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屬于獸用藥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牛口瘡又名牛口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癥。包括舌炎、腭炎和齒齦炎。各種家畜都可發生,尤以牛多發。其癥狀為:病畜食欲減少或拒食,口流灰白色惡臭黏液,頰部、齒齦、舌、咽等處發生假膜性炎癥,或糜爛壞死潰瘍,舌、齒齦易出血,頜下淋巴結及唾液腺呈輕度腫脹。有時體溫升高。如不及時治療,會因繼發感染而死亡。
目前, 西醫治療牛口瘡病通常采用牛蹄靈,青鏈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其存在費用較高、副作用較大、對藥物的依賴性強、容易復發,療效不夠理想等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成本低、藥力強、療效快、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安全可靠的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由山豆根500~800g、苦棟木500~800g、水10~15kg文火熬制濃縮成2~2.5kg洗劑。
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由山豆根650g、苦棟木650g、水12kg文火熬制濃縮成2kg洗劑。
用法用量為:每次用洗劑500~600g清洗患處,3次/天,3~4天即可痊愈。
上述技術方案中:
山豆根,也叫巖苦參,性味寒,有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主治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開寶本草》記載:“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本草求真》記載:“山豆根,功專瀉心保肺,及降陰經火逆,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緣少陰之脈,上循咽喉,咽喉雖處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腫痛,多因心火挾其相火交熾,以致逼迫不寧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達下,而心氣因爾以除。”《本草經疏》記載:“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熱,凡毒必熱必辛,得清寒之氣,甘苦之味,則諸毒自解,故為解毒清熱之上藥。凡痛必因于熱,毒解熱散,則痛 自止,瘡腫自消。急黃,乃血熱極所發,故必發熱,熱氣上熏則發咳嗽。諸蟲亦濕熱所化,故悉主之,而多獲奇效也。”
苦棟木,具有行氣止痛、殺蟲之功效,本發明中有助藥效的作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瀉心保肺、行氣止痛、降陰火逆、解毒、消瘡、殺蟲等功效,其藥力強;采用清洗局部用藥治療,有效避免藥物沉積于體內對腸胃造成傷害,而且使藥力直達患處,能快速消瘡消腫,治療牛口瘡效果尤為顯著。本發明藥味少,價格低廉,具有成本低、藥力強、療效快、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安全可靠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一種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由山豆根500g、苦棟木800g、水10kg文火熬制濃縮成2kg洗劑。
實施例2:一種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由山豆根650g、苦棟木650g、水12kg文火熬制濃縮成2kg洗劑。
實施例3:一種治療牛口瘡的中藥洗劑,由山豆根800g、苦棟木500g、水15kg文火熬制濃縮成2.5kg洗劑。
采用本發明所述洗劑治療牛口瘡病例198例,每次用洗劑500~600g清洗患處,3次/天,治療3天后痊愈189例,治愈率為95%。