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樹鼩麻醉標準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術:
樹鼩(Tupaia belangeri,tree shrew)屬于哺乳綱,攀鼩目。主要分布于亞洲東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樹鼩體型小、容易飼養、成本低,而且其解剖及生理上比嚙齒類動物更接近于人類。目前正逐步應用于醫學生物方面的研究。但把樹鼩研發成為一種標準化的實驗動物,需要一個逐步實驗動物化的過程。
樹鼩麻醉是開展樹鼩相關研究的一項基本技術,雖然樹鼩體型小,體重輕,但性情兇猛,富于攻擊,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應激反應非常強烈,在麻醉方法的選擇及實施上,要考慮安全、可靠等因素,麻醉方法應盡量減輕麻醉給樹鼩帶來的不良影響。既往應用于其他小動物的麻醉方式直接應用于樹鼩麻醉,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反應,如反流誤吸,呼吸循環抑制等,導致樹鼩圍手術期死亡率高,麻醉效果不可靠。
國內外目前對樹鼩麻醉方式的研究相對較少,尚無相應的標準出臺。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針對上述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樹鼩麻醉標準的建立方法,本方法建立的標準能夠規范樹鼩麻醉實施,降低樹鼩圍術期死亡率,提高麻醉效果;可供廣大科研工作者參考。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樹鼩麻醉標準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麻醉前準備;
2)麻醉過程;
3)術后恢復。
進一步地,步驟1)麻醉前準備具體為:
1.1)輔助檢查:胸片;
1.2)術前查體:食欲,飲水,活動,毛發;若樹鼩出現肺部感染,食欲不佳,拒絕飲水,活動量明顯減少,被毛蓬亂等情況,隔離治療,改善身體狀況,暫不納入實驗;
1.3)術前禁食:術前1.5h禁食禁飲;
1.4)術前用藥:阿托品0.5mg/kg(麻醉前15min肌肉注射,樹鼩后肢近端外側肌肉,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為0.1mg/ml);
1.5)手術室溫度控制:20-25℃。
進一步地,步驟2)麻醉過程具體為:
2.1)采用非揮發性麻醉藥物:樹鼩稱重后給予2.5%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50mg/kg;麻醉過程中應使樹鼩位于頭低位,方便分泌物流出;
2.2)麻醉標準:動物平靜,全身肌肉松弛,睜眼,瞳孔散打,痛覺消失,腹式呼吸;術中若出現麻醉變淺,適量追加麻醉藥物;
2.3)術中監護:心電監測,具體為:電極固定于樹鼩四肢,主要用于監測心率變化;體溫監測:將體溫探頭置于樹鼩肛門里,2~3cm深;
2.4)術中保溫:手術過程中將樹鼩放置于保溫毯上,維持其體溫37℃。
進一步地,驟3)術后恢復具體為:
3.1)術后將樹鼩放置于37℃恒溫箱中待其蘇醒;蘇醒后的樹鼩放置于飼養籠中;
3.2)術后鎮痛:術后采用阿片類藥物鎮痛:自樹鼩蘇醒開始自由活動后開始給藥,嗎啡,5mg/kg,皮下注射,3次/日;連續給藥2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可以獲得包括以下技術效果:
1)本標準采用麻醉前1.5h禁飲禁食,傳統方法反流呼吸發生率為60%,樹鼩麻醉后反流誤吸發生率為11.1%。
2)本標準采用術前給予樹鼩阿托品,術中未見口腔分泌物。
當然,實施本發明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與傳統方法禁飲禁食后誤吸發生率的對比柱狀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配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藉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功效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本發明提供一種樹鼩麻醉標準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麻醉前準備:
輔助檢查:胸片
術前查體:食欲,飲水,活動,毛發。
若樹鼩出現肺部感染,食欲不佳,拒絕飲水,活動量明顯減少,被毛蓬亂等情況,隔離治療,改善身體狀況,暫不納入實驗。
術前禁食:術前1.5h禁食禁飲。
術前用藥:阿托品0.5mg/kg(麻醉前15min肌肉注射,樹鼩后肢近端外側肌肉,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為0.1mg/ml)。
手術室溫度控制:20-25℃。
2)麻醉過程:
采用非揮發性麻醉藥物:樹鼩稱重后給予2.5%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50mg/kg。麻醉過程中應使樹鼩位于頭低位,方便分泌物流出。
麻醉標準:動物平靜,全身肌肉松弛,睜眼,瞳孔散打,痛覺消失,腹式呼吸。術中若出現麻醉變淺(肌肉張力增加,體動,呼吸加快等),適量追加麻醉藥物。
術中監護:心電監測(電極固定于樹鼩四肢,主要用于監測心率變化);體溫監測:將體溫探頭置于樹鼩肛門里,約2~3cm深。
術中保溫:手術過程中將樹鼩放置于保溫毯上,維持其體溫37℃。
3)術后恢復:
術后將樹鼩放置于37℃恒溫箱中待其蘇醒。蘇醒后的樹鼩放置于飼養籠中。
術后鎮痛:術后采用阿片類藥物鎮痛:自樹鼩蘇醒開始自由活動后開始給藥,嗎啡,5mg/kg,皮下注射,3次/日。連續給藥2天。
本標準與大鼠麻醉異同點如下:
與樹鼩相比,大鼠消化系統更為發達,具有健全的自我保護機制,麻醉狀態下,即使不進行禁飲禁食,也未見反流誤吸等并發癥的出現,而樹鼩雖然消化食物時間短于大鼠,但消化道較短,自我保護能力較差,未進行禁飲禁食時,發生反流誤吸概率較高;大鼠對藥物耐受性較差,樹鼩合適的給藥劑量約為大鼠的1.53倍;麻醉狀態下樹鼩呼吸分泌物較大鼠多,使用增加腺體分泌藥物時,可發生呼吸道梗阻,甚至引起窒息。雖然同為小動物,但樹鼩的麻醉的實施應更為嚴格,以達到預期效果。
通過本實驗方法,獲得如下實驗結果:
1)如圖1所示,本標準采用麻醉前1.5h禁飲禁食,樹鼩麻醉后反流誤吸發生率為11.1%,傳統方法反流呼吸發生率為60%。
2)本標準采用術前給予樹鼩阿托品,術中未見口腔分泌物。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發明的若干優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發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發明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