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藥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以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和姿勢異常為特征的慢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其發病率將日漸攀升。我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和西方國家相比,雖然較低,但是在55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達到1%,亦即我國有500萬到700萬的病人,總數并不少。帕金森病在發病的10到15年內可以導致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明顯殘障,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據統計,全球每年僅藥物治療的費用就達到110億美元,而且對于晚期病人來說費用要比早中期病人貴3到5倍。目前臨床治療PD,除應用左旋多巴等多巴胺(DA)替代療法外,尚有抗膽堿能藥物、DA受體激動劑、神經元保護劑等。各種治療藥物雖能使PD患者的臨床癥狀在一定時間內獲得一定程度的好轉,但均不能阻止本病的自然進展,且各種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因而限制了其自身在臨床上的應用。外科立體定向丘腦外側核毀損術、蒼白球毀損術等因遠期療效差、副作用多等諸多問題,目前已應用不多。80年代開始的胎腦黑質移植、基因工程等治療方法,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國外90年代初開始,國內從1998年開始引進的微電極介導的立體定向術,明顯提高了該病的臨床緩解率,減少了副作用,但其也存在費用昂貴、適應癥嚴格、遠期療效尚難肯定等問題。PD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黑質紋狀體DA含量的減少,故左旋多巴作為多巴胺的氨基酸前體通過重建正常的DA傳遞系統而減輕PD的癥狀。由于其具有確切的療效,故自1967年起在全球應用以來,歷經30多年而不衰,迄今為止左旋多巴仍是PD的金標準治療藥物,是其它治療方法和藥物所不能替代和比擬的。但在左旋多巴治療的2-5年內常出現諸多副作用,如惡心、嘔吐、厭食、血壓輕度降低、直立性低血壓、“劑末現象”、“開-關現象”、運動障礙、精神異常等,且長期服藥則副作用越明顯、越重,尚有15%左右的病人根本無效。專利CN105998559A公開了一種治療帕金森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赤芍17~22,雞血藤13~17,山茱萸17~22,柴胡3~7,巖掃把13~17,羌活17~22,鞘菝葜17~22,巴戟天13~17,秦艽17~22,女貞子22~28,大還魂13~17,千金藤3~7,硬飄拂草13~17,狗脊8~12,黃連8~12,麻仁5~10,黃芪13~17,白附子8~12,合歡皮8~12,半夏17~22,將上述原料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濾液。該中藥治療帕金森病療效高,無毒副作用,具有補益、滋陰、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功能。但是,該中藥全方20味中藥,處方量大,另外,處方中含有不常用的中藥巖掃把、大還魂、硬飄拂草,在藥店或者普通的醫院中很難買到,藥物不容易湊齊。專利CN101524493公開了一種多功能中藥蜜丸,該中藥將經過仔細篩選的56種中藥材原料,粉研為細末,用蜂蜜做藥丸每丸15克,其種中藥物的重量配比是,人參36-44天冬18-22麥冬18-22當歸36-44川芎18-22白芍18-22青皮18-22牡丹皮18-22山藥18-22茯苓36-44熟地36-44澤瀉27-33白術18-22制半夏18-22陳皮18-22栝樓皮18-22黃芪15-55白僵蟲18-22制全蝎18-22地龍18-22天麻18-22石決明27-33葶藶子18-22瓦楞子18-22萊菔子18-22天竹黃18-23膽星18-22木香18-22香附27-33沉香9-11肉蓯蓉36-44蛤蚧2對紫河車36-44鹿茸18-22何首烏27-33枸杞36-44黃精27-33龜甲27-33葛根36-44丹參27-33三七18-22桑寄生18-22九香蟲9-11雞內金18-22肉桂18-22薏苡仁27-33虎杖36-44石菖蒲27-33遠志18-22棗仁18-22柏子仁18-22甘草9-11雞血藤18-22通草9-11山茱萸27-33蜂蜜2200-2600在藥物配比中有41種具有調節大腦中樞神經功能,防治腦血管硬化、腦癡呆、腦癲癇、腦缺血、補腦、造骨髓止痛,增強記憶的藥物,把治療大腦疾病作為重點,其藥物配比還具有提高免疫;延年益壽,抗衰老;補脾、健脾,除脘脹痛,痞滿,積水、開胃氣,助消化;潤肺、化痰、平喘、祛痰、治肺氣不足;護腎、促進腎腺素、補腎壯陽、利水、增加性功能;抗腫瘤及癌細胞形成等多種作用的中藥蜜丸。該中藥蜜丸可以用來治療帕金森病。但是,其組方大,普通患者制備不易,對于帕金森病只是提供了三個病例,其不具有普遍性,療效不甚明確。因此,需要繼續尋找調配容易,總有效率高,不良反應少、藥簡力宏的用于帕金森病的藥物。技術實現要素: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帕金森病的中藥。本發明是通過下述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10-30份;牛膝10-30份;黃芪10-30份;桂枝9-15份;桃仁9-15份;枳殼6-15份;茯苓6-15份;檳榔6-15份;白蒺藜6-15份。優選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15-25份;牛膝15-25份;黃芪15-25份;桂枝10-14份;桃仁10-14份;枳殼8-12份;茯苓8-12份;檳榔8-12份;白蒺藜8-12份。更優選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20份;牛膝20份;黃芪20份;桂枝12份;桃仁12份;枳殼10份;茯苓10份;檳榔10份;白蒺藜10份。或者,更優選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15份;牛膝15份;黃芪15份;桂枝10份;桃仁10份;枳殼8份;茯苓8份;檳榔8份;白蒺藜8份。或者,更優選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25份;牛膝25份;黃芪25份;桂14份;桃仁14份;枳殼12份;茯苓12份;檳榔12份;白蒺藜12份。或者,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10份;牛膝10份;黃芪10份;桂枝9份;桃仁9份;枳殼6份;茯苓6份;檳榔6份;白蒺藜6份。或者,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藥組分:山茱萸30份;牛膝30份;黃芪30份;桂枝15份;桃仁15份;枳殼15份;茯苓15份;檳榔15份;白蒺藜15份。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經過科學篩選得到的,對于特殊病人,如重癥或輕癥,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應調整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減少不超過100%,藥效基本不變。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在制備預防或治療帕金森病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中藥的適應癥:用于治療預防或治療帕金森病。本發明中藥的禁忌事項:治療服藥期間禁食油膩、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本發明的中藥涉及到的其它藥物均在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中有收載。藥店中均有售,處方調配容易。本發明的中藥處方中,山茱萸補益肝腎、補精助陽。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祛瘀。共為君藥;黃芪補氣生血、活血壯筋骨。桂枝助心陽、交心腎、暖腰膝、續筋骨、疏通血脈。二者配伍,可共奏活血祛瘀的作用。桃仁活血祛瘀。共為臣藥;枳殼破氣消積化痰。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祛痰。檳榔行氣消積利水、導滯化痰。共為佐藥;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平顫。為使藥。上述諸藥合用,可滋補肝腎、活血祛瘀、化痰消積。可用于預防和治療帕金森病。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以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了解本發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發明。實施例1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20g;牛膝20g;黃芪20g;桂枝12g;桃仁12g;枳殼10g;茯苓10g;檳榔10g;白蒺藜10g。取上述中草藥原料,加水800-1000毫升,浸泡2小時,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30分鐘,去渣得濾液約450毫升,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次約150毫升溫藥湯空腹服用,30天為一個病程。實施例2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15g;牛膝15g;黃芪15g;桂枝10g;桃仁10g;枳殼8g;茯苓8g;檳榔8g;白蒺藜8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實施例3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25g;牛膝25g;黃芪25g;桂14g;桃仁14g;枳殼12g;茯苓12g;檳榔12g;白蒺藜12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實施例4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10g;牛膝30g;黃芪10g;桂枝15g;桃仁9g;枳殼15g;茯苓6g;檳榔15g;白蒺藜6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實施例5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30g;牛膝10g;黃芪30g;桂枝9g;桃仁15g;枳殼6g;茯苓15g;檳榔6g;白蒺藜15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實施例6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10g;牛膝10g;黃芪10g;桂枝9g;桃仁9g;枳殼6g;茯苓6g;檳榔6g;白蒺藜6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實施例7一種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藥,各中藥組分如下:山茱萸30g;牛膝30g;黃芪30g;桂枝15g;桃仁15g;枳殼15g;茯苓15g;檳榔15g;白蒺藜15g。制備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實施例1。對本發明的中藥進行了藥理學及臨床藥效學試驗,詳情如下:本發明的中藥對大鼠帕金森病的作用(1)動物模型制備方法:造模前按常規進行神經行為學測試,確認大鼠無異常旋轉行為后,用3﹪戊巴比妥鈉(5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剪去顱頂鼠毛,暴露頭部皮膚,將其正確固定在大鼠腦立體定位儀上,用1%碘伏溶液在大鼠顱頂部手術區域常規消毒。然后在無菌條件下用手術刀沿正中線切開大鼠顱頂部皮膚,剝離骨膜,充分暴露前囟和后囟,保證大鼠前囟和后囟在同一水平線上。根據包新民等編著的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以前囟為標準參考點,確定右側紋狀體兩點坐標:前囟后1.0mm,中線右側旁3.0mm,硬膜下4.0/5.0mm。使用顱骨鉆鉆開顱骨,用10μL微量進樣器將6-OHDA(溶于含0.2﹪維生素C的超純水中,即稱量藥品抗壞血酸0.001g,溶于超純水0.5mL中,濃度為3μg/μL)先后分別注入(以1.0mm/min速度緩慢進針,注射速度為1μL/min)右側紋狀體二點處,每點3μL,注射完畢后留針5min,然后以1.0mm/min速度緩慢退針。手術完成后,用醫用明膠海綿填塞顱骨孔,縫合切口皮膚,肌肉注射慶大霉素,待動物清醒后放回飼養籠中飼養。10天后,以腹腔注射阿樸嗎啡0.5mg/kg誘發大鼠向一側旋轉,記錄開始旋轉至30min內的旋轉圈數,以旋轉圈數平均每分鐘超過7次者為合格的帕金森病模型。(2)動物分組及給藥:造模成功的實驗動物隨機分為模型組、本發明試驗組。其中模型組每鼠灌胃生理鹽水2ml,本發明試劑組每鼠灌胃按照實施例1處方和制備方法制得的藥液2ml,每日一次,實驗動物共飼養45天。(3)觀察指標:動物的神經行為學(旋轉圈數)、氧化應激指標[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變化。(4)試驗結果見表1。表1治療前后大鼠旋轉圈數比較模型組(圈/30min)本發明的中藥治療組(圈/30min)治療前256.38±36.55253.36±34.15治療后254.89±33.57187.68±33.52*#注:與模型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檢測造模大鼠的旋轉行是衡量單側6-羥基多巴胺損傷后果的最常用手段。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前,本發明試劑組與模型組旋轉圈數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本發明試劑組與模型組間的旋轉圈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模型組治療前、后旋轉圈數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本發明試劑組治療前、后旋轉圈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試驗結果提示本發明試劑能夠改善帕金森病大鼠藥物誘發的旋轉行為異常。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處于氧化應激狀態。試驗結果表明:模型組GSH(3.89±0.33mg/gprot)、GSH-Px(137.98±14.69U/mgprot)、SOD(97.44±11.99U/mgprot)、MDA(13.37±0.23nmol/mgprot),模型組GSH、GSH-Px、SOD的含量均明顯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升高,提示帕金森病大鼠的氧化反應被激活,處于氧化應激狀態,符合帕金森病氧化應激的發病機制。而經本發明試劑治療后,GSH(5.36±0.36mg/gprot)、GSH-Px(436.98±40.41U/mgprot)、SOD(134.26±14.14U/mgprot)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DA(7.98±0.35nmol/mgprot)的含量下降,且各指標分別與模型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極顯著性意義(P<0.01),試驗結果提示本發明試劑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綜合以上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的中藥對帕金森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本發明的中藥的臨床藥效學試驗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選取152例帕金森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76例。觀察組男41例,女35例,年齡,49~85(68.9±11.5)歲,病程,5~20(9.2±2.4)個月,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級:I級10例,II級22例,III級25例,IV級10例,V級9例。對照組男45例,女31例年齡50~84(70.1±12.5)歲病程4~19(8.8±3.2)個月Hoehn-Yahr分級:I級11例,II級22例,III級26例,IV級9例,V級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病例納入標準①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確診;②年齡≤85歲;③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1.3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腦器質性病變或精神疾病;②存在失語、聾啞或嚴重認知障礙③無法完成全部療程治療。1.4治療方法對照組基礎西藥治療:美多芭,375-1000mg/d(用量據病情而定),口服,3~4次/d。觀察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藥物,處方:山茱萸20g;牛膝20g;黃芪20g;桂枝12g;桃仁12g;枳殼10g;茯苓10g;檳榔10g;白蒺藜10g。取上述中草藥原料,加水800-1000毫升,浸泡2小時,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30分鐘,去渣得濾液約450毫升,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次約150毫升溫藥湯空腹服用,30天為一個病程。3個療程后觀察結果。1.5觀察指標參照衛生部抗帕金森藥物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0大癥狀進行評分,包括:雙手動作減少、強直、姿勢、步態、行走時上肢擺動、震顫、面容、坐起運動、言語、自我照顧,每項癥狀0~3分,0分為正常,3分為重度不正常,據此評價其癥狀變化。應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漢密爾頓抑郁評價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及抑郁狀況進行觀察。1.6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改良Webster癥狀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進行評定,評分減少=(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顯效:評分減少50%以上;有效:評分減少20%以上,但不足50%;無效:評分減少20%以下。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1.7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對比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除言語癥狀外,兩組患者治療后其他9項癥狀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姿勢、步態、行走時上肢擺動、面容、坐起運動及自我照顧評分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2。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x±s,分)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表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組別n(例)顯效(例)有效(例)無效(例)有效率(%)對照組7612432172.37觀察組762054297.37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2.3兩組治療前后睡眠及抑郁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后PDSS評分顯著上升,ESS、HAMD評分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PDSS、ESS、HAMD評分均未見明顯變化(P>005)。見表4。表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及抑郁情況比較(x±s,分)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見表5。表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不良反應觀察組(n=76)對照組(n=76)胃腸道反應815便秘512流涎25失眠29精神癥狀21開關現象05低血壓14劑末現象03頭暈02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