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更詳細地講是屬于將按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治療胃癌轉移的醫療器械。
背景技術:
胃癌轉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胃癌轉移是治療的關鍵。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癌癥手術后復發、轉移率仍很高,為了防止術后復發、轉移,開始采用了術后輔助化療,但其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未能阻止許多患者復發和轉移,并且化療對機體損傷消耗極大,許多病人難以承受其毒副作用。當前腫瘤化學治療的現狀,主要為全身靜脈化療,腹部腫瘤(如胃、腸、肝、膽、胰惡性腫瘤)也均采用全身靜脈化療。《癌癥治療新概念與新方法》(人民軍醫出版社)作者徐澤認為:消除了化療不良反應,就是為千萬癌癥化療患者造福,解決的辦法是改變全身靜脈化療給藥途徑。
現有技術的給藥途徑有口服給藥、注射給藥、透皮給藥等主要方法。對于透皮給藥,傳統醫學中的藥物外敷、膏藥治療腫瘤,應用非常廣泛并且有效。但是對于藥物透過皮膚角質層吸收的機制和原理,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年出版、日本經濟計劃廳綜合計劃局編著的《推動經濟的2010年的技術預測101項》中,日本武田藥品工業編著的“生命科學——藥物輸送系統”中認為:“藥物輸送系統是新一代的治療方法,為了取得突破所必需的關鍵技術,有對藥物經過皮膚、粘膜吸收的研究等。藥物(透皮吸收)輸送系統是使藥效更好,使用過去因為副作用不能開發的化合物,開發成藥品,它的市場規模寄希望于非常廣泛領域的藥品應用,使醫藥界獲得新的生機。”
現有技術、本系列產品《癌癥疾病治療器》ZL200610069987·8,2012.7.27獲日本發明專利特許第5047301號,將抗癌藥物透過皮膚吸收進行癌癥治療。按摩的主要作用力是按壓力、摩擦力、振動力,但是《癌癥疾病冶療器》的藥物按摩只能產生按壓力與摩擦力,不能產生振動力,而振動沖擊力是藥物透過皮膚角質層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將擠壓強度提高5-10倍。皮膚角質層是藥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礙,振動可引起皮膚角質層脂質雙分子層的振動,造成角質層脂質結構排列的無序化,從而加大加快藥物通過皮膚的速度,如產生振動力的空化作用是超聲波透皮給藥的主要機制。所以,由于現有技術藥物按摩給藥途徑存在著缺乏振動力的不足,不能達到進行透皮給藥化療以代替全身靜脈給藥的治療目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全身靜脈化療只殺癌細胞不恢復功能、效果低副作用大的不足,將機殼、電機、振動摩擦頭、彈簧、調速開關、手把、藥布、藥布固定套、化療藥物組成的整體,通過透皮給藥途徑對胃癌轉移進行局部化療和全身化療的主治療,采用扶正類外治中藥時,可與放療相結合進行恢復功能輔助治療。振動摩擦頭在高速轉動中可產生振動沖擊力,促進藥物透過皮膚角質層進行治療。本發明通過機械能、物理熱能、化學能相結合產生的整體作用力,按照《胃癌轉移產生與發展過程示意圖》所述技術方案,進行殺滅癌細胞化療和恢復功能相結合的整體治療,可對原發癌灶、轉移灶進行局部化療,進行大面積全身性化療。可預防胃癌轉移產生和顯著提高胃癌轉移化療效果與降低副作用,并通過改變給藥途徑克服現有技術全身靜脈化療的不足,從而采用透皮給藥化療達到控制并治愈胃癌轉移、顯著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發明目的。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胃癌轉移治療器,它是由機殼、電機、振動摩擦頭、彈簧、調速開關、手把、藥布、藥布固定套、化療藥物組成,在手術后預防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采用胃癌轉移治療器和外用化療藥物,與放療結合成整體,對原發癌灶部位及周圍進行恢復功能為主、殺滅癌細胞為輔的整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進行手術放化療殺滅癌細胞為主、恢復功能為輔的整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進行以恢復全身功能為主、放化療殺滅癌細胞為輔的整體治療,其特征在于:振動摩擦頭的直徑是10毫米,頭部呈半圓狀,半圓摩擦頭表面凸起的兩段擠壓橫刃平行聯接呈“一”字型排列,每段擠壓橫刃長度是半圓摩擦頭的半徑,其中一段擠壓橫刃高度是3毫米,另一段擠壓橫刃高度是2毫米,振動摩擦頭底部按裝有彈簧,半圓摩擦頭表面凸起的兩段擠壓橫刃高低不一致,擠壓橫刃外緣處是尖銳角,在高速轉動中會產生振動沖擊力;在手術后預防胃癌轉移產生階段,在原發癌灶及周圍和遠端易擴散部位,涂上外用化療藥物,采用胃癌轉移治療器進行藥物按摩恢復功能為主殺滅癌細胞為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進行放療時,先在病灶放療部位涂上外用扶正藥物進行藥物按摩恢復功能輔助治療,然后進行放療的主治療;進行化療時在原發癌灶、轉移病灶部位和病灶周圍部位、背部對應部位,涂上外用化療藥物,進行藥物按摩透皮給藥化療的主治療,在其它功能下降部位涂上外用扶正藥物,進行藥物按摩的恢復功能輔助治療;對采用全身靜脈化療患者進行全身扶正藥物按摩恢復功能輔助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進行全身扶正藥物按摩與全身水平伸展運動相結合的恢復全身功能為主治療,同時進行小劑量靜脈化療殺滅癌細胞的輔助治療。
在胃癌轉移治療器中,機殼內按裝電機、振動摩擦頭,電機帶動振動摩擦頭高速轉動,振動摩擦頭與固定在機殼上的藥布進行摩擦,摩擦產生的擠壓沖擊力和熱能透過藥布傳導到皮膚上進行透皮給藥治療,調速開關按裝在手把部,藥布固定套將藥布固定在機殼頭端部,機殼內按裝有4-32個振動摩擦頭。胃癌轉移治療器在淺表層次進行透皮給藥為主治療時,采用低壓高速轉動手握壓力為0.2公斤/平方厘米,轉速1500轉-3000轉/分鐘;在軟深層次進行物理按摩為主治療時,采用高壓低速轉動手握壓力為2公斤/平方厘米,轉速300轉-600轉/分鐘。
1、本發明的特點
摩擦作用力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摩擦面的粗糙不平程度和摩擦速度,對于藥物按摩的摩擦生熱透皮給藥效率來講,壓力和轉速的影響是相同的,如果采用表面凸起高低不平的摩擦頭并提高轉速,可以顯著提高摩擦生熱透皮給藥效率。藥物按摩時按壓力和摩擦力是物理治療的主要作用力,但是對于透皮給藥為主治療來講,產生放松作用的振動沖擊力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提高擠壓強度5-10倍使結構致密的角質層產生裂隙,有利于藥物分子快速通過皮膚,完成透皮給藥治療。人體四肢腰背部的骨骼肌,可以加壓力進行按壓摩擦,但腹部內臟是柔軟的平滑肌,單靠加大垂直按壓力摩擦不如按摩骨骼肌效果好,特別是在促使藥物分子透過皮膚角質層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增加振動產生沖擊力,才能達到透皮給藥效果。皮膚角質層是進行透皮給藥的主要障礙,缺少按壓、摩擦、振動整體因素中的任何一方因素,都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透皮給藥,達到治療目標。
在本發明中,藥液涂在皮膚上與藥布接觸,當摩擦頭擠壓藥布旋轉摩擦,轉速與人工按摩相同每分鐘200-300轉時,會有少量藥液通過汗腺毛孔滲入皮膚并產生一定的溫度,但是當轉速提高10倍或100倍時,就會產生非常強的擠壓沖擊力和高熱溫度,并透過藥布促進藥液和熱能透過皮膚角質層進行透皮給藥治療,轉速越高,擠壓沖擊力度和熱度就越高。藥物按摩的透皮給藥治療,是一種摩擦化學作用,屬力化學、物理化學的重要分支,現代科學將摩擦碰撞定義為:“在極短促的時間內集中作用的力”。在實驗中高速摩擦3秒鐘可達到高熱,15秒鐘內完成局部透皮給藥治療,由于透皮給藥時間短,藥物對皮膚的副作用小。在傳統醫學中,膏摩——人工藥物按摩是中醫藥外治主要方法,有數千年歷史,目前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采用儀器進行藥物按摩,可望成為藥物外治主要方法。
2、與現有技術對比
當采用人工藥物按摩時,無論是繞中心轉動和平面直推,摩擦力都會使皮膚吸收部分藥液并發熱,是一種物理治療為主、外用藥物治療為輔的方式。但是由于人工按摩效率太低,旋轉速度每分鐘只能達到200轉左右,并且不能持久和藥液刺激操作者手部皮膚,由于不能產生透皮給藥所需的高強度擠壓沖擊力和高熱力,因此不能進行以透皮給藥為主的治療。現有的物理透皮給藥技術:離子導入、電致孔、超聲波給藥和皮膚滲透劑,局部透皮給藥時間均為5-10分鐘左右,透皮給藥劑量小,不能進行大面積全身性透皮給藥,不能在透皮給藥過程中進行物理按摩恢復功能治療,作用單一,并且不能應用大分子藥物和某些含有毒性藥物(如抗癌藥物),只是一種輔助治療方法。本發明不但治療時間短、透皮給藥劑量大,可應用抗癌藥物,而且在透皮給藥過程中進行物理按摩恢復功能治療,從而克服了現有透皮給藥技術的不足。
3、所用外治藥物
根據中醫藥外治法所述:膏藥貼敷法是通過藥物的直接作用或滲透作用,多采用大毒或劇毒的藥物來祛除病邪,此法可大幅度減輕藥物毒性給肌體帶來的損害,又可直接殺滅位于體表的腫瘤。對于體表腫瘤或晚期內臟腫瘤,不任攻代者(許多患者)常常用之。《常青治療臨證心法》常青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32頁。化學藥物中的許多抗癌藥物,如環磷酰胺、長春新堿、氟尿嘧啶等,均可外用,由于本發明透皮給藥時間短,所產生的副作用小。現有透皮給藥是起到局部的治療作用,那么能不能起到全身的治療作用呢?這一直是藥學家們研究的熱門課題。成人皮膚總面積約為2平方米,在人體中約有1/3的血液可以流經皮膚,藥物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那么藥物就可以起到全身治療作用,本發明中全身藥物按摩在8分鐘內就可以起到全身治療作用。并且透皮給藥不會經過肝臟,也不會受胃腸道酸堿性的破壞,因此生物利用度就比較高,小劑量就可以發揮很高的療效。
為了充分公開發明創造,本發明對治療胃癌轉移病變相關原理與技術,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關于本發明治療原理方面內容
疾病概念是對疾病本質認識的概括,從而決定疾病的防治原則和措施。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中,不僅有橫向的不同層次聯系,如低層次與高層次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有縱向的不同性質相互聯系,如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
根據哲學與科學相結合為基礎的重大疾病治療原理與方法,本發明繪制了《胃癌轉移產生與發展過程示意圖》,通過《示意圖》可以看到:胃癌轉移病變發展過程是呈螺旋曲線方式的,不是直接的,胃癌轉移的系統結構病變后(在原發病灶后產生多個轉移病灶),不是直接向人體層次結構病變發展,而是向人體層次功能病變發展。所以我們的治療方案應當采取恢復人體功能為主,系統結構抗損傷為輔的治療方案,阻止病變向人體功能發展,這也是放化療為什么不能阻止癌轉移發展,不能達到治療目標,而只是輔助治療的原因。
《示意圖》中由結構成分與功能成分合成的一根螺旋曲線,兩種成分合成的比例隨著合成中心位置移動的距離而遞減或遞增,疾病都是某種程度的結構病變和功能病變相結合的產物,其病變核心都將處在螺旋曲線的某一位置上。通過病變核心位置移動發展可以看到,結構病變成分大小功能病變成分小,功能病變成份大時結構病變成分小,從而根據病變的運動變化,確定是可以結構為主治療還是以功能為主治療的針對性治療方案。
階段性與周期性是螺旋式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每一周期的終點,同時又是下一周期的開始,事物的發展,一個周期接著一個周期,形成了由無數“圓圈”銜接起來的發展鏈條。任何現象發展到底,都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既“物極必反”,在發展的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有形式上的類同。所以,事物的發展曲折起伏,往返迂回,在高級階段上重復低級階段上的某些特征,是毫不奇怪、合乎規律的。
二、關于胃癌轉移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特點
1、預防胃癌轉移產生階段:是器官層次原發病灶與系統層次功能病變相互作用階段,一般器官病灶是處在剛進行完手術或者是不能手術的情況下,系統功能已經處于部分病變狀態。器官病變會促進系統功能病變,是系統功能病變的原因;同樣,系統功能正常會促進器官病變好轉,本階段應當進行以恢復系統功能為主、器官病灶抗損傷為輔的治療方案,因為如果系統功能正常,就不會產生癌轉移。
2、胃癌轉移產生階段:是系統功能病變與系統結構病變相互作用階段,系統功能病變是產生系統結構病變的原因,并促進系統結構病變,此時系統結構已經出現部分病變,同樣,系統結構病變好轉會促進系統功能好轉。本階段應當進行以系統結構放化療抗損傷為主、恢復系統功能為輔的冶療方案。因為如果系統結構癌轉移被控制或消除,就不會對患者生命產生威脅。
3、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是系統結構病變與人體功能病變相互作用階段,系統結構病變是產生人體功能病變的原因,并促進人本功能病變,此時人體功能已經出現部分病變;同樣,人體功能病變好轉會促進系統結構好轉。本階段應當進行以恢復人體功能為主、系統結構放化療抗損傷為輔的治療方案,因為人體功能病變是死亡產生原因,如果人體功能恢復,患者就不會產生死亡。關于本階段的治療方案和治療工具、技術,已經在現有技術《肝癌轉移治療器》中進行了詳細描述,所以不再進行專門說明。
現有技術認為,是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治療與功能治療應分開進行。通過《示意圖》和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病變發展過程是呈螺旋狀曲折的發展,在結構病變成分為主階段,是結構決定功能,在功能病變成分為主階段,是功能決定結構,雙方交替發展。同時,在階段治療中,結構治療與功能治療是雙方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無論是那一方為主,它的整體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分開進行就會失去整體性改變事物的本質,導致治療失敗。
三、預防胃癌轉移的治療
1、為什么手術放化療不能阻止胃癌轉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癌癥手術后復發率、轉移率仍很高,為了防止術后復發、轉移,開始采用了術后系列輔助化療,但其結果并不盡如人意,許多患者術后輔助化療并未能阻止出現復發、轉移。現有技術認為,原發癌灶與轉移癌灶之間存在著直接聯系,采用手術切除或放療、化療等治療原發性腫瘤癌灶,其實質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癌轉移,除去癌細胞轉移的策源地。當原發癌只有1cm大小時,并無癥狀,亦無任何不適,也未造成該器官功能損害,為何也要切除?這是為了及早防止癌轉移。至于為什么不能阻止癌轉移,現有技術至今缺乏明確的認識,在于癌轉移是一種結構病變與功能病變相互制約的整體病變,不能從結構病變中推理出整體病變規律。
2、癌轉移的病因是什么?怎樣進行預防癌轉移治療?
通過《示意圖》可以看到:術后器官結構原發癌灶部與轉移癌癥部(系統結構)之間沒有直接聯系,也就是說手術切除或放化療原發癌灶,不會對防止癌轉移產生直接作用,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因為術后器官原發癌灶,與系統功能、即原發癌灶周圍和遠端易發轉移部位的功能狀態有直接聯系,原發癌灶的發展路線與發展目標,是直接奔向系統功能相關部位。所以,系統功能病變是癌轉移產生的主要原因,預防胃癌轉移應當采用恢復系統功能為主,器官原發癌灶放化療為輔的治療方案。由于原發癌灶已切除,術后輔助化療的目的則主、要是針對手術后殘留的癌細胞、微轉移或正在轉移途中的癌細胞,因此,其用藥劑量應較小,且不損傷或極少損傷宿主的免疫細胞。所以,只要系統功能正常,就不會出現癌轉移。
3、原發癌灶的輔助性化療方式
首先進行輔助性小劑量化療,采用隔天注射氟尿嘧啶250毫克的方式。
因為本發明治療器具備摩擦生熱透皮給藥功能,所以在原發癌灶部位及懷疑出現癌轉移部位涂上氟尿嘧啶乳膏,(附:氟尿嘧啶乳膏主要由含量5-10%氟尿嘧啶、白凡士林、液狀石臘、甘油、十六醇、蒸餾水等加熱熔化制成,溫度為70-80℃。是現有技術,可參照《肝癌轉移治療器》說明書中介紹。)然后手持本發明治療器,在治療部位進行移動式摩擦治療,治療器摩擦頭轉速為3000轉/分鐘,手握壓力0.2公斤/平方厘米,治療時間10-20秒,皮膚接受溫度為60℃,摩擦頭壓在摩擦藥布上高速轉動,擠壓摩擦力和熱能傳遞透過藥布可在短時間內使乳膏透過皮膚進入體內產生治療作用,并且作用時間短,不會對皮膚造成損傷。
4、恢復消化系統功能的主要治療方式
藥物按摩,古稱膏摩,是中醫藥物外治的主要方法,中醫藥物治則是健脾和胃,恢復功能治療采用內治、外治同時進行的方式。胃癌常用口服藥方:黨參10克,吳茱萸12克,桂枝10克,仙靈脾15克,補骨脂10克,鴉膽子15克,制附片10克,豬苓10克,制半夏10克,薏苡仁20克,黃芩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丹參20克,甘草5克,每天一劑。
藥物按摩作用藥物有活血化瘀類外用藥物(如活絡油,紅花油等),和健脾理氣類外用扶正藥物(如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川樸、木香、八月扎等),患者可因人而異選擇。藥物按摩時將藥物涂在原發癌灶周圍及遠端可能轉移部位,手持本發明治療器進行移動治療,治療器摩擦頭轉速是600轉/分鐘,手握壓力為1-2公斤/平方厘米,治療時間為10分鐘,皮膚接受溫度為40℃,每天治療一次,藥物按摩可將機械作功、熱能傳遞、藥物透皮吸收三者合為一體,在10分鐘內完成恢復消化系統功能治療,并且患者自我操作并不勞累。
四、胃癌轉移產生后的治療
在人體消化系統中,消化道也被稱為胃腸道,平時我們所說的胃部指的是胸部和骨盆之間的部位,在醫學上稱為腹部,胃癌轉移與其它腹部癌轉移,如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小腸癌等有著不同的癥狀、體征和治療方法,但在其轉移途徑(如直接蔓延、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種植轉移等)和手術放化療治療原理方面,其共同性是主要的。本發明主要用于腹部與對應背部治療,在治療操作中針對不同的病變與部位需要因人而異進行適當調整,在治療原理和治療目標方面是一致的,可以用于其它各種腹部癌轉移,如腸癌轉移、胰腺癌轉移等。
目前治療癌轉移常用技術有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中藥治療等,其中手術對已有轉移腫瘤療效不好,應用較少,放療主要作用于局部治療。放療、化療雖然對部分腫瘤治療效果較好,但對轉移癌灶效果較差,同時由于放化療相結合與化療對機體損傷消耗極大,許多病人難以承受其毒副作用。中藥和免疫治療能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戰勝腫瘤,但臨床上應用療效也不盡如人意,大多數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應用。現在醫院臨床主要采用化療來治療腹部癌轉移患者,需要研究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1、胃癌轉移的產生與發展
消化系統功能病變是產生消化系統結構病變胃癌轉移的主要原因,而消化系統結構病變的發展,是產生人體層次功能病變產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胃癌轉移產生階段,應采用結構抗損傷為主與恢復功能為輔相互促進的整體治療,其治療部位包括原發癌灶、轉移灶和病灶部周圍相關部位。
2、治療器恢復功能與放療相結合
現有技術放射療法的主要副作用,是因為它給腫瘤周圍的健康組織造成了傷害,人們將放射線更直接對準腫瘤——更快、侵入性更小、且縮短總放療時間,試圖通過減少對周圍組織的輻射劑量來減輕這種傷害,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因為周圍健康組織與癌灶結構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整體相互依存,不可能分開,只有同時進行對稱性恢復功能治療,才能避免這種傷害,由于本發明可以進行定位性恢復功能,先在原發癌灶、轉移病灶放療部位涂上活血化瘀類外用藥物,(如活絡油、紅花油等)在放療部位周圍涂上補正類外用藥物(如黃氏、黨參、白術、云芝等),應用本發明治療器在放射部位和周圍進行1-3分鐘藥物按摩,然后進行放療。應用活血類藥物在于增加放療敏感性,加大放療力度,應用補正藥物是保護正常細胞恢復功能、減少副作用,所用藥物因人而異按需確定。治療器操作采用輕壓力為0.2公斤/平方厘米,摩擦頭轉速為1200轉/分鐘,接觸皮膚溫度為2℃-45℃,1分鐘內即可產生恢復功能效果,藥物按摩結束后立即進行放療,最好在5分鐘內。
3、治療器恢復功能與全身化療相結合
化療可以分為局部化療和全身化療兩種,全身靜脈化療是目前胃癌化療的主要手段,長期以來,人們試圖通過全身靜脈化療來控制復發和轉移,但效果并不理想,問題在于化療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健康細胞,副作用過大患者難以承受,不是正確治療方案,應當采用殺滅癌細胞與恢復功能相互促進的整體治療方案。
本發明治療器,可以在全身涂上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外用中藥藥液(藥物選擇因人而異),進行全身藥物按摩,每次治療8分鐘,通過向人體全身輸送機械能、熱能、化學能進行全身消除化療副作用、恢復功能治療。全身藥物按摩是在全身靜脈化療結束后5分鐘分始進行。治療器操作采用中等壓力為0.5-1公斤/平方厘米,摩擦頭轉速1500轉/分鐘,接觸皮膚溫度為45℃-50℃,緩慢移動進行全身按摩,1分鐘內產生恢復功能效果,療效維持在10-20個小時。通常化療只能間斷進行,在化療時殺傷了大量癌細胞,在化療間隔時間未被殺傷的癌細胞,繼續分裂增殖,甚至更活躍。而患者由于免疫細胞已被殺傷,功能下降,也更有利于促進了癌細胞的發展、轉移。而本發明治療方案,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進行了恢復功能治療,不存在化療間斷期,治療可以繼續進行。通過全身靜脈注射化療的殺滅癌細胞為主治療,與全身藥物按摩恢復功能輔助治療相結合,可以消除現有全身化療技術副作用過大的不足,保證化療順利進行。對立與統一是自然界的普遍性規律,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它是用對立來產生和諧,而不是用相同的東西。”現有全身靜脈化療技術毒性副作用極大,但沒有對稱恢復功能的治療相結合,并不符合自然規律,難以持久進行。
五、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的治療
胃癌轉移是系統層次結構病變,它的發展是產生人體層次功能病變的主要原因,人體層次功能病變是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死因。雖然胃癌已經產生了多個轉移病灶,并且不能控制消除,病變已經進入突變階段,但畢竟人體層次功能病變才剛剛開始,通過及時進行全身恢復功能為主治療與放化療殺滅癌細胞輔助治療相結合的整體治療,可以恢復人體層次功能和控制轉移灶不發展,從而為患者消除死亡病因,達到顯著降低死亡率的目標。
關于本階段的治療原理與治療器械,已經在《肝癌轉移治療器》中做了詳細介紹,產品發明專利號是ZL201410524366·9,本發明介紹說明書摘要和列出《肝癌轉移治療器》附圖摘要,《肝癌轉移治療器》是由墊板、俯臥支架、腹部按摩器、藥布、鏈輪支架1、鏈輪支架2、傳動軸、鏈輪、鏈條、轉動盤、腳蹬、兩個轉輪支架、轉輪、調速電機、手持按摩器組成;在肝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爬行運動、游泳運動、腹部藥物按摩和采用手持按摩器進行的全身藥物按摩相結合進行恢復全身功能主治療,手術放化療殺滅癌細胞為輔助治療。在此階段消化道癌轉移的治療原理基本上相同,在具體治療方法上需因人而異靈活掌握。
六、本發明治療胃癌轉移的技術方案
1、本發明的治療方法與現有技術的不足
人體生命運動是機械、物理、化學多種運動形式的整體,是與周圍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相統一的。在人體微觀層次中,分子與原子之間的功能主要是化學能和熱能,機械能相對較小,而在宏觀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等結構的功能中,機械能成分在逐步加大,所以,熱療與化療可以對分散的癌細胞和微小轉移灶產生直接作用,但是對于稍大的轉移灶和實體腫瘤,效果并不明顯。機械運動是熱能、化學能相互聯系轉化的基礎,缺少機械運動治療因素使不能成為整體的高級治療技術,是治療作用低的原因,藥物按摩,古稱膏摩,療效優于按摩與藥物外敷,早在二千年前我國漢代就已經廣泛采用膏摩技術治療疾病。本發明治療器,根據中醫膏摩原理和摩擦化學技術,將機械摩擦擠壓、按揉、振動沖擊,與摩擦生熱物理熱能傳遞和化學藥物透皮吸收結合為整體共同作用,可以對稍大的原發癌灶、轉移灶部位、實體腫瘤和周圍功能下降部位進行整體治療,產生直接作用顯著提高療效,從而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全身靜脈注射化療存在的療效低、盲目性和副作用大等不足。如根據《癌癥治療新概念與新方法》58頁、68頁、70頁作者徐澤所述:“靜脈滴注全身化療時,真正達到癌灶部位可以利用的氟尿嘧啶只有0.4%,而99.6%的化療藥在殺傷正常細胞。目前臨床抗腫瘤藥物治療的總有效率僅14%,而局部化療藥物的濃高提高1倍,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可提高6-10倍。”胃癌對于化學藥物的敏感性是決定療效的關鍵問題,化療藥物與恢復功能的按摩相結合,可以改善和解決這個問題。
2、本發明的透皮給藥技術
人體皮膚角質層是藥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日本學者野呂俊一在《藥物新制劑的設計與開發》(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中認為:“現有透皮給藥的不足主要是:①透皮給藥受物理性質的限制。②很難達到速效。③不能用大量藥物治療。
本發明根據摩擦生熱、鉆木取火的原理,將摩擦頭轉速提高到了2000轉/分鐘、6000轉/分鐘、12000轉/分鐘,振動摩擦頭型狀設計為雙半徑擠壓橫刃凸起高低不平和擠壓橫刃外緣呈尖銳角,在高速轉動中會顯著提高擠壓沖擊力,促使藥物分子突破皮膚角質層障礙,產熱溫度提高到接觸皮膚溫度為60℃-65℃,在病變部位涂外用化療藥物,摩擦頭壓緊藥布進行摩擦時,高強度擠壓沖擊力與高熱透過藥布將藥物擠壓透過皮膚角質層從而消除了物理限制,進行透皮給藥治療。在手掌般大的病變部位藥物按摩,完成治療時間只有10秒-20秒,因為皮膚耐熱時間為60-65℃時/3秒,所以操作中必須手握治療器進行往返移動治療。關于透皮給藥量的大小,因為透皮給藥量與透皮給藥面積成正比,所以增加透皮給藥面積就可以增加給藥量。在應用抗癌透皮吸收藥物方面,環磷酰胺、長春新堿、氟尿嘧啶皆可外用。詳細技術資料可參考現有系列技術中《膏摩器》中國專利ZL2016202539444。
3、本發明對原發癌灶部、轉移灶部和周圍的主化療
按摩與加熱同時進行時,會產生促進癌細胞擴散轉移可能,當與抗癌藥物共同作用時,可在恢復功能的同時殺滅癌細胞,消除擴散轉移因素是一種非損傷療法。化療是胃癌已經擴散到其它器官的主要治療方法,可以縮小癌腫,并減緩其生長,但通常不會治愈癌癥。大部分這個領域的研究都在關注靶向療法和化學療法的結合,或者它們兩者之一。化療新的給藥方法也正在研究之中,如美國醫生在研究通過直接向腹部灌輸化療藥物,看到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不良反應又比較小。
①皮膚淺層次透皮給藥為主化療,采用本發明進行化療時,首先在原發癌灶部、轉移灶部涂上含量20%(含量高低因人而異)的氟尿嘧啶乳膏,在癌灶周圍和腹部、背部對應部位和其它相關部位,涂上含量10%的氟尿嘧啶乳膏,采用本發明手持治療器進行局部、全身化療藥物按摩。對局部病灶旋轉移動按摩治療時,壓力為0.1公斤/平方厘米,轉速1500轉/分鐘,摩擦生熱溫度為45℃,每個病灶部位治療時間20秒;對癌灶周圍、腹部和其它相關部位旋轉移動按摩治療時,壓力為0.2公斤/平方厘米,轉速3000轉/分鐘,摩擦生熱溫度為50℃,治療總時間為3分鐘。
②肌肉組織深層次按揉物理輔助治療
透皮給藥為主化療結束后,采用本發明的手持治療器對癌灶周圍和腹部、背部對應部位和其它相關部位,進行深層次按揉。通過調速開關調速壓力為0.5公斤/平方厘米,轉速600轉/分鐘,深層次組織按揉產生內生熱,以恢復微循環功能和促進藥物吸收,腹部按摩時繞臍中心四周往返移動。治療時間為5分鐘。
③在透皮給藥為主化療前,可以口服或注射扶正類中藥,進行恢復功能輔助治療。
治療結束后對治療部位皮膚進行清潔和養護。治療每日一次,每次透皮給藥主化療3-5分鐘,10天為一療程,透皮給藥化療中不需要間歇停頓以恢復人體機能,藥液成分組成,使用方法參照說明書介紹,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因人而異確定所用藥物(可用多種抗癌藥物)、藥物劑量和確定治療時間長短、治療次數多少等。治療結束后(包括每次治療后和療程結束后)進行結構與功能雙重標準整體檢驗,結構檢驗參照現有技術標準,功能檢驗參照患者恢復功能程度和生活質量狀態。由于在化療過程中已經同時進行了恢復功能治療,透皮給藥化療可以連續進行,一般不需要進行全身恢復功能為主治療。
4、將全身靜脈化療改為透皮給藥化療
癌癥術后輔助化療已在全國廣泛進行,絕大多數患者授受術后化療,均為全身靜脈化療,但其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在化療過程中或療程后即出現復發、轉移,或邊化療邊轉移。全身靜脈化療給藥途徑,是非定點靶向給藥,進入瘤體內的藥物極少,抗癌作用甚微,但副作用卻很大,使許多患者承受著化療不良反應的痛苦。全身靜脈化療雖能使瘤體短暫縮小,但不能明顯延長患者生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可以作為輔助治療,而不能根治。并且在化學治療耐藥性方面,多數實體瘤(如胃癌、大腸癌)對全身靜脈化療低敏感或不敏感,而胃癌對于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是決定療效的關鍵問題,如果問題能夠解決,則能夠徹底改變目前胃癌患者術后較低生存率的問題。所以解決的辦法是改變給藥途徑,這也是胃癌化療、腸癌化療努力的方向。
藥物按摩,古稱膏摩,療效優于按摩與藥物外敷,早在二千年前我國漢代就已經廣泛采用膏摩技術進行內病外治,是傳統中醫藥外治的主要方法。本發明根據摩擦化學原理和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傳統人工膏摩的基礎上采用儀器進行透皮給藥治療,既可以進行全身性化療,也可以進行局部性化療,并且無毒副作用,在透皮給藥時,向人體內輸送機械能和熱能,使化療殺滅癌細胞與恢復功能同時進行。藥物按摩透皮給藥最大特點就是具有目的性、選擇性和可控性,符合中醫學辯證施治思想。
本發明透皮給藥化療改變全身靜脈化療只殺癌細胞而忽視機體功能下降的狀況,采用殺滅癌細胞與恢復功能兩者兼顧整體治療的方式既可以治療癌轉移,又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生命。本發明不但可以提高療效減輕副作用,而且操作簡單并使用普通化療藥物,不需要應用那些貴重的化療藥物,可為患者節約醫藥經費開支,有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患者造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胃癌轉移治療器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治療器A向視圖。
圖3是圖1所示治療器B向視圖。
圖4是肝癌轉移治療器附圖摘要。
圖5是《胃癌轉移產生與發展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圖1所示胃癌轉移治療器中:1是機殼,2是電機,3是振動摩擦頭,4是彈簧,5是調速開關,6是手把,7是藥布,8是藥布固定套。圖2是圖1所示治療器A向視圖。圖3是圖1所示治療器B向視圖。圖4是肝癌轉移治療器附圖摘要。圖5是《胃癌轉移產生與發展過程示意圖》。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的:一種胃癌轉移治療器,它是由機殼、電機、振動摩擦頭、彈簧、調速開關、手把、藥布、藥布固定套、化療藥物組成,在手術后預防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采用胃癌轉移治療器和外用化療藥物,與放療結合成整體,對原發癌灶部位及周圍進行恢復功能為主、殺滅癌細胞為輔的整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進行手術放化療殺滅癌細胞為主、恢復功能為輔的整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進行以恢復全身功能為主、放化療殺滅癌細胞為輔的整體治療,其特征在于:振動摩擦頭(3)的直徑是10毫米,頭部呈半圓狀,半圓摩擦頭表面凸起的兩段擠壓橫刃平行聯接呈“一”字型排列,每段擠壓橫刃長度是半圓摩擦頭的半徑,其中一段擠壓橫刃高度是3毫米,另一段擠壓橫刃高度是2毫米,振動摩擦頭(3)底部按裝有彈簧(4),半圓摩擦頭表面凸起的兩段擠壓橫刃高低不一致,擠壓橫刃外緣處是尖銳角,在高速轉動中會產生振動沖擊力;在手術后預防胃癌轉移產生階段,在原發癌灶及周圍和遠端易擴散部位,涂上外用化療藥物,采用胃癌轉移治療器進行藥物按摩恢復功能為主殺滅癌細胞為輔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階段進行放療時,先在病灶放療部位涂上外用扶正藥物進行藥物按摩恢復功能輔助治療,然后進行放療的主治療;進行化療時在原發癌灶、轉移病灶部位和病灶周圍部位、背部對應部位,涂上外用化療藥物,進行藥物按摩透皮給藥化療的主治療,在其它功能下降部位涂上外用扶正藥物,進行藥物按摩的恢復功能輔助治療;對采用全身靜脈化療患者進行全身扶正藥物按摩恢復功能輔助治療;在胃癌轉移產生死亡階段,進行全身扶正藥物按摩與全身水平伸展運動相結合的恢復全身功能為主治療,同時進行小劑量靜脈化療殺滅癌細胞的輔助治療。
在胃癌轉移治療器中,機殼(1)內按裝電機(2)、振動摩擦頭(3),電機(2)帶動振動摩擦頭(3)高速轉動,振動摩擦頭(3)與固定在機殼(1)上的藥布(7)進行摩擦,摩擦產生的擠壓沖擊力和熱能透過藥布(7)傳導到皮膚上進行透皮給藥治療,調速開關(5)按裝在手把(6)部,藥布固定套(8)將藥布(7)固定在機殼(1)頭端部,機殼(1)內按裝有4-32個振動摩擦頭(3)。胃癌轉移治療器在淺表層次進行透皮給藥為主治療時,采用低壓高速轉動手握壓力為0.2公斤/平方厘米,轉速1500轉-3000轉/分鐘;在軟深層次進行物理按摩為主治療時,采用高壓低速轉動手握壓力為2公斤/平方厘米,轉速300轉-600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