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涉及中藥制劑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瘙癢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的皮膚病癥狀。根據皮膚瘙癢的范圍及部位,一般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大類。皮膚瘙癢的常見原因為內分泌失調和環境因素,肝腎疾病、惡性腫瘤、以及精神性因素、過度清潔等也可引起瘙癢。西醫主要用抗組胺藥物、阿片受體拮抗劑、鹽酸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等進行全身治療,或用多塞平霜、賽庚啶霜、糖皮質激素霜劑等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由于這些藥物禁忌多,常引起嗜睡、乏力等副作用,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難以堅持治療。中醫認為,瘙癢癥多因風熱或風濕之邪侵襲人體,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治宜疏風止癢為主,配合清熱除濕為輔,在治療上有獨特優勢。此外,搽劑、洗劑、合劑是我國傳統醫藥劑型,但存在使用后附著于皮膚上的藥層薄且易于被擦拭的缺點;且存在用藥后仍會進行抓撓瘙癢皮膚,抓撓不僅會擦去剛涂上的藥,更會致使皮膚受損病情惡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對皮膚的生物相容性、透氣性、重復揭扯性均較好,且載藥量大、不易過敏的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及其制備方法。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1~10%、艾葉提取物1~10%、苦參提取物1~10%、地膚子提取物1~10%、白鮮皮提取物1~10%、親水性凝膠2.5~10%、保濕劑20~40%、促滲劑1~12%、表面活性劑0~5%、填充劑0~0.1%、黏合劑l~3%、交聯劑0~1%、溶劑40~68%;
2)將親水性凝膠、黏合劑、表面活性劑、促滲劑、填充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及交聯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5-10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本發明所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及其制備方法,其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親水性物質為基質,與藥物或中藥提取物混合后,涂布于無紡布上制成外用貼劑,對皮膚的生物相容性、透氣性、重復揭扯性均較好,且載藥量大、不易過敏。本發明克服傳統貼劑基質載藥量小、易致敏的缺點,并在治療皮膚瘙癢的同時對皮膚進行物理保護,防止抓撓引發的不良后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上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1%、艾葉提取物10%、苦參提取物1%、地膚子提取物10%、白鮮皮提取物1%、親水性凝膠2.5%、保濕劑20%、促滲劑1%、填充劑0.1%、黏合劑l%、交聯劑1%、溶劑51.4%;
2)將親水性凝膠、黏合劑、促滲劑、填充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及交聯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5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上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10%、艾葉提取物1%、苦參提取物10%、地膚子提取物1%、白鮮皮提取物5%、親水性凝膠3%、保濕劑25%、促滲劑2%、表面活性劑1.9%、填充劑0.1%、黏合劑1%、溶劑40%;
2)將親水性凝膠、黏合劑、表面活性劑、促滲劑、填充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10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上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5%、艾葉提取物1%、苦參提取物5%、地膚子提取物1%、白鮮皮提取物5%、親水性凝膠10%、保濕劑20%、促滲劑5%、表面活性劑5%、填充劑0.1%、黏合劑1.9%、交聯劑1%、溶劑40%。
2)將親水性凝膠、黏合劑、表面活性劑、促滲劑、填充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及交聯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8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實施例4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上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1%、艾葉提取物1%、苦參提取物1%、地膚子提取物1%、白鮮皮提取物1%、親水性凝膠2.5%、保濕劑40%、促滲劑1%、黏合劑l%、交聯劑1%、溶劑48.5%;
2)將親水性凝膠、促滲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及交聯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6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實施例5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其按質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組份:
上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按如下質量百分備料:蒼耳子提取物1%、艾葉提取物1%、苦參提取物1%、地膚子提取物1%、白鮮皮提取物1%、親水性凝膠2.5%、保濕劑20%、促滲劑2.5%、黏合劑l%、溶劑68%;
2)將親水性凝膠、黏合劑、表面活性劑、促滲劑、填充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保濕劑中形成A相;
3)將蒼耳子、艾葉、苦參、地膚子、白鮮皮提取物及交聯劑在攪拌條件下均勻分散于溶劑中形成B相;
4)將B相加入A相,在真空條件下攪拌9分鐘,至B相均勻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膠;
5)將凝膠涂布于無紡布上,覆上保護膜、分切成片,經室溫固化12小時成凝膠貼片。
應用例
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5的凝膠貼劑治療皮膚瘙癢癥
病例選擇
從本院選擇15例皮膚瘙癢癥患者,平均年齡60歲,平均病程36個月,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實驗組1:5例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3的凝膠貼劑。
實驗組2:5例采用本發明實施例4-5的凝膠貼劑。
對照組:5例采用內服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
診斷標準
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的皮膚瘙癢癥的全部病例符合《臨床皮膚病學》瘙癢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腎功不全、內臟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內臟疾病引起的瘙癢;②4周內服用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劑;③1周內服用過皮質醇激素;④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
治療方法
實驗組1:按實施例1-3的配比制成凝膠貼劑,每天貼3次;10天為一療程,共觀察1-2個療程。
實驗組2:按實施例4-5的配比制成凝膠貼劑,每天貼3次;10天為一療程,共觀察1-2個療程。
對照組:服用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用法:每天1次,每次4mg,10天為1療程,睡前服用。
三組治療期間,禁食酒、海鮮等辛辣刺激食物。
治療標準和結果
痊愈:皮膚瘙癢癥狀全部消除;
顯效:皮膚瘙癢的程度好轉75%~90%;
有效:皮膚瘙癢的程度好轉35%~75%;
無效:皮膚瘙癢的程度無明顯改善。
治療結果
實驗組1:痊愈3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0例;
實驗組2:痊愈4例,顯效1例,有效0例,無效0例;
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1例。
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痊愈率和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本發明所述治療皮膚瘙癢的凝膠貼劑及其制備方法,其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親水性物質為基質,與藥物或中藥提取物混合后,涂布于無紡布上制成外用貼劑,對皮膚的生物相容性、透氣性、重復揭扯性均較好,且載藥量大、不易過敏。本發明克服傳統貼劑基質載藥量小、易致敏的缺點,并在治療皮膚瘙癢的同時對皮膚進行物理保護,防止抓撓引發的不良后果。
以上所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