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是一種常見并易復(fù)發(fā)的慢性炎癥性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屬于中醫(yī)“白疕”、“松皮癬”、“蛇虱”、“疕風(fēng)”等范疇,本病皮損可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對稱發(fā)生,好發(fā)于膝、肘關(guān)節(jié)伸側(cè)和頭部,表現(xiàn)為皮疹,初期如米粒至黃豆粒大,紅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漸擴大或融合為具浸潤性的紅斑,皮損邊界清楚,大小形狀不一,其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搔刮后有白色干燥的鱗屑層層脫落,最后一層基底面附著較緊,基底顯露鮮紅色光亮的薄膜,刮下薄膜為細小出血點的特點,鱗屑紅斑、薄膜現(xiàn)象、點狀出血是本病的三大特點。
臨床上常將本病分為四型:即尋常型,較常見。若累及關(guān)節(jié)者,即關(guān)節(jié)型。少數(shù)病人在紅斑基礎(chǔ)上可出現(xiàn)膿皰,若病情發(fā)展嚴重,皮損累及大部分皮膚乃至整個皮膚,即為紅皮病型。
中醫(yī)對牛皮癬的病情早有研究,多認為因情志內(nèi)傷,或飲食失節(jié),復(fù)受風(fēng)熱邪毒結(jié)聚于肌膚而發(fā)病,或陰血虧虛,化燥生風(fēng),或血瘀肌膚失榮而致本病,牛皮癬之所以被世界認為是皮膚疾病的一大頑疾,主要是因為其病因、病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而又缺乏副作用小、療效高的特效藥,致使病情慢性化,難以治愈,且易復(fù)發(fā)。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種質(zhì)量可控、操作簡便、攜帶方便、可達到平穩(wěn)持久的療效、并能夠減少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的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10-60克、知母5-15克、黃柏5-12克、黃芩5-12克、苦參5-10克、土茯苓50-100克、生地10-30克、赤芍10-15克、連翹10-15克、白鮮皮10-15克、大青葉10-15克、白芍10-15克、刺蒺藜10-15克、何首烏10-30克、紫草10-15克、當(dāng)歸10-15克、丹參10-12克、大黃10-15克、熟地10-15克、甘草10-20克、黃芪10-15克和小米200-6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10-34.5克、知母5-9.5克、黃柏5-8克、黃芩5-8克、苦參5-7克、土茯苓50-74.5克、生地10-19.5克、赤芍10-12克、連翹10-12克、白鮮皮10-12克、大青葉10-12克、白芍10-12克、刺蒺藜10-12克、何首烏10-19.5克、紫草10-12克、當(dāng)歸10-12克、丹參10-10.5克、大黃10-12克、熟地10-12克、甘草10-14.5克、黃芪10-12克和小米200-399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35.5-60克、知母10.5-15克、黃柏9-12克、黃芩9-12克、苦參8-10克、土茯苓75.5-100克、生地20.5-30克、赤芍13-15克、連翹13-15克、白鮮皮13-15克、大青葉13-15克、白芍13-15克、刺蒺藜13-15克、何首烏20.5-30克、紫草13-15克、當(dāng)歸13-15克、丹參11.5-12克、大黃13-15克、熟地13-15克、甘草15.5-20克、黃芪13-15克和小米401-6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
優(yōu)選地,所述步驟五中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本發(fā)明尤其適用于血熱血燥的牛皮癬病人,本發(fā)明中的君藥為石膏、知母、土茯苓、白鮮皮、大青葉和連翹,既清熱解毒又瀉火潤燥,且重用石膏,還可收斂生肌;臣藥為黃芩、黃柏和苦參又兼顧清熱燥濕,苦參又殺蟲止癢,緩解皮膚之痛;佐藥為生地、赤芍、紫草,佐以清熱涼血活血,養(yǎng)陰生津,解毒透疹;使藥為當(dāng)歸、熟地、何首烏、白芍均為補血藥。另外,本發(fā)明中寒涼藥較多,長久服用易傷正氣,但配以補氣補血藥,尤其是黃芪既補氣升陽又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協(xié)同發(fā)揮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涼血通絡(luò),補氣補血作用,既祛邪又不傷正。迄今為止,使用本發(fā)明已治愈很多血熱血燥型(尋常型及紅皮型)的牛皮癬患者,且通過臨床驗證,本發(fā)明還適用于久病體弱者。
本發(fā)明的用法用量為:一次10-15粒,一天三次,飯后服用,一療程為一個月。
本發(fā)明包括22味中藥,在本發(fā)明中所發(fā)揮的藥性、功能主治和藥理作用分別概述如下:
1、石膏: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2、知母:苦,寒。歸肺、胃、腎經(jīng)。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主治:熱病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3、黃柏:味苦,性寒。腎、膀胱經(jīng)。功效: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的功效。主治: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熱淋澀痛,腳氣痿蹙,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濕瘡。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4、黃芩: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5、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功能: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主治: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6、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
7、生地: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功能:滋陰、涼血。主治:陰虛發(fā)熱,熱病傷陰,煩渴、骨蒸,斑疹,吐衄下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動不安等癥。
8、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主治:用于熱人營血,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癮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9、連翹:苦,涼。入心、肝、膽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治溫?zé)幔ざ荆哒睿b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
10、白鮮皮:苦;咸;寒。脾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胃經(jīng);膀胱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止癢;解毒。主治:風(fēng)熱濕毒所致的風(fēng)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11、大青葉:味苦,性寒。歸肝,心,胃,脾經(jīng)。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主治:用于熱病高熱煩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黃疸;瀉痢;丹毒;喉痹;口瘡;痄腮。
12、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jīng)。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
13、刺蒺藜:苦辛,溫。入肝、肺經(jīng)。功能主治:散風(fēng),明目,下氣,行血。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平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jīng)閉;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白癜風(fēng);瘡疽;瘰疬。
14、何首烏:苦甘澀,微溫。入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fēng);解毒。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fēng)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
15、紫草:苦,寒。入心包絡(luò)、肝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治溫?zé)岚哒睿瑵駸狳S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濁,熱結(jié)便秘,燒傷,濕疹,丹毒,癰瘍。
16、當(dāng)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jīng)。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jié)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17、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功效: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瘡瘍腫痛。
18、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功能主治: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利濕退黃。用于實熱積滯便秘,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疔瘡,腸癰腹痛,瘀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跌打損傷,濕熱痢疾,黃疸尿赤,淋證,水腫;外治燒燙傷。
19、熟地:甘,微溫。歸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補血滋潤;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不止;肝腎陰虧;潮熱盜汗;遺精陽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須發(fā)早白;消渴;便秘;腎虛喘促。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
20、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
21、黃芪: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jīng)。功能主治: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22、小米:味甘、咸、性涼;入腎、脾、胃經(jīng);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
本發(fā)明組分和制備方法能夠使丸劑中溶解度低的成分能緩慢釋放、吸收,可達到平穩(wěn)持久的療效、減少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的目的,用于治療慢性牛皮癬等皮膚頑疾等療效突出,久病體弱者同樣適用;具有質(zhì)量可控、操作簡便、攜帶方便、可達到平穩(wěn)持久的療效、并能夠減少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的優(yōu)點。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為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10-60克、知母5-15克、黃柏5-12克、黃芩5-12克、苦參5-10克、土茯苓50-100克、生地10-30克、赤芍10-15克、連翹10-15克、白鮮皮10-15克、大青葉10-15克、白芍10-15克、刺蒺藜10-15克、何首烏10-30克、紫草10-15克、當(dāng)歸10-15克、丹參10-12克、大黃10-15克、熟地10-15克、甘草10-20克、黃芪10-15克和小米200-6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10-34.5克、知母5-9.5克、黃柏5-8克、黃芩5-8克、苦參5-7克、土茯苓50-74.5克、生地10-19.5克、赤芍10-12克、連翹10-12克、白鮮皮10-12克、大青葉10-12克、白芍10-12克、刺蒺藜10-12克、何首烏10-19.5克、紫草10-12克、當(dāng)歸10-12克、丹參10-10.5克、大黃10-12克、熟地10-12克、甘草10-14.5克、黃芪10-12克和小米200-399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35.5-60克、知母10.5-15克、黃柏9-12克、黃芩9-12克、苦參8-10克、土茯苓75.5-100克、生地20.5-30克、赤芍13-15克、連翹13-15克、白鮮皮13-15克、大青葉13-15克、白芍13-15克、刺蒺藜13-15克、何首烏20.5-30克、紫草13-15克、當(dāng)歸13-15克、丹參11.5-12克、大黃13-15克、熟地13-15克、甘草15.5-20克、黃芪13-15克和小米401-6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為了更加詳細的解釋本發(fā)明,現(xiàn)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闡述。具體實施例如下:
實施例一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60克、知母15克、黃柏12克、黃芩12克、苦參10克、土茯苓100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連翹15克、白鮮皮15克、大青葉15克、白芍10-15克、刺蒺藜15克、何首烏10-30克、紫草15克、當(dāng)歸15克、丹參12克、大黃15克、熟地15克、甘草20克、黃芪15克和小米6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二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10克、知母5克、黃柏5克、黃芩5克、苦參5克、土茯苓5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連翹10克、白鮮皮10克、大青葉10克、白芍10克、刺蒺藜10克、何首烏10克、紫草10克、當(dāng)歸10克、丹參10克、大黃10克、熟地10克、甘草10克、黃芪10克和小米2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三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35克、知母10克、黃柏8.5克、黃芩8.5克、苦參7.5克、土茯苓75克、生地20克、赤芍12.5克、連翹12.5克、白鮮皮12.5克、大青葉12.5克、白芍12.5克、刺蒺藜12.5克、何首烏20克、紫草12.5克、當(dāng)歸12.5克、丹參11克、大黃12.5克、熟地12.5克、甘草15克、黃芪12.5克和小米400克。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四
實施例四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34.5克、知母9.5克、黃柏8克、黃芩8克、苦參7克、土茯苓74.5克、生地19.5克、赤芍12克、連翹12克、白鮮皮12克、大青葉12克、白芍12克、刺蒺藜12克、何首烏19.5克、紫草12克、當(dāng)歸12克、丹參10.5克、大黃12克、熟地12克、甘草14.5克、黃芪12克和小米399克。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五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22.25克、知母7.25克、黃柏6.5克、黃芩6.5克、苦參6克、土茯苓62.25克、生地14.75克、赤芍11克、連翹11克、白鮮皮11克、大青葉11克、白芍11克、刺蒺藜11克、何首烏14.75克、紫草11克、當(dāng)歸11克、丹參10.25克、大黃11克、熟地11克、甘草12.25克、黃芪11克和小米299.5克。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六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35.5克、知母10.5克、黃柏9克、黃芩9克、苦參8克、土茯苓75.5克、生地20.5克、赤芍13克、連翹13克、白鮮皮13克、大青葉13克、白芍13克、刺蒺藜13克、何首烏20.5克、紫草13克、當(dāng)歸13克、丹參11.5克、大黃13克、熟地13克、甘草15.5克、黃芪13克和小米401克。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實施例七
一種治療慢性牛皮癬的中藥,該中藥包括下列原料按照重量克數(shù)配制而成:石膏47.75克、知母12.75克、黃柏10.5克、黃芩40.5克、苦參9克、土茯苓87.75克、生地25.25克、赤芍14克、連翹14克、白鮮皮14克、大青葉14克、白芍14克、刺蒺藜14克、何首烏25.25克、紫草14克、當(dāng)歸14克、丹參11.75克、大黃14克、熟地14克、甘草17.75克、黃芪14克和小米500.5克。
一、將石膏、知母、黃柏、黃芩、苦參、土茯苓、生地、赤芍、連翹、白鮮皮、大青葉、白芍、刺蒺藜、何首烏、紫草、當(dāng)歸、丹參、大黃、熟地、甘草和黃芪分別粉碎成粗粉,并將上述粗粉分別過篩兩次,然后將過篩兩次的粗粉分別粉碎為細粉,并將細粉分別過篩兩次,將上述過篩兩次的細粉均勻混合后制成混合藥粉備用;所述粗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60目,所述細粉過篩的篩網(wǎng)為120目;
二、將水加熱至沸騰后,將小米放入沸騰的水中5min后將小米撈出靜置至室溫備用;
三、將水加熱至沸騰后放置至室溫,然后用刷子將放置至室溫的水刷在簸箕上;
四、將步驟二中備用的小米放置在步驟三中刷水的簸箕上,然后均勻的灑一層步驟一中所述的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小米運動并在其外表面粘覆混合藥粉;
五、再次均勻的灑一層混合藥粉在簸箕上,晃動簸箕,使藥丸成型;
六、將步驟五中所述的藥丸晾曬后包裝,即成成品。所述步驟五中的藥丸的粒徑與黃豆的粒徑相同。
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所有中藥劑量和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lǐng)域的普遍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chǔ)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中。
實驗例
選病患40名尋常型牛皮癬,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使用癬藥膏,一組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五制備出的成品,使用六個療程后,效果對比如下:
上表中:實驗組使用的為癬藥膏,本發(fā)明組使用的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制備出的成品,由上表可知,本發(fā)明治療牛皮癬的效果優(yōu)于癬藥膏。
病例:
病例1 姓名:劉某某,年齡:12歲,性別:女,病癥:病人臀部四肢不明原因出現(xiàn)點狀紅斑,上面附有干燥銀白色鱗屑,刮去鱗屑后有出血點現(xiàn)象。病史:三年余,診斷:尋常型銀屑病,治療:該患者于2016年5月28日來我科確診后,使用本發(fā)明三個療程。來診詳情:病人全身患牛皮癬一年余,間斷用外用藥效果不佳,后經(jīng)同村人介紹,于2016年5月28日來我科治療,孩子的爸爸見到申請人說“你看孩子還小,因為這病都不和別的小朋友說話了,我們村有幾個在你們這看好的,之前孩子不嚴重,也沒有太放心上,就在家附近的診所用點藥膏,這次身上出了這么多,就趕緊來找你了。”,申請人看過孩子的癥狀后,確診為尋常型牛皮癬,并給患者及家人詳細的講解了牛皮癬的知識與我科的治療方法。使用本發(fā)明三個個療程和一些維生素類的藥,并囑咐孩子家長嚴格督促孩子用藥。治療期間,我科醫(yī)生回訪患者,患者家長說孩子的病情已經(jīng)有明顯好轉(zhuǎn),醫(yī)生囑咐病人繼續(xù)用藥,按時復(fù)診。2016年8月22日病人來我科復(fù)診,小女孩患病部位鱗屑均已脫落,只剩少量紅色斑塊和黑印斑塊,這次又使用本發(fā)明三個療程和一些維生素類藥。申請人囑咐患者按時吃藥,注意忌口,牛皮癬治療是關(guān)鍵,鞏固和預(yù)防也是關(guān)鍵,治療時要等皮膚功能徹底恢復(fù)后才能停藥,以免以后復(fù)發(fā)。
病例2:姓名:張某某,年齡:9歲,性別:女,癥狀:頭部全身患有尋常型牛皮癬,病史:一年余;來診詳情:開封西郊的一個9歲女孩,頭部全身患有牛皮癬,在當(dāng)?shù)刂委煻嘣虏灰娦Ч?015年2月23日來我科治療,張醫(yī)生看了病情之后,診斷為尋常型牛皮癬,使用本發(fā)明六個療程和維生素類的藥,囑患者父母監(jiān)督女兒服藥。病人于2015年8月15日來我科復(fù)診,患者家屬甚是高興,因為孩子身上的牛皮癬鱗屑已完全脫落,只剩白色斑塊,說本發(fā)明治療牛皮癬的效果好,又拿了兩個療程的本發(fā)明回家治療,申請人再次叮囑家屬監(jiān)督服藥,孩子用藥效果很好,痊愈后一定要再吃一個療程的發(fā)明鞏固治療,這樣治愈后就不容易再反復(fù)了。
病例3:姓名:蘇某某,年齡:52歲,性別:男,癥狀:頭部全身患有尋常型牛皮癬,病史:十年余;來診詳情:焦作孟州市的蘇先生,患牛皮癬十多年,于2015年6月21日來我科治療,病人來診時說:“患病以來自己夜里癢的鉆心,不停的抓撓,身上的鱗屑掉了又長,長了又掉,痛苦極了!”申請人看后告訴病人:“你的牛皮癬已經(jīng)融合成片,比較嚴重了,并且現(xiàn)在還在發(fā)展,在我科治療需要治療時間比較長,治愈后再鞏固,這樣治愈后就不容易復(fù)發(fā)了。”病人對我們的治療方法非常贊同,申請人給病人十個療程的本發(fā)明及一些維生素藥,病人信心滿滿的回家了。病人又于2016年4月16日來我科復(fù)診,后背牛皮癬已基本消失,身上其他部位也在好轉(zhuǎn)中,病人說:“我一直聽申請人的話按時服藥,忌好口,你們的藥能控制住病情,讓我覺得自己一天天都在康復(fù),心情也變得開朗多了。”,申請人隨即給病人開了六個療程的本發(fā)明,繼續(xù)治療。三個月后給我科醫(yī)生給病人打電話回訪,病人說自己已痊愈。申請人囑咐繼續(xù)用藥一個月以鞏固療效,防止反復(fù)。
病例4:姓名:王某某,年齡:50歲,性別:男,癥狀:頭部全身患有紅皮型牛皮癬;病史:十年余;來診詳情:于2015年5月29日來我科治療,使用本發(fā)明十個療程,病人說自己患牛皮癬多年,在多家醫(yī)院治療均效果不佳,家里媳婦都不跟他同床而睡,雖然牛皮癬這個病不具有傳染性,但是會經(jīng)常脫落鱗屑且病狀可怕,讓人不敢靠近。一年后2016年5月18日復(fù)診,身上癥狀均已基本消退,大面積的紅色鱗屑變成了小塊的,看上去也不那么嚇人了,病人高興的說:“這么多年的痛苦,我真的都沒有希望了,可是自從在你這拿了藥,回去用藥后,情況一天比一天好!簡直神了!”;病人現(xiàn)仍在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