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特別是供咳嗽患者使用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醫者認為:咳嗽是人體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或異物的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雖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劇烈長期咳嗽可導致呼吸道出血。正確區分一般咳嗽和咳嗽變異性哮喘,防止誤診。治療咳嗽應區分咳嗽類型,西藥、中藥皆可,但以食療為最佳。
中醫認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癥。見《素問·五臟生成篇》。《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于肺所致。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咳嗽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咳嗽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療效好、見效快、毒副作用小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咳嗽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以解決咳嗽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通過選擇合理的藥物及其質量份比,可有效治療上述咳嗽。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3~10g、茯苓15~26g、荊芥8~16g、瓜蔞皮15~25g、鮮地黃10~30g、陳皮3~12g、防風5~12g、桔梗3~12g、麥冬10~22g、黃芩5~16g、紫菀5~12g、苦杏仁5~9g、法半夏3~9g、石膏15~45g、炒紫蘇子3~10g、甘草3~15g、旋復花3~10g。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4~9g、茯苓17~23g、荊芥10~14g、瓜蔞皮17~22g、鮮地黃12~26g、陳皮5~11g、防風6~11g、桔梗5~11g、麥冬12~20g、黃芩8~14g、紫菀8~11g、苦杏仁6~8g、法半夏4~8g、石膏17~40g、炒紫蘇子4~9g、甘草5~13g、旋復花5~9g。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8g、茯苓20g、荊芥12g、瓜蔞皮20g、鮮地黃23g、陳皮10g、防風10g、桔梗10g、麥冬17g、黃芩12g、紫菀10g、苦杏仁7g、法半夏7g、石膏35g、炒紫蘇子8g、甘草12g、旋復花8g。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容器內,注入過藥37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60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2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50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540毫升,放冷,袋裝密封,輻照滅菌后,入冰箱保鮮備用。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湯劑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180毫升/次,7天為一個療程,服藥1~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病獲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橘紅,性味:辛、苦、溫,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
瓜蔞皮,性味:甘、寒,具有潤肺化痰、利氣寬胸之功效,用于治療痰熱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癰瘡腫毒等癥;
鮮地黃,性味: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
陳皮,性味: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利水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噦逆、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滿悶、頭目眩暈、水腫、小便不利、大便秘結、乳癰疥癬、中魚蟹毒、酒毒等;
防風,性味: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桔梗,性味:味苦、辛、性平,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胸悶不暢、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等癥;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黃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等癥;
紫菀,性味:味苦;辛、性溫,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肺虛勞嗽、肺痿肺癰、咳吐膿血、小便不利;
苦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法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石膏,性味:辛甘、寒、無毒,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等癥;
炒紫蘇子,性味:辛,溫,具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
旋復花,性味:味苦、辛、咸、微溫,具有消痰行水、降氣止嘔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喘痰粘、哆嗦噫氣、胸痞脅痛。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咳嗽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咳嗽一證,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咳嗽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8g、茯苓20g、荊芥12g、瓜蔞皮20g、鮮地黃23g、陳皮10g、防風10g、桔梗10g、麥冬17g、黃芩12g、紫菀10g、苦杏仁7g、法半夏7g、石膏35g、炒紫蘇子8g、甘草12g、旋復花8g。
實施例2: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9g、茯苓23g、荊芥14g、瓜蔞皮22g、鮮地黃26g、陳皮11g、防風11g、桔梗11g、麥冬20g、黃芩14g、紫菀11g、苦杏仁8g、法半夏8g、石膏40g、炒紫蘇子9g、甘草13g、旋復花9g。
實施例3:
一種可有效治療咳嗽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橘紅10g、茯苓26g、荊芥16g、瓜蔞皮25g、鮮地黃30g、陳皮12g、防風12g、桔梗12g、麥冬22g、黃芩16g、紫菀12g、苦杏仁9g、法半夏9g、石膏45g、炒紫蘇子10g、甘草15g、旋復花10g。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咳嗽患者共780例,年齡為16歲以上的400例,只有380例為16歲以下。780例患者中痊愈的755例,顯效的的25例,總有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