同患者的不同椎間高度,從而無法使椎體融合器完全適用人體的椎間高度,影響了治療效果。一般的具有高度調節功能的椎體融合器使用時不平穩,且內部空間較小,易造成手術中植骨的空間小,影響愈合成功率。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雙向升降融合器及用于驅動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能實現椎體融合器高度調節,使用平穩,且椎體融合器內部空間較大,手術中植骨的空間大,植骨較多,愈合成功率較高。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雙向升降融合器,包括螺桿、中間限位框、外殼、上升降塊及下升降塊,所述外殼套設在所述中間限位框外,且中間限位框與外殼滑動連接,所述螺桿的一端穿過所述外殼與所述中間限位框的一端螺紋連接,所述上升降塊與中間限位框的上端活動套接,所述下升降塊與中間限位框的下端活動套接,所述中間限位框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第一斜槽、第二斜槽,所述第一斜槽、第二斜槽的傾斜方向相反,所述上升降塊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斜槽滑動配合的第一插銷,所述下升降塊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二斜槽滑動配合的第二插銷。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中間限位框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槽、兩個所述第二斜槽,所述第一斜槽與第二斜槽沿中間限位框的高度方向上下布置,同一側的兩個所述第一斜槽、兩個所述第二斜槽分別沿與所述螺桿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間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斜槽、第二斜槽為方形斜槽,所述第一插銷、第二插銷為方形銷。

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還包括限位銷,所述中間限位框遠離所述螺桿的一端設有第一限位孔,所述外殼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孔對應的第二限位孔,所述限位銷設于所述第一限位孔與第二限位孔內,使中間限位框與外殼滑動連接。

所述螺桿包括相連接的螺紋段及連接段,所述連接段靠近螺紋段的桿段上設有繞其軸心線的環形凹槽,所述螺紋段與所述中間限位框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段通過所述環形凹槽與所述外殼轉動配合且被限位在所述外殼上,所述連接段伸出所述外殼的桿段呈非圓柱狀。

所述外殼靠近螺桿的一端面上開設有具有開口的U形通孔,所述U形通孔與所述環形凹槽匹配。

所述上升降塊的上端面、下升降塊的下端面上均設有防滑齒,且上升降塊及下升降塊上均開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與所述中間限位框連通。

所述外殼靠近螺桿的一端外側面上設有呈喇叭狀的夾托。

一種用于驅動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包括扭桿、手柄、扭桿端頭、夾芯及夾套,所述扭桿端頭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內且能相對手柄轉動,所述扭桿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內與所述扭桿端頭連接,所述扭桿的另一端用于與所述螺桿連接,所述夾芯套設在扭桿外,且夾芯的一端與手柄連接,夾芯的另一端呈與所述夾托匹配的喇叭口結構,所述夾套套設在夾芯外且與夾芯螺紋連接,所述夾套朝夾托旋轉使夾芯鎖緊夾托。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旋轉機構還包括指針螺母,所述指針螺母設置在手柄內,且指針螺母與所述扭桿端頭螺紋連接,所述手柄上開設有與指針螺母行程范圍相對應的觀察窗,且手柄上與觀察窗對應處設有用于顯示上升降塊及下升降塊升降高度的刻度。

所述旋轉機構還包括封頭螺母,所述扭桿端頭包括依次連接的配合段、限位段、轉動段及扭轉段,所述配合段上設有與所述指針螺母配合的外螺紋,且所述配合段遠離限位段的端面上挖設有與所述扭桿匹配的凹槽,所述配合段、轉動段及扭轉段的外徑均小于所述限位段的外徑,所述封頭螺母套設在所述轉動段外且封頭螺母的一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段一端,封頭螺母與所述手柄可拆卸連接。

所述指針螺母為方形螺母,所述手柄內設有與所述方形螺母匹配的方形腔,所述封頭螺母包括相連接的伸入部及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外徑大于所述伸入部的外徑,所述伸入部設在所述手柄內且與手柄螺紋連接,所述抵接部與伸入部連接的端面抵接在所述手柄的端面上,所述封頭螺母上開設有與所述轉動段配合的通孔。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雙向升降融合器,旋轉所述螺桿時,螺桿拉動所述中間限位框相對外殼往前移動,中間限位框往前移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插銷相對沿第一斜槽往斜上方向移動,帶動第二插銷相對沿第二斜槽往斜下方向移動,由于所述上升降塊與第一插銷連接,下升降塊與第二插銷連接,第一插銷往斜上方移動的同時帶動上升降塊往上方移動,而第二插銷往斜下方移動的同時帶動下升降塊往下方移動,此時所述融合器的高度就已經升起來;當反向旋轉所述螺桿時,螺桿拉動所述中間限位框相對外殼往后移動,第一插銷相對沿第一斜槽往斜下方向移動,第二插銷相對沿第二斜槽往斜上方向移動,帶動上升降塊、下升降塊相互靠近。所述融合器高度可以降低下來,高度調節方便;而且外殼與中間限位內僅設有第一插銷與第二插銷,內部空間較大,手術中植骨的空間大,植骨可以較多,愈合成功率較高;同時中間限位框與外殼滑動連接,第一插銷與第一斜槽配合,第二插銷與第二斜槽配合,整體結構更穩固,使用時更平穩。

上述用于驅動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其夾芯通過喇叭口結構套在夾托外夾住夾托,朝夾托方向旋轉夾套使夾芯鎖緊夾托,握持手柄,轉動扭桿端頭,帶動扭桿旋轉,從而帶動螺桿轉動,實現上升降塊與下升降塊的上升與下降,實現雙向升降融合器的高度調節,操作方便,螺桿轉動過程中,中間限位框移動,外殼位置不變,操作過程平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的俯視圖;

圖3為沿圖2中A-A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中間限位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螺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旋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沿圖7中B-B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扭桿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夾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手柄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螺桿,110、螺紋段,120、連接段,122、環形凹槽,20、中間限位框,210、第一斜槽,220、第二斜槽,230、第一限位孔,30、外殼,310、第二限位孔,320、U形通孔,330、夾托,40、上升降塊,410、防滑齒,420、安裝孔,50、下升降塊,510、防滑齒,60、第一插銷,70、第二插銷,80、限位銷,90、旋轉機構,910、扭桿,920、手柄,922、觀察窗,930、扭桿端頭,932、配合段,9322、凹槽,934、限位段,936、轉動段,938、扭轉段,940、夾芯,950、夾套,960、指針螺母,970、封頭螺母,972、伸入部,974、抵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3所示,一種雙向升降融合器,包括螺桿10、中間限位框20、外殼30、上升降塊40及下升降塊50,所述外殼30套設在所述中間限位框20外,且中間限位框20與外殼30滑動連接,所述螺桿10的一端穿過所述外殼30與所述中間限位框20的一端螺紋連接,所述上升降塊40與中間限位框20的上端活動套接,所述下升降塊50與中間限位框20的下端活動套接,所述中間限位框20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所述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的傾斜方向相反,所述上升降塊40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斜槽210滑動配合的第一插銷60,所述下升降塊50的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二斜槽220滑動配合的第二插銷70。

旋轉所述螺桿10時,螺桿10拉動所述中間限位框20相對外殼30往前移動,中間限位框20往前移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插銷60相對沿第一斜槽210往斜上方向移動,帶動第二插銷70相對沿第二斜槽220往斜下方向移動,由于所述上升降塊40與第一插銷60連接,下升降塊50與第二插銷70連接,第一插銷60往斜上方移動的同時帶動上升降塊40往上方移動,而第二插銷70往斜下方移動的同時帶動下升降塊50往下方移動,此時所述融合器的高度就已經升起來;當反向旋轉所述螺桿10時,螺桿10拉動所述中間限位框20相對外殼30往后移動,第一插銷60相對沿第一斜槽210往斜下方向移動,第二插銷70相對沿第二斜槽220往斜上方向移動,帶動上升降塊40、下升降塊50相互靠近。所述融合器高度可以降低下來,高度調節方便;而且外殼30與中間限位內僅設有第一插銷60與第二插銷70,內部空間較大,手術中植骨的空間大,植骨可以較多,愈合成功率較高;同時中間限位框20與外殼30滑動連接,第一插銷60與第一斜槽210配合,第二插銷70與第二斜槽220配合,整體結構更穩固,使用時更平穩。所述中間限位框20的上端面面和/或下端設有開口,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間限位框2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設有通孔,且中間限位框20的側端面上也設置有通孔,這樣能進一步增加植骨與椎體間的融合通路,提高融合成功率,而且能減輕椎體融合器的重量。本實施例中的上、下等方位是相對融合器使用時的狀態位置而確定。

如圖1、3、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中間限位框20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斜槽210、兩個所述第二斜槽220,所述第一斜槽210與第二斜槽220沿中間限位框20的高度方向上下布置,同一側的兩個所述第一斜槽210、兩個所述第二斜槽220分別沿與所述螺桿10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間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為方形斜槽,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采用矩形斜槽,所述第一插銷60、第二插銷70為方形銷。即中間限位框20上總共有四個第一斜槽210、四個第二斜槽220、兩根第一插銷60、兩根第二插銷70,每一側的兩個第一斜槽210位于兩個第二斜槽220的上方,每根第一插銷60的兩端分別位于兩側壁相對的兩個第一斜槽210內,且每根第一插銷60的兩端分別與上升降塊40的兩側壁固定連接,每根第二插銷70的兩端分別位于兩側壁相對的兩個第二斜槽220內,且每根第二插銷70的兩端分別與下升降塊50的兩側壁固定連接,這樣兩根第一插銷60同時沿與其對應的第一斜槽210移動,帶動與之連接的上升降塊40上升或者下降,兩根第二插銷70同時沿與其對應的第二斜槽220移動,帶動與之連接的下升降塊50下降或者上升,運動更平穩,且所述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為方形斜槽,所述第一插銷60、第二插銷70為方形銷,避免第一插銷60、第二插銷70在第一斜槽210、第二斜槽220內轉動,進一步提高其運動的穩定性。

如圖2、3、4、5所示,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還包括限位銷80,所述中間限位框20遠離所述螺桿10的一端設有第一限位孔230,所述外殼30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孔230對應的第二限位孔310,所述限位銷80設于所述第一限位孔230與第二限位孔310內,使中間限位框20與外殼30滑動連接。本實施例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通過限位銷80與所述第一限位孔230、第二限位孔310配合,實現中間限位框20與外殼30滑動連接,中間限位框20在螺桿10的帶動下前后移動時,通過所述限位銷80進行導向,相對外殼30移動,移動更準確、順暢,且所述螺桿10及所述限位銷80共同起到限制外殼30前后旋轉的作用,保持外殼30穩定。根據實際需求,中間限位框20與外殼30也可采用其他方式的滑動連接,如在中間限位框20外壁上設置滑槽,在外殼30對應位置設置滑軌,通過滑槽與滑軌配合實現滑動。如圖5所示,所述外殼上開設有多個通孔,不僅能增加植骨與椎體間的融合通路,提高融合成功率,而且能減輕椎體融合器的重量。

如圖3、6所示,所述螺桿10包括相連接的螺紋段110及連接段120,所述連接段120靠近螺紋段110的桿段上設有繞其軸心線的環形凹槽122,所述螺紋段110與所述中間限位框20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段120通過所述環形凹槽122與所述外殼30轉動配合且被限位在所述外殼30上,所述連接段120伸出所述外殼30的桿段呈非圓柱狀。所述螺紋段110伸入中間限位框20內與其螺紋連接,所述連接段120伸出所述外殼30且通過環形凹槽122被限位在外殼30上,通過工具對連接段120的非圓柱狀桿段進行轉動,帶動螺紋段110轉動,螺桿10被限位在外殼30上,相對外殼30不會前后移動,與螺桿10螺紋連接的中間限位框20相對螺桿10前后移動。本實施例所述外殼30靠近螺桿10的一端面上開設有具有開口的U形通孔320,本實施例中開口朝向下升降塊,所述U形通孔320與所述環形凹槽122匹配。所述連接段120通過U形通孔320伸出所述外殼30,且外殼30通過U形通孔320與連接段120的環形凹槽122嵌套配合,使螺桿10不能相對外殼30前后移動但能相對外殼30轉動。所述外殼30靠近螺桿10的一端外側面上設有呈喇叭狀的夾托330,便于驅動工具夾住外殼30,從而旋轉所述螺桿10,使外殼30位置保持不變。

如圖1、2、3所示,所述上升降塊40的上端面上設有防滑齒410、下升降塊50的下端面上設有防滑齒510,且上升降塊40上開設有安裝孔420,下升降塊50均設有安裝孔(圖中未示出),所述安裝孔與所述中間限位框20連通,形成植骨融合通道,方便放入植骨材料,植骨的空間大。

如圖7-11所示,一種用于驅動所述雙向升降融合器的旋轉機構90,包括扭桿910、手柄920、扭桿端頭930、夾芯940及夾套950,所述扭桿端頭930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920內且能相對手柄920轉動,所述扭桿910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920內與所述扭桿端頭930連接,所述扭桿910的另一端與所述螺桿10連接,所述夾芯940套設在扭桿910外,且夾芯940的一端與手柄920連接,夾芯940的另一端呈與所述夾托330匹配的喇叭口結構,所述夾套950套設在夾芯940外且與夾芯940螺紋連接,所述夾套950朝夾托330旋轉使夾芯940鎖緊夾托330。本實施例所述的扭桿910遠離扭桿端頭930的一端設有與所述螺桿10連接段120非圓柱狀桿段匹配插槽,所述連接段120插入所述插槽內,由于連接段120為非圓柱狀,所以螺桿10與扭桿910不會相對發生轉動,非圓柱狀的連接段120桿段截面可以是方形、橢圓形、腰形或者其他形狀,夾芯940通過喇叭口結構套在夾托330外夾住夾托330,朝夾托330方向旋轉夾套950使夾芯940鎖緊夾托330,握持手柄920,轉動扭桿端頭930,帶動扭桿910旋轉,從而帶動螺桿10轉動,實現上升降塊40與下升降塊50的上升與下降,操作方便,螺桿10轉動過程中,中間限位框20移動,外殼30位置不變。

如圖7、8、11所示,所述旋轉機構90還包括指針螺母960,所述指針螺母960設置在手柄920內,且指針螺母960與所述扭桿端頭930螺紋連接,所述手柄920上開設有與指針螺母960行程范圍相對應的觀察窗922,且手柄920上與觀察窗922對應處設有用于顯示上升降塊40及下升降塊50升降高度的刻度。扭桿端頭930外表面設有與指針螺母960內螺紋匹配的外螺紋,扭桿端頭930旋轉過程中相對手柄920位置不變,指針螺母960隨著扭桿端頭930的旋轉沿扭桿端頭930在手柄920內移動,通過手柄920上的觀察窗922能清楚地觀測到指針螺母960移動的位置,從而對應顯示上升降塊40及下升降塊50升降高度的刻度,清楚地知道雙向升降融合器升降具體高度。本實施例所述指針螺母為方形螺母,所述手柄920內設有與所述方形螺母匹配的方形腔,指針螺母被限位在方形腔內,不隨扭桿端頭930的轉動而轉動,根據實際需求,指針螺母960也可以是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狀,對應手柄920內設有與之匹配的三角形腔等。

如圖7、8、9所示,所述旋轉機構90還包括封頭螺母970,所述扭桿端頭930包括依次連接的配合段932、限位段934、轉動段936及扭轉段938,所述配合段932上設有與所述指針螺母960配合的外螺紋,且所述配合段932遠離限位段934的端面上挖設有與所述扭桿910匹配的凹槽9322,所述限位段934的外徑大于所述配合段932、轉動段936及扭轉段938的外徑,所述封頭螺母970套設在所述轉動段936外且封頭螺母970的一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段934一端,封頭螺母970與所述手柄920可拆卸連接。裝配時,先將扭桿端頭930的配合段932及限位段934裝入手柄920內,再將扭轉段938穿過封頭螺母970,封頭螺母970移動至轉動段936且抵住限位段934的端面,封頭螺母970旋轉與手柄920螺紋連接,從而將扭轉端頭限位在手柄920上,避免扭轉端頭滑出。扭桿910與配合段932連接的一端與所述凹槽9322嵌套配合,扭桿910不與扭桿端頭930發生相對轉動,所述扭桿910與配合段932連接的一端截面可呈腰形,所述凹槽9322也呈腰形,也可以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狀。扭轉段938的截面呈六邊形,便于扳手夾住扭轉段938進行轉動,根據實際需求,扭轉段938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狀,如腰形或者方形等。

如圖8所示,所述封頭螺母970包括相連接的伸入部972及抵接部974,所述抵接部974的外徑大于所述伸入部972的外徑,所述伸入部972設在所述手柄920內且與手柄920螺紋連接,所述抵接部974與伸入部972連接的端面抵接在所述手柄920的端面上,所述封頭螺母970上開設有與所述轉動段936配合的通孔。所述封頭螺母970通過所述通孔能相對扭桿端頭930轉動,伸入部972外表面設有與手柄920內螺紋匹配的外螺紋,所述抵接部974位于手柄920外,便于安裝與拆卸。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大田县| 梁河县| 白玉县| 张北县| 芷江| 禹州市| 肥西县| 顺义区| 淮滨县| 高台县| 宜兴市| 平塘县| 南陵县| 靖西县| 视频| 集贤县| 射洪县| 宕昌县| 敖汉旗| 宜春市| 罗甸县| 九龙城区| 铜鼓县| 濮阳县| 威远县| 钟山县| 双牌县| 美姑县| 黔西| 通辽市| 新平| 桃园市| 白河县| 岳普湖县| 宝丰县| 定安县| 桑植县| 潮州市| 临清市|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