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醫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以九種中草藥為原材料制成用于治療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湯劑。
背景技術: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其病因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是: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環境因素是: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臨床表現為:“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出現典型的癥狀,多見于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癥狀更為明顯。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數表現為發病前常有肥胖,疲乏無力,若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體重會逐漸下降。
現代醫學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個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現狀:
中醫把糖尿病叫做消渴癥,其認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素體陰虛,五臟柔弱,復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而導致腎陰虧虛,肺胃燥熱;病機重點為陰虛燥熱,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延日久,陰損及陽,陰陽俱虛;陰虛燥熱,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滯,血行澀滯而成瘀;陰損及陽,陽虛寒凝,亦可導致瘀血內阻。
本發明僅涉及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背景技術的中醫的臨床現狀中只描述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中醫辯證分型和治療方法:
1.燥熱熾盛 此型多見于疾病初起,來勢較急。多食,消谷善饑,或胃脘嘈雜,口渴多飲,甚則渴飲無度,咽干舌燥,形體消瘦,小便頻數色黃。大便秘結或干燥。舌苔薄黃膩或黃燥,舌質紅或帶芒刺,脈滑數或弦滑。采用養陰清熱治療,方選一貫煎加減。
2.氣陰兩虛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三多癥狀明顯,倦怠乏力,心慌氣短,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或心悸健忘,自汗盜汗,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形體消瘦,唇紅咽干,尿頻色黃,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質紅少津,脈沉細或細數。采用益氣養陰治療,方選生脈散加減。
3.陰虛火旺 此型多見于病久遷延不愈。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飲;或牙齦腫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瘡,消谷善饑,脘痛如灼,伴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或心煩失眠,形體消瘦,尿頻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結。舌苔薄白或無苔、花剝,或薄黃,舌質干少津,脈細小數或滑數。采用滋陰降火治療,知柏地黃湯加減。
4.陰陽兩虛 此型多見于疾病后期。三多癥狀遷延日久,形寒肢冷,面色眺白或黧黑,浮腫,皮膚毛發干枯無華,頭暈乏力,耳鳴耳聾,腰酸腿軟,夜尿頻數,大便稀溏,多伴有并發癥,或有酮中毒現象。舌苔薄白,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采用溫陽益陰治療,方選金匱腎氣丸加減。
5.脾腎陽虛 此型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三多癥狀不明顯,畏寒怕冷,尤其腹部怕涼,神疲乏力,氣短,腰膝酸軟無力,耳鳴耳聾,滑精或陽瘺,自汗,小便頻數量多或清長,或失禁,或如脂膏,大便溏薄,或五更泄瀉。舌苔白潤,舌質淡胖或淡紅,脈關尺沉細弱。采用溫腎健脾法治療,方選理中湯加減。
6.瘀血內阻 此型多見于糖尿病經治療三消不減,形體日漸消瘦,出現合并心腦血管及神經病變者。三多癥狀輕重不一,伴胸悶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經血塊多色紫。舌紫暗或淡暗,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怒張,脈來細澀。
中醫臨床在一般情況下,根據本病的癥狀,舌苔,脈象,將本病演變臨床上歸納為五個階段,即燥熱熾盛型、氣陰兩虛型、陰虛火旺型、陰陽兩虛型、脾腎兩虛型、瘀血內阻型,其中瘀血內阻型則大都為本病的并發癥。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在繼承中國傳同統醫學的基礎上,依靠發明人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種以調節人體的內在生理功能為主,對人體無害,能有效進行整體調控,改善糖尿病癥狀方面明顯優于西醫的中藥組合,而且組成該中藥的草藥簡單易得。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中草藥制成:
北沙參30克,生石膏20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丹參15克,枸杞子15克,山楂15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一次一劑。
本發明的重要特點是藥劑中豐富的營養成分,本發明各原料組分所含成分以及功能主治如下:
北沙參:別名萊陽參、遼沙參等,主產中國的北方沿海沙地,該草藥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北沙參水煎劑所含的多糖有免疫調節作用,可增強人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中醫臨床總結認為,北沙參滋肺養陰之良藥,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熱病津傷口渴等癥的治療。
生石膏:別名白虎、細理石等,是硫酸鹽類礦物質硬石膏族石膏。主要由化學沉積作用而成。中國各省均有產出。該草藥味甘、辛,性大寒。入肺、胃經。生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內服經胃酸作用,部分變成可溶性鈣鹽,吸收入血,能增加血鈣濃度,有利于機體增強免疫力、解渴消煩。
玄參:別名元參、浙元參等,主產中國浙江,多地有栽培。該草藥味甘、咸、苦,入肺、胃、腎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玄參具有輕度降低血糖的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總結認為,玄參是清熱滋陰之良藥,其具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等癥。
知母:別名蒜瓣子草,毛知母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中國各地都有栽培,主產中國的東北。該中藥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腎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該藥水煎劑局有抗衰老,降血糖等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總結認為,知母清火生津的良藥,具有清火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可用于內熱消渴。
丹參:別名血紅木、紅根等,該草藥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該藥有抗衰老,增強免疫力和保肝和調節體內免疫力的功能等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總結,丹參是活血化瘀的良藥,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的功效,可用于消渴癥的輔助治療等。
枸杞子:別名寧夏枸杞、血枸杞等,主產于中國的寧夏、甘肅等省,該中藥味甘、性平,入肝、腎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水煎劑有明顯的降低血糖和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總結認為,枸杞子是補腎明目的良藥,具有滋補肝腎、養陰補血等功效。用于虛勞精虧、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等癥。
山楂:別名赤瓜木、映山紅果等,該藥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肝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山楂具有增加胃液中酶的分泌,促進消化,還可以擴張血管,降低血清膽固醇,降壓,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等作用。中醫臨床總結,山楂是消積化食的良藥,具有消食積、散瘀行氣、健胃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胃脘脹滿,消化不良,肉食積滯等癥。
麥冬:別名麥門冬、細葉麥冬等,主產中國的四川、浙江等省,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麥冬的水煎劑具有鎮咳祛痰的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總結認為,麥冬具有養陰清熱、潤肺生津之功效,主要用于肺燥干咳,津傷口渴,虛勞咳嗽等癥。
天花粉:別名栝樓根、白藥等,主產中國河南、河北、山東等省份,該藥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腎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該味藥的水煎劑具有降血糖的臨床藥理作用。中醫臨床認為,天花粉是清熱生津的良藥,具有清熱生津,消腫的功效,可用于消渴癥的臨床治療。
實例:
患者覃 某,男,54歲,煩渴多飲3月余就診,自述就診前100余天,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突然出現患煩渴,然后多飲、多尿、多食,漸漸消瘦,倦怠乏力,心慌氣短,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自汗明顯,尿頻色黃,大便干結。就診時查體見:舌苔薄白,舌質紅少津,脈沉細。空腹血糖為8.6mmol/L,葡萄糖耐量試驗二小時血糖為12.3mmol/L;依照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開具以下中藥組合:北沙參30克,生石膏20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丹參15克,枸杞子15克,山楂15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共開14劑,醫囑患者,水煎服,每日一次,一次一劑,連服14天復診時空腹血糖為7.9mmol/L,葡萄糖耐量試驗二小時血糖為11.3mmol/L。患者“三多一少”癥狀緩解,繼續開具14劑,并進行糖尿病宣傳教育,醫囑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積極控制飲食,合理運動,必要時進行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