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飲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為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藥。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像這種根莖型中藥,飲片切制前的軟化時間較長,而且必須將藥材按大小分等,分別進行潤制,才能保證將藥材完全潤透而不傷水。目前多數飲片廠對此類不易軟化的中藥仍采取長時間浸泡的方法,操作極不規范,不僅影響飲片外觀,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飲片有效成分的流失。如果在產地將藥材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當藥材含水量較低時,藥材質地較堅硬,需按傳統炮制工藝進行軟化處理,方可進行飲片的切制。藥材含水量較高時,飲片切制、干燥后,易發生皺縮及翹片等現象,影響片形美觀,如鮮切片。根據張麗等在《川芎飲片產地加工可行性探索》中對川芎特性的研究,在產地將藥材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就是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它是由下述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鮮川芎300-350、蜂王漿25-30、蓖麻子油20-23、米糠80-90、瓊脂20-23、熟地黃60-70、桃仁粉30-35、花椒粉10-12、鮮艾葉20-23。
所述的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是由下列步驟制成的:
1)、將新鮮采挖的川芎快速淋洗,除去附著的泥沙及大量須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30%之間,趁鮮切制成長3-3.5cm,厚約0.3-0.5cm斜片,將蓖麻子油均勻涂抹至其表面,攤開散放;
2)、將瓊脂加入12-15倍量水,混合均勻后加熱,不停攪拌使其受熱均勻,同時將熟地黃、蜂王漿、鮮艾葉混合,壓榨成漿,加入其中后再與桃仁粉、花椒粉、米糠混合,攪拌均勻,并將其均勻涂至步驟1所得川芎片表面;
3)、再將步驟3所得川芎片送入對流送風式烘干箱內進行烘干干燥,烘干溫度控制在45-50℃,干燥至藥材含水量在15-20%;
4)、將步驟3所得切片均勻擺放,在陰涼處陰干至含水量在9-13%,然后敲去除表面附著物,分裝密封保存。
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在產地將藥材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攤放時避免堆積,受熱不均,從而霉變、腐壞。斜切后將蓖麻子油均勻涂抹至其表面,避免有效成分從切口流出,水分蒸發過快而變性、卷曲。厚度均勻,方便統一晾曬,干燥。配以熟地黃、蜂王漿、鮮艾葉等進行包裹,增強藥性,改良口感,豐富營養。瓊脂增加粘附性和保水性,使切片處于中心位置,干燥時有效成分慢慢濃縮,減少卷曲、碎片現象。米糠具有改變致密的作用,增強透氣性,同時增加焦香感,繼而方便脫落。本發明的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具有活血行氣、止痛、降壓、清熱抗菌、增強免疫等保健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它是由下述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鮮川芎300、蜂王漿25、蓖麻子油20、米糠80、瓊脂20、熟地黃60、桃仁粉30、花椒粉10、鮮艾葉20。
所述的一種活血止痛川芎飲片,是由下列步驟制成的:
1)、將新鮮采挖的川芎快速淋洗,除去附著的泥沙及大量須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之間,趁鮮切制成長3cm,厚約0.3cm斜片,將蓖麻子油均勻涂抹至其表面,攤開散放;
2)、將瓊脂加入12倍量水,混合均勻后加熱,不停攪拌使其受熱均勻,同時將熟地黃、蜂王漿、鮮艾葉混合,壓榨成漿,加入其中后再與桃仁粉、花椒粉、米糠混合,攪拌均勻,并將其均勻涂至步驟1所得川芎片表面;
3)、再將步驟3所得川芎片送入對流送風式烘干箱內進行烘干干燥,烘干溫度控制在45℃,干燥至藥材含水量在15%;
4)、將步驟3所得切片均勻擺放,在陰涼處陰干至含水量在9%,然后敲去除表面附著物,分裝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