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脊柱側凸矯形器械,尤其涉及一種針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
背景技術:
脊柱側凸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患之一,可引起軀體畸形,影響勞動能力,損害外觀形象,給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危害。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側凸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發病率在1.06-13.6%之間。
目前治療輕中度AIS(Cobb角20度°~40°)的主要方法是胸腰骶部支具。但支具治療只能預防一部分側凸進展,而且這部分病人往往是那些生長潛能較小,側凸角度小于40°的AIS患者,長期佩戴支具還會對他們產生負面的心理作用。
當支具治療失敗,脊柱側凸進展至50°以上時,往往需要行手術治療。目前脊柱后路矯形融合內固定術仍是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標準術式,但是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來說,10歲之前胸椎椎體的平均生長范圍只有成人的50%左右,過早得行脊柱融合手術可能會導致胸廓發育不完善影響肺臟發育及“曲軸現象”的發生。同時,脊柱融合也會減少脊柱活動度,導致鄰近節段的退變。
為了穩定AIS患者在生長發育期側凸角度的大小,延遲脊柱融合手術的時機,學者們逐漸開始關注脊柱非融合技術在AIS中的治療作用。相較于融合內固定術,脊柱非融合技術可以保留脊柱的生長發育空間,且對身高影響較小。脊柱非融合技術的臨床應用,包括生長棒,U型釘及脊柱生長引導系統等,然而,每一種非融合手術都有其缺陷。脊柱生長棒植入后患者需要經歷多次高度調整手術,同時還有可能出現脊柱側方意外融合的發生;U型釘通常用于胸彎Cobb角<35°的脊柱側凸,因而只有在輕度的胸椎側凸最適用,適應癥較小;脊柱生長引導系統需要融合側彎頂椎區域3-5個節段。由于影響到這些節段脊柱的生長發育,為成熟后的脊柱融合內固定手術增加了難度。這些不足之處促使了脊柱非融合手術的不斷發展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其能有效阻止生長發育期側彎的進展,又能降低二次手術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包括椎體螺釘和彈性繩,所述椎體螺釘包括植入釘體以及與植入釘體配套以固定所述彈性繩的固定帽,所述椎體螺釘的數量至少為2個。
優選的,所述植入釘體頂部設置凹槽,所述凹槽內放置所述彈性繩,更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形狀為U型,其底部為半圓弧,以與彈性繩以最大面積接觸,減少兩者之間的空隙,從而減少人體內部肌肉嵌入縫隙。
優選的,所述凹槽的底部設置針孔。
優選的,所述固定帽的下部設置針頭,所述針頭能夠穿過所述彈性繩并進入所述針孔內,更優選的,所述針孔位于所述針頭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椎體螺釘的中心位置,這樣能更好的固定彈性繩,防止其滑移。
優選的,所述螺母及所述針頭的垂直高度之和大于所述凹槽的垂直高度。
優選的,所述栓系繩器械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設置于所述椎體螺釘之間的彈性繩外,所述套管采用透明的材質制備,以防止彈性繩與人體內部組織直接接觸而導致的粘結現象。
優選的,所述套管的直徑等于所述凹槽底部半圓弧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彈性繩為一圓柱體狀,包括內芯和外層。
優選的,所述內芯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
優選的,所述外層為聚氨酯材料,用于保護所述彈性繩與所述椎體螺釘連接處的界面,防止兩者之間的摩擦引起的彈性繩磨損。
優選的,與所述彈性繩接觸的所述椎體螺釘的表面均是光滑的,防止所述彈性繩的摩損。
優選的,所述栓系繩器械設置于脊柱的側前方。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了彈性繩,只進行一次手術,避免多次手術帶來的痛苦及手術風險,節省了患者的費用及治療時間;采用在脊柱的側前方設置栓系繩器械,可以最大化地保留脊柱的生長發育潛力,保證了脊柱側凸隨脊柱生長的自行矯形以適應青少年時期的伸長發育,矯形效果良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的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如圖1所示的椎體螺釘的側視圖;
圖3是如圖2所示的椎體螺釘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如圖1所示的彈性繩的剖面圖;
圖中的附圖標記為:
1、椎體螺釘;2、彈性繩;3、套管;4、植入釘體;5、固定帽;6、針頭;7、針孔;8、內芯;9、外層;h1、凹槽的垂直高度;h2、螺母及針頭的垂直高度之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包括椎體螺釘1和彈性繩2,所述椎體螺釘1包括植入釘體4以及與植入釘體4配套以固定所述彈性繩2的固定帽5,所述椎體螺釘1的數量至少為2個,所述植入釘體4頂部設置凹槽,所述凹槽內放置所述彈性繩2,所述栓系繩器械還包括套管3,所述套管3設置于所述椎體螺釘1之間的彈性繩2外。
實施例二
如圖1~圖3所示,所述植入釘體4頂部的凹槽的底部設置針孔7,所述固定帽5的下部設置針頭6,所述針頭6穿過所述彈性繩2并進入所述針孔7內,所述針孔7位于所述針頭6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椎體螺釘1的中心位置,所述螺母5及所述針頭6的垂直高度之和h2大于所述凹槽的垂直高度h1。
實施例三
如圖4所示,所述彈性繩2的形狀為一圓柱體狀,包括內芯8和外層9,所述內芯8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所述外層9為聚氨酯材料,所述外層9用于保護所述彈性繩2與所述椎體螺釘1連接處的界面,且所述彈性繩2接觸的所述椎體螺釘1的表面均是光滑的,防止所述彈性繩2的摩損。
實施例四
在實際操作過程,所述栓系繩器械設置于脊柱的側前方,根據患者的脊柱側凸癥狀,確定所需椎體螺釘的數量,優選4~8個,首先將所有植入釘體植入人體脊柱的側前方,在第一個植入釘體的凹槽內放置彈性繩,采用固定端將彈性繩固定至第一個植入釘體,并可選擇性地在第一個植入釘體與第二個植入釘體之間的彈性繩外設置套管,重復上述固定步驟,直至完成栓系繩器械的植入。本發明所述的栓系繩器械具有彈性,由于椎骨錐度的原因,各椎體螺釘之間可進行一定長度的伸縮,以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當去除栓系繩器械之后,脊柱在側方的彎曲可完全恢復正常。
實施例五
如圖1~圖4所示,所述植入釘體4與固定帽5的連接方式為螺紋連接。
實施例六
此實施例未于圖中示出,所述植入釘體4與固定帽5的連接方式為卡扣連接,所述植入釘體4的凹槽底部不設置針孔,彈性繩2上下兩側均經過處理具有較強的粘性,彈性繩2的下側粘接在凹槽中,彈性繩2上側與固定帽5底部粘接,從而將彈性繩2固定在椎體螺釘1上。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發明所述的用于脊柱側凸矯形的栓系繩器械,其能有效阻止生長發育期側彎的進展,又能降低二次手術率,矯形效果良好。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