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特別是供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患者使用的中藥組合物的領域。
背景技術:
肝陽上亢證的臨床表現為: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頭重足輕,舌紅,脈弦有力為主。可兼見口干舌燥,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癥。如果高血壓患者有這些表現,可以診斷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醫者認為:偏頭痛(migraine)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類型,臨床以發作性中重度、搏動樣頭痛為主要表現,頭痛多為偏側,一般持續4~72小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安靜環境、休息可緩解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達發病高峰,女性多見,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2~3,人群中患病率為5%~10%,常有遺傳背景。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上述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上述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上述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以解決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8~18g、羅布麻葉6~15g、川芎5~10g、夏枯草10~25g、麻黃3~10g、細辛2~5g、珍珠母15~48g、附子5~15g、白芍10~20g、羌活10~25g、獨活5~16g、防風8~16g、地黃10~30g、當歸8~16g、雞血藤15~26g、桃仁8~16g、白芷3~12g、紅花5~12g。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10~16g、羅布麻葉10~13g、川芎7~9g、夏枯草15~22g、麻黃7~9g、細辛3~4.5g、珍珠母20~42g、附子10~13g、白芍12~17g、羌活15~22g、獨活10~14g、防風10~14g、地黃15~25g、當歸10~14g、雞血藤18~23g、桃仁10~14g、白芷8~11g、紅花8~11g。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14g、羅布麻葉12g、川芎8g、夏枯草20g、麻黃8g、細辛4g、珍珠母36g、附子12g、白芍15g、羌活20g、獨活13g、防風13g、地黃22g、當歸13g、雞血藤20g、桃仁13g、白芷10g、紅花10g。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待用;
B、按照傳統制備中藥膠囊劑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過篩后,放入藥器中混合均勻,然后制備成膠囊劑(其膠囊鎖合后總長度為23.3mm,藥粉容量0.4~0.5g/粒),進而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膠囊劑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2g /次,飯前服,服藥5~85天,癥狀減輕或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鉤藤,性味:甘、涼,具有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之功效,用于治療小兒驚癇瘈疭、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等癥;
羅布麻葉,性味:甘、苦、涼,具有平肝安神、清熱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療肝陽眩暈、心悸失眠、浮腫尿少等癥;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等癥;
夏枯草,性味:味苦、辛、性寒,具有清肝明目、散結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目亦羞明、目珠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疬、癭瘤、乳癰、痄腮、癰癤腫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壓病等癥;
麻黃,性味:辛苦、溫,具有發汗、平喘、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療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等癥;
細辛,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等癥;
珍珠母,性味:味甘、咸、性寒,具有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療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癲狂驚癇、肝熱目赤、翳膜遮睛等癥;
附子,性味:辛甘、熱、有毒,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之功效,用于治療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等癥;
白芍,性味:苦酸、涼,具有養血柔、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效,用于治療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癥;
羌活,性味:辛苦、溫,具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等癥;
獨活,性味:辛苦、溫,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癥;
防風,性味:辛甘、溫,具有發表、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等癥;
地黃,性味:甘、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等癥;
當歸,性味:甘辛、溫,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竊、跌撲損傷等癥;
雞血藤,性味:苦甘、溫,具有活血、舒筋之功效,用于治療腰膝酸痛、麻木癱瘓、月經不調等癥;
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經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等癥;
白芷,性味:辛、溫,具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等癥;
紅花,性味:辛、溫,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經閉、癥瘕、難產、死胎、產后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撲損傷等癥。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一證,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14g、羅布麻葉12g、川芎8g、夏枯草20g、麻黃8g、細辛4g、珍珠母36g、附子12g、白芍15g、羌活20g、獨活13g、防風13g、地黃22g、當歸13g、雞血藤20g、桃仁13g、白芷10g、紅花1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16g、羅布麻葉13g、川芎9g、夏枯草22g、麻黃9g、細辛4.5g、珍珠母42g、附子13g、白芍17g、羌活22g、獨活14g、防風14g、地黃25g、當歸14g、雞血藤23g、桃仁14g、白芷11g、紅花11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鉤藤18g、羅布麻葉15g、川芎10g、夏枯草25g、麻黃10g、細辛5g、珍珠母48g、附子15g、白芍20g、羌活25g、獨活16g、防風16g、地黃30g、當歸16g、雞血藤26g、桃仁16g、白芷12g、紅花12g。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患者共190例,年齡為40歲以上的118例,只有72例為40歲以下。190例患者中痊愈的172例,顯效的18例,總有效率達100%。經治療后,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