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給藥裝置,具體地指一種自潤滑腔道給藥器,屬于醫用器材。
背景技術:
腔道給藥是目前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給藥方式,它是通過粘膜的迅速吸收進入大循環,從而發揮藥效以治療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給藥方法,如直腸,陰道,鼻腔,耳道等給藥。但目前腔道給藥基本是將藥品制成栓劑、泡騰片、或是用棉簽等將藥品直接塞進體內,但這些方式使用十分不方便:1、藥品本身無潤滑作,進行給藥時會有明顯疼痛造成給藥中止,特別是對于手術后的腔道部位給藥。2、藥品形態各異,如栓劑,泡騰片,膏等,有的較軟,有的體積很小在塞入腔道時容易涂抹到非預定部位造成到需治部位的藥量不足或給藥時掉落等。3、給藥深度不可控,用傳統的方式給藥無法準確的定位給藥深度,容易造成藥物植入后被排出,或沒放置到預定治療部位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4、容易污染腔道周邊和給藥人員,普通腔道給藥由于沒有專用給藥裝置(如直腸)給藥后會污染給藥者的手及腔道周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自潤滑腔道給藥器,該給藥器能夠實現安全、衛生地給藥,同時地給腔道部位給藥,且還能控制給藥深度。
實現本發明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潤滑腔道給藥器,該給藥器包括:
給藥管,包括進藥口和出藥口,所述給藥管的管壁上刻有長度單位;進藥口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推藥手柄,所述推藥手柄上朝出藥口方向設有限位環;
活塞推桿,其一端從進藥口插入給藥管內,該插入端與給藥管的出藥口之間形成用放置藥劑的藥劑腔;以及
外套管,套于所述給藥管外,且外套管的內壁貼服有敷料,所述敷料上吸附有水性或油性潤滑劑。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活塞推桿的插入端開有排氣孔。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套管一端開口,另一端設有與出藥口匹配的凸起;外套管的開口端通過螺紋與給藥管連接;敷料貼服于開口端與凸起之間。
使用本發明時,將外套管取下,將給藥管的出藥口對準給藥部位,推動活塞推桿,將藥劑腔內的藥劑推入到給藥部位。由于外套管內壁敷料吸附有水性或油性潤滑劑,潤滑劑對給藥管的外壁進行潤滑,從而在給藥管進入人體給藥部位時不會造成疼痛感;此外,通過限位環能夠控制給藥管進入給藥部位的深度,從而實現限位,提高給藥的準確度。使用本發明避免了普通腔道給藥由于沒有專用給藥裝置(如直腸)給藥容易污染給藥者的手及腔道周邊,甚至污染腔道周邊和給藥人員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自潤滑腔道給藥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自潤滑腔道給藥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自潤滑腔道給藥器包括給藥管1、活塞推桿2和外套管4。其中,
給藥管1包括進藥口(位于圖中上方)和出藥口(位于圖中下方),進藥口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推藥手柄3,推藥手柄3上朝出藥口方向設有限位環3,本實施例中即推藥手柄的下方設有限位環3,限位環3的直徑以給藥管1進入人體給藥部位的深度來設定,例如給藥管1進入給藥部位較深時,則限位環3的直徑需要設置較小,直至限位環3最下端的頂點至出藥口的距離為給藥深度;同理,當給藥管1進入給藥部位較淺時,則限位環3的直徑需要設置較大。此外,給藥管1的壁上刻有長度單位的刻度。
活塞推桿2的一端從進藥口插入給藥管1內,插入端與給藥管的出藥口之間形成用放置藥劑的藥劑腔,膏狀、栓劑、凝膠、粉狀等各種劑型的藥劑置入藥劑腔內。活塞推桿2底部有微孔,用于裝藥后排氣,以便活塞推桿2能夠推入到給藥管1中。微孔可以為類似注射器活塞所用的泄氣結構。
外套管4的一端開口,通過該開口套于給藥管1外;另一端設有與出藥口匹配的凸起4.1,且外套管4的內壁貼服有敷料4.2,敷料4.2貼服于開口端與凸起4.1之間,敷料4.2上吸附有足量的水性或油性潤滑劑(由使用部位決定潤滑劑類型),敷料4.2與給藥管1緊密貼復,在取下外套管4時,給藥管1的外壁已自動涂抹潤滑劑。作為優選實施方式,外套管4的開口端可以通過螺紋與給藥管1連接。外套管4套于給藥管1外后,凸起4.1能夠避免潤滑劑進入藥劑腔。
本發明自潤滑腔道給藥器可以先將膏狀、栓劑、凝膠、粉狀等各種劑型的藥劑放入給藥管1中,然后將活塞推桿2的一端從給藥管1的進藥口插入給藥管1內,使得藥劑處于藥劑腔內,裝藥后產生的氣體從活塞推桿2底部的微孔排出。
當使用本自潤滑腔道給藥器時,將外套管4從給藥管外取下,由于敷料4.2與給藥管1緊密貼復,在取下外套管4時,給藥管1的外壁已自動涂抹潤滑劑,避免給藥造成的疼痛感,甚至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然后將給藥管1的出藥口對準給藥部位,推動外套管4將藥劑擠入給藥部位。當某給藥部位的給藥深度為某一固定值時,限位環的直徑設置使得限位環最底端的端點距離出藥口的距離為該固定值。在給藥時,根據給藥管1管壁上的刻度來判斷給藥管1進入的深度,避免未放置到預定治療部位而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當給藥管1進入給藥部位的深度為該固定值時,在限位環的作用下,無法再繼續將給藥管1推入給藥部位,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